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今风细雨话经济(6)群和时代 -- 鼎革

共:💬66 🌺15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今风细雨话经济(6)群和时代

到现在,个人收入的形成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社会有一个工作分配机制,大家在其中或努力或不努力的工作,共同创造出社会财富。最后的产出取决于群体的努力程度以及科技制度资源等等因素。个人的努力对社会总产出起不到多大作用(万事都有例外,比如说袁隆平)。

其次,个人凭借自己的禀赋来参与产出的社会财富的分配。传统教育要求我们,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社会,我们就改变自己来迎合它。

由此可见,个人的财富很大情况下不是由个人主观愿望主观努力所决定的。

这要看社会分工中有权力决定工作分配的人好哪一口。

比如说,上位者偏好忠诚度,下属就会在领导下乡蹲点的时候光着膀子替领导吸引蚊子(真事)。上位者偏好老实巴交的,就算你是锦心秀口出口成章也要作出个闷葫芦的憨态。

如果一个社会的工作分配机制总是这样扭曲人的禀赋特征,这个国家也就渐渐地失去自己的比较优势民族魅力,衰落下去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把用人的权力下放,国王(或人民)把政治权力委托给民选的议会,议会委托给政府,政府委托给官员。

在民主制度的保护下,企业可以自主雇佣工人,自由人可以自主成为雇佣工人。

这就是伟大的自由雇佣原则(THE EMPLOYMENT-AT-WILL DOCTRINE)。

中国经济的繁荣很大部分是来源于这种有限的雇佣自由。50年代的工人无法想象80年代的工人,80年代的工人无法想象现在的工人。我们实际上是生活在不同的群体(COHORT)不同的时代中,被命运翻云覆雨手所牵引的玩偶?

有了这些背景,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最近争论比较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大幅失业的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最少在2003年以前这个现象并不严重。

万虎对此的解释是6070年代的婴儿潮加上1999年后的高等教育扩张(大学毕业生在2003年出现接近30%的失业率 链接出处)。

年青人多了就不值钱了,年青的大学生多了也不值钱了。这个是供给学派的经典解释。

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贝克利分校的David Card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Thomas Lemieux用同样的方法解释了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情况。

点看全图

(David Card,加州大学贝克利分校,1995年克拉克奖得主,2006年IZA奖得主,之所以还没拿诺奖是因为他也是战后婴儿潮的成员,和他一样有资格的人有十几个。)

美英加在战后也有婴儿潮。比如说在美国,1950-1954年出生的人比1945-1949年出生的多13%,1955-1959年出生的人比1945-1949年出生的多27%。

不过这三个发达国家所出现的情况和中国是正好相反。

David和Thomas发现,战后婴儿潮(1950-1959)在这三个国家里的收入是持续上升的。所以没有出现所谓的国家吃人口红利的现象。

而且,战后婴儿潮中的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上升更快,尤其是相对于高中生的工资在80年代持续上升。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种现象只发生在那些在战后婴儿潮(1950-1959)出生的年青的毕业生上。而战前出生的老大学生(1945-1949)却没这种现象。

简单说就是美英加战后婴儿潮这群人在社会上吃香,受了大学教育的就更吃香。这事放到中国就是咄咄怪事了。人多了供给大了应该贬值才是,社会要狠狠剥削压榨他们才是。

我们忽略了群和时代。

美英加战后婴儿潮在50年代出生,70年代受教育,80年代正赶上个人电脑普及,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年代。他们中的天才人物在70年代发明了新技术。为了争夺市场,80年代新技术被迅速标准化,在这群人中成为时尚并得到普及。个人电脑极大地提高了这群人的技术等级,并波及到其他的社会群体。战后婴儿潮成为社会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

点看全图

(Bill Gates, born in 1955)

更重要的是,美英加在70年代就根本没有搞什么"趁他病要他命"的教育扩张。英国在1992年还只有44所大学,后来是为了教育国际化(也就是和美国争夺中国印度生源)才扩张到100多所大学。美英加的大学教育回报率始终是稳定上升的,才有大学的尊严和学术的独立。

反观中国的婴儿潮,在1999年后成为高等教育垄断利润的来源。

一个好好的孩子,中学受的训练不错,到了大学打上四年游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对新技术的向往),到毕业时由于训练不足,还不如职业技校的学生有一技之长。他们的老师很多自己都跟不上趟,何谈鼓励学生技术创新?技能低下,社会要求却高,大学生收入下降,前景堪忧,谁还愿意好好读书。

美英加的婴儿潮成为上帝的祝福,中国的婴儿潮却成为替罪的羔羊。恶性循环,以至于此。

扛铁牛

关键词(Tags): #鼎革-今风细雨话经济(爱莲)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花一个,不过大学生失业的解释存疑。。。

郎咸平给过另外一个理由: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大学教育的脱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比较优势,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也没有什么实践机会,同时低端产业也支付不起教育成本。。。

家园 饿滴神呀

英国在1992年还只有44所大学
这里的大学是指University而非College?

家园 总算盼到更新了~

先花后看

家园 顶这句

一个好好的孩子,中学受的训练不错,到了大学打上四年游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对新技术的向往),到毕业时由于训练不足,还不如职业技校的学生有一技之长。他们的老师很多自己都跟不上趟,何谈鼓励学生技术创新?技能低下,社会要求却高,大学生收入下降,前景堪忧,谁还愿意好好读书。

我也刚刚那个时候过来,说四年多了,我玩了有2年吧。 玩四年的绝对有一部分人,而且到社会了参加工作了业余时间都在玩游戏,我总感觉害了一批人。再说大学的老师,我所在的学校一般了,学校办学水平逐渐下降,年轻老师太多了,有的刚毕业上课的时候给我们念书(背都懒着背),年轻老师上课不爱听就逃了,不过年纪大一些的老师讲课我们还是听的津津有味的。

家园 花之!
家园 大家都是摸到象的人

高教育人才的就业缺口小,所以中国急待通过产业升级来解决目前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鼎革MM说得高教其不到直接培养成熟人才的问题也有。

有个南方的老板找我一个朋友,想让他帮忙在西安成立一个通信研发中心,以培养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为目标,来拉低研发行业的竞争成本,本我朋友断然拒绝,因为不具备可行性,目前东部的成熟研发人员,平均薪水也在5000以上,而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拿着低薪花个半年时间成手之后,自然会选择高薪的东部地区跳槽,人员根本留不住,研发也不可能稳定开展下去。

可见高薪的缺口有,但是大学不能一次性直接输送人才,而必须要通过企业二次培养,实在是我们大学教育的悲哀。

家园 送花

图片似乎都看不到?

家园 不过我觉得扩招对国家未必是坏事

等到产业升级的时候,这些大学生也都有了经验。如果产业升级的时候再培养大学生就晚了

另外,现在工作不好找,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去农村挂职锻炼,愿意去部队,愿意去小城市,

只不过,成本大部分是个人承担了,国家很精明啊

家园 花谢扫盲
家园 花一下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家园 如此潜水送花不行啊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一个好好的孩子,中学受的训练不错,到了大学打上四年游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对新技术的向往),到毕业时由于训练不足,还不如职业技校的学生有一技之长。他们的老师很多自己都跟不上趟,何谈鼓励学生技术创新?技能低下,社会要求却高,大学生收入下降,前景堪忧,谁还愿意好好读书。

如果高校不扩招,老师的水平也未必会提高,周围同学的影响也未必就是正面,这个因果关系好像有点说不通啊。。。

家园 花,倒不见得是周围同学的影响问题,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技能总体的下降。

其实,技能的培养就是训练加及时的纠正。河里的同人于野有一篇好文叫天才训练指南(链接出处)。

"即时的反馈" (immediate feedback) 是我国训练学生中最缺乏的一个方面,越是高端人才的培养中越是如此。如果说高手们有什么成功秘诀,我猜就是这个即时的反馈。

教育扩张最大的问题就是切断了老师和学生的“即时反馈”通道。以国内一所普通高校为例,60年代教师人数和本科生人数基本上是1:5的关系。到了80年代90年代初还是1:8左右,可是在1999年后,这个比例一下子上升到1:20。

这样,每个学生平时训练的时间没变化,但是受指导和反馈的时间却大大减少了。学生在训练中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帮助,错误得不到纠正,挫败感很强,哪里会有独立研究的自信心。

所以,即使老师的水平和原来一样(其实国内高校现在正是文革末期受教育的老师群为主流的时候,他们的训练本来就不够),教育扩张下学生总体技术水准下降也会成为必然。

这就会成为这批学生悲剧的开始。 

送花
家园 新版的文件上传有些问题,

我是在TALKCC上传的。已经有人在问铁手了。

家园 年纪大的老师

很可能是5060年代受教育的那批人,基础扎实,治学严谨,对新知识还挺开放。后面文革那批就差多了,后面的后面不到国外学一下就在误人子弟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