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若兰,酒馆闲谈之东北民风 -- 淡紫若兰
我是想起黑龙江的好朋友了,因为若兰兄的肚量。
苹果兄就是半认真半玩笑的提了个意见,您的文章里不用第一人称而喜用若兰指代。
酒量不大,但也干了!
我们教室的后面
常年就放着几十把铁锹
冬天用于扫雪
战时用来自卫
虽然也有一言不发的时候
俺们当年书包不是背的,是用桌子腿挑着,桌子腿好用啊。
又赶上搬家
没得空来河里转
T兄一向可好?
据说桌子腿打人不容易验伤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若兰这ID看起来不咋东北,唠得这些个事,露天烧烤,喝酒打架,找路啥的,可都太有典型意义了。老白作为非典型东北人跟着凑个热闹吧。
首先说老白是100%东北生东北长东北混饭吃,直到出国谋个营生,还混迹于美国东北部。之所以说非典型是因为家父闽东人氏,青年时期当兵来到旅大,就此娶妻生子落地生根。老爷子在东北住了40年,一张嘴那儿化音还是发的舌根子硬,为这没少被当地人鄙视。到我这辈,从小在军队幼儿园,教的除了个把字眼,基本是普通话。要说社会还是进步了,文明了。我从小到大就没为这口音的事受到过什么明显的歧视,虽然我也得承认大连是个有点排外的城市。
不扯别的,咱唠唠这个烧烤,喝酒和找道。
先说简单的,东南西北。话说这人类社会工业化以后,大批人类从乡村聚集到城市。人口密度的飞速增长造成了人居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这个促成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其中知名度比较高的就有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简单说就是把邻里空间当成一五彩大拉皮,草地,住宅,公建一个都不能少。具体到路网的形态,就是一个个圆圈或者方形的街心广场,被一条条大路相连,路两边种树。这种规划形式相对于传统的横平竖直道路网格更加因地制宜而富于趣味。具体的例子比如巴黎。东北地区大城市的规划从哈尔滨到大连无不受这股当时世界上最时髦最新鲜的规划理论的影响。所以现在一回忆东北的城市,往往就是宽阔的大路两边栽着法国梧桐(悬铃木),夏天巴掌形的叶子遮天蔽日,下雨都打不透,秋天,那个小球落的满地都是,小孩子们捡了打来打去的玩,冬天叶子落的干干净净,让珍贵的日光得以直射路边的住宅墙面窗户,而灰白斑驳的树皮又好似抽象艺术画,跟砖房,高窗一起,刻画着东北民宅的特色。
可惜随着人口密度持续增加,城市道路一再加宽,绿化面积往往是最先被牺牲的。如上所述的“林荫大道”在现实中是越来越难找了
(写的有点憋屈,待俺一边缓缓先)
说道露天烧烤,那是有年头的事了。我这辈子头回喝啤酒就是站街边跟同学点10块钱羊肉串,一人一瓶大棒。回想起来,在大连,新疆人支个炉子烤的羊肉串那是任何一个热闹的商业街口都有,从黑石礁到兴工街到天津街。但是成规模的烧烤店总动员,我能想起来的也就人民广场后面五四路那片了。一到夏天傍晚,各家都把桌子板凳放外边,整条街自动变步行了。步行你还得小心着点。吃的喝的面红耳赤的,指不定撞上谁了就是一场纠纷。在五四路吃的最爽的是大连开始流行烤鱿鱼那个夏天。整条的鱿鱼在铁板上烙,不像后来都把一条切几份卖。当时在大连规划院有项目,晚上忙到七八点钟,几个单身的一对眼神,走,哈(大连话喝)两瓶去。不过这玩意是影响市容。尤其前面说的,喝多了起纠纷的随处可见。后来薄市长大手一挥扒小房种草地。说实话,我对这种所谓提高投资软环境的做法是很不以为然的。这么多年多少牛B建筑师规划师妄图通过改变居住条件和形式的方式还提高精神文明素质,无不以失败告终。但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大连人的素质打那以后还真就有了质的飞跃。以前夏天满大街可见的路灯下面光膀子打扑克的少多了。看不顺眼就动手的也属于比较罕见的了。也许薄市长真是赶上了仓廪足而知礼仪的这个质变过程吧。
还真就得是大夏天的傍晚
在路边儿支个小桌
整点儿烤鱼烤鱿鱼烤羊肉串儿
再有那么三两个知己好友
人手一瓶
边吹边聊才出味道
小瓶的还不行
非得那大瓶的
或者是大扎的。。。
那叫一个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