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想起一些与学名不一致的常见植物 -- 艾蒳香
共:💬49 🌺25
昨天在吃饭的时候,忽然讨论起一些常见的东西,学名并不是很多人都知道。比如说花生,学名其实是“落花生”。玉米,学名其实是“玉蜀黍”。可是我们哪怕是在新闻里听到这两种东西,也不会是落花生、玉蜀黍,而是花生、玉米。另外还有一些例子,比如康乃馨的学名是“香石竹”,山药的学名是“薯蓣”,卷心菜的学名是“结球甘蓝”等等,这些几乎都成了标准的书面语。康乃馨的例子容易解释,无非是当初引进的人不知“香石竹”一名而已。但是另外一些就让人觉得很奇怪,比如似乎河南方言就把玉米叫做玉蜀黍,但是哪怕是这些人在书面上也会吧玉蜀黍叫做玉米。那么在那么多种不同说法中,为何只有“玉米”这一说法是如何占据了书面语的主导地位了呢?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麦子、谷子、大米……
大熊猫的学名是大猫熊……
复 土豆——马铃薯
洋名土豆
土名洋芋
但用一个字又不易区分,于是大多数通俗名都是两字,只要有两字的通俗名。不光是植物。
的确该是拉丁名。
复 马铃薯——
在文革前南京把马铃薯叫洋山芋。
洋山芋是洋山芋。这个不可叫混了。
复 洋芋是洋芋
还是咱人多嘴杂各地叫法不一样?
所以南京不可能把山芋再叫成洋山芋。
在南京洋山芋肯定是土豆、马铃薯,不会有错。
如果有的地方反过来叫,那么那里的“山芋”是什么?
洋芋肯定是土豆,可能洋山芋是一回事。
前面有人说了,动植物的学名应该是拉丁名。因为中国有一个特殊的国情,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一个物种往往有很多地方名,在同一地方有时还有不同的俗名。中国的分类学家为了方便,在给一个物种定名的时候还要指定一个中文名来和拉丁名对应,有人也把这个中文名叫作学名。因为这个名字是指定的,所以没有权威性,更没有强制性,日常用起来,也没有人考虑科学性,所以实际上这个所谓“学名”是一笔糊涂账,很容易引起混乱。在需要准确指名的情况下,哪怕是中文文章,还是要列出拉丁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