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广东企业很厉害啊 -- 热汤
此前铁电池思路确实没预料到能成功,因为欧美日都没搞,这也是事实。谁都没想到BYD能放个卫星,看来还是低估咱本土实力了。
接下来看几个月,如果到这一步科技部还无动于衷,就可能是有猫腻了。
那样电动车就死翘翘了。或者像万向的方法:中途没电了换电池,呵呵。
就凭一个“内部人士”说万钢对比亚迪“不以为然”,就说万钢是德国买办,并且希望比亚迪死掉,和文革时候,农民吃饭吃不饱时候说,抱怨一句说,现在还步入49年前,就把这农民打成特务的手法简直形神具备了。
说实话,写帖子当然要能吸引眼球。可是似乎你是先有论点,然后找论据。论据就是不知道有没有的一个“不以为然”。莫非真要给比亚迪像汉芯一样砸几十亿才不是洋买办了?
别的不说,万钢在audi工作这么多年,做上audi的首席科学家也不是混的。如果他真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被你发现了,也希望你言之有物地揭发。而不是一个不知道有没有的“不以为然”就给人扣一个大帽子。对你这样的做法,我实在很不以为然
打压之说,只是你心里想出来的吧。
就算科技部扶持了A,没有扶持B,也不见得是打压B。没有多余的钱了,自然选择一个我自己认为长远有利的路径。说明比亚迪没有能够游说好。我想audi做到首席科学家的汽车专家的想法未必比我们这种民间汽车专家弱吧。
当然,您可能也是民科的支持者,那就此打住
想储存到蓄电池内。此大电流没有快速充电技术能行吗
因为以市场换技术没有换回什么重要技术,学费交已经太多了。
汽车行业我不了解,对BYD也不了解,但是作为一个目睹华为发展的电信业从业者来说,我的直觉告诉我BYD之于中国汽车业,似乎就像当年华为之于中国通信业。
对这句话我可说深有体会。98年我到华为实习,那时候华为还只是个无名小卒,在国内大学生中都不是那么有名。实习的头几天是学习华为文化,其中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是“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做世界顶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当时看到这句话我的感受不是热血沸腾,而是觉得很搞笑,心想任老板也不用为了鼓舞士气说这种不切实际的话吧?不是招人笑话吗?
4年之后,我毕业进了华为,那时候当然还算不上顶级设备供应商,但4年之后的华为已非当年可比了,正在朝它的目标快速进发。3年之后我离开了华为,就像很多离开华为的人一样,我进了一家外企(曾经绝对的顶级),带着对外企的崇拜。3年之后,也就是现在,我的工作就是和华为,当年的东家,进行竞争。呵呵,这几年之间此消彼长,华为迅速突破,成为了一家真正的顶级公司,而我目前的东家,曾经的领导者,由于抱残守缺,不思进取,面对竞争,早已显得力不从心了。现在离我当初在华为实习整整10年,10年之间,华为以令人目瞪口呆的速度迅速成长,成为竞争对手的恶梦,这绝对是中国人的骄傲。可惜的是,我们的很多国人,即使是业内人,还有很多对华为的模式进行攻击,网上关于华为的谣言也非常多,由于华为不允许员工在网上做任何的反驳,任正非的话是“千秋功过,为什么一定要评说呢”,这样也造成了即使华为已经无可辩驳的成功了,还是没有得到所有国人的尊敬。
BYD如果真正能成为汽车业中的华为,相信带来的冲击比华为更猛烈,我也一直期待汽车业中能出一个像华为这样的中国企业,希望BYD就是。
在我看来是先有论点再找论据了
井大挺比亚迪,子玉挺奇瑞
支持你们!
万钢又不是一汽那个傻×老总。万钢有什么劣迹啊?
也不谈这个行业各自的观点,谁是谁非。跳出来说,还有国人尤其是一些上位者,对自身的自信心不足。
很多行业,尤其是一些普遍的工业领域,看似中外技术相差很大,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只要有人做,中国人在短时间内都可以赶上甚至创造意外的收获(在这里就不用奇迹来表述了)。
关键是掌握和控制资源投向的人,有的是功利的心态,有的怕担责任,有很多内心还是媚外的倾向,还是认为国内是不行的,不愿意投入,不愿意扎扎实实做事情。
用老毛的话来说,世间无难事,就怕认真二字。
大电流冲放电含有2两个意思,一个是充电过程,一个是放电过程。
理论上,只要电池组足够大,是能够满足大电流的要求。
新能源有个特性是不规则冲放电,比如风能,一会有,一会停,而且用电端的需求往往不可测。所以一天可能会有几个冲放电循环,我见过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上百次。
试想用比亚迪的电池,4000次寿命,每天10个来回,一年就不行了。
以上的例子是我偷懒,有些地方不严谨,您就权当看个大概吧。有机会我会开个帖子详细说明。不过目前实在太忙了,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了。
就是单位重量里的能量储存。这样一比较就知道燃料电池胜出。
现在燃料电池和蓄电池都有瓶颈,过渡车型就是混合动力,混合动力的领先者还是Pr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