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备战经济学兼为毛泽东时代辩护(一) -- 达雅
你把美国的援救计划当作政府职能扩大、凯恩斯主义?
我看还是其他河友说得对:利益私有化加损失公有化。美国人也知道这是全国给金融资本买单。等事情过了,还要回到自由主义。
正是认识到美国政府不会站在人民这边,甚至成为其他势力(比如金融资本)的帮凶,才形成小政府的共识。事实也是如此。
美国和中国是不一样的。
代价有点大,这是历史机会成本。至少目前看来列宁_布哈林的经济思路是对的,老邓的改革开放只是这种思路的一种延续,但瓶颈还是出来。怎么办?历史在回归
26%的就业岗位和每年的新增的就业岗位
小政府,说说罢了。简单点说,自大萧条以来,自二战结束以来,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是难以理解那时候的人民的心情。批右倾翻案风的时候,很多工人读了材料,都拍手叫好,结果发觉学的是反面材料。当然最后所有的罪,赖到了四人帮的头上,那个罪名是“祸国殃民”。这里不是说俺个人的看法。
毛主席建国以后,不太管具体的事。关于经济具体的事,说得上的,就是大跃进。这是他直接出手干的,有很多具体的指示,和打仗时的指挥模式差不多了。大跃进的经济实践证明,主席犯了大错误,证据太多太硬,人也不太敢来辩护。有些左派连大跃进也要辩护,应该是起了反效果。所以,主席具体地来管经济,出了大问题,不能服众,被广泛质疑,这是怎幺辩护都没办法掩盖的。
主席的另一个问题是“折腾”。他有很多指示,阶级斗争等等,也许和经济无关,也不是有意要搞乱经济,但效果就是出大乱子了。这也是没法掩盖的,社会生产(包括备战经济)就是经常乱掉。
主席经济理论水平如何,这个说不清。主席哲学水平高,关于经济说一些高屋建瓴的话,作一些原则性的指导,自力根生、坚苦奋斗等等,还是很有道理的。我更愿意把这看成主席的哲学好,有些人认为是懂经济,这都行。我的两个结论,主席具体干经济不行,还折腾一些事影响建设。这算是比较保守的结论,喜欢主席的人也反驳不了,不承认也得绕过去,这我是较有把握的。
有人因为主席的错误与折腾,认为他不懂经济。有人因为主席的指示,认为他懂。这从逻辑上来说,都没问题,属于个人喜好。达雅的辩护逻辑是自洽的,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要把原来认为主席不懂经济的人转变过来,我感觉不太够。可以用来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足以击溃别人的逻辑与信念。逻辑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正说反说都可以,说到底还是看人的倾向。
从舆论来看,感觉主席搞经济的名声弱一些,比其它方面的名声差不少,为之辩护难度较高。我预测,以后毛主席搞经济的名声一直好不起来,总是需要喜欢主席的人为之辩护。不过,应该一直会有些人很喜欢主席,愿意为他的经济能力辩护。我觉得是因为主席搞精神很厉害,很能感染人。
感觉上网讨论的多,看得少,这几年总共也就看了几本书。谢谢。
中央直属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20%,而且在经济总体比重不能后来的中央直属企业比较。当时的中央很难直接干预地方经济。这样的事情和后来改革里地方经济重复建设与经济过热非常类似。只不过,大跃进之后让中国经济走向了全面计划经济体制。而后者吸取了前者的教训罢了。
大跃进有反冒进,反反冒进,反反反冒进的反复。毛主席自己都在这个期间批评过自己太保守,同样做这样自我批评的还有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在大跃进里,主席的责任不可推脱,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责任也不能因此委过。
前事之鉴,后师之师。
http://www.ccthere.com/topic/1964690/8
记得周恩来是反冒进的,后来主席批评周恩来,搞了个反反冒进,总理被逼的做检讨,据说还差点被迫罢相。能把总理搞的这么狼狈的,除了主席,实在想不出谁还有这么大能耐了。胳膊扭不过大腿,他有多少责任?
陈云在这些事情上记得也是差多不被逼的靠边站了的。热心点的大概也就是刘少奇了。
兄台逻辑论述得清楚,本猫非常佩服。然窃以为过多在旁枝末节具体问题上纠缠了。兄台的核心观点,应该是:牺牲民生是为了备战。备战备得越好,敌人越不敢下手,战就越打不起来。和平了,就有条件后来搞民生经济了。
那么,太祖搞的备战,备得怎么个好法的?战为什么打不起来?如果备得不好甚至不备,是不是就铁定要打起来?
这个才是兄台最应该论述的问题。这是备战经济学最基础的东西,战略研判。如果备战备得不好也没打不起来,那么就是太祖战略判断严重失误,再辩护备战经济学具体怎么个没人性也是合理的,都会因为基础没有而不成立了。
只有确定了基础正确,后面的旁枝末节正确与否才能有讨论必要嘛。进一步引申比如备战是不是备过火了,是不是有了两弹一星该收手了,或者有了工业体系就该差不多打住了,两弹一星都是多余的之类的问题,应该在基础肯定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说下去。备战是必要的吗?这个问题,一定要正面回答并论述清楚才好。
另外,楼下井底望天问了句话,备战备了那么久,去越南拉练一看,不怎么样嘛。我揣摩他的意思是问,备战的效果到底怎样?备来备去还不抵从前,那还不如拉倒。先说这是我总结的他的意思啊。但这一点也很重要,备战结果究竟如何,也得说清楚。
总而言之,旁枝末节没啥好说的,打起仗来人就不是人,命就不是命,乱世不如狗,打起来该牺牲的怎么也跑不掉,这些道理其实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不必多说。备战花了民生的代价,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必不必要?值不值得?实际结果怎样?才是问题的核心。
我们今天的资料和当年TG手上的资料也不一样,即使得出不同的结论也无法证明当年的判断有问题。
不但不感激,反而抱怨为何没有空调?
因此带给了中国人实在滴黄金十年。
别说当时,就是现在,中国也没有实力主动调动美国。任何谋略滴成功都是建立在实力滴基础上,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一直是顺势而为。
我个人一直有一个看法,客观地讲,对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形成“好恶”是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我们研究总结历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讲故事,更多的是为了对未来提供启示。这里不想讨论毛泽东个人的荣辱,只是谈谈个人对经济政治的看法。
楼主的讨论,归根结底是富国和强兵的平衡问题,建国30年主要应倾向强兵,不是富国。但其实富国和强兵经常是并列的,自1840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华之崛起应“富国强兵”,而不是“富国而不强兵”,也不是“强兵而不富国”。难道这富国和强兵是矛盾的么?
对于一个独立的大国,从长期看,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没有国富的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强兵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同样,没有强兵,持久的富国也无法保障,而且强兵所获的政治优势还可成为富国的催化剂。当然,在某一特殊历史时期二者的确应该有所偏重,这一点我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如果二者总体上是统一的,就不应该出现长时期的不平衡。
二者如何平衡的确很难,而且要冒风险,平衡得不好可能要死人,可如果长期不平衡一定会死得很惨。个人以为,建国30年基本偏向强兵,这种不平衡状态无论如何都太长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