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给孔子请个英国律师 -- 丁坎

共:💬49 🌺9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记得河里以前就这个话题也有过一次很大的讨论

当时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也是很有意思。我回头看看能不能找到当时的一些链接。呵呵,我当时也有参与来着。如果没记错的话,当时的看法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也就是说,当民众明白事理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时候,放心让他们去。否则,就应该设法去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事理。

我觉得那样会比较符合孔子的儒家思想和他的教育实践。

从管理的角度,这也是一种高效率的方式。

家园 关于由字的解释

论语中由字用例,似乎没有可以解释成 听凭,任由的。

1 子路名仲由, 名与字之间的意义一致,路-由,呵呵,子路若重生一定去搞路由器。

2 小大之,视其所以,观其所 虽欲从之,末也已

这些用例都意思都很明显,是道路,延着,由来等等。

3 变化大一点的是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里的意思是凭靠,其实还是从2类来的,距离远了点而已。

4 民可使由之

探讨对象不能举自身为例,所以,我认为铁兄的解释不合适。

家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语录体的毛病在于断章取义。孔子当时是针对何事何人在何地为何说出那些语录,基本在《论语》里找不到背景资料。

所以后来的引用者,注释者都可以加上自己的解读。而这类解读往往是出于自己的立场和阶级以及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是也。

如郑玄者,既然看不起民众,自然就解释为愚民政策。

如何晏虽然也看不起民众,但其玄谈崇道,自然会给出老庄形式的解释,民众的行为可能合道,却不能了解大道。

到了程朱,三教合一,自然继承发扬了何晏的解说。

待到了康梁,“民主”思想大兴,他们即希望改革,又害怕民众,还不愿彻底抛弃传统,自然只好旧瓶装新酒,搞出一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法了。可笑的是梁启超到了老来越加保守,反而又回到传统的断句上去了。

等而下之,更有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了。

老兄的断法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是康梁一脉的断法。至于康梁的解释那里来的,不排除也是受了Henry Brougham 的影响。

至于孔子的本意如何?没有上下文,没有标点符号,根本不可考。

家园 这个你认为根本不可考的问题涉及到决策理论。

It involves deductive reasoning and plausible reasoning...

家园 多谢。古文里“由”字有没有”顺着“的意思

刚才是挖空心思想和由有关的字词,想到个“由衷”,觉得“由”有“顺着,沿着,从”的意思。按照你上文中1的解释:由==路,引申一下,路的意思就是你会顺着它走,由的意思也就有顺着的含义了。

那么,对“民可使,由之”的解读,是不是以“民可使,那就顺着他们”更为妥当?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舟和水的关系,那自然是舟由水了。

不要笑话我,我对古文是一知半解,但觉得很有意思。

家园 话不是这样说的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语录体的毛病在于断章取义。孔子当时是针对何事何人在何地为何说出那些语录,基本在《论语》里找不到背景资料。

所以后来的引用者,注释者都可以加上自己的解读。而这类解读往往是出于自己的立场和阶级以及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是也

这段话大抵说得不错,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

1

孔子当时是针对何事何人在何地为何说出那些语录],在论语里并不是没有,相反,有很多。

对这个问题来说,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就很清楚地表明了孔子教给学生们的是怎样的教育观,学生子游把这样的教育观贯彻到自己治下的武城,并当孔子开玩笑时,如何引用他当初自己的话来反驳他,而孔子又如何马上承认错误。

2 即使没有具体背景,也不意味着歧义,至少对于我们讨论的问题来说,范围是确定的。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根据这两条可以知道孔子的教育是普遍推行的,教育的对象没有区别。

根据上文,君子学道,小人也学道,教育的内容也没有区别。

3

一个人的思想自然是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些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也很正常。

但是,关于孔子思想的主要部份,我们在论语里还真看不出矛盾的地方。

特别是对于教育来说,抛开争议的那句,其他言论全部一致,如果我们承认孔子的思想是统一的整体,

那么将争议句象我那样解释,是很自然的选择。

关键在于,我的兴趣本不在于这一句的断句,而在于讨论孔子的教育观---而这,已经由其他没有歧义的言论说得很清楚了。

特别是武城一事,表明这种教育观的实践,以及孔子对这种实践的肯定。有了这个,争议句如何断句,并不重要,只是既然重新断句可以获得完全统一的图景,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家园 笑话城主,我没这么大胆子

刚才是挖空心思想和由有关的字词,想到个“由衷”,觉得“由”有“顺着,沿着,从”的意思。按照你上文中1的解释:由==路,引申一下,路的意思就是你会顺着它走,由的意思也就有顺着的含义了。

这个不对,由衷的由意思不是through,也不是obey,而是from.

我总结论语中由字的用法,主要是为了说明在当时,由字有哪些得到了证实的义项,如果一个义项没有从别处得到证实,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它。但是,如果使用别处得到证实的义项已经可以解释圆满,我就不会再去求助于未经证实的义项了。

那么,对“民可使,由之”的解读,是不是以“民可使,那就顺着他们”更为妥当?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舟和水的关系,那自然是舟由水了。

对这种解释我的看法如下:

1 义项在当时是否成立没有得到证实。

2 仔细揣摩一下这两句,应该察觉到很强烈的主动性,就是说统治者针对民的不同状态而采取不同的措施。顺着他们的说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太顺。

3舟水之喻如果要坐实了理解,则民可不可使都当由之。

家园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话也是孔子说的吧?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话也是孔子说的吧?就在你引用的“闻弦歌”的前一条。而且没有什么歧义吧?这算不算是矛盾呢?

如果这条成立,那么孔子接下来说“割鸡焉用牛刀?”就不一定是戏言了。既然“下愚不移”,又何必让小人学道?

孔孟之道,孟子的言论较少歧义,主要是因为《孟子》中对故事背景交待得比较清楚。而《论语》散乱,东一句,西一句,谁都可以加以解释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正如你所说,“一个人的思想自然是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些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也很正常。”《论语》收集的孔子语录肯定不是孔子在同一时间内说的。前后矛盾是很正常的事。那么有些缺了语境就不可理解的话就让它去好了,何必非要强求统一不可呢?后世为了现实需要而注解经典,那就让他们去注好了。不过没有必要硬要去猜测某些莫名其妙的话中孔子的原意如何。否则便是“putting words into Confucius' mouth”了。

家园 那是决策者的问题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家园 谈谈你对这话的理解吧

我的理解是,此句在讲后天教育的有效范围,上智者生而知之,不需要接受教育。下愚者接受能力低下,教育也无法带来改变。就是在今天,如果不虚伪的话,一个多年从事教育的老师也会这样说---教的人多了,天才与弱智之间的强烈对比实在让人不得不感慨。

你从哪里知道小人可以与下愚可以划等号?

如果下愚是小人,那么上智是谁?

按你的逻辑,当然就只有君子了。

那么君子小人都不可移,也就是不需要接受教育,谁来接受教育?

总之,这句话是教育之后的感慨,而不是之前剥夺教育权利的借口--从操作上来说,不进行教育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是否可移。

家园 呵呵,你误会了。这一类问题需要采用

plausible reasoning.

家园 使由之/使知之

我不反对任兄对孔子的解读。不知先秦的文献可有其他"使X之"的用法? "使由之/使知之"的诠释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记得河里早先的讨论。个人觉得"可由之/可知之"的断句现代的BH,而"由之/知之"的解释过于牵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也就是说,当民众明白事理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时候,放心让他们去。否则,就应该设法去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事理。

还是丁兄的见解优美而简洁。

家园 推荐一篇沈善增的考证

孔子原来这么说·“民可使由之”甄读

沈善增对此句的解读为“如果民众的力量可以使用,就随顺他们;如果民众的力量不能够使用,就要去了解他们。”

这一样是把这句话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和改良派断句的区别在于对于“由之”和“知之”的理解不同。

过去对这段话的理解都是从高高在上,认为对老百姓只有“教育”或“不教育”,而没有“了解”的必要。说穿了,还是注者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心态在那里作怪。

而沈先生的注解却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为什么孔子就必须以教训人的姿态出现,而不能以理解学习者的姿态出现呢?毕竟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为上位者要驱使民力更重要的不正是了解民情让下情上达从而因势利导吗?

在不知道孔子原来的语境的情况下,吾从沈。

家园 顶上
家园 看来您对《论语》读得不多啊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

这一段可算是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注脚。既然上等人生来就知道不用学习,下等人困而不学。那么自然是“不移”了。要小人学道有什么用呢?

所以,对于《论语》里前后矛盾的地方,您还是没有研究透彻啊。古来那么多以读《论语》为职业的儒家大师注解《论语》碰到像这类矛盾的地方还不敢随便给孔子请个英国律师,您别出心裁也不是不可以,但至少把这些矛盾的地方理顺了再说好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