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嫦娥一号的成功撞月,兼谈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的一些 -- 桃子甜

共:💬59 🌺272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能够及时纠错也是本事

从管理角度看,搞研发制造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很正常。点错个小数点,英制公制单位弄弄混,例子太多了。问题是你能不能及时发现纠正错误,控制损失,把损失减到最小,保证项目最终的成功。神一到神七,如你所说,这么多致命错误发生,但最终项目都获得成功了。项目管理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家园 我补充一条:有的买和没的买的差别

航天技术没的买,或者说,设备商和服务商是一伙的,发火箭的和造火箭的是一家。

民用航空技术,服务商和设备商不是一伙。服务商可以不买本国设备商的产品,于是运十就下马了。这里没什么技术问题,完全是利益问题。如果当年规定民航总局买十架外国飞机必须买一架以上国产,那运十今天也满中国飞了。

家园 请问一下您说的烧钱指的是什么呢?

如果指的是研发经费,航天确实用得不少。

比如我做软件测试的,软件测试的那堆工具软件价格都不便宜。

结果当年921给各相关院所直接就标配了一堆某工具。

后来跟那些卖软件的聊,各院所后来也都还自己添置了些别的软件。

买东西自然就要干活嘛——这能叫烧钱么?

另外,据我接触过的几个型号,ms经费使用上都有要求的。可以用在哪些哪些地方,不能用在哪些哪些地方。

我见到过最bt的一个项目,甚至明确说明给的经费不含研发人员的人力费用,工资请自行解决。

偏生那项目又属于国家派下来不想干也得干的,

还要加班加点,整个春节就休了三十那天一下午,大年初一允许推迟到早十点进办公室。

研制那边那帮兄弟一个个郁闷得不行。

家园 航天的提可靠性,航空的岂不是要笑了?

小妹我是航天口做软件测试的,就说说软件的可靠性吧。

印象中航天这边对软件可靠性虽然也是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但是好像没见到哪个航天自己的专家真能讲个道理明白的。(或者我们没请对真神来讲?耸肩……)

唯一觉得印象深刻一次,是早年请北航的陆民燕老师过来做交流讲座,听完觉得还算对软件可靠性有些认识在。

陆所在的那个软件可靠性保障中心ms背后是航空的?于是我们当时在听讲座的都觉得航空在可靠性这方面做得确实比航天的研究得深。

而且,感觉您举的那俩例子也有些不妥。

飞机上的控制软件有转手动的,火箭上一样也有啊。在某些情况发生下,由自动控制转为由地面/航天员控制。

而且,飞机上对可靠性要求最高的是控制软件么?我不了解,但感觉有些不对劲。能靠转手动操作,是不是说明单就这个功能而言它还没到单点失效的级别呢?因为设计上已经给出了一定冗余,可以降级使用嘛。

阿丽亚娜5那个问题,我记得听分析过是他们直接用了阿丽亚娜4的软件复用,却没对其中的参数差别做影响域分析,于是导致的数组越界。我相信阿丽亚娜4肯定也是FMEA/FTA反反复复分析过很多遍的,在考虑到了的地方肯定都做了处理。但阿丽亚娜5的这个错误发生在了他们没做处理的地方,恰好又是在单点失效的位置,于是才有这样的惨祸。

其实很多型号出的问题,要说原理都很简单,航天科技/科工都有自己的故障总结启示录,列举各型号在测试/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软件问题大部分都是两到三页纸,数组越界啦汇编指令错用啦逻辑判断边界处理有误啦计数器初值灌得不对啦……说起来也都是初级问题,任何一个有俩月编程经验的人都能看明白。但人家找到问题你知道怎么修改简单,从一个复杂系统里定位到问题在哪就不容易了。在这方面软件工程化确实有很大的作用。

航天的软件工程化一直在勤抓不懈,我相信在国内确实还算做得可以的,但跟NASA/ESA比差距那确实也不是一星半点的。

前面mopfish说“从披露的来看,过程中低级错误不断。其实没被披露的可能更多”。我没太关注外面怎么报导的,所以不太清楚都说出去了哪些,但无论921还是嫦娥,这都是众目睽睽下的重点工程,尚且如此。航天其他的型号,不那么被关注的,可想而知,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我想法里的航天和航空最大差别可能还是在成本啊经济啊这些导致的思路差异上。

航天虽然不至于阔绰到不计成本的份儿上,但安全可靠性当头,保守主义当家,经常出现高价买国外已经退市多年的老型号芯片用的事情。我对航空那边不太了解,但寥寥几次接触的技术合作,感觉那边的技术人员似乎颇有想法有新意的。一些新方案是我们即使能想到也肯定不可能直接用到型号上的,但他们就敢闯敢试。

家园 软件测试国内还得往前猛追

不光是航天这块,包括很多软件公司在测试用例、测试方法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都比较大。

家园 是这样没错
家园 感觉好象正在跑偏.

先理一理.

首先我觉得楼主的贴子写的挺好,很透,确实造诣很深.我不同意的是他的最后一句话,"这就是我们的两弹一星可以成功,我们的运十却不得不下马的原因。" 我的看法两弹一星可以成功是策略因素,而不是技术原因. 当年我们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投入到两弹一星而不是航空方面,就是因为一个"核"字, 就是太祖所言没有核武器人家说你说话不算数.要是当年把同样的力量放在航空上,现在国内航空工业的水平肯定要高的多,但是战略意义就大不相同了, 这是由核武器的特殊性决定的.

我之所以在回贴中没有进一步阐明是因为楼主原贴已经有所提及而且楼主强调 "本贴,只想讨论航空和航天技术上的差别,也比较容易求同存异". 所以我觉得再进一步讨论非技术因素就跑偏了,有违楼主本意.所以我的回贴强调技术上"各有各的难处",只是想要说明技术因素非主要因素.

"

其实很多型号出的问题,要说原理都很简单,航天科技/科工都有自己的故障总结启示录,列举各型号在测试/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软件问题大部分都是两到三页纸,数组越界啦汇编指令错用啦逻辑判断边界处理有误啦计数器初值灌得不对啦……说起来也都是初级问题,任何一个有俩月编程经验的人都能看明白。但人家找到问题你知道怎么修改简单,从一个复杂系统里定位到问题在哪就不容易了。
"你说的我完全同意, 提高可靠性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这正是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航天也好,航空也好,我们看到的结果很明白,可是过程都很艰难.

国内时在航天口做了十多年,感觉航天口在可靠性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可靠性工作的效果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短期和小范围内可能看不出效果,长期看,全面的看就不一样了.如果你经历过或者听说过90年代初中期航天口的状况,你就知道现在是好多了.当然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你也知道,说起来都是航天,在航天口内部两集团之间,同一集团各院之间,很多情况都不同的,比如5院的卫星质量就一直不太好.同一单位重点型号与非重点那也是大大的不同.话说回来,我在北美也接触过他们的一些军工航天产品, 他们的工业基础技术水平确实要高一些,但说实话,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方面也就那么回事.

在国内时也接触过软件测试方面的专家. 在2000年左右我们的一个分系统软件请7**所的专家做测试,感觉他们的水平还是不错的,找出很多问题,收获很大.软件这方面确实和国外差距较大,这也很正常,什么时候我们有了自己的微软了,水平就上去了.但是我觉得国内航天口软件测试包括硬件测试方面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设计和测试脱节,尤其在底层.在软件的单元级和硬件的板级应该由设计师自行测试,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就要有可测试性的考虑.我们那时候硬件板级有一些简单的测试,测试完备性很差,软件的单元测试基本就没有.结果就是把上一级系统作为单元测试的平台,那就只能是一种功能性测试,遗漏很多,最后一级一级向上到了系统级,测试的工作量就太大了,系统测试的完备性当然也就很低.当然我这是老黄历了,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何.

通宝推:桃子甜,
家园 摸头苦笑,我一向是歪楼的行家来着,惯会跑题的

原来兄是航天前辈,那我前面可真是鲁班门前瞎抡斧子了,笑~~~

之前看楼主另个帖子谈两弹一星精神在航空中应用(是另个帖子没错吧?我在河里到现在还没把握住帖子之间的关系呢/blush),当时我也是觉得两弹一星中核工业占两弹,航天占一星,这几个都是给国家撑腰的(其实用来撑腰主要还是核吧。我总觉得航天这边星是门面,弹才是战力。)

九十年代初中期的状况,我听一些老专家说起过,尤其陪一些老专家去外面非航天的院所时。老专家指点他们的软件工程化工作的时候经常就会说,他们现在的状况跟我们航天十几年前的状况很像。

现在的五院,应该说是航天科技这边,软件工程化做得最好的一个院了吧。至少从我们这些下面的人看来,集团软件专家组的那些技术交流会,每每都要夸奖下五院的工作如何如何好……

关于设计中的可测试性,现在依旧是我们搞测试的挠头的地方啊。设计的可测试性,这个问题其实早已有人意识到,但是工程化的推广还需要时日,还要向研制人员那边进一步推广。不过无论如何,现在应该比早年要来得好些吧,毕竟我所知道的现在的部分型号从需求阶段就有测试人员介入了。

家园 可以算研发吧.不过是硬件采购的事情.

举一例,IT产品一定要5年保修.不光服务器,存储设备之类的,打印机,扫描仪都是.只能卖金牌服务或外包保修服务.不过我从他们标签看没有设备使用超过3年的.基本上用到第二年就打报告申请更换.第三年肯定被替换了.

家园 汗,这个确实有点夸张

不过,单位跟单位有差。(您看到的是哪个单位,介不介意msg个给我听听?)

而且,你看到的是那个单位的技术部门还是管理部门呢?

据我所知,至少我所在的单位是这样,

技术部门优先更新设备,保证计算机什么的配置都尽量主流化。

淘汰下来的给管理机关的同等密级用。

机关的淘汰才是真正淘汰。

我们单位还算好的,至少我经常去的那些人事财务乃至医疗室,他们机器看起来都还是17寸液晶像模像样的。

记得前年有次去航天某应该还算比较款的所(所名就不提了)

偶然路过他们的维护组,发现维护组房间里面居然堆着一排排的17寸CRT,说是刚换下来的一批。

当时把我震惊的:从17寸CRT到14寸液晶再到17寸液晶,我们都换了多少年了啊。

家园 看来铁老大也

一样WS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一看到冰啊火的,双宝就来了。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

家园 具体情况的不说了,但肯定管理部门不会用差的
家园 想起当年过提心吊胆的日子

十几年前,俺在航空口混出技术签字权时,被师傅正告之:如果产品(飞机)有什么问题,是因为俺手里的活造成的,做好两年以上青海的准备。

家园 星是门面,弹才是战力!

呵呵,一院的弟兄们,不管发射什么(其实,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卫星),统统叫打靶。

家园 主要还是国家投入的差别

航空的摊子太大,技术差距是多方面的。出成果不容易。与此相同的是原来一,五工业部。和三机部一样,项目裁减,人员流失,设备闲置,大量的军转民。没办法,国家没钱,省下来的那点只能用在刀刃上。核武器和投送自然是威摄纸老虎的利器(所以潜艇较水面舰只发展更好一些)。常规武器自然要往后排(这包括侧重海军的三院)。

原来一,三,五的厂院所惨淡经营,直到九十年代末才宽裕点。结果是什么?去看看,这些地方四十上下的技术骨干真是凤毛麟角(军队系统可能会好些)。在北京,基本上坚持下来没走的,都是处级,副局了(除了,应酬,估计也没什么正经事可干了。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