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淝水大战的前前后后一,请各位方家指教 -- 闲云野熊
首先,苻坚所出的氐秦,并非纯粹的氐族集团,而是脱胎于“枋头集团”,即曾被石勒迁徙到关东枋头的政治军事集团,本身包括氐、羌、汉,以氐族为首,比如大将雷弱儿出自南安羌族首领。
同样,姚苌所建之后秦也并非纯粹羌族集团,而是由曾被迁居关东清河的姚弋仲“滠头集团”演变而来,这里面也既有氐,又有羌、汉,比如权翼就是汉族,强白出自氐族。
“枋头”、“滠头”两集团之间有矛盾仇恨,并不意味着氐、羌之间有民族矛盾。相反,两个集团内部氐、羌、汉关系非常密切,各臣子是以政治集团为归属而非民族。最典型的就是权翼,虽然投降了前秦多年,但姚苌一起事就立刻投奔而去。所以苻秦的君臣并不特别提防羌族,完全有理由。
很简单地举个例子:就是兵力悬殊下守孤城较长时间是可能的。我援引的那些部分,是要强调没有什么居民乘城。
就是不想引那么多字而已,你把我的用意解成故意截头去尾,那也任便。
退守内城是不是在守城呢?索涁要谈判不也是已在围攻两个多月之后?那些援兵并不敢近,所以根本和守城战局无关紧要。
你援引的那些背景情况,并不能反驳我举例的意思。
说彭城之战而不提一个月后的君川之战,彭城、盱眙到君川是一连串的行动,明明最后以大败终,却被你援引成了胜利。
我这次水平低些,援引全一些,免得有人说“水平高”。
兴宁二年秋七月丁卯:燕太宰恪将取洛阳,先遣人招纳士民,远近诸坞皆归之;乃使司马悦希军于盟津,豫州刺史孙兴军于成皋。
——此时慕容恪已经开始部署兵力。
九月:留劲以五百人守洛阳,(陈)祐帅众而东。燕悦希引兵略河南诸城,尽取之。
——洛阳已为孤城,悦希所领就是慕容恪军。
兴宁三年:燕太宰恪、吴王垂共攻洛阳。
三月:城陷
至于说羌是氐的仇敌,不是我说的,是王猛和苻融
似不能从字面理解成为整个羌族。
在枋头、滠头两个集团内部,氐和羌的关系是亲密的,因此当代史学界将两个集团都称为“氐羌集团”。
开始部署兵力就是进攻洛阳城了?略河南诸城就是指攻打洛阳城?
此时不发生战斗可能吗?
整个彭城之战分为数场不同的战役战斗,前秦彭超俱难部面对多支不同的晋军作战,最终在超越进攻极限后先胜后败,在我的文中我并没有否认,但有人说前秦对东晋在野战中从未获胜,我只是举例就此反驳而已。倒是你的历史研究方法我确实领教了。
通鉴叙事兴宁三年二月,已是慕容恪发令总攻之时。
(1)什么时候你举的这两个缺少完整史料表述的例子就成为公认的没有民众参与守城的确证了?
(2)有什么证据证明在晋人退守小城之前兵力仅有1千人?
(3)有什么证据证明退守小城后仍然存在攻城交战?
(4)如果敌方确信守城方没有任何出路而且有投降迹象是否还必然需要使用武力进攻?
(5)是否有军事知识的人同意在外围存在敌军援军的情况下可以毫无顾忌的攻城而不做准备防范?
一个公认的连续战役只说前半段“大胜”,一个月后的全军覆没就不提,就是你所谓“研究历史”?
即便如此,我仍说可能,特别是你说的沈劲兵力很少的情况下,他更不可能在敌人没有攻城的情况下出城交战。
你认为不是?
但我不明白你说我理解错误错在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