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浙江工厂、河南零件与印度基建(上) -- 月色溶溶
可是我很早就说明过原因.
从你开始的跟着老爸出去吃好吃的话推测的,一般说这话的人年龄都不会很大,应该也没出嫁。加上用辞和其他迹象,就觉得可能是小mm了。
我的习惯是要尽量总结,可能跟职业有关。总是被强调要全面,严谨,虽然总是做不到,然后被批。
我自己的解说系统还没构建起来,顶多是在构建逻辑系统而已。因为这个帖子的原因我也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想说服你,只不过你的确有些用辞让人不吐不快奥。我是稍微有点偏执的人。
我讲了一些河南的什么?除了涉及这个零件的.
而你也看看自己讲了多少浙江如何如何,看看所谓"地域"是怎么回事.
我话题的指向真不在此.所以后面不想贴子回来回去了.
味精厂是大头。每年号称几十万吨呢。我们那边的啤酒厂也是有的,不过不大。
味精厂曾经做过矿泉水,河南免检,国家检测不合格。它其实近几年也很困难,几度波折,想转产,现在还在奋斗中。这么个企业被地方政府塞进去3万多人,也真是难为它了。由它开始,项城市发展了,也留下了淮河污染难以治理的重要源头。
说起来另一样淮河污染的源头,就是江浙的皮革业了。淮河流域曾经是原料产地。不过这些太歪楼了~~~
呵呵。中文还记得,简写忘了。莲花味精厂曾经宣传过治理污水,COD降到了200,还可以,就是不知道治污设备是不是正常运行,我知道很多地方上了治污设备就放着,因为运行成本高。
淮河问题是很严重,造纸也厉害。
偶堂弟15年前20W买一台线切割机,请了个技术员负责编程,然后就开始接模具生意了.
模具要求高的,都是要大投资的,民企一时还做不起.
汽车发动机要求高精密度,以前传说中国仿德国的军用柴油发动机,结果跑了一年就开始冒黑烟,后来才知道在精密度上差一个级别.
飞机发动机叶片,要很高的压力,以极慢的速度去挤压,发动机工作时,要求受热后所有的叶片都形状均匀,挤太快了会有内部应力,受热后叶片和叶片的形状就不一样了.
国企技术是强,但是缺少活力,反应慢,所以不适合小批量的市场.
我碰到的浙江老乡绝大多数没有这种感觉。既没有过高的优越感,也没有不必要的自卑。和和气气好发财么。浙江有在家乡开厂发财的,也有北上南下做生意的,缝包修鞋做裁缝,木匠瓦匠管道工,什么都干。不知老兄这种感觉从何而来?
九十年代的期货市场,很多大主力都在浙江,当时号称资金是六分天下有其一.
温州对于庙宇的投入是民间传统.因为建国后温州的教育投入不足,普遍的文化较低,所以在农村大量地保留了传统,比如说按农历过日子,迷信,建大坟.
90年时偶姑妈家已经是年入五十万了,但是洗衣服还在用河边的水用洗衣棒敲,虽然有洗衣机和自来水了(小镇).造庙时因为勒石为记,所以互相攀比.基层党组织焕散,所以信仰空虚.普遍地土葬,山上的风景都被一堆堆的坟头破坏了.事实上他们也知道红白事请来的和尚道士是职业的,就是专为红白事扮演的,但是这个是传统.
我觉得嘲笑他们喜欢建大庙,和嘲笑信主的人把十分之一的收入捐给教会,没多少差别.这个只是民间保留下来的传统,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了.
温州市政建设一向不用心,也是传统.老实说我是搞不太明白历任市长是怎么想的.
然后做生意去了.人其实不笨,不过实在不是读书的料.
97年我去参观东方通信,接待的处长很不好意思地说,他们的壳子都是Moto进口的,因为国内做不到那种恰到好处的粗糙度.那时手机还是四五千一只的时候.
中西部重工业的主要问题是效益.我记得马钢95年上市时的总股本是35亿,但是利润只有两千万.相对于鞍钢来说,这个数字已经很不错了.宝钢三万人和鞍钢三十万人的钢产量是一样的,效益不论总量还是人均鞍钢都没得比(那几年是负数).苏联的失败教训之一就是技术和产量/产值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效益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