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上海三十年往事(一)走穷命带财运的朱鎔基 -- 大势至
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我想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在正常时间其能力应该越来越乐。
其原因很简单,在正常时间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需要管许多事情,千头万绪,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可能有这样的知识和能力。而其越弱,就越需要依赖下面。而任何事情在正常情况下下面是不会做出非常离谱的事情,提出的方案都是差不多的。
毛公在早期要做的事情很少,且做的事情都是紧急的,效果立现。所以其个人能力起很大的作用。建国后事情可能要多万倍,其个人能力完全不足以胜任。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是各种具体事情都管,且有绝对权威,所以必定出大问题。
邓公不错,管的具体事情少很多了。实际情况证明了他是非常聪明的。他搞改革,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决策意见,起了很好的领导作用。但他有时还会管具体的事,那就闹笑话了。比如说他具体描述了改革成败的一些具体指标,按照他的说法,改革就是彻底的失败。如果肯定改革,那么就是说他完全不懂改革。
江公更聪明,提出了一个三代表理论,非常空。没有任何实际东西,而其中的实际东西留给下面人去填。公司裁人,是三代表,公司加人,还是三代表。给了下面人无限的发挥余地。当然如果你出了差错,肯定是没有三代表;有了成绩,一定是三代表。所以你现在看不到江公有明显的失误。
现在的领导,显然能力越来越低,我想是中央的方针。习、李、李都是不强,这样能够保持国家的长期发展。
80年代上海特困户的划线是2平米(还是2.5平米?)以下,老城区三代同居一室的多得是。
87年目标是人均2平米为特困户,不过是居住面积,99年时解决的4平米是建面。
现在上海的困难户标准不是人均而是户均三十平米以下的。
作为穷人一定要赶上大潮,一旦落潮而被遗忘,那要翻身就难上难。
九十年年动迁一刀开在黄金地段老城区,刚好解决大量老式里弄居民,当时规定6层以上楼房是不能动的红线,所以很多解放后建的楼房就留下了,这就是现在要解决超小户型和非独改独立成套户型--大批合用煤卫楼房的由来。
但是最苦的不是楼房居民而是大量被漏下的老房居民,水电煤设施都不能与楼房相比,夏天暴雨进水,刮大风掀屋顶,都在这些老房区。我曾在2003年去年江南造船厂附近的一条小巷,真不敢相信这是在上海,还以为是拍旧社会工人棚户区搭的景呢。
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心理生理都会有很大压抑,只能依赖政府大片消灭简房棚户区,义不容辞。
不过现在上海的新型困难居住民有与土人不同的表现形式,那就是合租房,曾有一间接53平米建面的两室户老楼房,住进了十八个大小伙子。
写字楼区,星级酒店包括上海纺织厂都在大量雇佣外来人员,有些工作性质决定他们必须近工作单位而居,取缔群租房,上海的运营成本就居高不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
常凯申时代不都已经是私人产权,人人有住了吗?
不知你是如何亲眼所见的。
我是从小都是在浦东的。
浦东主要是沿黄浦江发展。浦东大道很长,一直到高桥,远不是“两边一片火柴盒子楼”能描述的。另一边是浦东南路,也是很长,一直到周家渡,发展程度浦东南路还要好过浦东大道。
金桥塘桥陆家嘴都是农田?你确定能够在陆家嘴找到农田?
塘桥一边是农田一边很不错啊。金桥到是农村,我学农在那里。
我住的是现在的大陆家嘴地区,已经非常发达了。我住的房子是现在称为连排的房子,气派还超过现在的。我到过同学家,他的房子还要好,是高质量的洋房。其他同学住的火柴盒子楼和本地房都是很不错的。
我当时从没有觉得交通是问题,从家到徐家汇也就是1小时,到外滩南京路都很方便。
也许,我当时刚去上海上学,路并不熟,从浦东到徐家汇还从来没这么快过。
我说的是70-90年代。
陆家嘴要找到农田可能要40年代,大概你不了解陆家嘴的区划。
陆家嘴开发起来前,我印象里除了潍坊小区那些火柴盒子楼,就是大片拆了房的荒地,包括轮渡码头那里,还长了不少草,我看起来还真跟大片农田差不多,因为俺也没见过多少真正的农田
潍坊小区那里不是陆家嘴。
即使潍坊小区附近,大片拆了房的荒地也不是农田啊。
轮渡码头附近绝无农田,都是工厂港口。
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的MALL里还长了不少草,我都去采过荠菜。
证券大厦对面的潍坊小区啊!那地方我印象极其深刻,感情深厚的很。上学时我就常去,我有个同学住哪儿,他家有两样秘密武器:毛片录像带和任天堂,嘿嘿。后来在证券大厦上班,我还在哪儿租了一年多的房子。
记错了,嘿嘿
相信人家原意倒不至如此,不过自己把自己绕沟里了。对这类好有一比:山间竹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