主题:近来关于地震预测的争议 -- 不是老陈
我特别关注这篇文章因为和地震方面的研究人员有关。而且耿的确也是有些名气的。
比如各种异常现象和地震的联系。
正反双方的说法都有。非主流的地震预报者不只他一个。因为不了解地震的准确成因,也无法推测地震前必然伴随的是什么,所以他们似乎都在找某些统计量希望能和地震建立相关关系。但他们更多的是把预测对的地震说了出来,而误报的情况恐怕会相当的多。
类似的报道还有这个:
中国和日本,美国的国情不同,他们的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相当小。而中国地震带上的城市,如果要把建筑建成要不震不倒,要不压不死人的情况,再过50年都不知道能不能做到。而中国这种伤亡巨大的大地震间隔根本用不了50年。哪怕是五次里面有一次报准,进行必要的预防,也许不需要完全停工停学,就还是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位处可能地震的地方,的确应该多做些地震演习工作。危险来临一刻,有没有准备,区别可能非常的大。
为了怕信息不全,用狗狗的英文搜的,没用度度。。。
目前成功的预报,只有海城一例,因为海城地震之前出现了若干小的地震,其他,不管是洛杉矶还是日本的地震,都没有被成功的预报过
我觉得他所提到那些方法,退一步说,就算能够预测,也需要在一个广大空间内,放置无数的传感器和观测设备,我个人的感觉,这样做是不现实的。。。何况,所谓临阵预报,从地质异常出现到,地震发生,时间大约不会太长,看到有人说20秒。。。除了够观测人员逃生,看不出其他意义
一行二十二人的台湾红十字组织搜救队人员今天早上在成都肿瘤医院出发,赶到重灾区绵竹市展开救援工作,但首次出动就撞壁没有收获,在争取时间下,随即转移到汉旺镇协助当地救援工作.台湾搜索队收队后,随即搭乘专车赶到汉旺镇,现场所见尽是倒塌的房屋,他们分析了一会后,即时前往该镇的东方汽轮机厂内展开营救工作。 有没有其它的事要办???
更加证实了我的想法:他们的预测很大的撞大运的成份。
上海市地震局68岁的退休地震专家沈宗丕在2004年10月30日,也就是印度洋大地震之前的57天,给他的几个同行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信末他还注明,“不排除其他地区”,会发生7.5到8.5级大地震。
“但是在什么地方,最后我研究的结果是不在中国。”他说。但尽管这样,地球这么大,到底在哪里呢?总不能向两百个国家都同时发出警报吧。
沈的这个预测我感觉就算不沾边。除了震级之外,别的都不对,“不排除其他地区”这个和没说一样。耿的预测也是地点不确定,其实地球上出现5级以上地震非常多,看看USCS的即时地震数据就知道了。
地震和干旱之间是不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没办法预测。老先生们想预测地震的心可以理解,但是要是事后说他们预测对了,就实在是不符合事实了。我同意渔樵山人的观点,地震应该看误报率,如果误报率非常高的话,那就没办法用。
他们自己认为磁暴与月相有关系,但是由不完全符合月球运动周期。月相是完全可以精确计算的,而这些老先生们还搞不清楚地震发生时间与月相之间的关系,所以更可能是没有关系。
他们能不经当地指挥部的同意自己乱跑?
前天看到报道,日本在发展一项地震预报的技术,利用P波和S波之间的时间差,在探测到P波立即预警,争取那十几秒的逃生时间。这个idea听起来很不错。如果我们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如果对某地做出中长期预报以后,在该处的地下布置大量的探测器和炸药,在探测到P波之后引爆这些炸药,偏转震波的传递方向,避开人口密集地区,也许可以减少地震的破坏。
刚看到的一则消息,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8/05/080516-earthquake-predicted.html
Study Warned of China Quake Risk Nearly a Year Ago
不知哪位有Tectonics的原文?
我猜测那个P波和S波,可能就是横波和纵波。
那么也就是说,类似于打雷时候的闪光和雷声的时间差异。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种时间的差值,就同距离震中的距离成正比。也就是说,对于震中地区来说,这个差值可能只有几秒甚至更短。
是否这种利用时间差报警,仅适用于震级较大,并且震中较远的地区?而对震中本身来说,没有作用?
而使用炸药,估计只有核弹的当量才够用,而使用核弹做定向爆破,这个难度可能太大。实验条件也不具备,因为核试验被限制了。
04年新泻7.0级地震,依靠这项技术,正在震区运行的数十列火车都紧急自动停车。仅有非常靠近震中的一列新干线列车脱线(因为距离震中太近,纵波横波几乎同时到达)
完全避免损失是不可能的。要说技术难点的话实在是太多了,要不怎么叫异想天开呢,呵呵。比如普通核弹的污染太大,当地的地下水资源估计震后就全完了。至于禁止核爆的条约,说不定倒是最容易克服的困难。要是真有这种技术,米国肯定第一个撕毁条约,加州地震预报都有十几年了。
写的有些激愤。外链出处
对地震预报的评价,我觉着张国民等写的这篇文章不错。链接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