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对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原则的发散性遐想 -- 江城孤舟

共:💬3 🌺1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对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原则的发散性遐想

翻看哲学史,会发现康德在写作三大批判前,在科学领域是有专长的,甚至提出了星云假说,第一次用科学观点回答了宇宙成因这一重大而又基本的科学问题。那么因此我们便可以寻找到康德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理解康德何以将他的思维模式以天文学巨匠哥白尼命名,称其为“哥白尼式革命”。的确,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物理学与形而上学并不是截然分离的两门学科。不过亚里士多德把对存在的形式中发生的内容的研究称为物理学,把对存在的形式自身的研究称为“在物理学之后”,这终究导致形而上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形而上学以理性思辩为依据,而物理学则以实验归纳为凭证,但两者形式上的对应,就要使形而上学不断接受来自于物理学的批判,也使物理学不断的接受形而上学的反思。可以说,形而上学的最高目标即是成为科学,甚至是指导科学之科学。如果康德没有经历过休谟的怀疑论与卢梭的人性观这两大批判,也许他依然会坚持早年的本体论与认识论。

形而上学虽然在康德时代被怀疑论逼入死路,但终究还没有被推翻,可是当时包括康德在内的每个西方人,却都是相信绝对真理——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存在的。受了欧式几何、牛顿力学等影响,思想家已经普遍承认自然科学中存在着绝对真理,也正因为如此,康德才能提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个概念,才能列出了十二大范畴,不顾唯理论与经验论都无法证明其普遍必然性,他要以“先天综合判断是可能的”作为公理,来逐步提出假设,证明其科学性。

唯理论不能合理解释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成为认识,而经验论无法合理解释凭经验得到的认识如何具有普适性,所以康德需要做的就是调和这两者,来维护——而非证明——“先天综合判断是可能的”这一公理。正像当年哥白尼观测到的是一系列客观事实,为了解释这些而提出日心说一样,康德提出的第一个假设就是假定对象必须符合知识,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印象,这样就做到了经验材料与天赋理性的结合,即先天综合判断。

客体围绕主体,因主体认识而成为客体,这就是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然而这样必然会导致一个问题,康德不是纯粹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他是承认在客体之外是有物存在的,只是未经我们认识,即所谓的“自在之物”。但我们只能认识客体,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经主体后的表象,这本身就是对当时的西方科学思维体系的巨大冲击,而且也断绝了形而上学认识宇宙根本规律、本质的可能性。形而上学不但再不能指导科学,连成为科学都做不到了。也就是说,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给理性设定了局限,在本体论上也陷入了困境,有很大的消极因素。就像尼采讽刺的那样:“真正的世界不可达到、不可证明、不可许诺,但被看作一个安慰、一个义务、一个命令。(本质上仍是旧的太阳,但被雾和怀疑论笼罩着;理念变得崇高、苍白、北方味儿、哥尼斯堡味儿。)”

然而“哥白尼式革命”还有积极的一面,从康德的一系列论证来看,他实际上是采用了科学式的严谨逻辑,把理性的有限性最后归结于主观思维的必然性,然而这正是给客观事物留下了无限的自由空间。黑格尔《小逻辑》里就说:在康德之前的经验主义者们主观的认为,“思想可以认识一切存在,因而凡是思维所想的,本身就是被认识了的”。这样的观念,最终必然认为理性能认识万物,还很可能推导出一个“客观的理性”——即上帝出来,以绝对的自因作为世界观和本体论,这样就抹杀了人作为主体的自由与能动性,无论对哲学,还是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都没有好处。如果依照康德观点,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人是决定性的,那么,人类眼中的“客观世界”,它的创造者就不是上帝,而是人自己。康德先用星云假说打击了上帝创造“自在之物”的理论,又用“哥白尼式革命”假说打击了上帝创造了客体的理论,彻底虚化了上帝的概念,以我个人管见,这是康德对西方思想界的重大贡献。

康德并不打算推翻形而上学,他要给形而上学找一条新出路,即道德方面的出路。但这已经是另一个话题。

可以说,在康德之前,西方哲学的基础与核心部门是形而上学,而经历了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以后,旧日的形而上学已经走到尽头。康德虽然毕生希望建立起他心目中的“未来形而上学”,但终究没有成功。继承了他的道路的黑格尔,虽然最终建立起了新的形而上学体系,可也不过是最后的余光而已。至于科学,早已经彻底与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西方哲学家们虽然多追随康德,不过却不打算完成康德未竟的事业,他们要么抛弃了理性,要么干脆抛弃掉形而上学,让哲学思维日益向科学思维靠拢。然而,我个人觉得,具有点讽刺意味的是,今日的物理学早已经发展到仅凭哲学思维难以理解的境地,人们首先会被“测不准原理”之类的量子物理问题而困扰,诸如“薛定谔的猫”佯谬。如果说在那个假设下,密闭的箱子里猫(或微观粒子)不能确定活着或死亡(或波函数坍缩与否),必须等到有人来把箱子打开,对猫(或微观粒子)的状态做出观察的那一瞬间才会决定下来。那么这即是说,某种观测者主观性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状态。这种思维虽然在常人看来怪异,然而在量子力学中却是讲的通的。虽然康德所认为的“时间”“空间”这两大范畴,在今日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就成为“纯粹直观”,他用欧几里德几何来证明空间的先验性的方法也会受到非欧几何的质疑,然而就“哥白尼式革命”强调的主体性原则来看,今天的科学理论,似乎还是不能轻易摆脱康德哲学的萦绕。恩格斯曾经充满豪情的说:“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但是,显然,这个“自在之物”比预计的要复杂的多,至少在微观层面,它更愿意以康德哲学的主体性——而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被我们认识。

关键词(Tags): #哲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sofa
家园 你这个就是典型的把观测者非得算人

我写的一些东西,非专业人士,错误难免,大家权当小说看看罢了

薛定谔的猫是诸多量子困惑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这个猫十分可怜,她(假设这是一只雌性的猫,以引起更多怜悯)被封在一个密室里,密室里有食物有毒药。毒药瓶上有一个锤子,锤子由一个电子开关控制,电子开关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如果原子核衰变,则放出阿尔粒子,触动电子开关,锤子落下,砸碎毒药瓶,释放出里面的氰化物气体,雌猫必死无疑。这个残忍的装置由薛定谔所设计,所以雌猫便叫做薛定谔猫。

按照量子力学哥本哈根派的观点,量子态会因观测行为导致塌缩,在此之前,量子体系处于混沌状态。所以,薛定谔讽刺说,在我们打开密室之前,猫是处于又死又活的叠加状态,这无疑与我们的直觉相矛盾。

哥本哈根派的观点中, “观测”一词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或者说,并不能从“观测”一词推断出那些行为会引起量子态的塌缩,由此,一些人就认为只有人看才算是观测,导致了若干唯心主义的结论。我们看东西,用工具去测量,这是无可辩驳的观测行为。但是,不见得非得是人参与的行为才是观测。我认为,所谓观测,就是与被观测者发生作用并产生对于被观测者的某种信息的过程,假如一个人说,我对某个物体的某种行为进行了观测,但是我没有得到关于它的任何信息,这句话与我们的认知不相符合,观测的结果或者是图像,或者是数据,就算是现象没发生也是一种结果。对于薛定谔的猫来说,假如用盖格计数器来探测原子核是否放出了粒子,那么,这就是一个观测行为,因为盖格计数器的数目显示由不确定变为了0或者1,很明显,你得到了关于原子核裂变的信息。

为什么观测会引起量子态的塌缩呢?观测产生了对量子体系的某种信息。从逻辑上说,量子体系也就必定符合我们所得到的信息。摄像头拍到了你穿着红衣服,和你穿的不是红色衣服,这两件事不会同时是真实的。同理,你观测到一个电子自旋量子数是1/2,那么它就不可能同时是-1/2,观测会对量子态产生某种作用,使量子态由不确定变为与观测结果所符合的状态,或者说,剔除了那些与观测结果不符合的状态。但是,具体什么相互作用会产生这个结果,我们不得而知。

观测行为也是一不可逆过程,任何不可逆行为都可以算作观测。不可逆过程,宏观层面上表现出来的是热力学熵增加,微观层面上表现的是信息熵减少。观测过后,量子体系的包含的状态数变少了,信息熵减少了,而观测仪器的热力学熵增加了(参加附)。也就是说,我认为存在着微观的不可逆现象,量子态的塌缩是其中的一种。(这一段逻辑比较乱,砸砖头时轻点^)

所以,对于薛定谔的猫来说,一旦原子产生了衰变并且被探测器捕捉到,她在若干秒后死亡的命运就注定了。一旦探测器捕捉到了,由于此过程的不可逆性,量子体系的混沌状态就不再存在,猫的死活始终是一个单值。我们不能知道猫是不是死了,和猫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这完全是两回事。

PS:盖格计数器是一个观测者,不代表量子态的叠加在此之前一直存在,也许原子也能成为观测者呢?

我不赞同多世界假说和隐变量解释,前者会导出荒谬的结论,后者则等于什么都没说,把现象往不可知上推。我觉得把哥本哈根的理论中的唯心部分去除更容易有说服力,我写的东西也仅仅是一种可能的解释,但我认为,这种解释总比猫又死又活的说法可靠一些吧。

附:信息熵

信息理论的鼻祖之一Claude E. Shannon把信息(熵)定义为离散随机事件的出现概率。对于一个32支球队争夺世界杯冠军的系统来说,信息熵H=-(p1*log p1 + p2 * log p2 + ... +p32 *log p32),p1,p2。。。是各支球队夺冠的概率(可以看到,中国男足的参与不能提供任何的信息熵),当p1=p2=….=p32时,信息熵最大。

变量的不确定性越大,熵也就越大,把它搞清楚所需要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信息熵是信息论中用于度量信息量的一个概念。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是混乱,信息熵就越高。所以,信息熵也可以说是系统有序化程度的一个度量。而信息熵和热力学熵是紧密相关的。根据Charles H. Bennett对Maxwell's Demon的重新解释,对信息的销毁是一个不可逆过程,所以销毁信息是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而产生信息,则是为系统引入负(热力学)熵的过程。所以信息熵的符号与热力学熵应该是相反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