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是协警 -- 巅峰背影

共:💬187 🌺11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好文,好工作
家园 大狗兄,好久不见,忙啥呢?
家园 谢谢,我想把江西一些生态图片放入河里,老找不着存储的网站
家园 【原创】第八十五章 先辈遗事(一)

因为好长一段时间没见过伯父了,借去市局的机会,纪程专门到市烟草专卖局。

刚进门,话还没说两句呢,伯父突然想起什么来,大声训斥:“你是怎么搞的?闹出这么大的笑话!第3军司令部怎么写在‘架桑’!”

“第3军司令司令部?什么第3军司令部?”纪程丈二摸不着头脑,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哦,你说的是那件事啊?那不是我的错!”

让伯父大发雷霆的,是颗日军遗留的航空炸弹,两个月前的2007年4月27日上午,J镇架桑村民工在进行漂流旅游工程施工时,在河道里挖出来的。

接报后,J派出所张所长立即带领民警在第一时间赶到,封锁现场,并迅速向局领导汇报。

张局长、孙政委和市局治安支队协商后,研究决定由治安大队裴大队长带领民警就地销毁。

经民警现场勘查,从外观上看,炸弹长30余厘米、直径10多厘米、重约15公斤,弹体锈迹斑斑,尾翼已经腐朽脱落,可以确定为“中条山战役”遗留未爆的日军航空炸弹,但引信依然完好,仍然极具杀伤力,杀伤范围在50米开外。

民警们分外谨慎,赶忙查找有关战史资料,询问有关专家,原因很简单,日军在“中条山战役”时,是使用过毒气的嘛。

下午6时,在排除毒气弹的可能后,民警将炸弹运到离架桑村2公里外的山后面,埋进80余厘米深的土坑里,聘请专业爆破人员用炸药、雷管将其销毁。

对于公安机关尤其是治安系统的民警来说,是件普通的事。但上世纪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不但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且其拒绝反思的态度,严重伤害着中国人民的感情。这场战争遗弃的未爆炸弹、炮弹、化学武器等还在危害着中国人民的安全,一旦被发现,义愤填膺的各路媒体,纷纷刊登是毫不奇怪的。

当初,在写这篇消息时,纪程是花费了点功夫的。无论是八路军、新四军,还是国民革命军,凡是抗日殉国的,他都非常尊重。而且,据史料记载,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唐淮源将军,就在距此地不远自戕殉国的。他不但被追赠为陆军上将,还有文章说他与朱德总司令相交深厚,且义结金兰。因此,纪程专门提了唐将军殉国之事,可惜被李主任删除了。

不过,李主任保留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为了强调当时战斗之激烈,纪程特意写到J镇唐回村,当时为国民革命军第3军司令部所在地。

问题,偏偏就出在这“司令部”上,有些媒体在刊登的时候,图省事,移花接木顺便把第三军司令部移驻到“架桑”了,而伯父呢,还偏偏就看到了一篇这样的报道,作者里面赫然有纪程的名字!

毋庸置疑,因为XX公安局这方面的东西,就是纪程一人的手笔嘛。

伯父很是不安,让同事帮忙查了一下,发现网络上不但流传很广,而且大都如此,并且还有香港媒体刊登!

“国内群众、海外华人、华侨的看到了,至多认为媒体胡说八道。可如果日本人看到了,他们会认为中国人连自己的抗日历史都搞不清楚,还谈什么道歉啊、赔偿之类的?如果再一炒作,那简直是国际笑话!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自己的侄子:纪程!”

伯父认为,这不止是粗心大意,简直就是不负责任!而且,出现这样幼稚的错误,是不可以原谅的!

好在,纪程这次并无大错,赶忙从电子邮箱里找出自己的原稿让伯父过目,伯父这才消气。

之所以说没大错,是因为纪程还是有错误的,他没有写清唐回和架桑的关系。第3军司令部是在唐回,而架桑呢,在唐回以北不远处,寸性奇将军率领第3军所属之12师奉命由此夺路出击,如果不提第3军,而直接写12师则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要特别提到的是,寸性奇将军在后来的突围行动过程中,自知无力回天,亦拔枪自尽。继忻口战役第9军军长郝梦龄与第54师师长刘家祺之后,再写一军之中军、师长同时殉国的悲壮史诗。

既然纪程无大错,伯父很自然慢慢就平静下来,继续聊天,话题呢,就围绕着第3军、唐淮源将军,这位在 “中条山战役”甚至可以说是抗战期间,牺牲在XX县境内最高级将领。当然,也有寸性奇将军。

对于这段战史,纪程是了解一点的,因为日军突袭唐回第3军司令部后,继续攻占的马甲匣自然村,是纪程在Q派出所工作时上山的必经之地,这个村寥寥数家,坐落在山谷中,公路穿村而过,两旁风景很是不错。

而日军紧接着的攻击目标:第5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马村,不但是Q乡派出所辖区,而且是全乡最大的村子。纪程、小兵他们到这个村子次数要多的多。也就是和村里群众交谈的时候,纪程意外得知到村里曾有供奉阵亡将士的小庙。

但纪程非常困惑的是,无论是架桑、唐回一线,还是马家匣、马村一线,沿途均是悬崖峭壁,峡谷险峻,易守难攻,从动辄被冠之以“阎王峡”等名称,可以想见地形之险要。

在一些主要路段路上,就是用石头砸,也能把下面路上的人砸完,因为攻方根本无法爬上去。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3军司令部还有第5集团军司令部,怎么会轻易遭袭?

伯父的回答是:“伞兵!据当地群众说,当时日军在主要地段、各主要制高点附近全部空投了伞兵!”后来,在一批老干部编写的史料中,纪程也看到一些资料说,上述目标均为日军突袭部队和伞兵联合攻占。

纪程立刻明白了:“这里险要不假,但也复杂,如果日军空降伞兵,而后偷袭占领主要制高点、路段后,各部队会立刻被分割包围,首尾不能呼应,攻防顿时易手。而突围时,各部队只能在枪林弹雨下冲锋!”可以想像的到,当时第3军将士们的突围行动,是需要何等的勇猛、无畏,付出的是怎样的牺牲!

后来,消防大队薛大队长邀请纪程前往架桑漂流,沿途犬牙交错的悬崖峭壁,和着咆哮的河水,犹如那抗日将士“前仆后继、奋勇搏斗,嘶杀之声、山谷为震”的雄姿和冲锋的呐喊声,久久回荡……

XX县属于抗日根据地,很自然的,话题就转到中条山抗日游击队十支队了。

虽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XX县先后有七支之多,其中不乏有被编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的精锐,但因为各方面原因,目前XX县十支队却最是有名,这可能和十支队的人在本地工作比较多的缘故吧。当时,这支部队属中共晋豫区条西地委领导,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是后来的中国驻美国首任大使柴泽民。

纪程最早知道这支部队的故事,是外公的缘故。

杨德山支队长是外公七拐八弯的亲戚,周围村里有许多人跟着他打鬼子,也都是拐弯抹角没过“五服”的亲戚。而最早协助杨支队长组建队伍的,就有纪程母亲的俩姨夫什么的,也就是纪程的老姨夫。

外公也曾被叫到部队上的,姥爷赶忙去找杨支队长,他只好跟着回家。可以理解啊,姥爷亲兄弟五个就外公一个独苗。因为是亲戚的关系,托付起来更可靠,姥爷、外公、外婆最后负起掩护的任务。

对于这些,外公没说过自己,只在纪程很崇拜的说起游击队故事时,他老人家嗤之以鼻:“那有啥!你老姨夫他们就在游击队上!”

倒是外婆,很喜欢唠叨些这些故事,而且总是说:“好爷来(“爷”念“ya”,晋南方言,惊叹的意思)!你不知道当时叫人多害怕!你老姨夫他们刚开始总藏在你老舅家阁楼上开会啥的,后来也到过咱们家,有时一连就是好几天。我做饭都非常小心,半夜冒烟,很容易让人怀疑呀!做好了,他们就放下绳子把篮子吊上去。鬼子知道你们家有一个人在游击队干,立刻就杀全家,让人整天心都提着!”

而外公呢,则满不在乎,总是这样:“哎呦呦(晋南方言,大抵是“切”的意思),怕啥?那有啥好怕的!”

外婆这时就有点生气:“就你说的?那还不叫人害怕!”

外婆讲过很多前辈的事,但当时的纪程只当故事听,不大用心,能记得的,实在不多。

其中一位,且还是叫老姨夫吧(另一位则南下四川,具体情况纪程也不清楚,就知道的,还是看《条西烽火》、《抗日十支队英雄谱》、《XX革命老区》等一些资料和外公、外婆讲的故事中知道的,下面相当一部分资料就引用那些文章中的记载),算是跟着杨支队长比较早的,也是打鬼子比较早的。

1938年冬,老姨夫跟着还是XX县三区牺盟会秘书的杨支队长,在B村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运动,恰巧一个日本翻译在村里抓鸡、抢牲口、拉女人,俩人巧妙安排,用手枪击毙了这个鬼子,吓得其他据点日伪军龟缩在据点,不敢出来。

根据老姨夫的战友、抗日英雄杨廷贵的回忆,他们在1941年“中条山战役”后开始拉队伍,手里就只有一把“十子连”。

这位老姨夫非常想要枪,想得手心直发痒,便拉着杨支队长、杨老英雄去见柴泽民政委,要求再给发几支手枪。

柴泽民同志,就笑着给他们讲道理,大意是他们只能从敌人手里“要”,并问能不能在三五天内弄到件武器。

老姨夫和杨老英雄呢,面面相觑一阵后 ,立下“军令状”,要在五天内弄到武器,否则就不来见柴泽民同志。

当然,柴政委很是体量下面的难处,临走时发给他们一把手枪,五把步枪,他们的高兴劲就甭提了。

让人更高兴的是,他们的运气还真好,当晚杨支队长就说接到侦察员情报,说有辆日本马车从YC去XX县运粮,就商量怎么怎么搞一下子,好完成向柴泽民同志立下的军令状。

第二天一大早,杨支队长就带着杨老英雄和老姨夫隐蔽在XX县和临近的A县交界处土高埝后的庄稼地里。

这什么让人最急呢?嗯,就纪程的感觉,一般来说是,等人!

他们呢,从一早等到中午,说是“心急火燎”,恐怕都不是“心急火燎”可以形容的。

可还有让更上火的事呢,饿了好办,他们早有准备啊,啃块玉米窝窝头垫吧垫吧就过去了,问题是渴了没水喝,只好忍着。

这心火就上来了:“是不是情报有误啊!”就这样,等不到还不敢离开,如果刚离开,那日本马车来了,可就太冤了。

当他们心急如火的时候,有辆马车就从YC方面过来了。越来越近后,就看清楚了是一辆搭着围蓬的马车。

这马车的车辕上坐着一个赶车的鬼子,车里躺着个烫发女人,车后跟着个骑大马(老人们都说,小鬼子的人小,但马不小,块头很大,当然,“小日本”、“小日本”,还是有一样是小的,那就是小尾巴)的鬼子,手里掂着把盒子枪。

当马车到跟前,杨支队长他们就大喊一声:“不准的,缴枪不杀!”

看过电影的人,都晓得鬼子们不管遇到啥事,,就先“八格牙路”。

这一说,可就耽搁时间啊,还没反应来呢,杨支队长一个箭步飞跃上车,就把车辕上鬼子的短枪夺到手里。杨老英雄和老姨夫呢,跃上土埝去弄车后骑大马的鬼子,一个上去拽腿,一个夺枪。当鬼子们弄清怎么回事时,这枪就全部落到杨支队长他们手里了。车内那个女人吓得瘫痪如泥,浑身瑟瑟发抖。

杨支队长把俘虏押到S村(杨支队长家都在这里)一审问,原来赶车的是个鬼子兵,押车的是鬼子翻译。不过,从后面鬼子的反应看,这车内的烫发女人来头比较大。

为什么呢?因为这女人是YC皇部(指挥部)山口司令的情妇,侵华时从朝鲜带来的朝鲜姑娘,山口司令许给XX县宪兵一个头目做夫人的……

游击队的行动,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不过,被蛰的不是游击队,却是另有其人……

家园 【原创】第八十六章 先辈遗事(二)

前面说,游击队捅了“马蜂窝”,而被蛰的另有其人。

谁呢?XX县鬼子皇部!

为什么这么说呢?

山口司令听说情妇被俘,恼羞成怒,急电XX县鬼子皇部,要不惜一切代价三天内交回人。否则,XX县的鬼子“统统地死啦死啦的!”

这XX 县鬼子皇部可就发了愁!

三天?三天到哪里找那些“土八路”去?都说“土八路瞎胡闹、一身虱子、两脚泡”,那时他们笑话八路之“土”。

可真要打起交道来,在鬼子眼里,“土八路”都是一群吃风就飞、喝烟成仙的主儿啊!闻着他们的味,看到他们的影,紧追慢赶都能追没影了。更不用提,现在连他们的影子都不见。

找不到人是吧?这鬼子呢,也乖,学会弯腰了。

XX县鬼子皇部命令:B村驻军要大摆宴席,宴请各村村长。他们是本地人嘛,请他们和游击队联系,要求和。

这可是1941年8月,鬼子还挺硬气的时候啊,竟然向游击队求和。《铁道游击队》(好像是这部小说)啊啥的,里面讲鬼子求和,也就是他们架快倒、屋快塌的时候嘛。

这十支队,还在刚开始拉队伍,不过几个人的时候,就让鬼子削尖脑袋求和。如果说牛,也还真够牛的!

杨支队长他们研究后,就向鬼子提出俩条件:第一,换回鬼子抓去的我5名群众,第二呢,给我方部分武器、弹药。还特别说明: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这两项条件,潜台词也是明摆着的:第一,以后不要乱骚扰我们的群众;第二呢,我手里家伙好了,腰杆子就更硬了,以后想什么时候打你们这些“狗日的”,就什么时候打你们这些“狗日的”。

鬼子也不傻,不想答应。问题是,游击队很强硬,谈了一天的判,寸步也不让。

要说这“鬼子”就是“鬼子”,你大、他就小,你高、他就矮,你硬、他就软,最后软趴趴的答应了。

第二天,在B村和S村中间路段(这里有条河,我方可以埋伏,而鬼子行动很远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进行了交换。抗日军民欢天喜地呀,唱起了《游击队之歌》:“没有吃、没有穿敌人自有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这歌词,唱的还真不假。

当然,既然是“游击队”,这样的好时候,还真不多。大部分时间,还是“游击”的,也就是有好处“击”一把、没好处赶紧“游”。

印象深刻的比较深刻的,是外婆说的又“击”又游“的”事。

一天傍晚,大老姨夫、副官处张主任带着几名游击队员(外婆说起来,总是“你老姨夫、张主任几个”),埋伏在鬼子炮楼所在的B村西面大约一地里的姚暹渠河堤上,鬼子翻译带着人骑着东洋大马过来,他们立刻就用子弹给鬼子点名,鬼子翻译翻身落马,呜呼哀哉。

鬼子的大队人马看到这群“土八路”胆子太大了,竟然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行动,就立刻扑了过来。

看到情势不对,游击队员们急忙“游”开,“游”到什么地方呢?B村的老舅家的阁楼上,而后对姥姥他们说:“你们赶紧把孩子啥的抱出村躲躲吧!”

大家问了,这B村不是有日军有炮楼吗?怎么往鬼子窝里钻呀?

嗯,这是取“灯下黑”的意思,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嘛。如果按罗荣桓元帅在山东的说法,这叫“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

而鬼子们,游击队员们前脚进屋,他们也后脚进了村子里,翻箱倒柜,挨家搜查。

老舅家和杨支队长的关系村里人都是知道的,消息迅速在全村传开:“哎呀!他姨夫几个,在河堤上又把日本人从马上打下来了!”

但是,每一名群众知道游击队员们跑进村子里了,可恁是没有一名群众当汉奸通风报信。

无论是歌词里,还是标语都有这样的词:“军民鱼水一家人”。只有真正把群众这滩“水”搅成“汪洋大海”,军队这条“鱼”才能自由自在,想“游”哪儿到哪儿。

就纪程看,公安工作,也应如此。

外婆她们呢,赶忙把做的军鞋呀、衣服、米面什么呢,藏在事先门槛下挖空的石头地窖里。

按外婆的说法,鬼子、伪军闯进家里,会把整个房子翻过来,见啥拿啥,拿不动的就砸,砸不动的,就烧!

东西藏好后,她们就抱着孩子赶忙或者往山里躲、或者到纪程他们家的D村躲。

在D村躲,是因为副官处张主任是D村的,村里参加十支队的人比较多,是十支队所谓的“老窝”之一。

说到这里,外婆总是很感慨:“那时,三天两头,大半夜了要出去躲鬼子,如果到你们村,就照着你们家窑洞顶上的老柏树方向走,以后都成习惯了!”

“哈哈,整个一‘林冲夜奔’呀!”纪程后来看过小说后,就喜欢用这个词形容他们。

这倒不是他没心没肺,而是为自己家的老柏树还曾给抗日出力而高兴!

“夜奔”倒没什么,打不过就“游”嘛。

但最可怕的,不是“跑路”,而是被堵在家里。可外婆偏偏就遇上过一次。

杨支队长忙于抗日干革命,每天都四处奔波,顾不上家里,女儿经常托付老舅家照顾,对外则说是纪程姥姥的小女儿。

时间有多长呢,据说是从“丫丫学语” 直到快出嫁的时候。外婆说:“我们有什么好吃的,先让她吃!”就这一句话,就可以想到大家对杨支队长女儿抚养和保护工作的重视。

但这次遇险,却是在外公家,那地方也是主要隐蔽的地方。

那天,杨支队长的母亲、女儿到外公家隐蔽。

据外婆说,当时杨支队长的女儿正在炕上玩呢,突然一名日伪警察局特务系“灭共班”的人闯进门来。

“灭共班”!瞅他们的番号、名头,可以想见他们的目标和手段。

看到突然闯进来的“灭共班”队员,在炕边坐着的外婆顿时紧张起来,平时总能提前得到消息,藏起来的呀!

看到杨支队长的女儿,那“灭共班”队员劈头就问:“这是你家的女儿?”那当然赶忙点头称是啦。

那名“灭共班”队员,却有怀疑,问杨支队长的女儿:“你爹叫啥?”

外婆更紧张了,虽然平时老人们总教杨支队长的女儿应付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可还真怕她答错!

她要说出杨支队长的名字,问题就不是用“严重”这个词可以形容的。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又闪进来带队的伪警察局特务系警长郭中兴,他是负责带领“灭共班”的!

这可要人老命了!这位伪警察局特务系的警长,和老舅家是一个村,认识经常走亲戚的杨支队长母亲、女儿。当然,还有外婆。

外婆的心,简直提到嗓子眼上了,心想:“这下要遭殃!”

可没想到的是,郭警长看到杨支队长女儿,立刻笑起来,对先进来的“灭共班”队员说:“这是咱掌柜的女儿!”

“掌柜的”,晋南方言,如果朋友、同事之间称呼,一般指“本家大哥”的意思。

外婆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在日伪警察局干事的,怎么叫杨支队长‘掌柜’的?”

更惊奇的事还在后面呢,郭警长又笑着问杨支队长的女儿:“你爹呢?”而杨支队长的女儿虽然没回答,却也不害怕。

每当听外婆说到这件事,外公都是“哈哈”大笑:“这一点都不奇怪啊,当时‘灭共班’可以说都是游击队的人!”

纪程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十支队是共产党的武装呀,怎么和‘灭共班’掺和上了?”

在参加工作后,看到纪程老舅编写的、由柴泽民同志题字的《XX革命老区》、《抗日十支队英雄谱》、《条西烽火》等一些资料,才知道,所谓“灭共班”,是典型的“白皮红心”。

日军组建宪兵队、伪警察局、新民会时,因为没多少人愿意当特务、汉奸、警备队员,恼羞成怒之余,便到处抓壮丁。既然是“抓”壮丁,自然就存在便饥不择食的问题,只要是适龄男子你就跑不了。

游击队这边呢,有些同志因为秘密工作原因,是呆在村里的,一不留神,就被当做“壮丁”抓了。

既然要这些特务、汉奸、警备队帮助“日本皇军”剿灭共产党“土八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不发枪是说不过去的。

而游击队呢,刚组建的时候,最发愁的就是枪支弹药问题。

现在可好,“皇军”发给大家了。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等都等不来的好事啊!

当初,为了搜集情报,游击队就派人打入日伪要害部门,搜集情报,有些在警察局什么的要害部门还是“红人”, 郭警长就是这样一位,还有一位贾志斌,也比较牛。

现在呢,有同志被抓进去了,身份没暴露不说,还被编入宪兵队、警察局、新民会,先进去的党员陆续便把后续被抓的人整合在一起,而后继续发展党员。

随后,为了工作需要,已经有一定位置的党员,以叫熟人的名义,又陆续把组织上安排的一批党员按照这种“打进去、拉出来”的办法,打入日伪内部,继续扩大战果。

这些“虎穴奇兵”,明里是“特务”、“汉奸”、“警备队员”,暗地里既能搜集情报,又能掌握到枪支弹药,还能借日伪之手杀汉奸、除特务、为领导人寻找合法身份掩护,如果游击队攻打哪个地方,还能里应外合。最后,万一情势不利,或时机成熟时,还能拉出来一支武装。

“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这批打入的党员有多少,纪程没有掌握详细数字,但有两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

一个数字说,到1944年,在警察局、新民会等日伪警特机构工作的党员已有二十余名。

而所谓“灭共班”呢,据外公说,一个班11个人,共产党员至少有7名之多!负责带领“灭共班”的特务系警长郭中兴,更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后来,这“灭共班”归队时,全部以“灭共”名义换成清一色的好枪,还带足弹药,顺道缴获二十六支步枪、一挺机枪、一支手枪不说,干掉为虎作伥的日本胡翻译不说。还从俘虏的伪警察中,带走一批愿意上山的参加游击队。

太过分了、太过分了!这那叫“灭共班”呐,简直就是“壮共班”嘛!

当然,这种“打进去、拉出来”的办法,也不是没有危险的。纪程大舅妈的前一位父亲(他的确是为我党工作,最后被评为“烈士”的),就因鬼子怀疑,而和一批警备队员被鬼子拉到县城集体杀害。

即便有这么多的自己人,即便有郭警长打掩护,但这次突如其来的“袭击”,着实把纪程外婆吓得不轻,多少年后,说起来还心有余悸。

负责掩护的群众,时时提心吊胆,不容易。而游击队的人,就更不容易了。

用外公的话说,傍晚的时候,他们还睡在咱们村呢,这第二天起来的时候,就已经在五六十里外山里的T村了。

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力量悬殊,万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鬼子、汉奸堵在被窝里,游击队每晚休息都要换几个村子,即使在山里的根据地,也绝不会在一个村子过夜。即便是睡觉时,也是睁一只眼的。情况紧急,两只眼都得睁着,没办法,这里悬崖多,如果一闭眼,就掉下去了。

但在纪程看来,连睡觉都能睡出五六十里地(有时更多),这可真够传奇的!

在后来人看,那样的岁月,那样的人,都是传奇。可十支队里更传奇的人物,则是杨支队长的警卫员张丁卯,后来他担任了中队长一级的职务。

无论是外公,还是父亲,除了说亲戚们以外,说得最多的,也是张丁卯。

对于张丁卯,外公有个评价:“丁卯杀人不眨眼!”这不是说张丁卯爱杀人,而是说他的心理素质极好。

这张丁卯呢,枪法好,胆大,勇猛,但也好惹事。如果要准确形容的话,和《亮剑》里面的“魏和尚”魏大勇的形象差不多,连他的父亲都总说:“还不知道,他哪天会把天捅漏了!”……

张丁卯还真把天捅漏了,不过,是鬼子的、国民党领导的八支队的“天”……

家园 沉宝
家园 说得好,法律应该是个完整的体系

没有袭警罪是一大问题

家园 哈,总算花出宝来了,还一下就是俩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太真实了,送花
家园 谢谢,谢谢
家园 英雄吴仲六

吴仲六是中条山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我最近回老家一个86岁的老人把我带到当年吴部打死几百个日军的战场(冯卓桥),并详细指点了各个机枪的位置。那真是一个绝对好的 战场,四挺机枪下是一条近丈宽的土桥,吴部将土桥挖断。日军2路纵队,到桥头后才发现无法通过,全部暴露在桥头的开阔地,大约距吴部机枪有40余米的射程,相差有10米的高程。参战的吴的游击队战士大部分是29军王畔池团的士兵,和川军47军178师61团

(杨显名团长)李治安排长的战士。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战功经李家钰上报蒋介石,记在李的名下,李因此而升为集团军副司令。李家钰的资料称侯家岭战或冯卓战。

家园 老乡啊,你现在哪里工作?
家园 四支队

中条山战役后,蒋介石将中条山划归一战区。吴仲六(当年已40余岁)利用自己在晋南的声望和一战区的私人关系,任一战区6纵队前敌总指挥并兼任《一战区6纵队中条山抗日挺进纵队四支队》队长。当时中条山全部被日军占领。人民不曲,自发的成立了许多游击队,有部分是地下党组织的。吴二、三十年代在平陆四高教学并任校长,和嘉康杰共同创办河东中学、一同在堆云洞、运城平民中学、夏县白塔寺学校教学。晋南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大部分是他的 学生和友人,如李子合、金长庚、冯天翔、任志远等。1929年春他和嘉在白塔寺学校商量并安排友人南玉山、学生金长庚4人到吴的邻村向地主夺枪。因此他将杨德山(吴的学生)领导的游击队、金长庚宋颜龙领导的游击队、冯虎林组织的游击队、薛勤的游击队、刑怀义队分别编为《一战区6纵队中条山抗日挺进纵队10、9、6、5、8支队》。李乐天8支队是2战区的,刑怀义最后叛变。吴的武器装备是一流的有马可沁、白拉音、俄式转盘,还有直弹筒等,子弹充赢。一战区通过吴部把首的两个黄河渡口源源运来。

家园 我的电话03593527263
家园 谢谢,很不错的资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