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最近发生的一桩车祸案 -- 熊仔
小康康还想拿以前的枫桥经验说事,岂不知事易时移,还不如学习学习以前巡捕房的经验有用。
http://news.163.com/09/0514/19/59A2PC170001124J.html
“时速在每小时84.1公里至101.2公里范围”
这17公里的误差值,怎么最后的结果能带出小数点来呐?这专家们学过有效数字表达吗
得出的数据有小数点很正常,保留到这位可能是想显示点诚意吧。
专家们的算法和河里赫然的算法差不多。只是对反应时间的计算范围略有不同
央视已经有六次关注过这一事件了.
最早是9日10日两晚,CCTV12的中国法制报道两次提到这事;接下来是朝闻天下;再有13日我的今日之最和当晚CCTV2的今日观察,最后就是14日晚的新闻1+1.
新闻1加1之杭州飙车撞人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EzOTQ5OTY=.html
今日观察:“杭州飙车撞人”又见监管迟到: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EzNTAzMzI=.html
我想如果不出意外,CCTV12今日说法应该也会跟进的吧
算出多少就是多少,该怎么舍怎么进那是法庭的事儿。当年做一个150年数值模拟。结果是22.XXXXXX米。对方的专家给了个20米。结果在法庭上给搞了个灰头土脸。其实做150年本身就是瞎扯。以所给的数据条件,10年的模拟就已经是极限了。可是如果直接说模型的问题就会用很多的专业知识,陪审员就会很困惑。而且直接对对方的专家质疑会有反作用。对方的专家给了这么一个近拟的结果正好给了律师一个机会。从怎么会这么正好是20米开始,到为什么可以10%的近拟,到计算方法的误差,最后,到可信度。一步步的都是对方的专家自己在那儿打自己。
个人猜测原文要表达的是事件发生时速度的95%置信区间为“每小时84.1公里至101.2公里”。
翻译成汉语就是在非常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也就是说现实中不会有),我们感兴趣的那个速度在每小时84.1公里至101.2公里范围之内的概率为95%。还有5%可能不再这个区间。
在这个问题上小数点不是没有意义的。
我说过了,对问题看法有分歧很正常,可以平心静气讨论;
但总免不了有喜欢“屁股先行”的,不顺其意抛洒点廉价的“义愤填膺”,一缕目光就先朝着腚下扫来,正常。
前者即便言语激烈些,倒也还可算是坐而论道;而后者么~~~嘿嘿,换个文雅些的说辞,比作“狂犬”吧。由之去耳。
它认主子,主子不认识它啊
这就是这个车祸变成社会事件的两个原因。一是,在公共马路上彪车表示的是车主对他人生命的漠视。
二是,此事的背景是当地的彪车现象很多,比其他地方多很多,如果不加制止,同样的惨案一定还会持续发生。
有意或无意的车祸时有发生,但如果可以采取措施降低事故,而置若罔闻,那就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这样的车主应该得到应有的处罚!
很不好意思的说,俺在一个比杭州小的多的城市,就见过几次白天市中心某车飙车到120公里以上。
只能说,某些飙车族也是人
这句话很怪啊,他不飙车只是开好车然后被仇富的人砸车那算倒霉;
现在是他违法在先,这不叫倒霉,这叫犯罪。
"今年经济形势不好,大量学生就业难。要做好突发性事件的处理,防止激化社会矛盾。"
这前半句是在解释后半句?也就是说,如果今年学生就业不困难,就可以不做好处理了?
专家们掌握的信息不是网民可比,至少现场所有录像都在手上,没必要用抛离距离和反应时间来估算速度。应该是根据录像推算出来的,这也是最稳妥最不会担责任的方法。
就是“你为什么不愤怒?”
你只要不愤怒,就是屁股做错了地方,就是自信不会被撞,于是就肯定是开着好车随时准备撞别人的。这么简单的思路有什么可解释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