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两个重要消息 -- wqnsihs
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和部委的博弈,董事长和董事会也不一定支持自己。
相比之下,还是慰问灾民轻松点
这个样。 你们应该弄清的是1。中试产品是否是真的合格。2。这六个人谁尽干过什么,从中选个将,或者当第三方用。
如果中试产品合格,那不存在上当问题, 只能说你哥们对困难预计不足。而那大学的人对中试转化生产的困难预计不足。
如果按现在这么吵下去,每个方面的人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僵局永远打不开。
给你一个真实地相似的例子:
美国, 一个大糖业公司,全世界都有分号,有个几十人的研发队伍,领头的是个著名大学出来的, 用了15年研发了一个纯化流程, 到了工业化生产, 怎么也出不来合格产品。把我们的研究组找去,两个礼拜给出结果,告诉他们不行,属于分析和计算误差造成的。公司老板惊为天人, 后找我们研究补救方法。半年我们给出一个方法, 小试中试都可,还省钱。但我那老板人太坏, 我当时就对他们的新流程有疑问,我看到他们的流程从热力学的角度是可行的, 但从动力学的角度是不可行的。因为保密他们也不对我说什么,还对我采取反间谍手段, (但一个实验室的哪能不看出倪端,而且我做的方向和他们相同,只是流程不同。)但我也没对他们说什么。我离开一年半后,把我找回去去干我的流程扩试, 我当时正在另一老板手下干,没答应,但答应利用业余时间给他干,但我的二老板,(他是那个流程的主要发明者)把我用来干扩试的原料给偷了一大半,我根本干不了扩试,我拍屁股就走人, 后来大老板把我找回去问我为什么不干了,我告诉他我放在烘箱里的原料丢了一大半我做不了。 以后再也没理他们。 估计到现在他们那流程还没走通。 我的流程他们可能也没有走通, 因为我那里有个关键控制点特别不好掌握, 成分相同但结构不同,我是运气好碰到哪关键点的。
你看一个大公司二三十年的努力与金钱投入,由于研究人员的错误,实验室人员的勾心斗角,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这个时候你们给他们压力是弊多利少呀。
科研人员需要好的机制,同样的人,不同的用法,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通过农机下乡、汽车摩托下乡、家电下乡,还有最近的建材下乡来扩内需,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好办法。
中国农民们到底有多少钱,就跟到底有多少人一样,说不清,道不明。
比如修房子,农民们修房子的成本,可是要比城市里低得惊人。
而且内部打架,内部形成采购垄断,弱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导致资源浪费。
结果财政部非常不满,采取柔性对抗,最后取得胜利。可见项怀诚的回忆:
当时财政收入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减免税太多,谁都可以当家作主减免税,越权批准减免税人家说你思想解放,不同意减免税人家就说你保守。所以财政和税务部门的压力就很大。1992年的6号文件,把减免税写清楚了。我当时想,有没有一种制度本身就对减免税有限制的作用?经济学家跟我说,世界上就有现成制度,就是增值税。我就到欧洲去考察增值税,觉得增值税确实是有道理的。是在增值环节收税,前面已经交了税了可以抵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抵扣法。这样就引进了增值税,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去政怠,人亡政息,而制度相对比较稳定,所以改革要重在制度建设。我很重视制度,原来财政部不断地有人来要钱,而且来的人越来越多,来的规格越来越高,我就给他们解释,我们追求的是你来我也给这么多,你不来我也给这么多。一句话,按制度办事。同时要建立正确的机制。包产到户就是解决了一个机制问题。为什么在集体劳动的情况底下出工不出力呀?因为干多干少一个样,没有激励。包产到户以后,就有激励机制了。我们分灶吃饭,不就是这样吗?收得多了以后就归你嘛,按照体制来分的嘛。虽然是两个很不同的领域,但是内在的改革机制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建立一套有利于发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我一直主张税收方针应该是"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重惩罚",也就是说,税率要低,税基要宽,征收要严,惩罚要重。
我觉得,偷税和小偷是一样的,而且比小偷还可恶,小偷偷的是个人,偷税偷的是国家,等于把手伸到了所有人的口袋里,这是不能容忍的。世界上偷税漏税的人都身败名裂,一些国家的议员为此引咎辞职。人家已经形成一种传统,认为偷税是最可耻的。我们现在还远远没有建立起严格的惩罚机制。关键是观念没有跟上。我们错位得厉害呀,我们的厂长申请到政府的减免税,回到厂里全体职工敲锣打鼓欢迎。要是在外国肯定是笑话,因为这只能说明企业家的无能嘛。你不是个合格企业家,才要人家减免税。
自己是上帝,无所不能。实际当初上项目我就专门打电话反对过。原因是他根本就一点都不懂。搞房地产好歹是从泥水匠起家的,不管怎么说也摸爬滚打几十年了,什么东西都见过。
而且一干就要大手笔,从矿山、金属硅干起,企图直到电池封装。一段时间只要有人质疑他的项目可行性,就跟人急,认为在诅咒他,包括其子女。直到去收购电炉厂,其亲属忍无可忍才提出要分家。我最后也基本上没法再说话,尽管近20年的交情,一说就好像我们大家,包括全体亲属都要嫉妒他的成功一样。直到现在,他还在顽强的认为项目某一天会成功,还在不停的投入资金在试验。(这种执着精神是民营企业家成功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他们翻船的因素,经常在一棵树上吊死)至于领军人物就是他自己,其他谁也不信任。
我觉得那还是很靠谱的,但是真要成事估计悬了!
其实,在创新型人才和骗子之间本没有区别,唯一区别的就是干成功的就是人才,没干成功的就是骗子。
我要感谢那位民营企业主,正是他的二十个亿可能为中国带来两千个甚至两万个亿的产值和利润,当然最后能做成的不一定是他,更不一定是他和他的团队的产品,但是这个过程积累的技术,可不是白干的。
像千千万万个这样做的企业主致敬!
哈哈~做生意的“朋友”两个字好没价值哇~~
有关系也就1000左右上个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