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秦的困境及其他――《荆轲刺秦王》观感 -- 大漠月如钩
前面的铺垫豪华无比,整得司马老儿就像是荆轲的托儿。到后来真动手的时候,战斗瞬间结束。不过不是刺客杀了秦始皇,也不是刺客被无数卫士围攻,力尽而亡,而是刺客与秦始皇单挑,最后是赢政一招就挂了荆轲。不知道别人感觉如何,我是下巴掉地上了。
我跟同学谈起这个,就开玩笑说,如果电影“英雄”里的无名以一招“十步一杀”飘飘然飞到秦始皇身边,正要一剑刺落,结果秦始皇头也没回,一挥手把荆轲--哦,不对,是无名--击出20步开外(具体场景可以参考电影“笑傲江湖”里东方不败回手拍鼎那个镜头),筋脉尽断。不知道观众会是什么反应?
可是历史就是这样的。
始皇帝太牛了
简直就是明摆着讽刺我啊。不过我不在乎这个。老兄能不能告诉我这个古人之见的出处?
我还以为古人都是战战兢兢跟在太史公屁股后面,对秦始皇一口一个“暴政”,对荆轲一口一个“壮士”呢。如果有别样观点的,我很有兴趣看看。
好像是三苏中的某个, 要不是王安石? 不过还是很佩服您的
其实我觉得,至少在我上学那会儿,有这样想法的同龄人很多。
就我来说,一个人的勇敢必须与责任感成正比才好。荆轲去要樊於期的人头,跟人家吹的是
又不是武侠电影 武功再高 匕首对上长剑 吃点亏也是很正常
我去某几乎包罗万有的翻版碟档口问有没有这个片子,老板说:这种烂片,谁去翻版啊?
不过话说回来,始皇帝为什么不能武艺高强?
也有记载说荆轲失败后,认识他的人还说可惜他不工于剑术,说明荆轲应该不是专诸、聂政这种小强型刺客,剑法并不高强,大部分希望都寄托在展开地图时那一击上。
门客只有鸡鸣狗盗之辈,却无人能治理国家制服秦国。
想必王荆公对太子丹和荆轲的评价也是差不离吧。
“抹脖子只需要一时的冲动,慢慢的一步步走向死亡并不露声色,不是常人能承担的”——所以说慷慨就业易,从容赴死难啊。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敏于论史而拙于识人,他提拔的干部章惇曾布吕惠卿蔡京能力暂且不说,品德差的不是一点点,整人的手法是层出不穷,新法在他们手上完全烂掉了,而真正稳重的苏轼范纯仁却被排挤打击出朝,就这点而论荆公实在没资格嘲笑孟尝君。北宋后期的党争尽管有元祐更化的肇始,但和这些人的策动也是分不开的。
您说的一点没错,不过理解上可能有偏差。
《史记》引用了李斯的《谏逐客书》,里面有一句,“服太阿之剑”,我想您说的就是这个了。问题在于,“太阿之剑”是特指还是泛指。“太阿”本身是利剑,但是更多的是作为利剑的代名,已经是泛指了。《谏逐客书》中说“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熟悉古文写法的很容易看出,这些都是用特定名称当成某类东西的代称,含义已经泛化了。秦始皇佩剑应该不是传说中的太阿,不过是当时秦国最好的兵器,那是无疑的。
秦人长久居于西戎,作风勇猛刚健。秦始皇从小历经忧患,不是纨绔子弟。当时有人就指出,秦人选择储君不分嫡庶,“择勇猛者立之”。作为秦王,应该也能得到相当良好的教育,武艺出众并不奇怪。
“如果不是有荆轲这个‘天下第x剑客’的名头,干么找他?”——《史记》说的明白,荆轲的特长不是武艺,而是“神勇”“怒而色不变”(见田光和太子丹的对话),就是心理素质好。但是刺杀这种事情,心理素质和行动能力缺一不可,太子丹和田光说的人物(秦舞阳之流),心理素质不够;可是田光虽然指出了太子丹选人的错误,却没有把话说全,客观上让太子丹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尤其是朝堂之上,我想了下好像没有什么刺杀成功的例子”——转诸刺王僚,虽然是筵席上,但是王僚带了许多武士护卫,应该说和朝堂上的戒备差不多。
顺便说一下始皇帝的佩剑。虽然兵马俑出土的几乎都是青铜剑,但始皇帝使用的不一定是青铜剑。秦军之所以在铁剑逐渐普及的时代仍使用青铜兵器应该是跟他们的兵工厂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制度有关。青铜兵器的制作流程非常成熟,我想当时青铜兵器和铁兵器的差距应该并不太大,否则秦人不会一直坚持使用青铜兵器。
兵工厂标准化集成生产是针对军队,始皇帝应该有特别待遇。
事实上秦人并不抗拒使用铁器,相反,他们是率先使用铁器耕作的国家之一,并且是以法律的形式由官府力推民众使用这些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