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西人对募捐的想法 -- 建筑师

共:💬59 🌺4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西人对募捐的想法

西人对募捐的想法

这几天一直想在公司搞赈灾募捐。以前也接到过来自同事的其它募捐请求,比如妇女组织的赞助乳腺癌患者,赞助同事小孩参加棒球或者登山比赛的费用。可是在群发email之前,总觉得有必要咨询一下西人同事的想法。

芭芭拉(Babara)是个环保主义者,对不环保行为很痛恨,自发打印张贴环保注意事项,是个有正义感的女性。也很有幽默感,经常跟她开玩笑,算是能玩在一起的人。昨天中午饭后在路上碰到她就问(蓝色是她的部分):

你知道四川大地震;如果我向大家募捐,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想知道钱通过什么方式到灾民手里。

我会通过银行汇到中国红十字会。

为什么通过银行呢?

银不银行无所谓,也有可能通过加拿大红十字会。对我来说,中国红十字会就是终点;

也许在这方面你要在email里写清楚。钱怎样到灾民手里。(语气加重)

也许他们有相关机制跟踪每笔钱的去处。

我终于意识到她在担心钱的去处。在剩下到单位的路上,就是沉默了。外国人想的还真是不一样。对他们来说,中国的印象和十年,二十年前没有什么区别,除了据说的经济发展和中国制造。毫无疑问她在考虑有人会贪污善款。

回到公司在cafeteria又碰到她,问,

如果我想同事们募捐,是不是大家的第一想法都是‘钱能不能到灾民手里’?腐败是不是大家的头等担心?

(她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仍然强调了善款去向和)他们拒绝了外国救援队。

(我还真不知道这个消息)你知道,我们的总理在灾难发生后两个小时就到现场了。

那都是做样子?摆几张照片告诉大家我来了。

(这是我就非常震惊了,西式洗脑可见一斑了。我的语气越来越激动,但是仍然礼貌;芭芭拉是个有很有教养的人,是个可以争取的同志)我想不同国家,不同媒体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different sides of story)。有些媒体重视注意中国的黑暗面(Negative)。你一定不知道一个月前大约一万华人在渥太华集会支持奥运,反对藏独吧?

我知道。

这真实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媒体不报道,或者在不起眼的地方说明一下。我们创造了历史。这是不公平的。(可惜忘了问她是如何知道的这次集会)。由于山体滑坡,部队不得不徒手翻山越岭到达震中地区,徒手救援。

我认为那里的抗震等级需要修正。

我在四川省完整了大学学业,做过设计。那里的抗震等级是6度;这次地震超过了设计冗余值。

我以前的中国同事告诉我那里的建筑猫腻很多,建筑只能支撑十年

我相信有些建筑一定不合格,但这不是事情的全部。你知道,没有任何一个民主运行良好的国家是建立在糟糕的经济基础之上。在中国,有一个观点很流行:当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民主就会应运而生。一个这样大的国家飞速发展,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暗箱操作(Undertable)。今年我们已经开始向加拿大出口汽车了。十年前我们还只等出口T-shirt。

(这是她看我的眼神发生了变化,在考虑我说的话,同时有了想要离开的肢体语言)谢谢你改变了我的想法。

很明显,这句话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可能因为我的激动,她的这句回答多少带点情绪。但毫无疑问,她收到了触动。

这只是芭芭拉的个人感受,很可能其他人不这么想。下周在问问;我会更新这个帖,看看外国人到底在想什么。

刚才看了几位河友关于捐款事项的帖子,准备综合到自己的email中。

关键词(Tags): #汶川地震(喜欢)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你应该和她说中国没有拒绝国外救援队。
家园 对。中国一开始不让外国人进入是出于尊严考虑,而不是像掩盖事实。
家园 也不是尊严,而是根本不需要。

对救灾不会有实质上的帮助的。

家园 接受外国的救援队

更多的是一种外交姿态。

怎么可能指望外国救援队如子弟兵那样抢险救灾?!更不用说外国救援队还需要向导翻译的支持,不添乱就不错了。

家园 这就是“我们”和“他们”的差别,“自己人”和“外人”的差别

我在这两天的募款行动中已经强烈感受到了。你可以建议她捐到美国或者加拿大红会,如果她真的想捐的话。发email的话,一定要注意措辞,他们对这种东西很敏感,一味的说灾区很需要他们的帮助,对他们来说也许就是一句话而已。

他们也许会为你的悲伤所感动,也许会为报纸上的故事而动情,但那是一种很肤浅的感情。真正的行动需要更深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绝大部分外人不会有的。

我扪心自问,缅甸风灾,印尼海啸,我虽然没有像这位女士一样置疑什么,但是那种震惊、震惊之后的对人的悲悯,和我看到自己的同胞在受苦受难,是完全不同的,根本无法相比。

在民族国家这种政治形式消亡之前,这种差别永远不会消除。

有一部分人,天生对人类的苦难比较敏感,或者他们自身经历过大的苦难(不是像我们这样,而是身在灾难中),也许会更有共鸣一些。

最后,我觉得你做得很好,不必担心,这不会影响你们的友谊,你并没有试图强加给她什么。任何努力,只要做了,都是好的。

家园 群发email要符合公司规定,倒是别忘了

你搞募捐,实际上是在跟当地环保主义者直接竞争呢,或者说争夺话语权呢,难怪她那么敏感。

你说红十字会,她可能还反对红十字会的运作方式呢。不过通常来讲,他们虽然不信任任何政府,但对红十字会还保留一定程度的信任。

“也许在这方面你要在email里写清楚。钱怎样到灾民手里。”翻译出来是,你有什么资格不通过我们来做这些事情呢?所以语气加重,你描述得很准确。

“他们拒绝了外国救援队”

这又是一个极大的指控,而且是无从辩解的。因为即使你邀请了99%的外国救助机构,那1%也构成了“拒绝”。即使你确实邀请了100%的外国救助机构,但只要你没有满足他们所有要求,他们还是有说你给了他们极大的阻挠,因此也构成了“拒绝”。

所以,虽然这次中国大张旗鼓得欢迎外国救援队,很多中国人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在权威的外国机构、组织看来,这个没有多大变化。

“谢谢你改变了我的想法(同时有了想要离开的肢体语言)”

这又是一个极大的指控,而且也是无从辩解的。在这些人权人士看来,没有人、组织、政府,有权利试图改变别人的想法。

(说实话,对这个观点,我始终没弄明白,这个平衡点在哪里。人无论如何是会接触到外界观点的,这些观点本质上都在试图改变“我的想法”,“我”能躲到哪里呢?)

以上,是对环保主义者芭芭拉(Babara)的观点的粗浅解释。

家园 说的对,当时自己人都进不去,哪有时间精力管他们
家园 我个人觉得,你本身的不确认和内心深处的怀疑,也是会谈不太成功的一

个原因的。

首先,对于你所需要回答的,你要百分之百的确认和深信,这本身是一种力量,可以直接影响别人对事情的怀疑。

其次,通过此次谈话,她后面对你类似的谈话肯定会有警惕,因此,后续你不必就相关问题再征求她的意见,你需要直接了解的就是,请她将以前号召募捐的经验告诉你。

再次,对于她是否能够理解,你不必表现出过于重视,你的自信会是她最需要反思的动力的。

如果后续需要辩论,你尽量将话语权留给她,请她详细说明她的困惑和产生的原因,比如说为何会有这种印象,为何会提出如此的问题,她关心的真正的焦点在那里。

但是注意,温和而沉默的笑容,是非常有力的,对于你实在解释不通的,比如意识上的差距,就使用这种笑容吧。

家园 不过楼主,我不太认为你的这个同事是可以教育过来的,最顽固的往往是

最愿意用和善的笑容表明自己是宽容的。

家园 昨天去慈济当义工街头捐款的感受

我们在达拉斯一家相当大的华人超市门口募捐。当天大概募得4000到5000美元善款。但是让我吃惊的是美国白人显示出的难以置信的冷漠。他们中的很多人带着他们的亚裔妻子和混血的孩子,但是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接受了递过来的宣传材料。相当多的人以视而不见的态度昂然走过。更是只有不到10%的人捐助。态度好的人也不过是告诉我们他们已经捐过了,但是这也是极少数。相反美国黑人却显示了极大的爱心。虽然我们只遇到3,4个,但是所有人都接受了传单,并在离开超市时捐出了善款。还有越南人,印度人和不清楚国籍的东南亚人都表现出了很大的爱心。最为慷慨的是海外的台湾人,可能也是因为慈济是台湾慈善组织的缘故吧。有极少数国人象躲避瘟疫一样躲避递过来的宣传材料,虽然我相信他们一定也通过种种手段帮助了灾区,可是看了依然让人很不是滋味。

家园 我觉得可以理解吧

911的时候,我也没觉得有什么痛心的。不是自己的同胞,感情不一样的。

家园 今天有个当地人找我

特意找来的。说他一个朋友是南非的紧急救援队的,对这次中国的救灾评价非常高,一定要特意和我说,这次救援行动非常出色,足够改写大灾救援的教科书的了。

听了很自豪。

家园 强烈同意。我对国外的灾难会震惊但谈不上悲伤。所以我不强求外国人
家园 通过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在线捐款地址

可以在线捐款并通过ID号追踪捐款的去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