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淝水大战的前前后后一,请各位方家指教 -- 闲云野熊
东晋之后政局演变是以外患解除为前提的.而且前秦内部矛盾更多,符坚死之日就是大乱之时.
关键一点是过高估计前秦的国力和军力.
我看中国经典史书上的兵力,总想先给它打个对折。
首先苻坚死的时候不过也才40多岁,再熬个十来年不成问题,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内部矛盾,一旦能够像拓跋北魏那样实现逐步汉化,正朔之分就会不打自消。而且东晋当时的稳定是桓冲的荆州和建康的谢王司马家族角力达到平衡的结果,一旦其中一极突然崩塌,东晋发生内乱不是不可能,谢安之前就已经有过王敦,苏峻祖约之乱,即使在建康内部,司马氏也不是很放心谢安,淝水之战如果东晋方是司马道子担任统帅结果很可能是另一种结果。采取蚕食的办法对于兵力不占优势的东晋来说是最合适的,匆忙的南侵让这些矛盾让步于外部民族矛盾了。
慕容垂原是中路军苻丕的前锋,郧城在襄阳附近。淝水之战时,是中线调往东线支援的,可见苻坚对东线的战事也无必胜把握,晨夜奔驰到达萦阳时,大败已定了。
在此期间慕容垂还是卖力的。非但所向有功,而且不杀苻坚还交出了四万骑兵,这支军队成为苻坚回洛阳重整军队的基础。
为何不杀?慕容垂本身念旧恩是一个原因,但我猜测另一个原因是这支军队并非鲜卑人,至少鲜卑人不占绝对多数,即使杀了苻坚之后慕容垂也无法掌握局势。
如果这支军队纯粹是鲜卑人的话,以鲜卑人对前秦的仇恨,慕容垂受到的诱惑和压力会更大,事情就不一样了。
迁徙到关中的鲜卑保留了原来的部落结构,让部落豪帅做官,这样一有豪帅号召,起事很容易。
而拓跋氏处理其他部落时,都先诛杀部落领袖,再加以离散,虽然残酷,却稳定多了。
无论是桓冲的荆州军还是谢氏的北府兵,作战能力都超出前秦军一大截。毛当、毛盛、俱难、彭超,都号称是前秦名将,在君川之战中被北府兵打得全军覆没。
苻坚派吕光帅十万兵征西域之时,前秦国力已露疲态。当时连慕容垂之子慕容农(后燕辽西王)都已觉察到了,并劝慕容垂待时之变复兴燕国。
东晋有大量的“乐属”(即依附于贵族世家的隐没人口),每次整理户口都能捞出不少人丁来。这些人口,是可以作为世家门阀的军队的。
所以东晋可用的人力资源是被严重低估了
田余庆先生曾有述及。大致上是三路,西路姚苌对应的是王睿,将巴蜀水军东下,连龙骧军号都一样。中路苻丕、慕容垂对应的是杜预。东路苻融对应的是司马柚、王浑。苻坚自己——对应的是贾充,连驻军项城都没变。
这样的山寨,可算高仿路线。但之所以晋武成功而苻坚失败,一个是因为姚苌水军根本没什么准备,更没来得及动,王睿造船则好几年了,精心准备之后成为平吴的主力。
第二是东晋的准备远比吴国充分,桓冲、谢安东西战略策应之举是非常高明的,桓冲受慕容垂压力之时谢玄手下的北府将田洛即向淮西出击,前秦俱难、彭超向淮南进攻时桓冲则向襄阳出击;而吴国自陆抗死后西线就没有统一指挥,很容易就被王睿、杜预击垮了。
看看前秦发动战争的频率就知道当时老百姓对这个国家什么看法。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不是后人而是当时人。做秀不等于伟大。
怀疑数字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要有根据。
至于像拓跋北魏那样实现逐步汉化,孝文帝汉化那么努力,经过一代人后高欢还是认为正朔在南。文化上东晋南朝对五胡北朝是绝对的优势。如果说隋唐帝国是政治军事上南并于北,而经济文化上就是北并于南。正朔之分就会不打自消?我只能说太低估东晋南朝文化民族等等的优势了。东晋当时的稳定是桓冲的荆州和建康的谢王司马家族角力达到平衡的结果,但是你要注意,王敦,苏峻祖约之乱是门阀政治没完全稳定的时候,东晋是建国初期闹乱子,然后稳定了百年后随着门阀政治崩溃而重新动乱,在东晋门阀政治的全盛时期,东晋历次斗争根本没爆发过内战。至于认为内战前秦就能拿下东晋也是低估东晋军力。就是南朝每代人一次内战的情况下,在侯景之乱南朝元气耗尽前北朝拿下南朝了?可以说从历次战斗可以看出,前秦军队战斗力还不如东晋,事实上两国历次主力军野战,前秦没赢过一次。淝水之战如果东晋方是司马道子担任统帅结果是符坚望江兴叹,被迫撤退。如果不是谢安当主帅,东晋根本不会和前秦主力决战。蚕食的办法对南朝从来就没行的通过,为什么?关键是地理形势,请参考孝文帝时候的军事斗争。
符坚YY要灭东晋的好处,却忘记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
直到陈朝末期,隋还是凭借优越的国力和掌握了荆襄要地取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