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日志随笔短平快-by 老马丁 -- 老马丁
再请教一下,有没有构筑理论模型后用simulation来求解的?
[QUOTE]说实话,纯simulation在微观理论里要上journal比较难。要是想上top journal,一般也不是经济,而是去比如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nature上发。或者更普遍的做法是,证明一堆定理,然后想拓展到更普遍更复杂的条件时,证明已经力不从心了,通过simulation支持结论,比例不会高于三七开,甚至八二。
虽然不是journal article,要说有意思的,我首推
链接出处
其中的Chaos in Rock-Paper-Scissors(就是猜拳),还有Logit dynamics in Coordination Game, 我可以入迷地看上五分钟。但是,Sandholm发的文章大部分还是理论分析的,但把这些小东西放在presentation里效果不是一般地好。
类似的Game theory toolkit还有链接出处
接下来的东西笼统和微观有点关系吧
Group Sele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Altruism. Ben Cooper, Chris Wallace. Oxford Economic Papers, New Series, Vol. 56, No. 2 (Apr., 2004), pp. 307-330
Commuters route choice behaviour R. Selten, T. Chmura, T. Pitz, S. Kube, M. Schreckenberg.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Volume 58, Issue 2, February 2007, Pages 394-40
Active linking in evolutionary games. Jorge M. Pacheco, Arne Traulsen, Martin A. Nowak.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Volume 243, Issue 3, 7 December 2006, Pages 437-443
Evolution of indirect reciprocity. Martin A. Nowak & Karl Sigmund. Nature 437, 1291-1298 (27 October 2005)
链接出处
Punishment and Reputation in Spatial Public Goods Games
Hannelore Brandt; Christoph Hauert; Karl Sigmund
Proceedings: Biological Sciences, Vol. 270, No. 1519. (May 22, 2003), pp. 1099-1104.
How should we define goodness?—reputation dynamics in
indirect reciprocity. Hisashi Ohtsuki, Yoh Iwasa.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31 (2004) 107–120.
另外,就是留心“agent based model“,可能以后会多一点,但是要上top journal还是很难。/QUOTE]
基本上不依赖于simulation得到结论,多是support或者extend解析解。因为在构建model的时候,就是打算尽量适于开展分析,而不是像biology或者computer science一样直接以模拟结果为结论。好像一篇paper连个theorem都没出现就很没分量似的。一般说来,做micro theory的人数学的分析能力远强于写程序做simulation。这一点我也只能随大流。如果是做experimental,那倒也好。我觉得假设牵强的理论的贡献不如好的模拟或者实验结果来得实在。
不一定合你的胃口,只是这两篇跟我做的比较接近
A Rational Route to Randomness. William A. Brock and Cars H. Hommes. Econometrica, Vol. 65, No. 5 (Sep., 1997), pp. 1059-1095
A behavioral model for participation games with negative feedback. P Dindo, J Tuinstra (2006 memo, use google scholar to get the pdf)
还有这篇,Nature收的文章就是只要idea有启发,单靠simulation也可以成论。
Evolution ofcooperation without reciprocity. Riolo, RL, Michael D. Cohen, and Robert Axelrod. 2001. Nature 414:441-443
不一定合你的胃口,只是这两篇跟我做的比较接近
A Rational Route to Randomness. William A. Brock and Cars H. Hommes. Econometrica, Vol. 65, No. 5 (Sep., 1997), pp. 1059-1095
A behavioral model for participation games with negative feedback. P Dindo, J Tuinstra (2006 memo, use google scholar to get the pdf)
还有这篇,Nature收的文章就是只要idea有启发,单靠simulation也可以成论。
Evolution ofcooperation without reciprocity. Riolo, RL, Michael D. Cohen, and Robert Axelrod. 2001. Nature 414:441-443
大专辩论赛好像比较流行,什么人性善恶,温饱后谈道德,等等。
后来,大学里辩论渐渐式微了。其实发觉,辩论的技巧就是建立一个强壮的理论体系,然后找事实支持,弱化对立的例子。这和做研究写论文一个路子嘛。
对于有限寿命,可以用birth-death process,保持种群数量均衡,死亡机率由Poisson分布决定。
行为模式的演化也很有意思,所以引入Learning,比如最简单的就是imitation,看周围谁过得比较舒坦就学谁的样。
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会写在脸上,所以不能假定其他人都知道自己的行为模式,至多知道好人坏人的相对比例和分布(或者在什么环境里碰见好人的机会更高,比如好的neighborhood)。于是model变得更加复杂,什么Bayesian updating,Endogenous interaction, Network effect,统统一道上。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r: Individual and Group Selection
Theodore C. Bergstrom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6, No. 2. (Spring, 2002), pp. 67-88.
如果不是已经看过的话,Robert Axelrod的1984年老书"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很详细地讲了Tit-for-Tat策略及其改进。
我从你那里学到的恐怕更多,而且悄悄学了好久了没吱声。
确实不错,nerd大爱
那本书也是如雷贯耳,并未读过,有机会也要读。
本期的财富杂志高调并且详细的介绍了比亚迪和巴菲特的交易。特选抄如下。说是这交易一开始是巴菲特的老朋友和合伙人查理蒙哥介绍的。蒙哥今年85岁,不过思维依然敏捷。
然后记者用大段笔墨介绍比亚迪。财富杂志和CNN是一家的(不可不防?)大家看看和自己了解的情况有无出入(我估计是准确的)。
1.比亚迪的F3曾经销量第一。(2003年十月)
2. 比亚迪雇用了13万雇员,有11个厂,其中印度,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各一。
3.摩托罗拉的RAZR手机80%是比亚迪生产的。
4.比亚迪去年的销售是40亿美元,其中手机销售17亿美元,汽车13亿美元,电池9亿美元。公司利润接近2亿美元。
巴菲特此次对比亚迪的投资违背了他自己的投资原则,即不投资自己不懂的行业。但是他信了巴菲特信了查理蒙哥的邪,开始和比亚迪接触。巴菲特一开始想买25%的股份,但是被王传福拒了。王传福说最多卖10%。这给了巴菲特信心,因为一个不想卖自己股份的公司,说明经营的还行。于是双方最终成交于10%, 2.3亿美元。
记者随后介绍了他对王传福的采访。说去比亚迪在深圳总部的路上开一半司机迷路了。因为太多的新路,GPS上的地图很落后。到公司后竟然先参观比亚迪的博物馆。参观后他正式采访了王传福。
比亚迪起家是靠电池。经营的一大卖点是用人工代替生产线,哈佛商学院还特意为此做了个案例。王很自豪,因为和使用生产线的索尼和三洋相比,他的手工电池转配线质量很稳定,从未出现产品召回(赞一个。多少手机因为电池问题变成了手雷)。现在比亚迪雇佣了1万名工程师,都是经过比亚迪内部培训的。而参加这个培训的有40%退出或被劝退(这1万名工程师都是幸存者)。这个人力资源优势看上去非常大。比亚迪造车基本上全靠自己,绝大部分配件都是比亚迪自己生产的,从发动机,车身,空调,安全气囊,车灯,电子设备等。
个人生活上记者说王过得很节俭。他的年薪是26万美元,两部车,和其他员工一起住公司的房子,每周上5-6天班,经常加班到11点。老婆在家带两个孩子。王传福在比亚迪上市后,拿出自己15%的股份和公司管理层和研发层分享。他目前还有28%的公司股票,市值10亿美元。公司经营也很低调。上次他们参加底特律汽车展,公司管理层在底特律郊区租了套房子以节省差旅费。然后,比亚迪,这个年轻的中国公司,股市市值38亿美金,呵呵,大大超过了市值13亿美金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先写到这里,以后有时间继续。
那个记者说的没错,深圳不熟的话,BYD在龙岗的那个工业园确实不太好找。
BYD起家的锂电,在龙岗有一个很强的对手叫BAK。两家颇有些瑜亮情结。
题外话:这两家私人公司的工业园给我的最深印象并不是他们津津乐道的高效率、低成本,而是园内数以千计的年轻工人。这些人来自中国各地的农村,年轻而有活力,在电池组装和检测车间里,很枯燥的简单工序,他们低着头,一丝不苟的做着重复劳动。
这些廉价劳动力对于眼里都是dollar sign的老板而言可能只是一些成本数字,然而没有廉价劳工就没有像BYD这样一大批中国成功企业的风光和财富。窃以为我们的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实在是太少了。
等待大家的评论.但从大家的热议中看似乎有些期望过高.毕竟多数人都不是做企业的.
另外,今天看到华尔街的报道.外链出处
万得汽车,是国内汽车发电机起动机行业的主导供应商,其2006年营业额居国内汽车发电机与起动设备市场第二位。
超低成本、两座小型电动汽车,预计中国部件生产商万得汽车与韩国高尔夫球车厂商CT&T Co.今年夏天将开始合资生产
这款汽车最大的引人之处是不到人民币4万元的超低价格。万得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赵清洁认为,三年内这个位于辽宁锦州的中韩合资企业可能将这款车的年销量提高到5万辆。
万得系拥有三家上市公司:以万得汽车为主体的美国上市公司(WATG);以锦恒气囊为主业的香港上市公司(8293);以万得装备为核心的英国上市公司(CWO)。
和本大电动车下乡的思路不谋而合啊.
怎么会从来没看到过脱衣舞片段?
当年俺专程去中关村买到的第一部VCD就是True Lies了,满怀期待地回到家中放入光驱——不认盘……
有天半夜上班,迷迷糊糊倒车上路牙子,“咚”的一声,马上清醒了,下来一看,把一辆BYD的车门给撞的凹下去了,到处打听是哪位同事的车,这个BYD到底是什么牌子竟然没有人知道,有人居然很不厚道地想歪了。后来保险公司解决。才知道,BYD是比亚迪。没有想到丑小鸭一天天长成美丽的白天鹅了。祝福比亚迪!
他们是专业做会展、广告设计推广的,俺这个邻居是设计总监。
有段时间一提起BYD就来气,原因是给BYD做的一个会展,对方一直拖延款项并且对设计效果挑三拣四指手画脚班门弄斧。
雷人的是,有台BYD F6放在台上做展示,他无意中拉了一下车门,汗,门把手掉了......
另:最近CCAV对广汽本田的凯美瑞“刹车门”事件,先高调报道,后悄悄撤下所有视频和新闻稿件。
广告费大户就是这么照顾的,唉
又扯到CN-CAP了,超五星安全......这一直是凯美瑞的广告词。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