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也谈“中华之星”的下马(1) -- 忘情
其实单位上藏龙卧虎,只是在这个体制下,大多无法充分施展而已
我经过的一些国内鉴定,连关键数据都不提供,数据的真实性更难说,实质的东西,完全不知道。拿这个经过鉴定来说话,基本上就是骗人的么。另外一些参加鉴定的专家,看到不对的东西,为了其他的原因,会不明确提出,不过很多会在鉴定意见上面用很委婉的方式提出来。仔细看鉴定意见,有的时候还是能看出很多有趣的东西的。
感觉您举的这些例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设计人员脱离实际。这种情况难免,毕竟设计人员不是操作维护人员。特别是设计人员往往只关心自己这一摊,周边的环境很少顾及到,也的确很难把自己带入到操作维护人员的位置上来思考。很多行业的设计都有这样的问题。
可能可以尝试的,是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就让有类似产品、工艺的使用经验,相似设备的维护经验的人员参与,提出一线使用的时候的一些具体困难,在早期设计的时候就进行改进。我手上的项目在尝试这样的思路,在基础设计阶段就找了有操作经验和维护经验的人员,但是组织的难度也很高,因为一线人员对设计也是完全不懂,很难把图纸上的东西想象出来,做到真正的设身处地,特别是还有语言障碍,实际效果并不大好,不过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的,也许有意义。
另外似乎在样车上做的实验不够。很多东西,只能在样品出来以后才能发现,根据一线的意见再进行改进。把这么多毛病的车交给用户,自然是挨骂了。不过工作不踏实,恐怕也和其他大环境有关,赶工期,赶项目,投领导喜好,政治任务等等,都会把不成熟的东西拿出来。因为一些技术上可能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导致一些好想法没有实施机会,还是很可惜的。
只有领导才有足够的权威与资源把该来的人搞到一起,可惜很多做在领导位子上的人脑袋里根本没有这根弦。
项目规划不科学,一味赶时间,压缩周期,这样领导才能尽快拿出“政绩”,等到领导有了“政绩”高升以后,相关项目人走茶凉的比比皆是,这样造成了很多“半截子”工程,这里所谓“半截子工程”,就是指那种拿出了工程样品,但是离批产还有很大距离的产品。
象国际上知名的轨道设备企业阿尔斯通、庞巴迪、西门子、通用、三菱、川岛,都是老牌的多种经营大企业,生产出来轨道设备都是卖给吃大量国家铺贴的公营部门或准公营部门,都是暴利或准暴利行业。中国的很多重工企业,从一开始就投资不足,到现在又遇到设备老化(也是投资不足的表现)、员工收入低、退休人员负担重(在日欧大多通过社会化福利和直接财政补贴得到解决)、人才青黄不解的问题。
至于车辆测试,的确象你说的那样,在试验线上跑是不行的,背多少大米,插多少仪器,都不行。一定要上正线,要载人,要拉里程数。国外还有专门雇人对器材拳打脚踢的,听起来很夸张,其实不为过。
前年上海电器搞了个自主产权的地铁车,现在天天半夜拉出来在正线上跑。已经一年多了,还不准载客试验。据说要攒够允许载客的里程数是明后年的事情了。很多地铁爱好者很奇怪,为什么那么慢,我倒觉得走的是正道。
是否是动车,得看是否自带动力,自成编组,不用换挂机头,不用调向,两头都能开,这样的车才叫动车组
也许和你曾经擦身而过。呵呵。
哭解决不了问题滴
又多大程度上能确定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厂家能做出达到要求的改正呢?过多的照顾是培养不出经受风雨的企业的,只能培养出懒惰者。忘情兄说的例子,都不是没给企业机会。只不过企业没有把握住机会,企业总不能总指望别人照顾吧。
消费者不必,也不应该,为使用国产货付出额外的代价,但国内企业应该为其提供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