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喜人呀,改良的中国风格民居重新出现 -- 晨枫
但可以这么算:翻建成本是三部分,1、拆除(可以是彻底拆除,也可以是保护性拆除,留待重建,后者成本大为提高);2、兴建地下公用设施;3、重建地上四合院(可以是新建,也可以是复建,后者成本同样大为提高)。
复建成本高是因为需要保留原有的建筑材料和格局,这和古建筑复原差不多了。
如果新建现代四合院,按照现代建筑规范,道路、庭院用地要增加,居民密度要降低,多出来的原居民怎么办?需要安置。这些成本都算进去。作为商业性的开发,只有大大增加居民密度,才能赢利,唯一的办法是放弃四合院,改高层。否则就要政府行为,放弃商业性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
北京一直就是这么做的,这同时也是缓解市区交通压力的一个办法。
但是这个和旧城区改造并不矛盾,商业行为是否盈利,和居民密度其实也没多大关系。
而且,和城市风貌的保持更没有关系。
需要保护的院落,很少有复建的,基本都是维修。
前几年有个私人买下了前门大街东面一个四合院(当年挺有名的,可是实在想不起来是哪个胡同了,只记得是35号),维修加重新彩绘只用了8万。所以说四合院的整修并不是什么太费钱的事情,只不过需要认真做。
时间会多一点,但是总比成片推平要好得多吧。
这包括安装水电暖通门窗、结构加固加装修吗?
只不过取暖是锅炉。
成片改造的供暖问题确实挺费事。我不知道大量使用单户电锅炉或者油锅炉可不可行。至今也没有试用过,农村烧煤,城市都是楼房,好像也没见到相关论文。
实际上钱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在于思想。认识到了,会把钱花得恰到好处;认识不到,就会觉得花钱不值得。
一平米8万的拆迁费都拿不下来。
外表看起来中味十足,内部空间全盘改造,室内设计上有一点中国元素,花纹图案什么的,但那只是点缀。类似的设计,在中国很多个地方都曾经见过。我不懂建筑,但喜欢看漂亮的建筑。这种中皮西骨,自然比连中皮都没有来得要好;而传统的内里结构和观念,是不是不值得借鉴传承?还是,根本没有传统方式的内部空间/结构这么一个东西或者说概念?
要是真的话,那肯定是水电已经排近来了,而不需要重做市政的东西。那不是我前面提到的旧城改造,而就是一个简单的再装修而已。在老城市排地下的上下水和污水管道可不简单,排大电流的“干线”电缆也不简单。
但室内空间的分划和生活方式的联系更加紧密,如果不再是四世同堂、三妻四妾和仆佣成群的话,老式的大四合院的室内分划未必适合现代小家庭的生活方式。
别说丽江了,就连墓地边上的楼盘都卖得那么火,番禺这些年也算是够可以的了.
南沙开发不知道老霍走了小霍到底会怎么弄.
楼盘也是掺水不少.
实际上这两年已经回落了近三分一.
四张已经回答了你的提问,我就不多说了.看起来那里的情况他比我熟得多.
珠三角这块,净是水网,交通会是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欧洲的建筑不少在隔热上是有设计和用材的, 听说日本的建筑也是如此, 有用EPS,PU等材料的.
而我们的商品房, 尤其是江南一带热就热晕冷就冻僵的环境中, 是如何计算热(冷)能耗的?
貌似两类建筑的保温系数不同, 热工效率也不同吧.
传统民居不见得都是适合四世同堂、三妻四妾、仆佣成群。在我印象中,像我外公外婆的老房子,就是典型的传统民居,方正典雅,可惜后来拆迁了。一个天井,正对堂屋,用于会客、牌位、正式的餐宴。左右分列主人卧室、书房。天井两边分别是厨房、孩子们的卧室,猪圈鸡窝。没有四世同堂、三妻四妾更没有仆佣成群。人丁更少一点的家庭,就少一条边,呈L形。晚上一家人坐在天井里老柚子树下,扑流萤看星星,是幼年早期的记忆。
现在的房子,结构紧凑,可以理解,面积所限。但可以做到有房前屋后花园的房子,却放弃传统结构,前后花园更像是美国house的格局,有点可惜。
窗户上再加点花格就更好了。
至于是好是坏,智者见智吧。但就我住的小区的经验来说。因为小孩子多,于是在发现有蛇窝后,大家一致决定把所有草坪灌木铲除了,只保留高大的树木。
对于现代小家庭就未必适宜。比如说,现代人喜欢整一个家庭影院什么的,厨房最好和餐厅相连,这样主人做菜的时候也可以和家人或者客人交流,采用空调和暖气的房间也以连通结构为好,这样传统的L型布局就未必最优,尤其是在总占地面积给定的情况下,难以达到室内使用面积的最大化,结构效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