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鸵鸟式的不折腾——最近听说的影帝一件小事 -- 冷逸
我们高校对教师的“管理”政策,基本上是血汗工厂的管理方式。我们的工资待遇体系逼迫教师必须拼命争取提职称。
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考核方式很是可笑,比如清华,每个事业编制的教师,一年要上缴学校大概18000的编制费,如果工作量满足1人的工作量,可以抵扣编制费。教师的工作量由教学+科研+社会工作构成(科研经费不能抵扣工作量),看起来很合理,但是要是细察工作量的算法,能把你雷死。如果要以教学工作量满足1个人的编制,按课时算大概需要700-1000个学时,按带研究生算,大概需要带70多个研究生,可是如果当个系主任却是1个人的工作量。这种算法使每个教师都不可能满足1个人的工作量,只有当官能满足。所以我们都“不是人”。
国外的高校,不同职称的教师的收入系列是有重叠的,也就是高年资副教授的收入要高于低年资教授,“终身副教授”不见得比教授的工资低,这个有利于稳定队伍,对于竞争失败者也多少有所安慰,也使那些一心向学的人在生活上有所保证。
我们高校的收入和待遇是完全和职称挂钩的,副教授再高的年资,收入和待遇也完全无法和小年轻教授比,所以我们的提职称之战,不仅仅是个面子问题,而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命运之战,是“全有”和“全无”的“负和”游戏,从这一点上,我是理解那些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来造假的人的心理的。看起来这只是一个收入问题,但是却深刻的影响着我们高校的学术生态和人文环境。淡泊名利、专心学问是死路一条!是不孝、不亲、不养的人间罪人!进得高校的门,就是华山一条路,要么提职称,要么去当官,至于手段吗?就看你的良心对你有多少约束了。
高校的考核、评价、工资体系不改,所谓的一流大学、一流学问是不可能在中国产生的,只可能把好好的青年培养成蝇营狗苟、投机钻营之徒。
说的是“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实际上,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是与当地财政挂钩的。比如说,丰台区的老师就挣得不多,甚至可以说很低。
而家教和走穴是少数教师,至多也是重点中小学(实际上没有重点小学一说)的教师。
他要到丰台区的民工子弟学校去听听课,食堂里吃个饭,倒也罢了。
俺以为,提升内需,很重要的是改革目前的分配机制,
而这似乎政府已经在做了,比如旨在提升农民收入的一系列措施,还有在社会保障机制上的动作,
当然,您提到的针对巨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我的看法是TG断然不会动它们,反而会进一步强化其实力,可能会提高其税赋水平,并通过转移支付来还利于民生,
有一条,俺觉得,一般的民众,包括目前的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农民工阶层和务农人员阶层,不必等到他们的收入达到中产阶级的水平,
在他们收入提升的过程当中,
自然就会释放出强大(相对其它的中小国家而言)的购买力。
俺觉得转换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
如何从政治和经济层面摆脱原来的全球廉价商品制造厂的经济模式的既得利益者的干扰。
当年新劳动法出台时,他们的反弹就很强力。
关键是老温没把房价这个核心指针给控制好,
群众的声音比较大。
因为他先确实是搞出打压房地产的势头了,结果却是国企地王拉动房地产回升,反差太大,表现出来就是手足无措。
那天在一个商场门口,听到两个扫地的聊天,这基本算是最底层的工作了吧,也能拿1200元1个月。好像现在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就拿1000多。
还有像保姆,饭店招的服务员什么,收入增长都不少,虽然绝对数值还是不大,但增长幅度是不小的。
可惜我刚看到的时候没信,呵呵。不过还是谢谢你。
国有企业太强大不是什么好现象,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还是经济,创新总是事先在民间发芽。
可是如果民间的力量太大必然对现有政权有很大影响,这可能是TG某些人不想看到的,而且民间力量发展太快对社会稳定也是有影响的,特别是中国人现在在精神价值观的发展上远远匹配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这也是长期的一元化的价值观教育的结果。
是个两难的境地,不能急也不能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