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小时候的零食 -- 思炎
特别爱吃,特别吃得惯。。。每次去到高级宾馆餐厅吃自助餐时,我几乎只吃生蚝,烟熏三文鱼还有虾,太化算了。。。我的肠胃看来不错
生蚝可不便宜,在这边超市里大概40便士一个,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买5只回家解馋。洒上新鲜柠檬汁和tabasco生吃。。。美味!
看来,牛铃是真的很喜欢小孩的,盼着抱孙子了。。。如果他们象”大胖小子”,牛铃一定会很喜欢的,天天掐他们的脸蛋
看你的回复就知道牛铃应该比我大不少
不过,我小学时,上海还有麦芽糖卖的。。。娃娃头好象是80年代末期出来雪糕的。
念头。。。
饮料类
*果汁棒,大家一定也记得它吧。当时的果汁味道非常的甜,甚至有些刺喉,其实它就是色素、果味精、糖精水的混合物。因为果汁棒价格比汽水便宜些,所以,大人们往往买果汁棒给孩子解馋。我记得,当时也开始有冰箱了,我经常把它放在冷冻室里,等结成冰后,在夏日的午后慢慢唆,也算是避暑消夏的佳品。
那时,还没什么人知道可乐、雪碧是什么呢。北冰洋汽水、上海汽水,它们可是气水的“老大哥”,当时最解渴的就是这个了,汽水橘子味浓度高、气也足,几毛钱一瓶。夏天,拿出一瓶冰镇汽水,咕噜咕噜一下子喝下去,再打个嗝,爽。。。
*乐口福/麦乳精
五十年代,上海咖啡厂接管“福牌”乐口福。经过不断改良配方和口味,乐口福有一种浓郁的可可味,成为是那个时代最高级的营养品。后来又出产了风靡一时的麦乳精,麦乳精是由牛奶、奶油、麦精、蛋粉等原料制成的,带着一股奶香,孩子们最喜欢了,可是却不是经常有得吃的。因为当时麦乳精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种比较奢侈的饮品,往往做为礼品互相赠送或用来待客的,所以孩子们经常背着父母偷偷干吃,因为这样吃比冲水喝味道更浓。
*酸梅粉,可是疯极一时的超级食品,是一个小塑料袋里装上一种酸酸的粉末,五分钱一小袋。为什么它那么走红呢?其实,孩子们喜欢它更主要是为了它附赠的用来舀酸梅粉的小勺,这在当年可是引起了一场收藏热的,我也是为了收集里面各式各样的塑料小勺才每天买一小包酸梅粉的。有多少河友还记得曾经为它而狂的小勺?
酸梅粉有两种吃法,一种是拿来放进水壶里泡水喝。但当时更流行的方法就是直接干吃,把酸梅粉送进嘴里,粉一到嘴里就化开,满口是浓浓的酸甜味,含上几秒钟后再咽下。
饼干类
小时候,饼干在一开始也是奢侈品,那时妈妈会炒一些炒麦粉(炒面)放在玻璃瓶里,当我们饿的时候就会加一些白糖,冲一些开水就成了炒面糊。我也和其他孩子一样脖子上挂着钥匙,中午回家自己热饭吃,有时,当看到桌上有妈妈给留的几块饼干或一两块糖块,我就是世上最快乐的人了。
我记得那时我特别喜欢吃压缩饼干,很香,一块下肚,一整天都不会觉得饿。当时的威化饼干,桃酥饼、云片糕、绿豆糕、麻花、鸡仔饼”(小凤饼)、开口笑、“猫耳朵”等也远远比今天的好吃。
*江米条,也叫“糖条”,“油枣”, 香脆可口,如今也有卖,可是总觉得味道不如从前
动物饼干是最吸引孩子的饼干之一,饼干的造型有小马、大象、老虎、小猪、猴子、小鸟之类。不同的小朋友有不同的吃法,有人会把最喜欢的小动物造型先吃掉,也有人把自己喜欢的留到最后吃, 更多人会把体积最大的大象留在最后吃。 还有人喜欢把饼干在开水或牛奶里蘸一下,饼干就变得软软的。。。
*上海万年青饼干,当时因为相对比较便宜,所以也是幼儿园午睡后经常发的饼干之一。小时候,心里总是盼望有奶油饼干吃,所以每当看到发的又是万年青饼干,小小的心灵就尝到了失望的滋味,当然也好过什么也没有得吃。
可是,如今我特别想念万年青饼干的香葱味道,上次回家还特意买了很多带回来吃
*面包。下面图片里的面包大家还记得吗?如今面包房是到处可见,里面供应着各式各样的新鲜面包,在那个年代,面包品种少,而且很多时候是春游时候才有得吃,所以虽然包装油油的,但记忆中那时的面包特别松软、香甜。春游时,很多小学同学喜欢带维生素面包,而我却最爱吃的反而是价格便宜一些的钙奶面包。
蜜饯零食类
话梅,桃板,杏脯肉之类的零食,在上海被称作“咸唠唠”,和大部分的女孩一样,它们是我小时候的最爱。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五花八门的零食充斥着货架,包装越来越精美,价格也越来越贵,但总觉得不如当年的滋味。
记得当时的“烟纸店”里买的话梅、杨梅、杏脯肉是包在一个小纸盒里的,里面只有一点点分量,但也很便宜,才1毛钱左右一盒。而小包的萝卜丝、桃板和香草橄榄是用纸包成3角状的,当时,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那种黑黑的,粘糊糊的,酸酸甜甜的杏脯肉,很令人怀念。还有用小小的白色袋子包装的无花果,才五分钱一袋,但味道可好了,酸酸甜甜的,吃完后嘴上是一层白粉,比起现在佳宝等品牌的无花果的味道浓多了。
最便宜的就是2分钱一包的“鼻屎”(老鼠屎),其实就是咸金桔(盐津枣),当零用钱快花完时,买一小袋“鼻屎”含在嘴里,也是十分幸福的事。
*果丹皮和山楂片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虽然从我们小时候那会开始,直到今天,它们还沿用了以前的包装,但总觉得味道有些不同,也许是因为“物是人非”,那时的果丹皮和山楂片就是那时候的记忆了。
想当年偶那个首任女朋友看偶比较瘦,还给偶买麦乳精补补身子,现在想起来还真逗,心眼不错,呵呵。
从你的帖子看,有些小零嘴南方北方还是相同的。
牡蛎更多,但我绝对不敢吃,因为海边一溜的工厂,有化工行业的,有机械加工酸洗排放的……
能看不能吃,有什么比这更痛苦的?
因为我曾经在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工作过,目睹过太多餐饮、食品行业的阴暗面。即便是人工养殖的海鲜,由于不敢信任餐馆或贩卖者的卫生管理,小时候喜欢的生吃美味现在都不敢尝试了,比方醉蟹、醉螺、鱼生……
说起来,倒是我更羡慕您。
盐水冰棒不是外面卖的,是钢厂等企业给高温作业的工人解暑用的,外面没见过卖,据吃过的人说口味还不错。
七十年代以前全国的冰棒差不多就几样,桔子冰棒最便宜,三分;赤豆、好象还有一两种是四分;奶油冰棒五分,再上档次就是雪糕了,奶油、巧克力的,要两毛。冰砖基本上就一种,两毛钱一块,各地牌子(那时还不说品牌)不一样,但产品基本上一样,南京的是马头牌。
消暑食品还有汽水,市面上卖的基本上都是桔子口味的,好象是一毛二一瓶,比现在已经基本见不到的玻璃瓶装可乐大一点。高温工厂也给工人喝盐汽水,外面没卖的。
然后就是大碗茶,八十年代还挺有名,有人就以此解决就业问题,实际上很早就有人以此为生。北京是用大碗,南京是用玻璃茶杯,用一块玻璃盖着,茶两分白开水一分。
还有就是自泡饮料,主要是桔子粉和酸梅汤,用买来的桔子粉和酸梅粉自己泡,街上也有卖泡好的,几分钱(不到五分)一碗,奇怪的是南京卖茶、桔子水的都用玻璃茶杯,卖酸梅汤的都用大碗。
特有钱的有自己在家用可可粉泡了喝,这样的人家极少。俺一位插队的同学父亲是厅级,母亲是处级,回家探亲时到他家就泡这个喝。不过那时他家住房也不怎么样,是那种老式大集体宿舍两间(比一般人多一间),总面积大约四五十平方,烧饭要在走廊上,公用厕所,还不如我家这个中级职称的住房。
说饮料七十年代还时兴过一种泡在水里养的东西,名称一下想不起来了,泡在水里象一层层的海蛰皮一样,会生长,从别人家揭回来用糖水就可以养大,养这东西的糖水多日后就变成酸甜酸甜的,挺好喝。
好像老哥的家乡那时有一种“桂花冰棍”,三分钱一支。橘子、赤豆的四分,奶油的五分。冰砖可是一毛钱一块。
你说的冰棒价格是对的,冰砖就难说了。
现在回想起来,不是北方叫棒冰,是上海这样叫,北方叫冰棍。
其他品种的抓在手里看一眼就扔掉,我们只好经常托人到上海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