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小别燕兄及诸君--心胸狭隘者莫入(上) -- 丁坎
提示:
需要至少[经验10]来进行【送鲜花】操作!!
你现有:[0]经验
丁·不打不相识·坎兄和任·不打·爱·不相识·杰兄又吵架了?
放照片亮亮肌肉先,让河里mm评评看。
诸君的厚意在下铭感于心,只有待回来后多发点帖以为回报。
有些事情说来都觉得可笑,然而不说,可能有人会有些误解。
在下早已有言在先,某人对在下的评论一律不回,所以暴虎冯河时如此处理。
而到旄丘篇,某人超出了评论范围,说
我的反应是:
当然,话要说在前头,不要以为不理会是理屈,如果某人敢把自己的面子压上来赌一把,我仍然可以出手一次。
而某人的对此的回应是,在原来的帖子上增添极具挑衅性的话语:
丁兄对此诗的见解来自余冠英、袁梅。后人标新立异固然并非不可;传统的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解释为后妃之德固然也是老冬烘;但凡事过头就不好了。从一个极端摆到另一个极端,把一桩明明有史实为证的诗也说成是情诗,未免和丁兄口中的那位博导也是在百步之内吧。呵呵。
最后于2008-12-07 13:18:51改,共1次;
请注意,百步之内是以前没有而改出来的。
OK,这可以确认是要把面子压上来挑战了,那我就出手一次,既然出了手,就不要怪我出手太重---这话对诸君也这样说,
一个人说什么话,受他的才学所限,而说话的方式,则受人品所限。才学人品如此,就休怪在下不厚道了。
先礼后兵,在下的义务已经尽到。
旄丘篇谈完,某人无言以对,惟以穿凿名之---同过去一样,少论证而多判语,在判语中尽情享受胜利的快感。
可惜这快感全无底气,所以要把暴虎冯河拉上来说事,大概以为我上次没有回复他是无词以对吧。
好,我们就在这里辩析一番。
先把各自的文字列举出来。
我说:
因为暴虎冯河,冯河暴虎经常作为熟语连用,当孟子想举一个打虎人的名字时,自然就想起了冯河,而他当然不能直接把冯河当名字给出去--这样谁都知道他在杜撰了。于是他将河字,稍稍改了一下,改成了妇字--就象伯爵夫人那样。
河为鱼部字,大致韵母为O,而妇为之部字,大致韵母为U。声母也相近--有些方言区的人今天都分不清H和F,这个大家一定有体验。
这冯妇,简直就是孟老先生说:冯---在最后关头才改变口型,说出个妇字来。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29898
以上是臆测,应该没有前人这样讲过,但我觉得道理还是比较充分的:
1 冯妇这个人,只有孟子一人提过,不同于孟子说过的别的人,通常都有很多旁证,为众人共知。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29898
2 声韵方面的接近。
3 因为连用而造成讹误的例子很多
某人对此的评论是:
孟子是山东人,战国时的山东方言或者雅言的“河”与“妇”发音是否相近?这一点我们根本无从知道。
孟子说理多用譬喻。“冯妇”云云固然可以是真人,也可以是譬喻。就如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又焉得许多鸡一样。如果深究,这乞丐和邻家又何曾有人见过。
仅仅因为“冯妇”是打虎的,“暴虎冯河”里也有“冯”和“虎”就认为“冯妇”就是“冯河”,这个推理未免跳跃了一些吧?
而且“冯河”是和“暴虎”并列的行为。在这个成语里,并没有一个叫做“冯河”的人。孟子说的“冯妇”却是人。孟子再口误,也不可能把行动和人混淆起来。
孟子在这段话里的意思也不同。主要是要表达对国家政治的失望,不愿做无用功,有些好马不吃回头草的意思。和“暴虎冯河”要表达的鲁莽冒险,有勇无谋的意思根本不同。
这样说吧,由于历史原因,这段评论让我对某君颇为鄙薄。
如果这段评论出自普通河友之口,我会感到惋惜,愿意就此和他谈谈思维和论辩。
孟子是山东人,战国时的山东方言或者雅言的“河”与“妇”发音是否相近?这一点我们根本无从知道。
首先,诗经国风有齐风,也就是山东地区的歌谣。
齐风的用韵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无不同。
第二,孟子作为当时的大学者,对诗经篇章非常熟悉,翻翻孟子,看看有多少处引《诗》的例子,就可以明白这点。
而诗经是韵语,以孟子的学问,不至于连雅言的韵脚都不知道。
因此,对孟子而言,河妇音近是不成疑问的事。
孟子说理多用譬喻。“冯妇”云云固然可以是真人,也可以是譬喻。就如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又焉得许多鸡一样。如果深究,这乞丐和邻家又何曾有人见过。
这本来就是我的意思啊,我说得很清楚,这个名字是孟子杜撰的,一个故事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是杜撰的,不是比喻是什么?
之所以会在帖子里提到冯妇,就是因为看到某些学者煞有介事地注解:冯妇,姓冯名妇也。
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津津乐道古代有个打虎英雄姓冯名妇。
这让我觉得比较好玩,类似于给 没头脑和不高兴 加注解:姓没,名头脑也。姓不,名高兴。
仅仅因为“冯妇”是打虎的,“暴虎冯河”里也有“冯”和“虎”就认为“冯妇”就是“冯河”,这个推理未免跳跃了一些吧?
没有实质内容,略过不计,我列举了三点理由,岂是一个 “仅仅因为”所能概括。
而且“冯河”是和“暴虎”并列的行为。在这个成语里,并没有一个叫做“冯河”的人。孟子说的“冯妇”却是人。孟子再口误,也不可能把行动和人混淆起来。
这真的要让人放声大笑了。
思维啊思维。
已经说了孟子在杜撰,要给打虎英雄起个名字,某人却说这不是口误。
上次收起一个例子没用,现在放出来:
逃之夭夭。
来自前人对诗经
桃之夭夭的主动曲解,本是形容桃树屈伸之态,一变身而为逃跑的专用语。
今天会用这个词的人比知道这个词来源的,大概要多几个数量级吧,
要是把这个讲给某人听,不知道他会不会面红脖子粗地争辩:
够了,把主动杜撰歪曲成无意识的口误,再力辩口误之不可能发生,这是什么思维方式,又是什么论辩方式?
孟子在这段话里的意思也不同。主要是要表达对国家政治的失望,不愿做无用功,有些好马不吃回头草的意思。和“暴虎冯河”要表达的鲁莽冒险,有勇无谋的意思根本不同
这对我说的东西构成任何反驳吗,
逃之夭夭的意义跟桃之夭夭相同吗?
都说得很清楚了,因为语音上的联系而进行主动曲解,意义上没有联系不是很自然的吗?
最后说一句,有例子有论证的辩论,再琐碎我都不会反感---尽管琐碎过了头我可能不接招。
真理愈辩愈明,在大部份情况下是成立的,但有种情况例外---
辩论者不以求真为目的,惟求攻击他人,维护自己那几分薄面。
这种情形的典型表现就是给别人贴上标签而不加任何论证。
近日我也收到了几张:穿凿附会,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立此存照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等你回来撑场子啊。。。
“才学人品如此”,读到大人这句,嘉木忍不住一声叹息。
这话嘉木不会不熟悉吧?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是我的准则。
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负责,而他人也应该对不同的行为和言语区别对待,
否则,岂不人人皆可胡言妄行。
嘉木看到我一句有根据的品评就叹息了,
看到下面这段话又当如何?
如果一个人自己是软骨头因此把铁板钉钉的汉奸引为知己,树为自己的榜样,想要和李鸿章一样遗臭万年,那是他的私事。
但为汉奸卖国贼张目喊冤,还洋洋得意地把自己的逻辑不通当成是“真理”那就是在强词夺理了。
其实,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在我发帖准备离去之时,此人还得意洋洋地把我与林彪相提并论,宣称丁坎自我爆炸。
(此话虽然他后来悄悄改了,想来也不敢不承认的。)
而当论坛诸位兄弟仗义直言出来挽留我时,此人察觉风向不对,又假惺惺地跑出来发帖挽留,
而在帖中除了继续攻击在下
竟然还假惺惺地说:
自我爆炸的林贼如果不死,想来也是被万人唾弃,批斗至死的吧,挽留作甚?
此人此前欢呼丁坎自我爆炸时的张狂到哪里去了?
老实说,做人有点担当才能受到尊重。
此人若一口咬定丁某是汉奸,替丁某张目的兄弟不是汉奸同谋就是糊涂虫,从此道不同不与为谋,
或许我还觉得他是条汉子。
称丁坎为汉奸,要么错要么没错。
觉得自己错了就道歉,
觉得自己没错就继续揭发汉奸,批斗汉奸。
象这样,不肯公开道歉就想蒙混过关,门都没有。
丁坎爱惜朋友,但也不稀罕多几个不够格的朋友,当然,更不在乎多几个逢丁必反之人。
没想到今年在西河留下的最后一些文字,竟是这些内容。
一声叹息,望诸君海涵,来年再见。
嘉木不该多话,自己掌嘴先。
感觉大人这段时间很忙很累,盼大人好好休息。
希望大人开心
丁兄要走要留是您自己的事。我挽留一下也是别人打招呼盛情难却,给您一个台阶罢了。
丁兄如果认为我应该继续批判您的汉奸言论,在下也当仁不让,自会让丁兄继续看到我对您的批判。
丁兄如果再次要走,在下恕不远送。
本来就是人以群分的。
老丁好好休息,来年等着你的好文。
坎兄大才,为这种事牵扯精力实在是浪费才华。不过有些事情不掰扯掰扯还真不行。该说的就要说出来;特别是技术问题方面。事实道理摆清楚,剩下的就交给大家来做评判了。要相信大家。
坎兄要休假,不多做讨扰。抢先给坎兄道个圣诞快乐 新年好!
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