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国人物】十大元帅出保安? -- 试论蜀国人才衰落的根本原因 -- 萨苏
蜀汉后期的人才衰落问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某以为,将蜀国所在的益州和中共红军长征的目的地陕北进行一个比较,也许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读诸葛亮《出师表》,开始总是不懂,邓铜丁立曲长屯将的损失诸葛亮为什么如此动心,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么。后来仔细看“四方之精锐”,仿佛对这位丞相之内心稍有了解。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蜀汉前期将领的将星云集,是来自于全国各地,就好像红军长征到了陕北,的确是人才储备雄厚,红军中抓出一个来将来都能当团长的。这就是诸葛亮《出师表》中谈到的四方精锐,单单靠蜀地一处,不可能培养出同样数量和质量的人才团队。就像单靠陕北,也很难想象可以培养出一大串周恩来,林彪,刘伯承一样,49年拿下天下,依靠的骨干,还是全国各地的人才。陕北有人才,如前期牺牲的刘志丹(也是黄埔军校出来的),后期出色的高岗,但是好像也就是这两位,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是比较平衡的。
蜀汉后期人才集团的衰落,和益州的文化水平有关,因为当时益州和中原相比,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它还不能胜任一个人才培养基地的重任。事实上蜀汉灭亡以后,益州地区的人才也不比全国其他某一个州出色 -- 当然,也绝不落后。文化的培养,需要一个积淀的过程,全国大办教育也不能使毛里塔尼亚十年追上北大清华。陕北在当时和现代,也是同样的地位。很难想象共产党到达陕北之后,全靠陕北当地的人才能够称雄天下,这不是一个重用不重用,会不会选拔的问题,而是是否有的可用的问题。事实上,益州人才的佼佼者,如吴兰雷铜,在出川作战中也证实不能够承担对抗中原的重任,当年刘焉出川争天下的大败之后一蹶不振,也说明蜀中人才本身的不足;也正是因为如此,蜀汉政权对西南的开发才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蜀中和陕北在人才的接续问题上恰好可以做一个对比,抗战军兴,延安的人才有增无减,其原因有两个,第一, 共产党在全国范围获得了宣传自己的舞台,依靠合法地位争取到更多的支持者;第二,陕北毕竟是一个“四面透风”的地方,爱国青年可以比较容易的到达延安。但是,蜀汉的益州就没有这个条件了,它的对外窗口狭小,无法向中原地区传播其影响,特别是荆州的丢失,是蜀汉历史的转折点,如果保留荆州,就保留了蜀汉对于全国的影响,否则,就基本被封闭在川中,难以发展。而且其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才不能轻易入蜀。这两点使蜀汉政权难以补充人才的新血。
对于这一点,诸葛亮可以说比所有当时蜀汉政权的人物看得都清楚,所以他面对这种封闭状况,采取了两个措施。第一,就像他的《出师表》所述,在现有人才还可以使用的时候,积极发动北伐。发动的越晚,人才就越不足,对比刘备的汉中之战和诸葛亮的街亭之战,就可以看出这个关系。第二,北伐的目的,直指人才/政治影响的双重基地 -- 关陇,这里是汉朝的发源地和长期盘踞的地方,如果占领这个地区,可以获得可靠的人才供给和对全国的政治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获得和共产党在陕北争天下基本相同的本钱 -- 关陇的文化积淀,是益州无法比拟的。蜀国后期本地将领中,没有一个可以在军事上和姜维并论,就说明这个问题。
某以为,这是一个治标治本的办法,成败在其次,这个战略方向没有错。如果仅仅依靠益州坐井观天的土著势力,其“培养”结果,大约就是那句话: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但是别想从一块海绵里挤出一桶水来。武大郎和土拨鼠拉亲家,只能生出一帮土肥圆。
至于说诸葛亮用人谨慎,不注意培养,有些时候也要看是否有适合培养的对象,其实诸葛亮留下的班底对蜀国已经相当丰厚了,诸葛亮死后,这个班底维持了蜀汉差不多三十年,说明他对接班人培养的相当不错。后来的割据政权,全龄还没有这个数儿吧?想让诸葛亮留下什么样子的班子?五虎上将加江南七怪?恐怕不太现实。要是共产党局促陕北一隅,大概也没法从保安县里培养出十个大元帅来,哪怕是把黄埔军校搬到窑洞里来。
观点也许古怪,请大家批评。
[完]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诸葛亮为人过于谨慎小心,容不得半点错误,而且推己及人,赏太轻而罚太重,搞的无人敢出头承担责任,所有的大小事物最后都得诸葛亮一人拍板才能定案。这样的机制下如何才能出创造性的人才呢?在人才的培养上我觉得诸葛亮是失败的。
看人的眼光,还是刘备准。
这个观点是对的,至少我认为是这样,地方小就是出不了人才,比如日本韩国等,再看香港
,再怎么叫唤,人才就是赶不上大陆,不用它不服气。中华民族之所以数次面临危险而终于
不能亡于人手就是这个民族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民族,否则早就像印度、巴比伦那样或者消亡
或者流于形式。
萨兄所言及是
"看人的眼光,还是刘备准。"
能知人善任, 才可为将将的将.
诸葛亮为人过于谨慎小心,容不得半点错误,而且推己及人,赏太轻而罚太重,搞的无人敢出头承担责任,所有的...
这个吗,哈哈,兄弟稍微有些看法。诸葛亮用人谨慎是后期,因为他难有人可用。实际上仔细看诸葛亮用人是相当大胆而且能够容人的。姜维,王平都是降将,用起来毫无挂碍,魏延杨仪皆“牧竖小人”,可以人尽其才 -- 关于魏延,哈哈,有点儿怀才不遇哦,但是似乎这样用最好,用的高了此人难免杀身之祸。张裔张翼都是性格上有很大缺陷的才子,一边劝说一边照样用。蛮王孟获,西凉马岱,诸葛亮用人可谓不分地域。来敏李严之流,收拾他几个,未免用人失之太宽。想想李严廖立在诸葛亮死时的态度,看来当事人对于诸葛亮用人是比较服气的。不过您说得对哦,的确比不上刘备,能从行伍中提拔人才。
的确,我想香港的大漠电视剧拍来怎么看怎么别扭,就是缺少大国气度吧。不过想想荷兰小国,足球上居然人才辈出,又不免头痛之感。
中国的人才多吗?为什么从1840年到现在,中国的国家战略环境一直都很被动?为什么从宋朝末年算起,汉民族作了约400年亡国奴?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是世界的穷国之一?
日本人才少吗?为什么从明治维新算起,一直是一个世界强国之一?日本一直是中国人心理的刺痛。不仅因为它深深的伤害了中国人,而且还因为它事实上还比中国强大。
历史曾赋予中华民族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超过日本:抗战胜利后与美国结盟,对抗苏俄占领日本,可是现实是:与苏俄结盟对抗美国,让美国全力扶植日本。
中国人有太多的理由仇恨日本、苏俄,可我们为什么总是和北极熊共舞呢?
有一个例子,还是三国演义中的,不知真假。
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五丈原,司马懿久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女人服饰去羞辱司马企图激怒之,司马却不动声色探来使口风,从来使口中得知“丞相事必躬亲,连打军士一百军棍之事都要亲自拍板”。
这一段给我印象很深,按理说惩罚普通军士这种事不需统帅亲历亲为,只要一般小吏就能做到,但诸葛亮不放心一定要亲自处理,这其实也是一种越权的行为。在一个稳定的系统中,应该根据等级确定不同的职权范围,这样权力和责任才能细化到最低的层次,保证系统中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层次过多可能影响效率,但非人性化是不出问题的前提。
象诸葛亮这样在现在看来属于很时髦的扁平化管理,但这样的模式在当时来看是过于超前了,而且这样的方式破坏了中间层次人才的培养,就算诸葛亮能重用姜维这样的高级人才,但蜀国与魏国相比,高层次的人才并不逊色,缺乏的就是中间和低层次的人才。
就这一点而言,诸葛亮的领导才能远远比不上司马懿。须知一个高明的统帅不但要知人善任,而且要懂得人尽其用。
观点外,我觉得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诸葛亮不顾一切的出歧山,连年征战,造成国库空虚,没有认真培养人才,二是诸葛亮不会用人,关羽放曹操;明知马谡不行,还要他去守街亭..是典型的不会用人,斩魏延是为了排除异己巩固接班人的势力,从此"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用姜维而不用杨仪是蜀亡的前兆.
之相才能有所不及.先说他的隆重对,天下三分之谈平心而论纯书生之见,虽然后来成了现实,不过是因为他遇上了刘备,而不是刘备遇上了他,没他天下也会三分,刘备也会称霸;再说他打的仗,胜仗有多少,他不过是长败将军罢了.关于他的管理,事无巨细必亲躬之,一个小科长不过如此.大的方针决策,刘备不过是通过他的嘴说出来罢了.
第一个嘛,也是似是而非。诸葛亮这样做也是事出无奈,你仔细想想当时的三国的综合国力就应该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