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究竟谁在操纵气候门? -- 善居下

共:💬300 🌺7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家园 再次重复一下

虽然别人的讨论我管不着,但我不接受针对气候是否在变化,人类是否应该为这些变化负责的讨论.互相基于不同的假设的讨论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这个观点已经在前面帖子申明了,还是有朋友发帖子来讨论,所以我没有接受发言,再在这儿通知一下.

家园 7朵花出了3个宝。我RP挺好嘛。

小得意一下:其中有一个是我的。

家园 你看看基里巴斯的那个舞蹈家代表,

笑容满面得意洋洋的样子,哪里有一丝担心和激愤的意思?

明显就是旅游一趟很开心的表现。

家园 其实我觉得吧,发展与国际形象两者并不矛盾

前者是修炼内功,后者是对外公关。对中国都是很重要的。而且要注意,好形象并非只是“讨好西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也在注视我们。我们要进一步发展就要将眼光放向全球的资源市场和消费市场,形象怎么会不重要呢?

然而对外公关并非一定要自废内功,无非是宣传战的问题。现在主要的问题怕不是打宣传战还是拼力发展两者二选一,而是在拼力发展的时候怎么打宣传战的问题。说白了,对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们一定是要有个“好形象”的,然而我们自己不要给套进去了,真的就去做那个“好样子”。

家园 竺可桢反对的是全球变冷说

当时在苏联学界,很流行全球变冷说。

那个时候还没有全球变暖的说法。

家园 好!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竺可桢的研究结果几千年前温度比现在高多了

我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给我们描绘出了中国历史上四个温暖期的气候概况:

  ① 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 年的温暖时期

  这个时期被称为“考古时期”,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当时的气候状况主要依据考古来推断。比如,陕西半坡的仰韶文化(5600-6080年)遗址中,发现有獐、竹鼠和貉等亚热带动物的骨骼遗骸。稍后的殷墟(约前1400—1100 年)遗址中,除獐、竹鼠外还发现有象、貘、水牛等的遗骨。而历史文献《吕氏春秋•古乐》中有:“商人服象”,说明商人能够驯养野象。又《孟子•腾文公下》有“周公相成王,诛纣伐奄”,“驱虎、豺、犀、象而远之”。河南省古称豫州,“豫”字据胡厚宣解释,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象的标志。以上这些都是商代及周初黄河下游有野象活动的证明

  大家知道,貘和象都是东南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动物。现代的象目前在我国只能自然生活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而现代的亚洲貘,更仅存于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这些喜暖的古动物遗骸,指示了当时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和湿润。考古学家尹达还在山东历城县一处稍晚于仰韶文化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竹节。现代竹类大面积的生长大体上已不超过长江流域。竺可桢氏据此假设五千年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了1—3°纬度,从而证实当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1 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这些都证明了:当时华北较现在温暖的多也湿润的多。

  

  ②从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是我国的第二个温暖期

  这个时期,气温持续变暖,北方降雨量充沛,遍布沼泽。据历史文献记载,河南和陕西渭河平原,都大面积的种植竹子。武帝元丰元年(前110年),黄河大决堤引发严重水患。象群栖息北限移到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在公元前659年到公元前627年,淮河流域有象栖息。

  ③从公元600 年到1000 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为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唐高宗时,永徽元年(650 年)、总章二年(669 年)及仪凤三年 (678 年)的记载,国都长安冬季无冰无雪,其气候的温暖可见一斑。唐玄宗(712—756 年)及唐武宗(841—846 年)时期,都有记录说皇宫及南郊的曲江池种有梅花和柑桔。玄宗的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种满梅花,而有梅妃之称。唐武宗曾将宫中桔树所结桔子赏赐大臣每人三个。柑桔和梅树只能抵抗-8℃及-14℃的最低温度,而现在的西安,每年的绝对最低温度都在-8℃以下,有时降到-14℃以下,梅树已生长不好,更不用说柑桔了。

  这个时代,伴随着气温的升高,北方整体来说是多雨的。唐朝时,关中一带,气候非常湿润。地表径流丰富,有“八水绕长安”之说。

  

  ④从公元1200 年到1300 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为我国气候的第四个温暖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是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老先生关于中国历史上四个温暖期的描述,看看,五千年前,河南有象,目前中国境内仅栖息于西双版纳。有亚洲貘这种典型热带动物,目前仅存于印度尼西亚雨林中,和南美洲的美洲貘是近亲。山东生长竹林。气温比现在平均高2度以上,冬季更高出3-5度。

  春秋时,河南和秦川有大面积竹林,淮河一代有象群活动,说明那时气温也很高,唐朝也不让,长安能种柑桔和梅花

  按某些宣扬的气温升高是“灾变”,生物不能适应,要大规模灭绝的观点,那生态系统早就崩溃N次了。可现实是,历史上的温暖期内,人类生存环境比现在好得多!

==================

竺可桢的研究成果的曲线得到一个简单结果,在温暖期里中国进入了繁荣期

竺可桢是认为近期温度变化并不大,认为温度正常,变暖和变冷他都反对,而根据美国的某1XX年气象站来看,100多年来温度连1度都没涨到

家园 升温在现在的确是灾难

多谢资料。

在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一些生物不适应,小的生态崩溃,应该是的确在发生的,但是整个大自然绝对可以生存下来的。比如现在河南没有大象了,因为在河南大象生存不下去了(人也太多了)。这说明气候的变化对于生态的影响是很大的。

现在的主要的麻烦在于,人类对于地球的利用已经接近极限,在人类所扩张到的地方,基本上已经把人类可以利用的生态都加以利用,很多内容都建立在当地的固定的生态基础上。这样,为了维护人类当前的利益,就不能允许任何气候明显变化。这个变化的社会代价实在太大了。比如那些岛国体会到的海平面上升,可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竺可桢对历史的气温变化的研究是很出色的,不过对于20世纪以后情况的研究,有局限性。受到当时研究条件的限制,竺可桢可以接触的国际资料有限,另一方面,全球当时也缺乏检测全球气候变化的足够机构,另外,到1970年代,全球变暖的趋势的确仍然不明显。所以竺可桢的结论在当时没有错误,但也只是在当时没有错误。

现在支持全球变暖的证据已经很多很丰富,虽然仍然有质疑,但是质疑方的证据要弱不少,和竺的时代是有区别的。

目前不这么激进的气候变化研究者,所作的是要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这个变化的影响,如果变暖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那么至少减缓因为人类活动而导致的负面变化,思路还是对的。

被一些激进人士泛政治化之后,被一些政客利用后,这就成了闹剧了。

家园 几千年前的河南是亚热带,您看一下现在的河南是什么气候带

现在根据在美国的气象监测点来看,100多年来除了变成城市或市郊的监测点外,得到的结论是这100多年来气温升高不到1度

前几年是气候变暖,而这几年又是气候变冷

从太阳运动来看,前几年太阳进行比较频繁,这几年趋于稳定,最近几年气候会变冷

一个更重要的是从历史来看CO2和温度变化的关系的时间差是几十年,换句话说,CO2无关温度变化,吸收CO2主要是海生藻类

正经来说,治理环境污染才是大事,而在没有弄清温度变化的原因之前,胡乱做事,不一定是好事

P.s.

现在是冰河期的间冰期,所以,几千年来气温是在不断下降的,在没升到历史温度前,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家园 讲一个聊CCS时候的一个笑话

为什么要把二氧化碳放到地底下呢?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煤呢?

为了冰川期做准备,到时候要尽情烧煤,把埋下去的二氧化碳都放出来!

家园 您觉得如果真是气候变暖,还会花20多年时间弄出气候门吗?

如果说气候变化,和明末的小冰河比,温度还是升高了不少的

当时海南都下雪了

家园 人类放出的CO2远不如地球放出来CO2,正经的说沼气都比

CO2靠谱

了解气温变化是一件百年甚至千年大计,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间冰期就到头了

但为了各自不同利益,进行了20多年的宣传,现在又为了碳税搞出这些

这才是我最反对和反感的

家园 你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人类工业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带来的问题是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引入了碳循环,目前每年引入的量已经达到了整个碳循环量的万分之一。而大自然从地球内部带入的进入碳循环的量,仅仅是人类工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百分之一。从加大碳循环的数量来讲,人类放出的,多于自然所作的。虽然每年只有万分之一,但是累积起来,这个量还是可观的。

沼气的量也基本上有定量分析了,基本结论是沼气的作用同样严重,列到二氧化碳之后,第二位。

相关研究很丰富,并不像你想象的可以如此简单击破。

同意反对政治化。

好!
家园 【原创】恭喜
家园 欧美汽车市场很难打开,日本也是挤了多年不断瘦身,

才挤进去一点点。去德奥意看看,很难看到外国车。

我们的办法应该是对欧美限制在中国的发展: 你想要中国市场,你要给我技术+开放市场。中国逐渐有了自己的制造能力,不能再作80年代的傻事了,满大街跑(W),“市场换技术”,竹篮打水一场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