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四面楚歌之中国篇 中国发展之大破局之一 -- 井底望天

共:💬240 🌺105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甭忽悠

国外的留学生大把,教课的也不少。自己专业排名如何心里都清楚,你这么不分专业的瞎编就不厚道了。

家园 那你还在牛津干啥呢,回北清不更好吗?

人不往高处走嘛。

你知不知道,国内稍微好一些的材料都要进口?

家园 你以为我不想回?

我本来打算今年就要回的,但是……不明说了,明年铁定回,最迟也铁定不迟过明年底。

家园 你是典型的这山望着那山高

美欧差距没这么大。

家园 我不赞同
家园 高等教育质量可没下降

是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高质量的那个部分还是基本没变化的,甚至更高了

家园 那就算了,本来也是想让你说说国内大学的好事

又不是让你说不好的地方,不过还是算了吧。

家园 嗯,有道理

花一个

家园 花。
家园 【原创】四面楚歌之中国篇 中国发展之大破局之三

在中国古代,救世为怀的良医,通常是采取价格双轨制,就是对穷人,付不起诊费和药费的病人,就赠医施药,而对于有钱的达官贵人,就收取高额的酬谢金。而这种方法,在美国这样的商业社会,就变成了非法行为,因为你不能将同样的服务和产品,根据人的不同收入来收费。不过同样的法律体系,却又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来定价。总之,如何有利于富人,法律是可以随便扭曲的。

而中国要防止同样的情况出现,可以通过以私补公的方法。就是在国家主导的医疗保险的廉价体系上,同时让医疗系统可以开设高价服务的私人付费医院,来为国家医疗系统增加收入。

另一个办法,就是利用欧美的“医疗旅游”,以外补内。美国的医疗费用高企,逼得医疗保险公司将病人送到外国,用同样的医疗服务质量,但就可以节省80-85%的费用。而欧洲人则是无法容忍长时间的等待,也跑到费用低的外国接受手术。

现在大概光美国一年就有2百万病人跑出去,预计在2011年会增加到1千万人,大概是1600亿美元的生意。目前主要跑的国家是印度的孟买和泰国的曼谷。而中国的上海,北京和广州,在城市建设和各个方面都要比这些地方强。尤其是安全上,不会在上海见到孟买街头上的恐怖分子城市巷战,请你吃飞弹。也不会在广州街头被曼谷街上的红杉军或者黄衫军围困,让你在酒店里做坐牢几个星期。如果好好经营,中国这方面,应该有非常大的商机。而这些外国人的医疗收费,也可以用来弥补中国国民的医疗支出。

谈完了看病难而贵这个大山,下一个就是城市里的买房难问题。

在谈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和房价问题,先要说一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照历史上各国现代化的规律,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发展,就是城市化和中产化。就是说中国还有差不多4亿农村人口要迁移进入扩展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

无论这个过程,是采用现有城市继续扩张的“集中增长模式”,还是走积极发展中小城镇的“就地城市化”模式,城市化是不可回避的道路。而可持续的城市化所需要的全民普遍中产,必然是沿着“农民->城市低收入中产阶层->城市中收入中产阶层->城市高收入中产阶层”这样一个逐级上升的梯队迁移。换句话说,农民变成城市的低中产阶级,“低中产”再上升到“中中产”,中中产人群中的一部分再上升到“高中产”。最后“中中产”日益庞大成为主流,形成一个稳定的“枣核型”社会结构。

这个人口有多大呢?就是每年中国就要搞一个纽约市,或者是半个重庆市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为这些进入城市的人口提供住房,是中国社会的一大任务,也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关键支柱行业。而中国人历来以念家为要事,所以这些人的确存在着定居安家购房的需要。

不过这个行业和现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没有啥关系。因为现在的中国房地产行业,不是为这个阶层的人民提供服务的,而是为少量的高收入中产阶层和富有阶层服务的。按照大家的常识,一个房屋的价格,差不多是你家庭年收入的5年总和。

而中国现在的情况,则是不可理喻。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社科院最近完成的调查,北京平均房价为15300多元/平方米,以90平方米计算,超过北京家庭平均年可支配收入的23倍。国际被认为可接受的房价/家庭收入比,为3-8倍,一般为5倍。美国2006年底该比例达到8倍,英国、西班牙等部分西欧国家达到10倍,澳大利亚达到7倍,已经被认为是大泡沫,“超过正常水平一倍”。

如果像北京那样,是你23年的总和,那这个房子和你这些想买房子的家庭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因此这些房子,像某些大嘴巴地产商说的那样,老子只是为有钱人盖房子的。有钱人要么自己住,要么买来出租的。和你们这帮低收入和中收入的中产阶级是没有关系的。这两个层级即使有生活实际需要,也无力购买。

现在这种矛盾的结果,就是想买房子的人,买不起。而房子盖出来了,又卖不出去,导致各种相关的产业链开工不足,导致就业压力。而各个地方政府,尤其是大城市政府,又过多依赖土地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主力,还在想方设法,如何保住房市。而各个利益团体,则会利用房地产相关的上游产业开工不足,向中央政府逼宫,逼迫把这个以残民害国为己任的房地产业,搞成国家支持的相关行业。

点看全图

图一 北京市崇文区北部的一个楼盘的夜晚景象,已建成三年多

点看全图

图二 沈阳铁西区2006-2007年修好的楼盘,无人入住

这两个想买房而不得的阶层,其总人口经过数年的累积,已经达到上亿,是高中产人群的十余倍。而在未来的5-10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等机构里的各级毕业生陆续毕业,这一人群的人数,还将快速上升。这批人群,相比于目前尚无定居城市“奢望”的农民工群体,具有更强的社会口号创造力和思考力,如果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未来数年,中国的城市不稳定因素,将主要来源于这两个层级。

考虑到目前房价和当地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已经蔓延到全国一二三线各类城市。这个潜在问题,是中国各级政府官员无论身处何级,迟早必须解决的问题。谁能够较为妥当的尽早化解潜在矛盾,谁就能得到社会主流群体、民间舆论的广泛支持,作为全国的表率,获得有力的支持,提供成功经验给其他地区参考。

而俺的一帮兄弟们,以九公子为领头,发展出了一个专门针对这个问题的方案,叫做“人民之家”,用的口号叫做“人人有房住(Everybody HaS a Home)。就是用商业运作,和政府支持的办法来解决中国未来社会稳定的定时炸弹问题。

家园 第一个送花

发现,井底老兄看待国家的看法,跟葡萄兄差别很大。

尤其是看美国,井底兄相对悲观,曾经说小奥就是历史上的崇祯,而葡萄则认为美国阴谋论味道很浓,离解决人类社会矛盾只差一步等等等。

在看经济问题,井底兄跟陈经老大又不一样。陈老大的《赚钱与干活:现代社会背后发展的规律》提到房地产就是各级政府有意而为,逼老百姓花钱,而井底兄则认为是经济出了大问题,地主政府责任更大等等。

呵呵,有意思的经济现象。我忽然怀念起虎大来了

家园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九公子加油。
家园 赞同,不过最好改个名字

“人民之家”,有点象衰哥希特勒说的“人民汽车”,换个名字比较好。

家园 我住的小区就有地段医院的外派诊所

是距离我处1.5公里的地段医院里外派的医生,每天在岗。遇到要划医保卡的,中午她回医院吃饭时候帮你带划。

有三个吊针座位,有个小药房,常用药都有。当然量血压,听心脏之类的小动作更是不在话下。方便的很。

真心希望各个小区都有这样的诊所,太方便了。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遇到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做诊,恐怕老人们不太信任。

家园 拿来主义 2

(以下内容是全文转载)

德国上万家族企业估价待售 中国企业有意参与收购 2009-3-30

都市快报文章:德国人安德鲁在拜仁的钢笔厂从他爷爷手中传下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生产的钢笔按照人民币换算,每支售价超过500元。但是安德鲁自己却在证券公司上班,对经营家族企业,并不感兴趣。

绍兴市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娄瑾说,德国中小企业协会的会长多特前不久来绍兴的时候特别介绍,像安德鲁钢笔厂这样面临后继无人的中小企业在德国有上万家,目前都欲寻找买家,希望能和中国企业合作。

后继无人创业者卖企业

研究家族企业传承的新加坡学者李秀娟曾经对东南亚的家族企业做了一项统计:其中只有40%的企业能传到“富二代”,能传到“富三代”的,只有区区 15%。这样的情况并不仅限于东南亚。娄瑾说,他们了解到,德国目前待售的中小企业,多数是因为后继无人,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类,包括电子、模具、化工等。

这些德国的中小企业虽然大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员工一般都不超过50人,但企业都有比较完整的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体系,在欧洲国家有稳定的市场。绍兴市针对企业对外投资,还出台了专门的奖励政策,企业海外收购50万美元以上的生产型企业,可获得奖励8万元人民币。

绍兴老板看重德企科研

娄瑾说,目前已经由德国中小企业协会提供了详细情况的企业大概有30余家,出售价格在50万-500万欧元之间。目前,已经有十几家国内企业联系了绍兴市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对并购德国中小企业表示浓厚的兴趣。

绍兴市力邦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各种钉胶的龙头企业,去年销售收入约7000万元。总经理谢吉祥表示,想找一家和自己企业类型相似、售价在2000万人民币左右的德国企业。

“我看重的是对方企业的人才和专利。”谢吉祥说,目前国内的家具胶水、万能胶等大多用溶剂型,而水性的万能胶虽然比较环保、没有刺激性异味等,但成本很高,原材料要从德国进口,一旦收购一家德国同类型的企业,不仅能够扩大产品出口的渠道,而且可以将德国公司作为一个技术研发中心,开发出成本较低,更加环保的新产品,对企业的转型升级有很大帮助。

在绍兴当地从事纺织行业的田总表示,他想在5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之内,购买一项德国纺织企业的专利技术,以便在国内竞争中领先同行。

好时机也要注意国际化风险

海外并购一直被认为是大型企业考虑的事情,2007年底,龙永图来杭州演讲时曾经说过,国内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就是被国外的大企业收购。但是现在,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内的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去收购国外企业了,这对一直缺乏这方面经验的中小企业来说,机遇和风险并存。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表示,德国企业具有两大特点:中小企业多、隐性冠军多,而且隐性冠军大多出自制造业,这和浙江的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比较吻合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浙江企业收购德国企业正是一个相对有利的时机,因为欧洲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比较深,许多德国企业正面临困境。

但杨轶清也谈到,中小企业要走出去,还是要更加谨慎,企业在海外投资,不仅要面临当地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和市场环境的考验,而且还要面对外国员工的管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国内知名大企业联想、TCL等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诸多问题,国内企业出去收购时不仅要注意收购兼并时的成本,还要注意后期的整合成本,在走出去前尽量进行深入考察、评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