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共:💬864 🌺3434 🌵5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家园 没有那么复杂

说大跃进期间粮食烂在地里没有收,如果有,也应该不是普遍现象。只要59年播种面积的数字是可靠的,那么因此而减产的数据就差不多覆盖了当年的实际减产数,其它任何因素都是非常次要的了。事实上,59年的亩产量比57年还高0.2斤也说明59年在生产和收获上没出什么大问题。这个我在下一节还会分析。

家园 这是2008年4月的文章呀

不是现在大旱的时候发的。更何况我看其中的观点很正确,跟茅于轼是完全不同的。

家园 俺对这个有怀疑

在大跃进中一度出现大量粮食因无人收割而烂在地中的现象。

  农民是讲实际的,不可能眼看着到手的粮食让它烂在地里不去收割,绝大部分干部也不可能这样做,他们不会不知道农民的口粮是靠自己的收成,不收粮食他们治下的农民吃什么?

  至于粮食烂在地里在七八十年代前年年都有,那时粮食要靠人工收割,收下来后在田里(南方稻区)或场里人工脱粒后在场里摊开晒干。这个场是土场,土地多的地方一般是专用的,土地少的地方是先收割一块地再把这块地做成打、晒谷场。做的方法是先用犁把作物根翻到下面,再把表面耙细压实,然后晒干。看了上面就知道当时收获粮食的过程与天气很有关系,如果刚好碰上连着多天下雨,收割就很困难。即使是冒雨强行收割也没法做场,谷物也没法晒干,当时如果碰上这种情况,粮食就会烂在地里或者收回来是生芽的粮食。

  稻谷生了芽就没法吃了,只能喂猪。小麦生芽不严重的话还能吃,但吃口不好,粘牙,七十年代时在内蒙经常会供应这种面粉。

  八十年代以后普遍建了水泥打谷场,许多地方还能人工烘干,机械化收割也比人工快得多,粮食烂在地里的情况就逐渐消失。

  另外,关于炼铁从农村调度5000万人力,那时农村人口占90%,基本上一半有劳力,当时是五亿多总人口,农村劳力差不多就是两亿多。5000万只占四分之一,而且农忙时多少也会往回抽些人,不至于影响到没人收割粮食。

  非农忙时抽调四分之三的劳力也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家园 这样的事情是有的

问题是具体影响在哪里。需要一个量化的直观估计。

家园 谁也没法肯定没有。

  但有也不可能对粮食总产有实质性的影响,如果真是普遍现象农民早就要造反了。

家园 现在乡镇的公务员太多了

我们那里,在公社年代大概是两万人左右,脱产干部没超过五个,现在人口下降到一万二千左右,脱产干部接近一百.本来除了乡政府,就没有任何派出机构了,现在派出所,土地所,邮局,财税所等等一应俱全.可他们大部分是蛀虫,不给人办事还好刁难人.

家园 农忙时劳力经常不够

农民是讲实际的,不可能眼看着到手的粮食让它烂在地里不去收割,绝大部分干部也不可能这样做
这种事情是出现过的。农忙时生产队里的劳力经常处于短缺的状态。据我的父母讲:棉花开得都落到了土里,没有人手去摘;麦子熟得都要炸在地里了,能割麦子的人手总是不够。当然最终靠劳动时间+工作强度解决问题,比如割麦子的时候,劳力都是加班加点,而且连着干十多天。

这样的事情是常态,不是只在大跃进的时候有。

这和当时的分配制度有些关系(不清楚全国各地是否一样)。生产队里收获的粮食,蔬菜,水果,是按人头分配的。不管你是刚出生一天的婴儿,还是二三十岁的壮汉,在分东西的时候没有区别。到年终,根据你家出的工分再算帐,看是你欠队里钱,还是队里应该分给你钱。

劳力多(也就是青壮人口多)的家庭,经常出现粮食不够吃的情况,因为成年人,特别是劳力吃得多;一堆小孩的家庭,反而经常粮食吃不完。虽然年终结帐的时候,可能后者会欠队里钱,但是欠归欠着,队里不能因为农户欠钱就不给人家分粮食,而且还不能分少了。“社会主义不让饿死人”——我的长辈如是说。

劳动和劳动的成果的分配没有太大的关系,劳动的动力就小多了。例如一个家庭妇女有两个几岁的小孩,那她完全可以选择在家里看小孩而不是出去挣工分。而在实行承包责任制的现在,我相信大多数这种情况的家庭,农忙的时候,这个妇女是要去地里参加劳动的。

家园 原先乡村治安是靠不脱产公社民兵维护的

现在都是在编警察,办公室、车、装备一样不能少。

家园 关于自然灾害与粮食减产,需要排除循环论证

林毅夫的农民偷懒论我也不信。不过当年提出“三年自然灾害”,就很象是找借口的行为。到底自然灾害到什幺程度?有没有宣传夸大的因素?如果宣传上夸大其词 ,是不是灾都当灾害报上来,那么这篇的统计分析就没有基础了。

这两节是分析灾害与粮食产量下降的关系,如果灾害情况不能肯定,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循环论证:因为灾害所以产量下降,因为下降所以是有灾害的。

好象有一些文章质疑当年灾害程度的,我不熟。只是觉得既然有宣传因素,关于灾害的论证要多花些功夫。灾害与产量下降的统计关系,虽然数学上不够通俗,这个应该无问题。

家园 这种情况还是有的,集体制度下,劳动积极性很成问题。

俺是70后,赶上个集体制的尾巴。听说过这样一个事情,在农村刚开始普及农药的时候,有生产队员嫌兑农药麻烦,把整瓶的农药倒入水井(农用非引用水源),然后再把水打出来喷洒。换了给自己家干活,谁都不会这么马虎糊弄的。

农村机械化之前,麦收季节那真叫个抢收,万一坏天气来了,半年的辛苦就全泡了汤。印象中抢收小麦大概持续10~15天的时间,家里能干活的劳动力全部下地劳动,从早晨4、5点钟不到就开始割麦子,运输、翻晒、碾压脱粒,直忙到晚上10、11点,才能休息,那个劳动强度大的让人想起来就头疼。

所以,人手不足,责任心不足造成浪费,也不是很难理解的。

家园 你说话太轻率了

什么叫灾害情况不能肯定?本文给出了两方面的证据,一是受灾面积的原始纪录,二是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编辑的《1949-1995中国灾情报告》。这两方面纪录的分量你掂量过没有?在说出灾害情况不能肯定这句话之前,起码要有点质疑的证据吧,如果没有,我看你的科学精神才是大可质疑的。

不管你说话时有没有证据,现在请你去找,然后再来进行认真负责的讨论。

家园 印度尼泊尔的问题

主要是没有土改,而不是没有集体化。

家园 我读小学的时候,

老师说那三年困难是因为苏联人要我们还国债来的!

我们老师不敢说有什么自然灾害,因为那三年我们这连大的台风都没有,大型水库刚建好.五九年的可耕面积比之前参加三成以上.整个雷洲半岛从此摆脱旱涝灾害!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死去.我们想是不是真的自然灾害了?说不得呀!我们老师就不敢说那三年自然灾害!

前三十年的农村也是这样,说农民偷懒那真不好说.我依稀记得大约在七四年的时候,乡下表哥那里大丰收.那年他给我家不少的番薯.后来说起,也就是那一年丰收,所以才有点番薯.

---------------------------------------------

其实,说起前三十年的那些事,河里的懂经济派我真不知道是什么逻辑?其实那三十年的农作物肯定是增长了.我记得的是七四年的时候父亲还为那里搞到烟发愁.第二年就有烟买了.大约是七五年吧,一个晚上父亲给我们带回了月饼.其实那时侯我很小还不知道,但父亲那个晚上的高兴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

到七七年的时候,已经有钱可以买到鸡和鹅什么的了.而七五年的时候,姑姑回我们家养病.那时候就为买点猪肉家里没少求人.不是没肉票,而是很难买到,而七七年的时候已经有高价猪肉买了.

说经济,不管怎么说,一个国家把自己政府的开支的维持不了,国民吃饭都成问题.这样还说什么经济?

家园 你这是不了解情况

“所以我认为温总理免农业税,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实际上温总理免租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农村税费改革,98年左右从安徽开始试点,原来的欠款和你说的差不多,就是农民既要交国家的农业税(税率7%),又要交三提五统。农村税费改革就是把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统一,变成新农业税。税费改革从98年开始试点,2001年左右扩大试点继而全面铺开,大概05年左右全部完成。税费改革后,农民就只交新农业税了。

你可能对新农业税不太了解,因为在全国大多数地方,新农业税只收取两年左右就取消了,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温总理免的农业税是既有象征意义又有实际意义的。

家园 《1949-1995中国灾情报告》关于59-61年可信度

这是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编辑的,你的结论是“可信度应该较高”。这不能让人服气。那个年代的文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说实在的我信不过。粮食产量堂而皇之造假,灾情报告有所夸大太正常了。

后来整理编辑1949-1995的灾情报告,这一段是如何处理的?去伪存真的技朮动作如何?实际是不知道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不能说有官方报告就行了。

我同意你的结论,林的“博弈论”不正确。但粮食减产,可能人为因素还是多过天灾因素。所以,论证是有疑点的。所谓“孤证不立”,如果有更多不同来源的资料证明,那时天灾真的很严重,那就可信多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