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四面楚歌之美国篇 美国制度之大挑战(之一) -- 井底望天
别没收了。改接管吧。可是没收或者接管以后呢?美国完全没有这种国家领导银行的体制和经验。而且这涉及到颠覆整个美国乃至西方的金融体系。敢不敢是一回事,能不能走的通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如果花旗和美国银行这两家最大最危险的私人商业银行被国有化,美联储这个私有制的中央银行岂不成了国家的爹地。
定远兄关于CDO/CDS的描述,估计是全球媒体中(包括所有文字)我看到的最精彩的。
不过好像HEL那部分似乎有点不正确。应该是再贷的lender把第一位债权人身份拿过去。
不知有没有可能在我国内的博客上,再转一下,免得中国金融界的那帮YY,又那金融改革忽悠?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最近有空的时候一直在看您的文章,受益匪浅。
我的那篇拙作您若需转载随时欢迎。只是文笔粗露,当初写的也仓促,现在也无暇来整理,倒是让您见笑了。
关于HEL的问题, 初始的房贷债权人是first lien这一点应该没错,first lien一般不会转到HEL的债权人身上。
FDR当年有自己的理论,自己的人,又是根深蒂固的家族,就那样都是不成功便成仁,小奥没啥根基,哪里搞的动这些混蛋哦。说句不好听的话,真要斗争,他恐怕连王洪文的水平都不够。
“狂想曲”不是他的,搞混了。
从写作阅读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叙述风格好。
话说20多年前,中、工、建、农等几位插班生进入国际市场这个学校学习,其他学有所成的同学看这几位土头土脑的,轻蔑的问“你妈贵姓?”,“咱爸姓共,叫共产党,我跟我妈姓,复姓国有,人家一般叫我们国有4大……”“切,土包子,产权理清楚了没有,看你们那一身的烂帐,过不了几年你们就等着回家哭去吧”,当时这国有4大也特羡慕那些外国同学的派头,连人家怎么走道说话都学了个十足。就这么过了20年,某天,一群外国同学却哭丧着脸过来,“我妈也姓国有了……看在国有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10几年前,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宣布“最蠢还是马克思”,“国有企业没有希望”指出私有化才是国企唯一出路。当然,当通用汽车面临破产的时候张老先生还是很厚道的表示希望国家进行救助。到了今天,温总理这么厚道的人,去欧洲也顺便刮了几把,刮完技术还顺带刮人的脸,人家明年都预测负增长了,他还在人家的地盘上说咱还要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我们没有拿钱往银行里补窟窿。”真是红果果的嘲讽……
美国最近的情况倒是让人想起民国的1928啊,下面是俺以前的旧文:
把好事做成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把好事变成坏事,但偏偏国民党就有这本事。党国取得成就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往往比获得的还多,或者说党国无论下了多大力气总是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成果。比如淞沪战场的血战,比如战前修建的工事,比如黄泛区……不过最典型的例子还是党国的财政状况。
国民政府在29年恢复了关税自主,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从28年到36年,党政军的开支加赔款和借款的还本付息就一直占据了整个政府开支的9成至8成,并且在31年后,党国的内债年年都超过财政赤字,内债的处理方法也充分说明党国的性质:军阀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共同体。政府发行由关税作担保的债券,四大商业银行打6折到75折收购,党国用这些现金作军费(或直接收买对手的部队,像韩复渠之类);而四大商行又用债券作准备金发行纸币。而因为债券是打折发行的,债券的持有者一年可以赚到20-30%的利息,在茅盾先生的小说《子夜》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资本家对公债的疯狂投机,这也是上海当时的真实写照,本来可以用来发展经济珍贵的资金大部分被用于了政府的军费开支(不可避免的,相当部分军费通过各种方法落入军官们的口袋)或公债市场的投机。这样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军队大而无当,战斗力没得到提高(当然,德械轻装师除外,不过由于战略失当,得不偿失),私营的工商业和农业却得不到急需的资金,在32-35年的工商业萧条中,各企业发现到最后自己的企业要么被迫停工(35年,四分一的工厂停工)要么因为欠四大商行的债务被国民党官员接管。由于大量发债,在35年币制改革为纸币后,通胀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所以,所谓黄金十年其实是个笑话,中国工商业真正的大发展是1917-1923,那可没国府什么事,其后的时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都差不多。黄金十年其实是杜月笙、官僚资产们的黄金十年。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但即使提高保费,也架不住一家大行的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