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人物】 【帝后传奇】_________【西方篇】 -- 走走看看

共:💬28 🌺1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古代】【华夏人物】帝后传奇之艳质军前没

帝后传奇之艳质军前没

鸿

<史记>孙武列传中记载,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便请孙武试兵法于女子。于是从宫中选出180个美女,分成两队,以阖闾最宠爱的两人分为两队队长,皆使持戟。孙子便将军队操练的最基本口令说与这些人听。她们口称领悟,但鼓声一响便哈哈大笑。孙子以为是自己教导不力,于是反复再试,孰料仍然一如既往。于是他说,约束说得不明白,号令发得不清楚,是将领的罪过;但既然已经说得清楚明白仍然执行不好,就是吏士的罪了。于是要杀两队队长。阖闾一直在楼上观战,此时自然着慌,忙令人传命,说此二人乃自己最宠之姬,一旦失去,定然食不知味、睡不安寝。然而孙武却道,我既然已经受了君命,如今将在军,君命便有所不受。于是,将阖闾最宠爱的两个美人干干脆脆的杀头了事,再另选二人为队长。这一次,令下即行,果然真如军队一般。孙武便请吴王阅兵,但阖闾哪里还有心思?孙武便道,原来大王只是喜欢我的兵法,却不能将之实用。阖闾自此重用孙武,日后吴国显名诸侯,都有孙武之功。

还记得小时候初看此文,真正有点目瞪口呆,最大的感觉,便是那两个女子死得冤枉。古人说兵,极重将令,常常以人情来突显,比如细柳营中君亦如常,比如诸葛孔明之挥泪,比如戚继光之杀子。然而此处,毕竟有所不同。阖闾既以宫中女子交付孙子,显然心存戏耍,并非真正要看他用兵。所谓“叱吒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取的怕只是那一个“娇难举”的别致而已。颇怪孙武心肠冷硬,又非正式练兵,何苦残酷至斯?在孙武真正挥刀之前,想来阖闾并那两位夫人,都不会想到他真会付诸行动,只道做个样子罢了。可怜她二人,日日歌舞酬君,竟因为君王一时兴起,送了性命。后人中到底有有心人。苏州日后便立有爱姬祠。据<姑苏志>记载,吴王庙在香山南址,庙中吴王像旁伺有二姬,便是孙武所杀之人。所以又称爱姬祠。高青丘咏爱姬祠道:“共哀艳质军前没,谁见香魂月下归?”当真是说不尽的凄恻惆怅。

后来再看此事,忽然间明白,这其实不关阖闾与爱姬之事,其实还是阖闾与孙武之事。孙武本是将才,阖闾却以女子为军,分明是有心相轻,大材小用;纵不然也是有眼无珠,将马为鹿。想来孙子也是明白的,妙却妙在他索性以假作真,反将得吴王一军。然而日后阖闾肯用孙武,心胸也不可不谓宽大。再想那两个女子,连姓名都不得留下,可不是比起江山社稷、王候将领,又算得了什么?到底还是冤枉。

家园 【人物】 【帝后传奇】_________【华夏篇_】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西方人物】帝后传奇之何谓真爱

帝后传奇之何谓真爱

.。田田 。.

--------------------------------------------------------------------------------

泰姬陵一向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被称为爱的永恒纪念碑,它坐落在印度阿格拉市(Agra)。泰戈尔的诗歌说它是“脸上永恒的眼泪(the tear on the face of eternity)”。而它被世人传诵的原因不仅仅因为它是印度莫卧儿王朝建筑风格的代表,更吸引人的是它见证了着一段缠绵哀怨的帝王与皇后的爱情。泰姬?玛哈尔(Taj Mahal)本名阿姬曼?芭奴,18岁嫁给还不是皇帝的沙贾汗(Shah Jehan)为妻。无论在沙贾汗取得王位前的颠沛流离中,还是在沙贾汗成为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后,两人一直情笃意深,十分恩爱,沙贾汗赐她“慕玛泰姬?玛哈尔”的封号,意思是宫廷中的王冠,简称泰姬?玛哈尔。1631年,沙贾汗出巡途中,泰姬在分娩第十四个孩子时难产去世,死时才36岁。临终前,泰姬向皇帝道出三愿,一要皇帝善待子女,二要他不得续娶,三愿皇帝为她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陵墓。皇帝悲痛无比,一一承诺。他召来世界各地著名的设计师和工匠,历时22年,每年动用二万民工,耗资千万,终于创造了这一世界奇观。而据说沙贾汗在自己的妻子死后穿了两年丧服(据另一记载,他的头发因悲伤而变白了),我想至少泰姬陵是真真切切表达了一个帝王对他深爱的妻子无与伦比和刻骨铭心的纪念啊。后来,沙贾汗的儿子奥郎则布(Aurangzeb)于1658年利用兄弟自相残杀的机会夺得王位,将沙杰汗囚禁在阿格拉堡(Agra Fort),让他只能遥望泰姬陵郁郁而终。沙贾汗死后与泰姬并葬于泰姬陵,也算是成全了他的心愿。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爱情故事,同样是帝王的爱情,不禁让我联想到唐明皇和杨贵妃,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长生殿的私语我们并不肯定,最脍灸人口的也不过是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放纵。而沙贾汗以举国之力为爱人建造墓葬,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绝响。虽然,这些发生在帝后之间的爱情,对平凡人来讲太奢侈,但无论如何,一个男人为所爱的女人建立一座如此恢宏的宫殿作为纪念,还是会让很多的女人感动吧。只是沙贾汗或者可以说是一个痴情的男子,但他绝不是一个懂得真爱的男子。就象亦舒那篇也叫《玫瑰》的短篇小说中所写的那样,建筑泰姬陵的动力或者是爱情,但真正的爱必须广泛施予,一个君主的首要责任是爱民若子,不应自私奴役人民费时耗力数十载为一妃子建造陵墓。事实上,沙贾汗是印度历史上著名的暴虐无道的统治者。他仇视兄弟,放逐母亲。他可以一边放出老虎活活咬死和吃掉自己的政敌和亲戚,一边坐在一旁目睹惨状,欣赏取乐。泰莫卧儿王朝也因修建泰姬陵而耗尽财力,走向败亡之路。 这样的国君,就算是怎样的痴情专一,怎样的令人感动,我想也不能说他懂得真爱。 这种建立奴役百姓,让大多数人痛苦的基础上的爱怎么能够叫真爱?泰姬陵或者是爱情的丰碑,但它同时也是统治者将荣耀建立在人民痛苦上的见证。只是不管如何,逝者已矣,建筑与美是永恒的、无罪的,我也渴望有一天可以看到月色下的泰姬陵。

--------------------------------------------------------------------------------

.。鸿 。. 2001/03/30-11:25..No.[489]

很奇怪的,我喜欢泰姬死前那第二个愿望。或者我也不懂真爱罢。虽然爱一个人就应该让他幸福,可是如果有一个刻骨铭心爱着的人,有一段深情美丽的往事,怎么能够忍受日后的他再同旁人卿卿我我?就算他再也不能够有曾经的深情,毕竟还是同一个他啊。所以,总觉得那种死前要丈夫续娶的妻子,有些难以理解。或者最真实的,还是不要说罢。但是泰姬的这个愿望,我以为是相当勇敢的,或者也很任性。

田田对沙贾汗的分析很对,可是我仍然喜欢他对泰姬的深情,虽然他未必懂得真正的爱。但对泰姬而言,或者已经足够了。历史上有许多种人,有的人能看到天下,有的人不能。沙贾汗的统治期间,被看成建筑和艺术的发展顶峰,尤其这一座不朽的泰姬陵,从这一点讲,他还是有成就的。他不是一个好的君主,却留下这样辉煌的建筑供后人评吊。我想,他或许是那种非常自我的人,只要满足自己的愿望,就好了罢。

--------------------------------------------------------------------------------

.。非红 。. 2001/03/30-23:47..No.[493]

看四方宇的〈龙凤双娇〉时,我就觉得这一对闹得也太不象话了,谈一场恋爱闹得黎民百姓元气大伤,王爷本来是游逸人间的世外高人,被高晴雪激得性情大变,晴雪离去后,拿百姓撒气,最后他们两人是终成眷属了,可死去的人不白白成了他俩人爱情的牺牲品?这不公平,这两人最后不应得此善终,或者日后修身礼佛多做善事,弥补以前的罪过。当然,在看书时我将自己代入的是逍遥物外的高晴雪,而不是碌碌众生,可怜的牺牲品,但看下来,也觉得罪过。

然而历史总隔着一层的,身为女人,我很为沙贾汗对泰姬的深情感动,难以想象,是怎样的绝代佳人配得上那样美丽神奇的建筑?泰姬陵、吴哥窟,感觉上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地方,我也看过一篇亦舒的短篇,男主角在月光下的泰姬陵邂逅了名叫东京玫瑰的女子,匆匆一面,也许是那晚的相遇太美,月光下的泰姬陵的魅惑,从此对她不能忘情,田田看的是这一篇吗?我也极向往月光下的泰姬陵。

--------------------------------------------------------------------------------

.。田田 。. 2001/03/31-11:41..No.[495]

非红,我看的就是这篇,文章名为《玫瑰》,亦舒中篇小说《密码》中一篇,但情节重心并不在于爱情,因为那东京玫瑰是二次大战期间被盟军视她为头号间谍的日本人。尽管两个人相遇相知,但终究是敌对关系,一刹那的情愫不能和国家民族比较。作为女性的那部分,我也是为沙贾汗的深情感动;但作为普通人的那部分,我不能接受这样的当权者。

--------------------------------------------------------------------------------

.。非红 。. 2001/03/31-13:32..No.[496]

我找到那篇《玫瑰》了,人家同意转载,我就顺手转帖一份过来。

玫瑰

――选自亦舒中篇小说选《密码》,清韵书院扫描校对

母亲知道了一定要骂的。

袁少媚终于在凌晨三时偷偷爬起来,离开旅社,开机器脚踏车去到泰姬陵。那是一个满月之夜,太阴星似银盘般悬挂在宝蓝夜空上,雪白的泰姬陵静寂,美丽,

庄严,哀愁。

少媚陶醉在此良辰美景当中,不能自已,难怪导游要说,泰姬陵要看两次,一次要在白天,一次要在晚上。

她对此古迹有出奇好感――七岁时翻阅儿童乐园已认识它的故事,一直有心愿要亲自来见它,今天才如愿以偿。

夏夜,凉风习习――喧哗的游人与小贩都睡觉去了,少媚坐在大理石池栏畔,用手抱着膝头,心底无限满足。

忽然之间,她听到轻微的脚步声。

她警惕地抬起头来,看到一位老先生向她缓缓走来,她说他老,是因为他有一头银丝似头发,可是梳理得十分整齐。

那位先生在她不远处站住,看样子,他好像也是趁月夜来看泰姬陵。

他见到少媚,比少媚见到他还要意外。

少媚站起来,发觉老先生震荡地凝视她。

他衣着考究,看得出年轻时一定十分英俊,至今约接近七十了,仍然有一股轩昂气质。

他踏近一步,“你……也来了。”声音有点颤抖。

少媚一听,就知道他认错了人,朝他笑笑,“真难得,大家都有兴致半夜出游。”

老先生一愕,脸上迷茫的神色渐渐褪去,接上一个微笑,“我糊涂了,如果你是她,怕也早已满头白发。”

少媚恻然,他在等待故人?

在这样的月色下,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倘若时空可以兜乱,他或许可以见到少女时期的她。

老先生低头说:“她同你一样有精致的小圆脸。”

“你的女朋友?”

“不,萍水相逢,那一年,我二十二岁,留学伦敦。”

哗,半个世纪以前的事。

“大战快要爆发,家人召我返家,途中来到印度,向往月夜的泰姬陵,千方百计向英国朋友借了车子,前来此地。”

少媚微笑,他邂逅了她。

“在你站的同一位置,我看到了她。”

五十年前,年轻女子夜半单独出游,真是闻所未闻。

“看仔细了,发觉她是欧亚混血儿。”

“她一定长的很美。”

“是,在月色底下,清丽一如仙子。”

少媚觉得老先生感情丰富,在今日,男生可不会这样珍惜女生,少媚从未听过她那些异性朋友把她尊称为仙女。

老先生说下去:“我俩攀谈起来,她的声音低沉迷人,有股难以形容的魅力。”

少媚说:“让我猜,你们后来――”

“没有后来,”老先生打断少媚的猜测,“我们只见过那一次。”

“什么,你没有问她拿电话地址?”

老先生苦笑,“我多希望彼时有传真机与国际直拨长途电话。”

怪不得荡气回肠,原来彼此失去联络。

老先生说:“我们谈到了爱与恨,战争与和平。”

少媚惊讶,“没有提到泰姬陵吗?”

“有,我认为建筑泰姬陵的动力是爱情。”

“正确。”

“她认为真正的爱必须广泛施予,一个君主的首要责任是爱民若子,不应自私奴役人民费时耗力数十载为一妃子建造陵墓。”

“呵,”少媚更为诧异,“她竟有这样胸襟。”

“当时我亦十分惊奇,毕竟,在那个年头,一般女子甚少理会家庭以外的事。”

少媚起了疑心,“她是谁?”

老先生微笑,“你很聪明,你已猜到她一定是个人物。”

少媚问:“你不愿意说出她的名字?”

“她并没有把姓名告诉我。”

啊,更加神秘了。

“我们谈到即将爆发的太平洋战争,她告诉我,她喜爱和平,她对战争厌恶之情毕露。”

少媚立即问:“她是哪个国家的人?”

老先生不语。

“她可是日本人?”

老先生低下头。

“怪不得你不去问她姓名地址!”

老先生颔首,“是,那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已经表露无遗,我们是敌人。”

“既是日本人,有何资格谈到和平?”

“可是我却深信她的哀伤是真实的,她毋需骗我。”

“不予置评,我对这个民族有极大的偏见。”

老先生唏嘘,“天色渐亮,我们必须话别。”

是的,天色已露鱼肚白。

少媚终于叹口气,“你们有点难舍难分吧。”

“是,我们各有任务,她需要返回东京受训。”

少媚扬起一角眉毛,“这个少女,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她说,日后,我或许会听到她的名字。”老先生惆怅无比。

少媚有点不耐烦,她从来对日本人无好感,“她不是没有名吗?”

“她说她有个代号。”

“那又是什么?”

“东京玫瑰。”

少媚怔住,她虽年轻,也听过这个代号,二次大战期间,东京玫瑰不住以流利英语作无线电广播,劝盟军投降,盟军视她为头号间谍。

老先生这时说:“这位小姐,很高兴认识你。”他转身离去。

少媚忍不住扬声,“嗳,嗳,慢走,请问你又是谁?”

【此作品由“文学视界”(Link Here)整理】

--------------------------------------------------------------------------------

.。丁当 。. 2001/03/31-13:42..No.[497]

我也同意。

作为女性,沙贾汗的深情足以让天下的男子汗颜,然而,泰姬一生和沙贾汗颠沛流离于战场上,虽然夫妻情深,但是,生活不一定平安快乐~~~~~~

--------------------------------------------------------------------------------

.。Jenny 。. 2001/04/05-13:32..No.[514]

在我看这个帖子的时候,一个印度朋友来了,于是和他聊起了沙贾汗于他的妻子。他说沙贾汗是一个很好的君主,他以及他的父与子四代统治时期是印度的鼎盛时期。

泰姬陵是一座白色的宫殿,他本来打算再建一座黑色的宫殿与之相伴,自己死后安葬其中,耐何天不从人愿,空余遗恨

--------------------------------------------------------------------------------

.。淡风 。. 2001/10/14-10:18..No.[743]

帝王的爱情都太昂贵了。

家园 帝后传奇之冥王之恋

帝后传奇之冥王之恋

冥王,似乎是代表着死亡和黑暗的名字。中国的十殿阎罗一个个面目狰狞,只是我心中一直有一根温柔的弦被触动,那就是希腊神话中冥王哈笛斯的故事。

在希腊神话的创世纪故事中,最早的宇宙是空无一物,不知经过多少岁月,产生了混沌,而后混沌生出万有之母姬亚和生命力埃洛士;接着,姬亚生了天宇由拉那士。姬亚和由拉那士相配,生出了三个巨人、三个怪物和十二位泰坦神。不过,由拉那士害怕自己的子女,姬亚每生下一个魔怪或泰坦,就被囚禁在地底暗牢。姬亚就想加以报复,她联合最小的儿子克诺士。当由拉那士踏入姬亚房间时遭到克诺士袭击;重伤的由拉那士的血生成了复仇女神和巨人族。克诺士更砍下由拉那士的生殖器,抛入海中,海水旋即冒出白沫,白沫吐出一个美女――著名的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忒。克诺士杀父为王,和泰坦之一的母神蕾亚成亲,他们生下三男三女,分别是哈笛斯、波赛顿、宙斯、赫西亚、狄蜜特和赫拉。同样,克诺士也畏惧子女夺权。蕾亚每生下一子,就被克诺士吞下肚子。只有幼子宙斯逃脱魔掌,宙斯长大后回来,骗克诺士吐出兄妹后制服了克诺士。之后宙斯凭借武力战胜了两位兄长,掌管天空和人间,成为天神;宙斯娶了最小的妹妹,赫拉成为天后;失利的哈笛斯只能掌管冥界,成为冥王;波赛顿成为海神;大姐赫西亚成为宅地守护神;而狄蜜特成为农业之神,大地之母。宙斯也和狄蜜特生下了一个女儿――就是最美的春之女神泊瑟芬妮。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应该知道了,冥王哈笛斯爱上了泊瑟芬妮将她带到冥界,成为他的冥后。悲伤的母亲狄蜜特飞过千山万水去寻找女儿。人间少了大地之母,种子不再发芽,肥沃的土地结不出成串的麦穗,人类都要饿死了。宙斯只好想个折衷的办法,一年之中,泊瑟芬妮四分之三的时间和哈笛斯在一起,四分之一的时间和母亲狄蜜特在一起。泊瑟芬妮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狄蜜特就带她到山洞里去生活,这时大地上便是冬季;其他的时候泊瑟芬妮回到地府,狄蜜特在大地上巡视,便是春夏秋季。

不少的故事都将冥王写成一个满是诡计的黑暗男子,说冥王让泊瑟芬妮临走时吃了一颗石榴,她吃了这颗果子便无法在人间生活,注定要回到阴暗恶臭的地府里。可我却宁可相信泊瑟芬妮对冥王的爱情。我相信另一种说法:泊瑟芬妮也爱上了哈笛斯,习惯了地府的生活。哈笛斯十分爱她,日子过得很快活。或者我一直是同情哈笛斯的吧,身为长兄的他与宙斯争夺王位失败,只能呆在暗无天日的地府,这其实已经是一种不幸了。他对泊瑟芬妮的爱恋象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吧,黑暗的冥王爱上了美丽纯洁的春之女神,就算有的传说中说冥王对泊瑟芬妮的爱情只是阿芙罗狄忒要儿子小爱神厄罗斯射出的一根箭,我想我也可以理解他的苦处,就象黑暗对光明的渴望,就象飞蛾扑火般决烈,冥王哈笛斯的爱情就这么轰轰烈烈地爆发了。

当然,他的故事其实给了后世一个不好的榜样。台湾言情小说中类似的抢亲的情节比比皆是,而且总让我们反感男主角的跋邑嚣张,觉得女性不被尊重,甚至违反基本的法制观念。可是那么久远的传说,那么古老的时代,我们又能做怎样的苛求呢?何况,冥王是那么专一那么长情,(那个花心大萝卜宙斯不能比)。最终,冥王和泊瑟芬妮也是幸福的吧。无论如何,冥王的爱情,那样决然那样专一的爱情,我想起来心底总会低低的叹息。

家园 帝后传奇之旧日风流

帝后传奇之旧日风流

????当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在转眼间倾颓后,欧洲,便成了所谓的“蛮族”的天下。多少年的战争,最终终于由查理曼大帝,建立起来了一个庞大的王国。公元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曼加冕,正式承认了这个法兰克人的王国,等于在事实上承认它是罗马帝国在西方的统治的继续,同时也使得这部分土地和拜占庭的东罗马帝国彻底分开。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三分帝国,一个统一的强大的王国从此成为永远消失的过去,但也从此成为日后许多任雄心勃勃的君主的梦想。962年,德国帝王奥托一世创立了“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在美国人的历史书中,有着“Not so holy roman empire”的调侃。不错,这个帝国,既不神圣,也和罗马没什么关系,甚至不是一个具体的国家,但是这神圣罗马帝国背后隐藏的理想,还是那曾有的旧日风流。在欧洲,最后一个试图恢复查理曼时期盛况的君主,是神圣罗马帝国帝王查理五世,而他,也的确曾经统治了极为广大的领土,是罗马帝国之后、历代帝王就不曾领教过的盛况。然而,他终于没有能够建立以来一个统一的基督教王国。在他之后,这样的梦想,就永远的结束了。

【背景】

????查理于1500年出生于肯特(Ghent)。如今,肯特属于比利时,但是在当时,本来属于法国伯艮第公爵领地。他是家中的长子,在出生的时候,身上就继承了庞大的领土遗产。他的祖父母、神圣罗马帝国帝王马克西米林一世和伯艮第的玛丽的婚姻,虽然短暂,却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查理,不但能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也从这项婚姻中,继承了广大的伯艮第。马克西米林一世,从很早的时候,就希望能建立起来一个耀眼的哈布斯堡王国,而他的策略之一,就是联姻。查理的父亲,菲利普二世,被马克西米林安排了西班牙婚姻,这个婚姻,以及日后西班牙王室中几个意外的死亡,留给了查理西班牙的王冠。查理的母亲,是西班牙公主乔安娜。许多个世纪以来,西班牙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王国,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当基督文化终于再度征服了伊斯兰文化后,西班牙仍然有着五个主要的小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阿拉贡(Aragon)和卡斯底(Castile,当时它同时并有里昂)。1469年,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和卡斯底的依莎贝拉一世联姻,两个人享有联合统治,于是,除了阿拉伯人统治的格拉纳达(Granada)以外的西班牙,成为了一个联合王国,1492年,连格拉纳达也被他们征服了。乔安娜便是他们的女儿,但是在她出嫁的时候,她的继承权是微乎其微的。然而,斐迪南和依莎贝拉的儿子(儿子乔安实际上娶了菲利普的妹妹、查理的阿姨,但是婚后不久便即死亡,而且没有留下子嗣。在西班牙,有个浪漫的传说,传说他死于对妻子的热爱。)、大女儿相继去世,乔安娜成为继承人。当她的母亲,依莎贝拉一世去世,她便成为了卡斯底和里昂的女王,而斐迪南替她监国。乔安娜的丈夫、雄心勃勃的菲利普,迫不及待的从尼德兰来到西班牙,代替了岳父,和乔安娜一起成为卡斯底的联合统治者。但是他于同年死在了西班牙。乔安娜对于丈夫,有着近乎疯狂的热爱,菲利普的死,使她精神彻底崩溃,卡斯底的王位,就落在了大儿子查理的身上,而她的父亲斐迪南再一次成为监国。而当斐迪南死后,整个西班牙,就等着查理来继承了。于是,17岁的查理,踏上了从尼德兰通往西班牙的旅程。

【西班牙】

????在历史上,查理一直是以“查理五世”的名字被记住的(在奥地利,他也被称作卡尔五世,因为德语中的Karl相当于英语中的Charles),这其实是他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帝王的称号。而作为西班牙国王,他是查理一世(或者在西班牙语中,卡罗斯一世)。然而即使是西班牙历史书中,他也常常被称作卡罗斯五世而非一世。对于西班牙人而言,他是一个骄傲,因为他不仅仅是国王,同时也是帝王。欧洲一般国家的君主,只能称为国王(King),而帝王(Emperor)是王中之王,不但更高一个等级,而且必然统治着一个广袤的疆土。在古老的定义中,King只是一个地方性的封号,并不能等同于君主。查理是西班牙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帝王,在查理之前,西班牙几乎不关心半岛之外的事务,没有任何关于帝国的概念。而查理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首领,他的首要责任和兴趣,是哈布斯堡帝国,而不是西班牙。于是,他把一个交织纵横的广大帝国带进了西班牙人的视野,同时也使西班牙成为这个帝国的一部分,而西班牙,终于从一个地方性的甚至有些封闭的半岛国家发展成为欧洲最强大的一个力量。

????但是这一切都是逐步的。当查理首次踏上西班牙领土时,他的命运是不确定的,甚至连这顶王冠都还不是囊中之物。查理虽然有一半的西班牙血统,但他一直在尼德兰长大,他的教育,主要是由日后成为教皇的艾德里安六世和他的姑姑玛格丽特来完成的,在到达西班牙之前,他连一句西班牙语都不会说,所以对西班牙而言,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外国人。他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曾经一度希望能剥夺他的继承权而由他那一直在西班牙长大的弟弟斐迪南来继承王位。事实上,一直到查理来到西班牙,国家内部也有相当的势力在支持他的弟弟。幸好,斐迪南无意和兄长做对。而查理的最大障碍,还是他的母亲。乔安娜只是疯了,并没有死,所以从法律角度讲,这个王位,事实上是乔安娜的,而他,只不过是代替母亲执政而已。查理来到西班牙之后,卡斯底、阿拉贡开始都不肯承认他为国王,特别是卡斯底。虽然最终各个小王国的议会都通过了法案承认查理,但是查理从尼德兰带来的大批亲信,以及一到西班牙就加重赋税以支持自己帝国雄心的行为,在整个国家都挑起了非常普遍的不满。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圣罗马帝国帝王马克西米林一世过世,次年,查理被选为新一任帝王,于是他离开西班牙向德国进发。没多久,西班牙便叛变了。叛变从卡斯底开始,很快发展到整个国家,从贵族到平民,史无前例的结合在一起,反对他们的新任君主,因为他们都很害怕,害怕西班牙从此被一个外国人以一种外国的方式来统治。后世的一些历史学家,甚至宣称这是西班牙的一场革命,因为他们认为,在这次运动中,有着民主意识的萌芽在里面。其实,与其说是为了民主,不如说是为了民族。反抗势力以一种连他们自己都吃惊的速度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在一个关键的环节上受到了挫折:他们没有能够取得乔安娜的授权签名。而查理在帝国站稳之后、在收集了相当信息之后,终于开始了反击。他做了一定让步,重新赢回贵族的支持,派了保皇军队去镇压反抗。两年之后,他回到西班牙,他身上有着帝王的王冠,他和英格兰的亨利八世签定了协约,他的身边不再仅仅是佛兰芒(Flemish)人,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西班牙人,而他终于可以说上两句西班牙语了。于是,西班牙开始接受他。他们渐渐接受查理带给他们的帝国观念,渐渐学会从一个帝国的角度看待西班牙,也开始为西班牙成为帝王的家园而感到骄傲。

????查理的哈布斯堡帝国,大致可以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方,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传统势力范围,而南方,就是西班牙了。从地理位置上讲,这两部分并不相联系;而从政治利益上看,即使查理一直都把它们看成同一个王国中的组成部分,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两者是很难融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到了他的晚年,这样的趋势就更加明显。所以,查理必须寻求一个统治的平衡。在他刚刚踏上西班牙土地的时候,他的身边围满了尼德兰人,但是他很快就在政治上成熟起来,连带着他的统治策略也发生了变化。终其一生,他可以说是几乎平均的对待着这南北两个王国、几乎平等的任用着两方面的人,但是又比较明显的偏向着西班牙。在帝国事务中,他大量任用西班牙人,而且他鼓励西班牙的地方议会讨论国际事务。这,既是查理作为一个君主比较开明的一面,也是他引导西班牙接受他的帝国观念的一种方法。相对的,他也得到了西班牙的忠诚。

????虽然查理为了让西班牙接受自己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他始终还是一个外国人。但是也正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他成为西班牙历史上第一个把西班牙看成一个整体的国家的人。这同西班牙的历史有关。她的历史,是一个文化上非常混杂的历史,穆斯林、犹太教和基督文化都曾经有过统治地位,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西班牙就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但是,一个统一的西班牙王国、甚至一个统一的伊比利亚王国,并不是查理首先提出来的。至少他的外祖父母就有这样的梦想并为此努力不懈,但是即使是这两个人,都首先是卡斯底人或者阿拉贡人,都不可避免的先有着一定的地方性。在查理之前, “西班牙”这个词没有任何代表性,只有类似“卡斯底”这样的词才真正有意义。但对查理而言,任何一个小的王国都是西班牙的一部分,他的统治策略,可以说是一种中央集权化,而正因为他对任何一种地方文化都没有偏向性,也才使得这种中央集权得以有效的实行,西班牙在查理的统治期间,才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当然,这样的策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实上,1520年从卡斯底开始的暴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要反对查理的集权化。但是,仍然有一个地方,查理没有付出同其它地方相等的精力,这就是巴伦西亚。最大的原因还是这里信仰穆斯林的摩尔人。他们的叛变被镇压下去之后,巴伦西亚就一直处于相对荒凉的境况。在整个西班牙,巴伦西亚是对查理最不满意的地方。

????而查理又不是一个铁腕的统治者。他的作风,还是相当开明的。西班牙各个小王国的内阁,是由查理的外祖父母创建的,但在他们手下,内阁只是一个非常不规范而且随时可能消失的组织。查理保证了内阁的永久存在,并赋予他们相当的责任,包括讨论整个帝国的行为方式。而内阁的领导,则一直是由教会中人来充当的。对查理在西班牙的统治的评价,历来就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认为他对西班牙采取的所有政策,不过是为了保证哈布斯堡帝国的繁荣,而另一种相反的意见,则认为他是真心为了西班牙。他的开明作风,也常常被崇拜者们用来支持这后一种意见。

????在查理的领导下,西班牙懂得了并且开始享受帝国的威风,但是这也同样需要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最主要是经济上的。查理在整个帝国内的责任,和他持续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战争,是需要庞大的花费的,而这笔钱,有非常大的一部分,要由西班牙来承担。所以,查理的统治期间,赋税是相当重的。西班牙虽然在这个时候成为了欧洲最强大的势力,但是国内的一般平民,只怕生活是越来越沉重的,特别是农民们。即便如此,查理仍然负债累累,光是一个神圣罗马帝国帝王的选举,就让他欠下了数不清的债,更遑论以后几十年的战争。到查理统治结束,西班牙的财政赤字,恐怕不少于5000万金币。另一个代价,就是要面对并且适应君主经常性的不在国内的情况。作为帝王,查理的责任几乎遍布欧洲,他也只得穿梭在各个领域内,而对西班牙而言,君主的缺席,使得国家的治理变得非常困难。帝王是查理带给西班牙的荣誉,但是与荣誉相伴的,必然有牺牲。天下事莫不如此。

????频繁的战争,加重了经济的负担,却同时造就了军事上的传奇。查理的时代,是西班牙最后一个充满了古老风范的英雄的时代。西班牙的军队,在这个时候发展到顶级,而海军设备更是经历了一系列改革,而为菲利普二世时候的全盛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查理的时代,同时也是西班牙文艺复兴的繁荣时代,大学一所所的建立起来,英格兰的、德国的、意大利的影响,明显渗入到神学、文学、艺术、建筑等等各方面。还有,就是新大陆的开发。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在查理统治西班牙之前,但是,是在查理的时候,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大量增加。殖民历史,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光荣的,可新大陆的开发,的确使得西班牙自己便成就了一个帝国。值得一提的是,查理对于美洲、北非殖民地等等的态度,也是倾向于给它一定的自治权的。只是,开发新大陆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并没有在查理统治期间就显示出来,一直要到他的儿子、菲利普二世的时候,才开始明显。

????查理时期,是西班牙从腾飞走到顶端的时期。查理和他的儿子、菲利普二世的统治期间,是西班牙的黄金时期。到16世纪末,西班牙就开始明显的衰落,等到18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统治结束而法国的波旁王朝进入西班牙时,她就再也不是欧洲一个强大力量了。衰落的责任,查理的崇拜者们一直只肯追溯到菲利普二世,可是客观的分析,不能说完全没有查理的一份。他的统治,虽然将西班牙带到顶点,但是国家的负担却也很重,在当时,问题只能暂时隐藏起来,而在日后,总是要爆发的。

【同法国的战争】

????查理的一生,有个持续的敌人,就是与他同时的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或者,话应该反过来说才更确切。查理是无意做法兰西斯的永久的敌人的,但是当时欧洲的政治形式和两个人继承下来的祖先的遗产,决定了他们两个非先打上几仗不可。而法兰西斯的连续失败,他的不甘心,以及查理所代表的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的统治地位,都使得法兰西斯穷其一生与查理为敌。法兰西斯长查理6岁,1515年登上法国王位,而查理也是在1515年被宣称成年而开始独立统治,1517年正式进入西班牙。所以,除了法兰西斯比查理早死大约10年之外,他们两个人的时代,可以说是完全重合的。如果没有查理,法兰西斯会是16世纪前50年欧洲最显赫的君主;如果没有哈布斯堡家族,法国在欧洲的统治地位不会受到挑战和超越。所以,即使法兰西斯后来成了查理的姐夫,即使两个人之间的协议一签再签,也不能扭转他对查理的敌对。

????法国同哈布斯堡的敌对,很大程度上是来自遗产的继承,而首先就是伯艮第领地。伯艮第公爵领地,原本在法国的东北部,而既然是一块公爵领地,那么,即使法国君主的权力再微弱,它也应该起码在名义上承认君主的宗主权。而伯艮第公爵,其实也是法国王室的一支。在英法百年战争之中,伯艮第家族和奥尔良家族的斗争,使伯艮第转向了英格兰,伴随着英格兰势力的增加,伯艮第也迅速强大起来。英法百年战争后期,伯艮第重新转向法国,等到战争结束,这个家族的势力已经强大到了不需要受到王室制约的地步,而她的领土,也渐渐不再局限于法国东北,还包括了西北部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个国家),这也挑起了她和法国君主之间的战争。在公爵查理时期,伯艮第和国王路易十一彻底决裂,查理死后,这一大块土地就伴随着他女儿玛丽(查理五世的祖母)的出嫁,而进入哈布斯堡家族。路易十一当然是不甘心的。玛丽死后,他和马克西米林一世开战,夺回了伯艮第最原始的领地,也就是法国东北部分,而西北部分,从16世纪开始被称作尼德兰地区,仍然留在哈布斯堡家族手中。从此之后,哈布斯堡就致力于取回伯艮第,而法国则致力于夺回尼德兰(但是后来的发展使得他们致力于支持尼德兰的反叛),到了法兰西斯和查理,这两块土地仍然是焦点之一。

????焦点之二是纳瓦里。纳瓦里位于法国和西班牙之间,如今绝大部分是西班牙的一个省,一小部分属于法国。但它曾经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它的历史早期,它因为境内那条著名的从法国通往西班牙的伦赛斯瓦列斯通道(pass of Roncesvalles)而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11世纪初桑丘三世(Sancho III)娶了卡斯底的继承人而成为西班牙所有基督文化统治地区的国王,纳瓦里达到鼎盛。后来因为婚姻关系,纳瓦里并入法国王冠,之后又因为婚姻继承关系而并入阿尔伯特家族。1512年,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查理的外祖父)吞并纳瓦里,这便一直是法国的一块心病。

????焦点之三,就是意大利。意大利是个泥潭。843年的三分帝国,意大利落入查理曼的一个孙子罗退耳一世(Lothair I)手中,但是意大利从来没有能够建立起来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10世纪,奥托一世吞并意大利,德国和意大利就基本上组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但是,历代帝王,也很难对意大利产生持续有效的遥控。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各个城市崛起,各城邦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结成各种联盟,彼此之间永不休止的战争,并且为了对抗而各自去寻求半岛之外其它欧洲势力的支持,意大利就一直维持着政治上的混乱,成为欧洲各个强国的练兵之处。很奇怪的,欧洲国家在意大利的争夺,既远离自己的疆土,又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反而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可是他们仍然乐此不疲。意大利的确有不少富有的城邦,但是欧洲国家在这里开战,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他们能得到的利益,只除了在名义上:他们相信,哪个国家在意大利的影响占了统治地位,那么这个国家就相当于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于是几百年来,意大利成为欧洲各个国家前仆后继的地方,他们在这个泥潭里越陷越深,却从来没有想拔足的意愿。查理和法兰西斯在意大利的战争,可以直接归纳到法国国王查理八世进攻那不勒斯。到他们两人继位的时候,法国在意大利的影响主要在北部,特别米兰被控制在法国手里,而查理,则从自己的外祖父身上继承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王位。

????查理和法兰西斯之间,还有另外一块心病,不过,这块心病,与其说是相互的,不如说是法兰西斯对查理的,这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帝王的选举。1519年,马克西米林一世过世,查理虽然是明显的继承人,但是帝王的位置,是要由帝国内部的选举侯来选举产生,血缘继承并不能被保证。而就在这时,法兰西斯雄心勃勃的瞄准了帝王的位置。他的母亲,来自一个富有的家族,下定决心要为儿子买下这顶王冠。当然,此时还有第三个候选人,那就是英格兰的亨利八世。只不过,虽然他也付出了相当的力气,所有人都明白,真正的竞争,还是在查理和法兰西斯之间。有史以来,最大最猖狂的贿赂往来在这场帝王选举中频繁进行。查理尽了全力,甚至从德国和意大利一些商人家族贷了款,但是很明显的,法兰西斯更加富有,他的当选,曾经一度成为可预见的结局。但是,马克西米林一世留在德国的影响太过深刻,而德国人又太过不情愿让一个法国人来统治,最终,他们选择了查理。据说,法兰西斯得到失败的消息时,表现得相当平静,但是在他心中,对查理定然又怨又恨。

????撇开所有祖先的和个人的恩怨不谈,只要看一看当时的地图,法兰西斯、或者说法国,就有足够的理由同查理、或者说哈布斯堡为敌。查理的帝国,南有西班牙,西北有尼德兰,东北有德国,这几块土地,正因为法国亘在了中间而彼此失去联系。反过来说,法国被查理的帝国从三面团团围住,而查理的势力仍然在不断增长之中,已经严重威胁到法国的完整,那时,无论谁做法国皇帝,只怕都要食不知味,睡不安寝。所以,两人之间的战争,非开始不可了。

????而查理是胜利的那一方。在尼德兰,查理成功的从法国手里夺下了图尔奈(Tournai),几个世纪以来那里一直是伯艮第公爵们想而未得的地方。纳瓦里仍然在西班牙的控制之中(这部分纳瓦里,就一直保留在西班牙领土中,成为它的一个省;而另外小部分纳瓦里,仍然是独立王国,后来因为亨利四世继承法国王位而并入法国)。在意大利,米兰被查理夺了下来,经过几年的战争,法国势力,基本上被彻底清空,意大利成为西班牙的天下。查理在意大利,有着非常出色的代表,这其中,大部分是西班牙人。通过他们,他相当稳固的掌握着这个半岛。而查理最大的胜利,是1525年帕维亚(Pavia)之战。那一天,恰好是他25岁的生日,而他的军队,在帕维亚击垮了法国军队,俘虏了许多法国高级将领,以及法兰西斯一世本人。查理的眼光和对事情的敏锐,在他接受这个消息的时候充分表现出来。他是平静的,因为他很清楚,这场辉煌的胜利,带来的后果,会很棘手。欧洲的政治格局,一直是一种权力的平衡,他知道,其它国家、包括教皇在内,都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法兰西斯一直留在他手里。如何利用这场胜利,就很关键。法兰西斯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马德里,被囚禁在那里,两方面的谈判,却一直持续着,持续到法兰西斯的耐心被彻底磨光,他甚至生了一场几乎可以死掉的大病。1526年,他最终和查理签定了协约,换取自己的自由。在协议中,他答应还给查理伯艮第领地,答应放弃意大利的所有权力,答应放弃在尼德兰两个地方的宗主权,答应替查理还清对英格兰的欠债,而为了保证协约的执行,他把两个儿子送到西班牙作人质,并且要娶查理的姐姐、那个时候已经成为寡妇的葡萄牙太后埃丽诺。法兰西斯终于自由了,而他回到巴黎的第一件事,就是撕毁和查理的马德里协议。他的这种作法,其实是得到教皇克莱门特二世(Clement II)的支持的,甚至不仅仅是教皇而已。哈布斯堡的势力,庞大到了在整个欧洲引起不安,对于教皇而言,查理在意大利的全面胜利几乎是无法忍受的。于是,在教皇的牵引下,一个反对哈布斯堡的联盟(所谓的科纳克联盟,League of Cognac)组成了,这中间的成员,自然主要是法国,同时还有意大利的几个城市和英格兰。查理的愤怒是可以想见的,他特别对教皇的态度感到气愤。他派了军队到意大利,击败了反帝国的联盟。9月份,罗马被查理的军队以一种相当残暴的方式攻陷了,教皇也被囚禁。虽然查理否认事先知道这次攻击,但是他从中的确获益匪浅。教皇从此被他控制在手里。1529年,他和法国重新签定了条约,法国放弃在意大利的权力,法兰西斯付了一大笔钱赎回两个儿子,埃丽诺终于嫁到了法国。1530年,查理得到教皇加冕。他是历史上最后一个被教皇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帝王。

????在查理开始同法国作战的时候,他是期望得到英格兰的支持的。英格兰是法国的宿敌,当时的皇后又是查理的姨妈,而亨利八世对得到他这样一个盟友也非常感兴趣。查理去过英格兰,甚至为了这个联盟而同亨利八世的大女儿玛丽订下婚约。但是亨利八世有个很有眼光的参谋,这就是沃尔西(Wolsey),他预见到哈布斯堡的势力会一直增长下去,而英格兰应该做的是抑制它而不是支持它,为了这个原因,他甚至建议亨利八世同宿敌法国携手言欢。除了沃尔西的反对,亨利八世本人也很难成为一个忠实的盟友,而后来的发展又印证了沃尔西的预见,英格兰便不可能再成为查理的联盟了。几年以后,亨利八世为了一个男性继承人而要求同皇后凯瑟琳离婚,从各种角度出发,查理都要坚定的反对,他也的确如此作为。英格兰和哈布斯堡的关系,就此降到极点。

????即使在重新签定条约之后,法兰西斯仍然不断的挑起战争,甚至为了对抗查理,而同土耳其结成秘密联盟。法兰西斯很固执的想击败查理,特别对于米兰的丧失耿耿于怀。而查理,虽然曾经一度设想攻陷法国(这也是他开始试图和英格兰结成联盟的目的之一),但是在1529的协议之后,他更多的努力就从军事上转移到了外交上。他是希望和平的。在1529签定协约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伯艮第是不可能从法国分离了。虽然他从小就把那块地方看成自己家族的领土,这个时候,仍然明智的放弃了。而对于米兰,他也并不强硬。他甚至提议,如果法兰西斯的小儿子娶了自己的女儿,米兰可以作为女儿的嫁妆,只要法国答应不把米兰并入王室领土。查理不是一个战争狂,他的军事行为,与其说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野心,不如说是为了保证哈布斯堡帝国的既得利益和在欧洲的显著地位。他的行为,基本上都是出于他对家族、对帝国的责任心,而他身上的责任,是许多重的。他希望能够结束和法国的战争,从而可以更专注的对付土耳其人和宗教反叛。但是,他的希望显然落空了。终其一生,他都不得不和法国持续作战。虽然战事一直对查理有利,却占去了他许多精力。1544年,双方再度和谈,法兰西斯放弃对尼德兰和意大利的权力,放弃和土耳其的联盟,而米兰,这个让法兰西斯莫明其妙坚持的地方,查理虽然已经把它给了自己的儿子,却再次提出婚姻提议。但是,法兰西斯的小儿子意外的死亡,使事情不了了之。也许法兰西斯在签约的时候,仍然想着日后毁约,但是他再也没有了机会,因为他死于1547年。他的继位者亨利二世,虽然也仍然继续着和哈布斯堡的战争,但是焦点再也不是意大利。不过,哈布斯堡在欧洲的势力,决定了法国要同它一直斗下去,到了下一个世纪,因为欧洲的三十年战争,而演变成整个欧洲同哈布斯堡的斗争,这也是为了权力的争夺。

【同奥斯曼的战争】

????查理的统治,不但重合了法兰西斯一世,也重合了土耳其的苏里曼一世。苏里曼一世在位期间(1520-1566),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全盛时期。这个帝国的扩张,特别是向欧洲的推进,不仅仅对欧洲国家的领土完整产生威胁,也同时成为基督文化的威胁。在欧洲,中世纪之后,特别是15到16世纪,一直有一种对十字军东征的怀念,在土耳其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后,这种怀念就更加具体。苏里曼继位以后,先后攻下贝尔格莱德、罗得,甚至击败了匈牙利,虽然他在进攻维也纳的时候遭到失败,但是这一连串的扩张,已经使得土耳其人成为欧洲的直接威胁。在非洲,土耳其征服了埃及。之后苏里曼在这里继续扩张,并攻下突尼斯。如果西班牙不太关心查理在地中海和土耳其人的战争,那么他们绝对要求查理在北非赶走他们,因为这里是西班牙的传统势力。事实上,查理和土耳其最早的直接交战,就在北非,而他的目标,是夺回突尼斯。1535年,查理到北非亲自领兵。这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战争,甚至查理的将军们都在他成功夺下一个堡垒之后劝他暂且收手,但是查理不肯放弃突尼斯,终于占领了这个地方,让它原本的国王重新统治,而西班牙享有宗主权。突尼斯的战争,是查理在北非和土耳其的斗争中最大的胜利,在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胜利。北非,除了突尼斯,成为土耳其的天下。

????在当时,苏里曼有一员大将,在海上使得许多军队闻风丧胆,甚至查理的第一大将安迪多利亚(Andrea Doria)也曾经两次败在他的手下,这就是巴巴罗萨(Barbarossa)。可是突然有一天,巴巴罗萨派了一个意大利人向查理表达了要反叛土耳其的意愿,因为他对苏里曼不满。秘密谈判继续了许多年,巴巴罗萨愿意脱离苏里曼,并答应帮助查理抵抗任何攻击他的敌人,而他的要求,便是突尼斯。最开始,这个要求对查理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等到所有条件都成熟了,双方都准备签约的时候,这个秘密被法国人得知而告诉了苏里曼。此时各种谣言漫天而起,似乎巴巴罗萨从来没有真心想要离开苏里曼,他所作的一切不过是要探知查理的策略。无论巴巴罗萨是否真心要和查理谈判,到了这个时候,一切先前的努力都不可能了,他仍旧是土耳其对欧洲的最大威胁。查理同土耳其的战争,从北非移到地中海,挡住他们向欧洲的扩张。

????很难说法兰西斯同苏里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秘密接触的,两个国家的正式联盟,是在1536年,虽然在一开始,这在欧洲还是个秘密。这个联盟,使得查理同土耳其的战争和同法国的战争交织在一起,让他更难应付。法兰西斯的这种行为,其实相当于对整个欧洲的背叛,因为土耳其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它和基督教一样,都是相当排外的,它向欧洲的扩张,当然是基督教的大敌,所以法兰西斯的行为,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查理甚至在明确知道法兰西斯的行为之前,就模糊的预见到这个可能性。法兰西斯几乎是在绝望的寻求着对抗查理的方式,哪怕是同异教徒结盟。这种联盟,当然是不受欧洲欢迎的,在1544年的协约中,法国终于放弃了它。

????神圣罗马帝国的概念,其实是想恢复一个古老的辉煌,想在同一个信仰下,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当然欧洲其它国家不肯承认帝国和帝王的地位,是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但是当欧洲、当基督教受到威胁的时候,帝王有着最大的责任来扫除威胁,特别是对查理这个具有古老信念和崇高荣誉感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而对抗土耳其,就是他的使命。欧洲应该为此而感谢他。不管北非的形势如何,查理在地中海,总是替他们守住了欧洲东面的城墙。或者帝国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查理必然要做第一轮抵抗,但是如果没有查理有效的防范,欧洲的历史,只怕要改写了。而从土耳其的角度看,虽然除了突尼斯之战,查理就没有过其它辉煌的胜利,但是苏里曼也同样被查理挡住了向欧洲的进军。苏里曼是奥斯曼帝国最富雄心最具侵略性的苏丹,他的战争史也最辉煌,但是他在海上,始终没有能够突破查理的防线。最终,他和查理签定一系列的协约,终于各自相安。

【宗教改革】

????查理恢复古老辉煌、建立统一的基督王国的梦想,同时也因为基督教内部的分裂而严重受挫。1517年10月31日,马丁&#8226;路德在威登堡(Wittenberg)教堂门口张贴了他那著名的95条纲论,标志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事实上,基督教内部改革的必要性,在很长的时间里就已经被教会内部深刻意识到,但是改革从来就是无疾而终。这一场由马丁&#8226;路德挑起的宗教改革,不但迅速传遍了整个德国,还扩展到欧洲各地,并且新教很快就和罗马教廷分裂了。不过几十年时间,德国的各个公国,新旧各半。法国的统治虽然控制在天主教手中,但是新教势力也颇庞大。英格兰接受新教的方式虽然很特殊,但是终于成为新教国家。苏格兰完成了新教改革。北欧也接受了新教。整个16和17世纪,天主教和新教的战争就统治了欧洲的政治。

????查理是个热诚的天主教徒。他要求过马丁&#8226;路德交给他新教的教义,但是在1521年的帝国议会上,他强烈反对新教的信念,并且强硬的宣布,他愿意放弃一切来扑灭异教徒。他放逐了马丁&#8226;路德和他的追随者们,也同时准备和新教徒的战争。只是,他身上的其它责任,比如同法国和同土耳其的战争,使得他一直不能集中精力对付新教徒们,而且虽然教皇的立场是毫无疑问反对新教的,查理也并不能一直得到教皇的支持,因为他的势力,时时让教皇感到惧怕。然而新教势力的迅速扩大,使他如芒在背,到1544年以后,他终于和土耳其、和法国签定了协约,总算能集中处理新教问题了。他通过赢得萨克森公爵的支持而分裂了德国的新教阵营,再通过一系列战争控制了新教公国,并在1548年的议会上强行通过了他想要的法案,从而迫使新教徒在信仰上让步。但是1552年,萨克森公爵再度背叛,查理措手不及,几年的努力付之东流,甚至他所设想的哈布斯堡帝国在他之后的模式,也因为这场叛变而无法付诸实行。查理离开了德国,再也没有踏上这块土地。这时他也意识到了同新教徒妥协的必要,但是之后的交涉,就基本上由他的弟弟斐迪南来完成。斐迪南在信仰上,并不比查理少一分虔诚,但是他对新教徒的态度,却没有查理那么严厉。1555年,他同新教徒签定奥格斯堡和约,德国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二分天下的局面,就此成为定局。宗教改革,有它深刻的背景在,但是对于许多天主教徒而言,就算意识到了教廷的腐朽,也不能容许这样的反叛。对查理也是如此。他在政治、军事、外交上,都有显著的成就,但是在信仰上,却没有能够把新教徒带回罗马教廷。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一大打击,因为在他看来,他没有能够完成上帝赋予他的使命。

【性格家庭】

????查理不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也算不上是博学多才。从小,他的性子就沉默,对事物不会表现出来很强烈的兴趣,他的学习进程,也并不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的祖父马克西米林一世,甚至一度对此十分不满,生怕家族继承人因为能力不足而无法担下那许多副担子。(他显然忘记了,自己小时候也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查理和祖父并不亲近,一来,他长在尼德兰而马克西米林大多数情况下会在德国;二来,他们的性情很不相同。马克西米林是德国历史上传说最多的人物之一,他的性子,也正是那种适合拿来做浪漫传说的有点子侠气、有点子豪气的热情样子。可查理不同。也许是很小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罢,他严肃,勤奋,诚实,他的最大特点就是有那与生俱来的责任感。查理和父母也并不熟悉。他的父亲菲利普,在某一方面很象马克西米林,两人经常因意见不同而彼此争吵得厉害。但是菲利普死得太早,对于查理而言,肯定没什么印象。而他的母亲乔安娜,自菲利普死后就被当成疯子囚禁在西班牙的一处城堡里,查理对她,能有的印象也是很有限的。踏上西班牙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见母亲,但是,这场母子会面能唤起来的亲情,与其说反应在了母子之间,不如说反应在了兄妹之间:查理的小妹玛丽,一直和母亲封闭在那个城堡里,是查理的到来将她接了出去。这样的作法,也许有着要她履行和匈牙利王子婚姻的目的,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她的身心健康。事实上,玛丽后来成为查理和弟弟斐迪南之间的缓冲,她和两个哥哥都很亲密,对他们的影响也相当大。而对乔安娜来说,在丈夫死后,很多事情就不重要了。她或许有点歇斯底里的倾向,但是只怕并不是真的疯了,却仍然被关了几十年,实在是可怜复可叹。可是讽刺的是,她的存在却一直是查理西班牙王冠上的阴影,因为只要她还活着,查理的王位就有名不正言不顺的隐患,而这隐患,竟然一直持续到查理晚年才罢。

????而在查理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姑姑玛格丽特。玛格丽特的两次婚姻都很短暂,之后就一直替父亲在尼德兰摄政,查理及两个姐妹埃丽诺、伊萨布都是在她的教养下长大的。虽然在查理被宣布成年以后,就马上试图摆脱她的影响,但是最终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玛格丽特给他的教导和建议,都是非常积极而且珍贵的。

????查理长到成年的兄弟姐妹有四个。姐姐埃丽诺、妹妹伊萨布和他一起长大,弟弟斐迪南、小妹玛丽则长在西班牙。在感情上,查理和埃丽诺最好,但总体而言,这个家庭中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即使是在成年以后才首次见面而且彼此之间有着利害冲突的两个兄弟之间。而查理,是绝对的家长。哈布斯堡王朝,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家族,倘若兄弟间不能密切合作,这个家族的所有梦想就都不可能实现。在以后的百多年中,当哈布斯堡分成了南北两支,这种维持家族内部纽带的努力也一直持续着,而查理,是第一个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为此设计了蓝图的人。

????哈布斯堡帝国的梦想,从马克西米林开始就积极构建,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婚姻。几个孙子,都在襁褓中就被他安排好了归宿。埃丽诺先是嫁去葡萄牙,后来又成为法国皇后。伊萨布要嫁给丹麦国王克里斯二世(Christian II)。她的婚姻和结局,是几个兄弟姐妹中最不幸的。克里斯起码长了伊萨布20岁,在她嫁过去很久之前就有了情妇,而且非常怪异的是,这个情妇的母亲被赋予了极高的权力。克里斯本人也许有一定的才华和能力,但是他的残暴、他在丹麦和瑞士艰难的局面(当时两个国家尚且联合在一起),特别是他的皇宫中情妇的母亲独掌大权的状态,在伊萨布出嫁之前就给她的婚姻罩上了浓重的阴霾。但是,没有人想过这个婚约可以不履行,为了家族的利益,她到底还是要嫁过去。即使克里斯在同查理的交涉中做过一定保证,他一直没有踢出自己的情妇和她的母亲,而很快的,瑞典不再承认他,丹麦也推翻了他,伊萨布从此带了两个孩子和他逃亡,1525年,才20出头的她就死在了客乡。克里斯在试图恢复王位的过程中被丹麦囚禁,直到死亡。

????而马克西米林付出了最多心力的婚约,是玛丽和斐迪南的。在他的计划中,这两个人都要和匈牙利联姻,一个嫁王子,一个娶公主。但是问题是,他和匈牙利好容易谈妥条件,西班牙却不肯同意,尤其这两个孩子,都在西班牙,他根本就是鞭长莫及。但是他仍然固执的签定了婚约,甚至亲自出马代替斐迪南和匈牙利公主安娜举行了名义上的婚姻仪式,并且双方达成协议,万一斐迪南不能履行这个婚约,就将由他这个祖父来娶那大概才会说话的小公主。这大概是欧洲历史上最滑稽的一场婚约了。幸好,斐迪南没让他失望。1517年,查理到达西班牙,准备接任王位。一直被当成西班牙王子甚至是继承人来教养的斐迪南没有说一句话,心甘情愿的把西班牙交给了兄长,自己则向东出发。他以后就一直在奥地利,帮助查理维持帝国内部的事务。他也按照祖父签下的婚约,娶了安娜,他们的小妹玛丽也嫁去了匈牙利,成为匈牙利国王约翰二世的皇后。马克西米林当年为这两桩匈牙利婚约所付出的努力,至少在一个方面是有回报的(尽管这并非他曾经考虑过的方面),那就是这两桩婚姻竟然都幸福美满。只是玛丽好景不长,丈夫几年后便即过世。后来查理试图给玛丽再安排婚姻,却被她决绝的拒绝,以后她就到了尼德兰,接替他们的姑姑玛格丽特成为尼德兰的摄政。而斐迪南就在约翰死后,通过安娜继承了匈牙利(包括波西米亚,当时这两个国家合在一起)的王位。当然,他的继承不是没有受到挑战的。

????而查理,作为家族的长子,他的婚约自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是,似乎是命运在开他的玩笑,从襁褓开始,他就不停的和一个个公主订婚,每一个婚约最终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失败,所以当他的兄弟姐妹们都结了婚,他也仍然没有着落。西班牙人是强烈希望他能娶葡萄牙国王的妹妹依萨贝拉公主的,因为对他们而言,查理是外国人,那么娶一个葡萄牙人,至少能让王室看上去不那么外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文化上还是相当接近的)。但是当时查理为了和英格兰联盟,已经订下了亨利八世的大女儿玛丽,他是不可能满足臣民的要求的。可当英格兰不再可能成为哈布斯堡的联盟时,查理和玛丽的婚约也自然取消了。于是他决定和葡萄牙联姻。1526年,26岁的查理娶了23岁的依萨贝拉。

????对查理而言,这个婚姻有四个好处。第一,可以使自己的西班牙臣民满意。第二,这使得建立一个统一的伊比利亚王国变得更有可能。把整个半岛统一起来,是查理的外祖父母开始的设想,而这个设想,通过查理的婚姻,以及日后查理的儿子菲利普的第一个婚姻,终于在菲利普时期成为现实。第三,可以得到葡萄牙的大笔陪嫁。葡萄牙王室在嫁妆上向来有着慷慨的名声,而查理当时,早已经负债累累了。而第四,他的责任要求他在欧洲不停的穿行,那么当他离开西班牙时,妻子就可以作为摄政,替他管理事务。这样的想法,在查理婚前写给弟弟斐迪南的信中说得清清楚楚。换言之,他对这个婚姻并不抱有任何幻想。但是他真的是很幸运的,因为他在婚姻里找到了爱情。查理热切的爱上了自己的妻子,这事实上使得他原本的第四个设想变成了讽刺。他曾经希望妻子能够成为他缺席时候的监国,但是他对妻子的感情,使得每一次离别都变得那般痛苦。他曾经在写给依萨贝拉的信中说:“我亲吻着这封写给你的信,就如同我能够在你身边亲吻着你的唇一般。”一个感情泛滥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毫不稀奇,可是查理是多么严肃自持的人啊,却也有这样热烈的言语传递给妻子,他们之间的感情,离别时候的相思,实在是不用多说了。

????离别虽然困难,却仍然要离别。查理强大的责任心,以及现实的要求,都迫使他们不得不一次次分开,而依萨贝拉也一次次的被留在了哭泣和等待中。传说依萨贝拉在嫁给查理之前,就已经听说过他的名字,而且把他当成一个英雄来憧憬着。当他们的婚姻被决定之后,她甚至在胸前带上了刻有查理名字的首饰。依萨贝拉是完美的淑女,从容貌到性格,都被当时人描绘为“理想的妻子”,她带给查理的,是完全的爱和支持,而得回来的,虽然有查理的热爱,却也有长久的孤独与生育的折磨。依萨贝拉的身体大约是比较弱的那一种,而在当时,就算是有强壮的身子,生育对于女人而言,也是鬼门关。依萨贝拉和查理虽然经常分离,但是他们既然感情浓烈,她也频繁的怀孕,每一次生产,都能几乎要了她半条命,她的身子就一路坏了下去。她最后一次生育,在1539年,当时查理不得不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因为她的状况相当危险。然而最终,她到底死于分娩,而孩子也很快夭折。查理陪到她最后一刻,在她死后,一言不发,一个人退到了一所修道院中,与世隔绝,治疗自己的伤痛。

【结局】

????到查理统治的晚期,帝国内部彼此不相联系的部分,越来越显示出不可融合性。比如尼德兰,它虽然历来是伯艮第家族领地,在查理的统治下,等于是被控制在西班牙手里了,而尼德兰人却越来越不服气,法国自然乘机在里面挑衅。尼德兰与西班牙的通路在海上,这就使得英格兰的位置十分关键,于是查理设想再度和英格兰联盟,如果能将英格兰纳入旗下,就等于保证了西班牙和尼德兰之间的通道,同时在海上也把法国包围了起来。和英格兰的条约谈起来十分困难,但终于,查理的儿子菲利普到达英格兰娶了女王玛丽。查理自己,曾经两度和英格兰的两代公主订婚,就为了这个联盟,可都是不了了之,到了此时,这个曾经是查理未婚妻的现任女王,终于成了他的儿媳妇。欧洲的版图,似乎又要改变了,因为,倘若这个婚姻有了继承人,那么英格兰也将成为哈布斯堡的一部分。然而,几年以后,玛丽未孕而死,这个联盟再度破裂。

????帝国中的另外两大部分,西班牙和德国,就更加不可能融合在一起。查理早年做过努力,但是他很快就意识到无论从天然条件还是人心所向,这两个地方都必得要分别统治。在德国,查理一直通过弟弟斐迪南来管理。1530年,他正式授权斐迪南做他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摄政,等于把帝王的继承权给了他。1531年,斐迪南被选为罗马皇帝,这个头衔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帝王的王储头衔。所有人都明白,帝国是斐迪南的,西班牙是菲利普的,连查理也一直这样打算。而为了保证家族的完整和力量的统一,查理把斐迪南的大儿子马克西米林召到西班牙娶了自己的女儿。在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哈布斯堡内部奥地利和西班牙这两支彼此联姻就成为保证家族纽带的策略。但是,到了后来,查理却对这样的安排改变了主意,这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菲利普。

????查理和依萨贝拉的孩子,除了菲利普和女儿玛丽,其他几个都死在了襁褓。查理本人和祖父和父母都没有什么感情,但是他和菲利普,却感情深厚。他对儿子而言,不仅仅是父亲,也是崇拜的对象,特别当查理失去妻子且年事渐长,父子间的依赖就更加深厚。对儿子的爱,使得他改变了当初的设想,他希望日后能由菲利普来继承帝王的王位,而不是斐迪南。这终于引发了兄弟间的战争。

????斐迪南的一生,一直服从着查理,从来没有和他争夺过任何东西,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再也不肯退让了,这却不是为了他自己的帝位,而是他希望,能由自己的长子马克西米林来继承帝位。两个兄弟,亲密和睦了一辈子,在1547年到48年间,为了各自的儿子激烈的争吵起来。最后,终于达成协议:查理死后,将由斐迪南继承帝位,而斐迪南要保证由菲利普做自己的继承人,同样的,菲利普要保证马克西米林的继承权。查理并通过强硬手段使得帝国议会也接受了这个安排。可惜,1552年萨克森公爵的背叛,不仅毁了他对付新教徒的心血,也毁了他对身后安排的心血。神圣罗马帝国的王位,就由斐迪南一路由儿子传下去,虽然和西班牙再没了关系,却一直被保留在哈布斯堡家族手里。

????过了50岁的查理,因为长年的操劳,显示出了超越年龄的老态,而他的精力,也的确被用的近乎完结。从1554年开始,他做了一系列退位,尼德兰、意大利、西班牙先后交给了儿子菲利普,神圣罗马帝国交给了弟弟斐迪南。1558年,他退到了西班牙Yuste的一家修道院里。他对政治仍然十分关心,经常通过信件帮助菲利普。但是作为一个老人,他是孤独的,这个时候,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突然出现了,而且是以他的儿子的身份出现的。查理毕竟不是行无差错,在他婚前,就曾经有过一两段罗曼史,这留给了他一个私生女玛格丽特。查理承认了她,后来她就成为查理的妹妹玛丽在尼德兰的继任摄政,帮助菲利普管理尼德兰。依萨贝拉死后,1544年的查理,显然又荒唐过一次,而这次的结果,就是日后出现在修道院的小男孩。在查理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这个小男孩成为他的护士和安慰,查理在遗嘱中承认了他,菲利普也接着承认了这个弟弟。而历史证明,这个小男孩,日后要为西班牙、为整个欧洲在地中海击败奥斯曼土耳其立下汗马功劳,他就是西班牙极有名的一员大将,唐约翰(历史上称他为奥地利的唐约翰,因为哈布斯堡家族在很大程度上被以奥地利的那一支来记名)。1558年2月,查理得到姐姐埃丽诺在法国去世的消息。7月,他的健康突然恶化,之后又有恢复。8月31日,他在凉台乘风时开始发烧,于是回到卧室去休息,再也没有起来。他死前最后一个努力是支撑自己去拿那个依萨贝拉死时握在手里的十字架。

????15和16世纪的欧洲,已经离了中世纪,却又不曾太久,文艺复兴蓬勃过了,却还没有淡下去,到处有怀旧,到处也有激进的变化,宗教分裂了,近代格局也慢慢奠定,这是一个古老与新鲜并存的时代,17世纪是余响,到了18世纪,欧洲就完全不同了。而查理就处在这样一个时期,而他身上,却是充满了古老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事实上,他所表现出来的勤奋、诚实和巨大的责任心,在君主身上不可能要求再多了。他尊重传统。曾经有一次,在西班牙,他答应一个建筑师改建一座教堂。在教堂施工程中,他没有去看过,等到盖好,他一眼之下就愤怒了,因为他说:你建了一个到处都会有的教堂给我,却破坏了原本有价值的东西。查理无疑是欧洲最耀眼的君主之一,而他的耀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遗产的继承决定的,却不是因为他发动过什么大的侵略或者战争,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这和他的背景有关,也和他的性格有关。查理不是侵略性的人。他把西班牙带上辉煌,他替欧洲挡住了土耳其的扩张,再加上他统治下的疆土的广大,他的耀眼也是少见的。在查理身上,还闪耀着古老的荣誉感和信念,还背负着往日的梦想,只可惜,现实的发展始终不能让他真正实现曾有的风流,而在他之后,这样的梦想就彻底结束了。他本人并不符合传奇人物的特征,可是因为他的死,几乎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没落,所以他在死后,便成为一种传奇,不再没落。

家园 帝后传奇之寂寞春深

帝后传奇之寂寞春深

  今天收到查理的信。很久以来,只有在接到兄弟姐妹的信时,心中才会有些欣慰。只是已经很久很久不曾见过伊萨布的信了。是啊,她死的时候还不过二十岁而已,可是她嫁过人,吃过苦,跟着丈夫被放逐。她也曾经是个皇后啊。又怎么样呢?我们这几个姐妹哪一个不是皇后呢?象我,现在也是法兰西的皇后啊。前几日我梦见伊萨布,她现在一定在天堂罢?那么温柔的一个妹妹,竟走得比我们都早。愿她能安息。

  查理的信口气很怪,竟似在向我忏悔,又似在为自己辩解,而且好象为我十分担心。他这是怎么了?他是家中长子,是大家的领袖,也是和我最亲密的兄弟。许多年来,他一直在信中称呼我为“最好的姐妹”。我既是他最亲密的姐姐,又何必说话这么隐隐约约呢?他的负担,我会不懂吗?是了,前两个月,有人来见过我。那是个西班牙大使罢?我都不大记得了。听说他后来对人说,查理已经扼杀了我的生命。我听到这话时,真的不以为意。是啊,如今的我,不复年轻,不复美丽,和当年的我自然不同。查理也听说了这话吗?所以他才会写了一封这么奇怪的信给我。真傻啊。人总会老的。他怎么能把一切怪罪到查理头上呢?只因为他令我嫁到法国吗?我知道我现在看上去郁郁寡欢,行缓思迟,不过这不是因为我不快乐,只是因为我对什么事情都不关心而已。然而,我也曾经年轻过的,也曾经美丽过的,甚至曾经爱过。

  我和查理从尼德兰出发是多久以前的事?十年?二十年?还是已经一个世纪了?那么久以前的事,可是我还是记得很清楚。那时,查理只有十七岁,要去西班牙接手这个王国。一路上,我总会暗暗为他心忧。我们虽然有一半的西班牙血统,但是我们一直在尼德兰长大,从来没有接触过西班牙文化,甚至不懂得她的语言。我知道西班牙内部几个小的王国矛盾重重,而我们的母亲仍然被限制在那里。查理能胜任吗?他虽然从没说过什么,但是我知道他心里的负担是很重的。而我,我这个只大他一岁的姐姐,之所以会一路和他同行,是因为我将要嫁给葡萄牙的国王,一个听说已经七老八十的人。

  那一路很难走。查理带了很多人,其中大部份会在西班牙成为他的助手。这一群人,车多物重,天气又不好,我们走了很久很久。我的确从来没有受过那样的艰难。然后我注意到,始终有那么一双眼睛,明亮的、温和的注视着我。他很关心我,总是默默的帮助我,是查理的关心都远远不及的。然后,好象很自然的,我们就开始交换甜蜜的语言。他是查理的骑士之一。我知道,他也知道,这不可能有结果,但是一切还是发生了。我心里很是担忧,可是更多的是一种喜悦。行程再也不艰苦了,我只希望永远都走不到西班牙。可是,还没有走到西班牙,查理就发现了我们的情意。我从来没有见过他那么愤怒,他从小感情就十分内敛。可是这一次,他愤怒得象一头狂狮。我们两个在他面前,都没有说话。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机会接近。西班牙马上要到了,可是行程却艰难了千倍万倍。

  许多年来我总在回想着那几个月,想着那一路上的颠颠簸簸,想着那一双明亮温和的眼睛,想着那年轻坚毅的唇中曾经怎样温柔甜蜜的吐出我的名字,想着我一头长发曾经怎样柔软的披着。但是我从来没有怪过查理,我们仍然是最亲密的姐弟。因为我一直都理解他的愤怒,也明白自己的责任。我从小就知道我只有顺从命运的安排,就好象小妹玛丽要嫁到匈牙利,小弟斐迪南则要娶她的安娜公主,还要离开西班牙退到奥地利,而查理就要去接手他完全不认识的西班牙,要继续祖父神圣罗马帝国帝王的位置,要建立起来一个眩目的哈布斯堡王国。这个王国,祖父梦想了很久,并为了它不遗余力,如今终于被查理建立起来了,也许甚至超出了祖父的梦想。所以我成了葡萄牙皇后,可是很快就守了寡。当查理和法国国王法兰西斯签订协议的时候,我自然而然的就嫁去了法国,为这个协议打上封印。我没有反对过这个婚姻,虽然我也并不情愿。小妹守寡以后,查理给她安排过婚姻,可是最终她那么绝决的拒绝了。我有点佩服她的勇气。可是,我知道,她依然不快乐。

  我并不喜欢法国。整个欧洲都津津乐道法国宫廷的礼仪风度,可是我眼里的一切却不过是纵情声色而已,只显得滑稽可笑。也许是因为法兰西斯罢。他是不是现在欧洲最荒唐的一个君主?对这个丈夫,我其实并不关心。我只是代表一个协议而已,可笑的是,这个协议在我嫁过来不久之后就被法兰西斯撕毁了。这以后,他们仍然在打仗。怎么能不打呢?查理的领土,从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到尼德兰,分明已经将法国包围起来,更不要说在意大利的争夺。我想,法兰西斯一定很恨查理。当初他和查理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的王位,他失败了。后来他和查理开战,却成为查理的俘虏,被囚禁在西班牙有一年之久。他不得不放弃许多权益来换取自由,他们的协议不是最终让我来到法国吗?他不甘心罢,不甘心输给查理那么多利益,所以他撕毁了协议。我想,他一定很恨查理,很恨哈布斯堡,当然也是很恨我的。好在我甚至不需要为他生下继承人,因为他的前一任婚姻已经有了继承人。这样也好,多少女人死在产床上啊。查理的妻子是葡萄牙公主,我知道他们感情很好,可是我也知道,每一次生产,都几乎脱掉依莎贝拉的性命。愿圣母保佑他们。

  也难怪人会说我的生命已被扼杀。在这个欧洲最豪华的宫廷中,怎么能过得这么清心寡欲呢?更何况还有法兰西斯的奢靡,他带着宫廷四处游乐的名声,而我却难得踏出这里一步。在外人看来,我是很可怜的罢?有的晚上,法兰西斯会紧紧抱住我,那种时候,我会分不清他到底是不是在恨我。不管是不是,我都不关心,只是,我却渐渐体会到,他也很可怜。好象我被困在这一桩桩的政治交易当中,他又何尝不是被困在了他的纸醉金迷中呢?

  何苦要想这么多呢,还是给查理回信罢。给他们写信,能使我得到一阵满足。兄弟姐妹之间,现在也只能靠着信件联系了。

--------------------------------------------------------------------------------

.。鸿 。. 2001/11/27-09:06..No.[756]

帝后传奇写了这么久,忽然想换个方式来写。不过,这个帖子不能算是多正式的东西,毕竟揣想得太多,而事实又少了些。只是我自己一时兴起而已,不代表日后帖子的走向。请大家包涵。当然,同时我需要坦白的是,之所以这么写,也是因为许多细节记不清楚了(不好意思,比如女主角的情人,我就忘了名字了),这么写,可以偷懒。呵呵。

补充一点联系。帖子中的女主角,名唤埃丽诺,是神圣罗马帝国帝王查理五世、西班牙皇帝查理一世的姐姐,法国皇帝法兰西斯一世的皇后。他们的祖父,就是马克西米林一世,我以前写过一个名为“此恨绵绵”的帖子里的那对夫妻就是他们的祖父母。帖子提到的所有事件的背景,基本上是十六世纪前50年,当时的英格兰皇帝是亨利八世,其第一个妻子凯瑟琳是女主角的姨妈。

--------------------------------------------------------------------------------

.。丁当 。. 2001/12/03-11:34..No.[757]

小鸟换个方式,读者自然也换了角度,呵呵。

这么写更有历史的味道了,感觉仿佛是身边发生的故事一般,一个忧郁的女子,在偌大的宫殿里,却只能依靠写信来打发青春的时光。

也许女性在历史上,已经注定了太多的悲剧和凄凉。

感觉更象一篇短篇小说。不如以后的系列都写成这个形式如何?

--------------------------------------------------------------------------------

.。鸿 。. 2001/12/04-10:01..No.[758]

呵呵,以后都这么写可怎么成?不晓得田田和敏敏怎么想啦,我个人的意见,这纯粹是心血来潮,偶一为之尚可,再再三三则不可,毕竟太不专业了。这个“专业”指的是深度。我们各个系列的帖子的着眼点其实还是在一种分析和见解,与小说毕竟差别比较大。再有一则,前面这个帖子里的埃丽诺也是因为事迹少,可以写就这么一篇短篇小说,若是换了旁人,比如她的兄弟查理五世,那要这么写下去,绝对是篇长篇小说了。

这一家几个兄弟姐妹,我其实一直都很感兴趣,事实上,从他们的祖父到他们这三代,我都比较有兴趣。可以说,我对哈布斯堡家族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这三代上(我猜敏敏是在他们的后代上,特别是奥地利那支)。这几个兄弟姐妹中,在我看来,最可怜是伊萨布,嫁了个巨烂无比的丈夫,自己年纪轻轻就死掉了不说,这个婚姻最终其实连一点政治意义都留不下来。总觉得她生生对了“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两句话(远袭人之意而言之)。可叹啊。不过我最怜惜的还是埃丽诺,怜惜她的善解人意和委屈求全。所以才会写了这个帖子。奇怪的是,这几个姐妹都不幸福,偏偏那两个兄弟,查理和斐迪南,至少都还有美满姻缘。

如果说我对哈布斯堡的兴趣集中在这三代人身上,那么对这三代的兴趣则集中在查理五世身上。此人我兴趣甚大,想法亦多,倘或要写帖子,真要好好说说。不晓得还有没有哪位也有此同好的?好笑的是去年在维也纳的一家博物馆里,正赶上那里面的一个特殊展览,是关于“卡尔五世”的。当时我就想啊想,怎么也想不到这到底是哪个人,看那时代事迹,却又明明可以重合查理五世。后来专门问了个欧洲人,才确证英文中的Charles就等于德语里的Karl,西班牙文里则是卡罗斯(Carlos)。所以我总怀疑在西班牙本国历史中,查理五世(在西班牙历史上则是查理一世)说不定叫作卡罗斯五/一世呢。不过我看过的书,统统译成查理,看来要去学西班牙文才成。

家园 帝后传奇之此恨绵绵

帝后传奇之此恨绵绵

白居易吟咏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思念时,说:“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华帐里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同样是白居易的诗,同样是吟咏求助于鬼神的,在<长恨歌>里,他说:“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至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云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事情有的时候很有意思,完全不同的文化,完全不同的历史,也能产生出极其相似的信念,也能流传出极为相象的故事,只是这一回,是真正的夫妻。几百年后,在欧洲大陆上,神圣罗马帝国帝王马克西米林一世,也要求一名魔法师为他招唤亡妻的灵魂。他保证在见到妻子以后,不会开口说话,可是当黑暗中妻子的身影冉冉出现、身上还穿着那致命的一天里蓝色的衣服时,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呼唤起妻子,于是无数梦中辗转思念的身影便迅速消失。纵然“翠娥仿佛平生貌”,却只得空叹“既来何苦不须臾”。

马克西米林一世,凯撒.马克西米林或简称凯撒.马克思(以下简称Max),来自欧洲哈布斯堡家族。他和法国伯艮第的玛丽的婚姻,大约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联姻之一。也许当时人不能预见这段婚姻将给欧洲带来怎样的影响,但是他们同样也不能预见,这纯粹的政治婚姻,会培养出怎样深厚的感情。

从十四世纪中到十五世纪中的英法百年战争,对于法国是一场可怕的梦魇,而英国,虽然风光无限过,毕竟不能笑到最后,毕竟也变成了一种折磨。可是,却有一个家族,在这场战争中强大,那就是伯艮第。1435年签订的英法协议,没有将战争带到最后的终点,却给当时的伯艮第公爵,菲利浦,赢得了不受法国皇权限制的巨大利益。虽然他和后来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关系良好,但是他的儿子,下一任伯艮第公爵查理,却成了路易十一的首要竞争对手。那个时候,伯艮第十分富庶,而且领域极大,包括现在法国境内的伯艮第、弗朗得斯以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一带。查理和路易虽然源自同一个高祖,但却是彼此深深痛恨着。查理膝下只有一个女儿,玛丽,只以玛丽身上所将继承的领地而言,欧洲便有无数的王公贵族向她求婚,这其中,就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帝王弗来德里克三世的儿子Max。查理的权力虽大,但他更想要的,还是一顶王冠。于是,他以弗来德里克三世在下一任帝王选举上选他为王的条件将女儿许给了他的儿子。可是,这条件答应得容易,做起来却难,这场婚姻终于还是吊在了半空。1477年,查理战死,将硕大的领地留给了女儿玛丽。路易十一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他立即宣布,要将19岁的玛丽娶来做自己的儿媳妇,而那时法国的皇太子只有8岁。Max毕竟是玛丽名义上的未婚夫,于是他也带了队人马,从奥地利出发。此时的玛丽,是热切的希望着Max的到来的,但是她的希望,与其说是对素未谋面的未婚夫的希望,不如说是对避免嫁给一个小孩子的希望;而路易十一违背对她的承诺,支持弗朗得斯的贵族们杀掉她父亲的两个大臣,就更加激化了她对路易的憎恨。Max的速度是不快的,然而终于到达了伯艮第,玛丽便毫不犹豫的将自己嫁给了他。1477年的这场婚姻,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将深刻影响欧洲的政治格局。

在德国历史上,Max大约是拥有最多传奇故事的人物,也是被后人赞美得最多、同时被另一些人批评得最多的人物之一。他幼时的经历,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然而到了18岁时的他,已经毫无疑义的是一个受过了完整教育、而且拥有典型贵族子弟习气的王子了,所以向伯艮第进发的Max,已经有过一个情妇,并且将她留在了碎心的哭泣之中。然而,真正的爱情,却是在他结婚之后才让他体会到。伯艮第的生活,对Max而言,是更大的奢侈,而他和玛丽之间迅速增长的感情,便逐渐成为了一种传奇。因为在古时的欧洲,贵族的婚姻,是完全的政治联合,婚姻中的爱情,不但稀少,而且几乎不合时宜。可是他们两个,却是真正的爱上了彼此。Max对玛丽的感情,直到现在还有他的文字可以追寻。大儿子在婚后一年出生,跟着是个女儿,再一个儿子,却死在了襁褓。再然后,可怕的那天就来到了。

Max和玛丽,都爱好打猎。1482三月的一天,在他们打猎的途中,玛丽从马上摔了下来。传说中,玛丽为了尊严,拒绝医生检查自己的身体;那几日,Max如堕地狱,苦苦的为自己的妻子祈祷。但是玛丽终于伤重不治。近五年的婚姻,她留下了一子一女,他们日后都将和西班牙的皇室联姻,而她的孙子,查理五世,身上集中了部份伯艮第(到了那个时候,历史已开始称呼那一块土地为尼德兰)、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权,将会成为欧洲拥有最多王国的帝王。玛丽的死,带给瘫痪中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巨大的喜悦,却也为日后法国和哈布斯堡家族的斗争、整个欧洲和哈布斯堡家族的斗争留下了起因。而她留给Max的呢?

Max继承了岳家和法国皇室的斗争,却在失去妻子以后,败在了老谋深算的路易十一手上,失去了部份伯艮第领土。Max在这以后近四十年的生命中,他将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国王,他将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扩张不遗余力,他将因为财政拮据娶来一位意大利妻子,他将风流荒唐而留下许多私生子。但是他用一生的时间,都没有从玛丽的死中完全恢复出来。他每一提到玛丽,都会落泪;他曾告诉一名伯艮第将军,他一生中唯一快乐过的时候,就是在伯艮第时、有玛丽陪伴着自己的时候。1519年,他终于要离开人世,留下遗言,虽然自己的身躯将躺在哈布斯堡祖先的坟中,但要将心从身体中挖出,送到伯艮第玛丽的坟中,和她躺在一起。

家园 帝后传奇之一掷江山

帝后传奇之一掷江山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嘉宝演的那部为了爱情放弃王位的瑞典女王的影片,那最后一个镜头,退了位的女王在海边等待深爱的情人,等到的却是情人在决斗中被杀死的消息。据说,嘉宝的演绎,最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照,虽然不言不语,但脸上的表情,却足动人心。而这部影片,这个镜头,就成为嘉宝的经典。对这片子,心心念念了许多年,到了终于看到的时候,不知怎的,竟没什么感觉,虽然最终嘉宝的那张面孔,我一直不曾忘记,可总觉得,那是因为看的时候太用力看这镜头,而不是因为自己真的被感动了。无论如何,这部影片仍然是好莱坞经典之一,这故事也颇有动人之处。只不过,影片中的瑞典女王,和历史上的人物,其性格行为,都相差甚远。

克里斯蒂娜女王,生长的年代,正是欧洲三十年战争滚雪球般的越卷越大,而瑞典王国正处于其顶峰的时候。她的父亲,葛斯塔夫二世,是瑞典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瑞典人最崇拜的英雄,同时也是欧洲历史上最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葛斯塔夫是个卓越的将帅和战士,他的名声,借由他在俄国和波兰的战绩,在瑞典正式介入三十年战争之前,就已经响震欧洲,所以当1630年他率领军队进入德国的时候,欧洲的新教阵营,莫不欢欣鼓舞。甚至对一些新教国家而言,比如英格兰,在他介入之前,三十年战争并不能算做真正开始。两年后,他在鲁曾击败神圣罗马帝国的著名将领华伦斯坦,给了帝国自1618年战争开始以来最沉重的一击,可惜的是,葛斯塔夫自己,也死在了战场上。瑞典的王位,就这么的落在了尚未成年的克里斯蒂娜身上。

克里斯蒂娜是葛斯塔夫唯一的孩子,自小就被父亲用心的教育,在当时欧洲,可算知识面极广的皇室成员。在葛斯塔夫死后,她的教育,仍然按照他的预定计划来进行,而瑞典的一切事务,就落在了葛斯塔夫生前最忠实亲密的助手,Oxenstierna手中。葛斯塔夫的成就,并不只限于战场,他对瑞典的贡献,使得这个国家在他统治期间,达到黄金时期,成为欧洲一大力量。可是,国内事务的设计与执行,应该说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Oxenstierna。这个人,可谓是欧洲历史上最杰出的首相式人物之一,克里斯蒂娜的统治,有了他的辅佐,应该是很幸运的。可惜,她并不珍惜他的才能,也不欣赏他的意见。

克里斯蒂娜虽然继承了父亲许多非凡的才华,然而,她偏偏缺乏葛斯塔夫作为君主最重要的特质。她为人轻率冲动,易受自己喜欢的人摆布,生活奢侈,不关心国事。亲政以后,她和Oxenstierna的分歧越来越大,而国家财政也被她搞得极为艰难。可是,她也有自己的坚持,那就是不肯结婚。当她被要求尽速履行与表兄、巴勒登伯爵查理的婚约时,她拒绝了,但是,却将皇位的继承权交给了他:如果她无嗣而亡,查理将成为瑞典的国王。仿佛早有预谋一般,1654年,克里斯蒂娜宣布退位,虽然全国哗然,她仍然坚定的放弃了王冠。她的表兄,成为瑞典的查理十世,开始了巴勒登家族在瑞典的统治。

克里斯蒂娜的退位,和爱情其实毫无关系。作为一个新教国家的王位继承人,她理所当然的被授以新教教条,可是她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怀疑自己学习的路德教义,反而对天主教的历史更感兴趣。瑞典是不可能接受一个皈依天主教的领导者的,而她对国家事务又兴致缺缺,经过几年的考虑筹划,她终于选择放弃头上的王冠。很难想象,能够令无数人舍生忘死的地位,在她看来,却无足轻重。克里斯蒂娜的学识和智慧,在欧洲君主中,是比较好的。这样的行为,绝非出自她一贯的轻率,反而是经过了深刻的思考,而这思考的背后,没有广博的知识和对人生的理解,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作为一个君主,她却是不成功的。她继承的,是一个全盛的国家,而她留给查理十世的,却是一个艰难的局面。幸运的是,查理十世具有优秀的才能和领导力,倘若他对战争的兴趣不是那么大,倘若他没有死得那么早,这艰难的局面,会改善得更多。

克里斯蒂娜退位后,来到梵帝冈,受到教皇的热烈欢迎,未几便皈依了天主教。她在以后的生命中,持续做着使人目瞪口呆的行为,她的奢侈也使她经常处于经济的拮据,而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总是从被礼貌的款待过渡到被逼迫离开。奇怪的是,当她离开瑞典的时候,曾经希望永远不要再回去,可当查理十世过世之后,她却试图重新得回王位。然而,虽然她的退位使得大臣们依依不舍,她重新掌权的要求却也受到一致的反对。她死后,被葬在了梵帝冈圣彼得大教堂。对于天主教徒而言,这是个了不得的荣誉。她的一生,总是不满于现状,总是追求着遥远的东西,大约只有在死后,才真正的得到了满足。

--------------------------------------------------------------------------------

.。丁当 。. 2001/08/04-20:37..No.[716]

我总是感觉,欧洲历史上,宗教的气氛太过浓厚,很多国王女王,因为宗教问题而出现很多人生的失误,实在是一个悲哀的现象。

象瑞典女王,很可能是因为宗教的问题而无法和臣子相处的吧。我记得以前看过的一些资料,似乎女王对于宗教的热心,超过了她对国家的关注。所以,她才要退位的。(野史而已)

--------------------------------------------------------------------------------

.。非红 。. 2001/08/05-01:26..No.[717]

《鹿鼎记〉的最后,一干天地会好汉要推举韦小宝做盟主造反,许以他将来能当上皇帝的美好前景,韦小宝吓得面孔发白,连连推辞,说道“做皇帝又辛苦又不好玩”,几个人知道他没有为国为民挺身而出的胸襟,再三说他不动。韦小宝那话虽说得俚俗,但在我心中也做那般想,若是把个皇帝让我来做,我也是万万不肯的,自知没有达到那地步的才干是其次,首先是没有那种牺牲精神,不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没有自主的婚姻,不可以时时偷得浮生半日闲,做人简直没有味道。

感觉上欧洲有很多任性的君王,象鸿介绍的这位克里斯帝娜,英格兰那位坚持不肯结婚的伊丽莎白,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中国历史上倒不多见。皇帝这个职位,确实不适合世袭,应该有德有才感情纤维粗者居之。

--------------------------------------------------------------------------------

.。敏敏 。. 2001/08/07-22:17..No.[718]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欧洲这一干任意枉为的君主,非红提到的那一堆,伊丽莎白不在此列。从“人”的角度讲,当然她们都有值得同情的地方,但是作为君主,她们极为失职。没办法,我巨恶没有责任感的人,而君主这个职业又及其需要职业道德,关于万民生死啊!像苏格兰的玛丽,法国的安东玛奈特,也许她们实际上的确只是“普通女人”,但是既然身在其位,却没有履行她们的责任,我实在对她们没有半分好感。

--------------------------------------------------------------------------------

.。鸿 。. 2001/08/08-09:27..No.[719]

克里斯蒂娜和议会的矛盾不在宗教问题。基本上,她对宗教的怀疑和兴趣都是非常私人的,从来没有成为国家事务。她和大臣们的矛盾主要还在政见不同以及她对国事的漠不关心。

温莎公爵,我实在忍不住要再说一次,虽然他是所谓“不爱江山爱美人”,但是事实上,他的退位不是那么浪漫的(我曾经跟在哪个帖子后面罗唆过两句,这里不再赘)。对此人我无甚好感(当然包括他的妻子),虽然小时候也觉得不可思议过。

依丽莎白我始终认为她是个好君主,而她的不肯结婚,个人以为,绝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手段,而且是相当成功的政治手段。可是在感情上,觉得此人胸襟气度都不够,没有达到一个伟大君主的程度。

敏敏你说的安东玛奈特是指路易十六的玛丽安东奈特罢?基本上我对此人的看法和你相同,虽然,大仲马给我的影响有点无法忽视说。

最后说苏格兰的玛丽。唉,我们一直对此人有分歧。上次聊天时没和你辩,怕你说我有私心,现在过去那么久了,就多说几句。我觉得,作为君主,她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缺乏责任感。她其实很努力的在做一个君主,只是她在法国接受的教育使得她和国内贵族的观点已经不同,而这其中又包括致命的宗教问题。作为君主,她过于浪漫,对人太容易付出真心和热情,比如她在亲政的前几年,那般的相信莫雷(此人非彼人)而使他的权势增长过快,不过这些作为君主的弱项恰恰成为她个人最富魅力的地方。她努力过的,只是,一来,运气不好(比如,如果吉斯兄弟--此人非彼人--不是忽然被谋杀,国际背景会对她更有利),二来,无可否认她的政治眼光和手段都不够犀利,可是这和缺乏责任感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家园 帝后传奇之三位一体

帝后传奇之三位一体

.。鸿 。. 2001/08/13-09:29..No.[721]

--------------------------------------------------------------------------------

领土的征服,版图的扩张,往往免不了战事纷争,生灵涂炭,可是在北欧的历史上,却有一位君主,不曾大规模的挑起战争,凭借着的更是个人的魅力和声望,统一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将瑞典、挪威、丹麦联合在一起,而在其统治期间,国家安定详和,本人也被人民热烈的爱戴着。而这位君主,竟然还是个女性。这,不能不算是个异数。

14世纪的瑞典和挪威,都在同一个国王Magnus的统治之下,而虽然挪威人对这位君主心存敬意,瑞典却对他非常不满意。1363年,他的长子Haakon,瑞典王国的继承人、同时已经被加冕为挪威国王,屈服于瑞典国内贵族的意愿,违反父亲和丹麦联姻的计划,同意和德国公主Elizabeth联姻,然而当Elizabeth的远赴瑞典的船队因天气恶劣在丹麦暂时着陆时,却被丹麦的国王Valdemar囚禁起来,其目的是将自己年仅10岁的小女儿玛格丽特(Margaret)嫁给瑞典和挪威的皇储Haakon。他的计划的确成功,Haakon来到丹麦,娶走了这个尚是孩子的公主。七年后,他们的儿子Olaf出生。再过五年,Margaret的父亲、丹麦国王Valdemar过世。Margaret的第一顶王冠由此而来。

北欧国家有一个古老的传统,国王要由立法机构选举产生,而立法机构里面,要有贵族和平民的平等的声音。虽然平民的声音随着其地位的低落渐渐消失,虽然国王的候选人往往皆为皇室血亲,但是,北欧国家一直不曾废弃这样的传统。Valdemar只有两个女儿,小女儿Margaret,而大女儿嫁了德国的一个王子。当他过世后,丹麦忽略了大女儿的年长的权力而将王冠提供给小女儿的儿子Olaf,因为丹麦和德国有着久远的仇恨,也因为,Margaret作为挪威皇后和丹麦公主,显示了令人尊敬的品格。Margaret的儿子Olaf尚是幼子,于是她和丈夫Haakon代替儿子成为丹麦的监国。数年后,丈夫Haakon过世,Margaret成为丹麦和挪威的监国。再数年,儿子Olaf突然死去,王位悬空。这些年来,作为两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Margaret对国事的尽责,对人民的公平,她的能力和品格,为她赢得了广泛的爱戴,于是丹麦人请求她成为真正的君主,挪威随后效仿,Margaret成为两个国家的君主。

早在Margaret还是挪威皇后的时候,瑞典内部就已经对当时的国王,她的公公Magnus诸多反对,终于邀请了德国王子阿尔伯特(Albert)前来接手瑞典。Albert打败Magnus,成为瑞典国王。虽然Haakon在生前从未试图夺回瑞典的王位,可是Margaret却在他死后也不曾放弃过对瑞典的渴求。讽刺的是,虽然Albert是被瑞典贵族邀请而来,却在不久之后因为自己的独断专行而被贵族们反对,于是他们又来邀请Margaret接管瑞典。可谓正中心思,Margaret迅速派了一支军队进入瑞典,打败了Albert的德国军队。于是,Margaret得到第三顶王冠。

虽然这三个国家对于国事有不同的要求和理想,但是很一致的,他们都安静的服从着Margaret的统治,甚至在Margaret提出将三个国家联合成为一个的时候,他们也同意了。于是1397年,三个国家通过联合法案,他们将在一个君主的统治下永远成为一个国家,同时各自保留自己的法律和内政的独立。在通过联合法案的同时,他们也接受了Margaret选择的继承人--她的外甥、德国年幼的王子艾立克(Eric)。此后的Margaret,虽然享有巨大的权力,却显示出对权力的莫不关心。她的所做所为,似乎只是为了能够保证Eric成年之后能够接手一个有秩序的国家,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虽然她力图使所有人对待Eric为他们真正的君主,但是所有的人都明白,真正的统治者其实是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Margaret的统治下,享受着许多年来不曾见过的和平与繁荣,她的声望也响遍欧洲,一直到1412年她的过世。

应该说,Margaret是个非常有能力的君主。她的智慧使得同时代的人敬服。她懂得统治的技巧,也有着忠诚的人品,使得她的臣民在尊敬她的同时也爱戴着她,即使在意见不一的时候,因为这份尊敬和爱戴,而肯服从她的命令。可是,她却也犯下了不小的错误,最重要的一个,是没有为这才联合到一起的国家选择一位有能力的继承人。也许是因为生活在Margaret的影响下太久,也许是因为一切来得太过容易,Eric的轻率固执以及好战,在他亲政之后,迅速找来国内的不满;而Margaret当初为了和平让出给德国的一块土地,也成了日后永久的纷争。Margaret联合三个国家的计划,是出于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这三个息息相关而相对弱势的国家能够联合成为一个强大的王国,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外侮。可惜的是,这样的愿望虽然美好,却没有能够真正被实现,而联合法案在通过的时候,就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君主的选举方式未曾确定。Eric陆续失去了三顶王冠,瑞典在百年后正式废除联合法案,退出这一联合王国,而丹麦和挪威的联合,倒是得已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

--------------------------------------------------------------------------------

.。敏敏 。. 2001/08/14-22:49..No.[722]

厚厚,鸿真是信人。果然是偶喜欢滴统一北欧的玛格丽特一世窝!

鲜少看到那些出色的女君主能够选择到出色(至少是合适吧)的继承人。中外都一样。是不是自身的光芒过于耀眼了?玛格丽特如此,玛丽亚特丽莎也是。哎,没的枉费了半生心血,可怜意悬悬半世心!

--------------------------------------------------------------------------------

.。鸿 。. 2001/08/15-08:35..No.[723]

其实我也挺喜欢玛格丽特一世。难得有这样有能力而且为人也正直忠诚还又不会被权力过于着迷的人。

说到玛丽亚特丽莎,真正又是个可钦爱的。我极唾弃她的丈夫弗兰兹一世。没什么本事不说,还不老实做人。想想都替玛丽亚特丽莎不值。可是呢,说到她的继承人,我想,首先她没有选择的余地,其次,约瑟夫二世其实还不是太差劲,更重要的还是时代毕竟走在了他们的前面。我觉得,基本上,玛丽亚特丽莎之后,奥地利就陷在围墙里面不肯出来了,而围墙外面正是变化剧烈。其实这个皇朝一直就比较的固步自封,只是当大家都在差不多一样的位置时,还不算什么,当旁人越走越快后,他们就落后了,而偏偏又固执得紧。

--------------------------------------------------------------------------------

.。敏敏 。. 2001/08/16-21:13..No.[724]

说玛丽亚是幸运女皇,真不知是幸也不幸。丈夫就不去说他了,怎么不好也是自己挑的,生在帝皇家,当时能顺心随意也就是天大的幸运了。那么多的儿女,也没有谁真正继承了她作为君主的优秀特质。丈夫不忠、儿女不如意、国家长期陷于战争泥沼,已经离幸运远得很。至于到安东玛奈特,恐怕是死不瞑目的了。

呵呵,鸿我没有表达清楚,不是说玛丽亚选的好不好,就是说她们因为各种主客观的条件而“选不到”。比如你说的,“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哈布斯堡这个皇朝,还真是恪守传统又固步自封,偏偏我又满莫名的对她有兴趣,看着她中后期的历史,那叫一个难受。

我走题了哦?

--------------------------------------------------------------------------------

.。鸿 。. 2001/08/17-12:13..No.[725]

也对。那个家族,或者说皇朝,实在是,怎么说,想一想,其实和我们国家到了清朝后期很有点相象。盲目自大的结果只能陷入毁灭。对了,我给你的那本书有没有看?有没有什么发人深省的观点?其实查理五世之后,我对这个皇朝的兴趣就淡了些(呵,其实这时候他们才起步而已),而西班牙那支结束之后,我的兴趣就更淡了。也许是因为他们江河日下,如你那般的看着难受。

家园 帝后传奇之此情不渝

帝后传奇之此情不渝

.。鸿 。. 2001/04/16-05:38..No.[527]

--------------------------------------------------------------------------------

16和17世纪的欧洲,宗教战争是个永恒的主题。1618年到1648年间的“三十年战争”,便是这个主题的表现之一,虽然它和每一场宗教战争相同,到后来演变为政治和利益的争夺。这场战争,曾经被有的人比喻成特洛伊战争,因为,他们说,如同当时有个海伦挑起特洛伊战争一样,这里面也有个人挑起了这场战争,这就是当时的波西米亚皇后,依丽莎白。

1596年,当依丽莎白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正在焦急的等待着英格兰的王冠,为了讨好当时的英格兰女王依丽莎白一世,他给女儿起了同样的名字。1603年,她追随着成为英格兰詹姆斯一世的父亲的脚印,进入伦敦。几年之后,她已经成为有着众口称誉的美丽的少女(赞美她的诗歌,最有名的,应该是许多年后沃顿的那首<波西米亚的依丽莎白>罢),而她的身份,就更为这份美丽添上耀眼的光环。当时的欧洲,是天主教和新教阵营的强烈对立,而身负两个王国的詹姆斯,无疑是新教国家的领袖级人物,所以她的求婚者,简直是不计其数。而詹姆斯却一直把自己看成一个和平的缔造者,于是他的脑海中,有一个和天主教的法国双重联姻的计划:女儿嫁给法国皇太子,而儿子,王位继承人威尔士王子亨利,将会迎娶法国的公主。这样的婚姻谈判持续了许久,然而1610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被杀,他的遗孀,此时成为皇太后的玛丽,将联姻的兴趣转到了西班牙。这一段婚姻谈判,就这么无疾而终了。两年后,英格兰宫廷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巴勒登的选举候弗来德里克五世,他是詹姆斯新选中的女婿人选,这样的联姻,将会使詹姆斯在实际上成为欧洲新教的领袖。

所谓选举候,是有权力投票选举神圣罗马帝国国王的人。在统治德国那许多大小不一的公国的王候中,当时只有7个地方的统治者有这样的权力,被称为选举候。弗来德里克只长依丽莎白四天,在英格兰宫廷,很快得到许多人的好感,包括他未来的妻子依丽莎白和她的哥哥亨利。依丽莎白和亨利的感情是极好的,虽然他们在不同的宫中长大。早在詹姆斯和法国谈判的时候,亨利就答应妹妹,自己娶法国公主的唯一条件,便是妹妹也嫁给法国皇太子,这样即使二人各自婚配,共同的姻亲仍然会使他们亲密无间。而如今,他又答应妹妹,他将会陪同她一直到达德国,同时顺便给自己挑选一个德国妻子。然而遗憾的是,不久之后,亨利便死于伤寒。做为王位继承人,亨利有着一致的赞誉,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被所有的人热烈的爱戴着。如果他不死,而是成为亨利九世的话,英国历史,说不定会重写,在他的弟弟、日后的查理一世的统治期间爆发的内战,说不定会被延迟许久。可惜的是,历史毕竟不能改写。亨利病中,为了预防传染,依丽莎白被禁止探望。而亨利的最后的一句话是:“我那亲爱的妹妹依丽莎白在哪里?”

可以想象依丽莎白的悲痛是如何的巨大,她在弗来德里克的陪伴中找到安慰。可是,虽然他们的感情在迅速增长中,弗来德里克却恐慌起来,因为亨利的死,把依丽莎白提到第二顺位继承人的位置上,如果有一天,英国的国王要从她或者她的孩子中挑选,那么,英格兰人更希望她的丈夫是一个真正的国王。事实上,依丽莎白的母亲,皇后安,一直就不曾满意过这段婚姻。安的一生,从国王的女儿,到国王的妻子,到国王的姐妹,将来还会是国王的母亲,在她的眼中,弗来德里克的选举候头衔,也无非就象是个伯爵而已,怎样都不配自己的女儿的。幸运的是,詹姆斯并没有最终改变主意,婚礼毕竟如期举行,在1613年的情人节那天。两个月之后,詹姆斯在海边送走自己的女儿女婿时,流着泪请求弗来德里克好好照顾自己的女儿。

其实詹姆斯是不必担忧的。弗来德里克和依丽莎白,非常相爱,而这份爱情,将会持续一生。他们在海德堡的皇宫中建了一座意大利花园,弗来德里克为了给妻子一个惊喜,曾经命令一夜之间在花园中造好一座刻有两家祖先的拱雕。他们因为不能忍受海德堡里两个人的房间分开得太远,甚至住在同一间卧室里。婚后一年,他们有了个儿子,巴勒登有了继承人,而英格兰也同样的高兴。一切似乎都很好,仿佛王子公主从此幸福快乐。可惜却是山雨欲来了。

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国王的继承人,费德纳多二世被选为波西米亚国王。当时的波西米亚,已经是个新教国家,不能忍受一个天主教的国王。1618年,波西米亚叛变,赶走了国王,并在次年邀请弗来德里克来做国王。这是个巨大的责任和诱惑,也是个严峻的考验,接受的结果,必然意味着战争。弗来德里克希望从岳父那里得到建议,可是迟迟得不到回复。后来依丽莎白的敌人攻击她说,是她的野心怂恿丈夫接受了王位,同时把欧洲卷入一场灾难性的持续了30年的战争,所以有人将她比做海伦。但是事实上,当弗来德里克征求依丽莎白的意见时,她说的,只是无论他的决定是什么,她都会支持他。波西米亚不可能永远的等待在那里,于是弗来德里克决定接受王位,基于那个古老的信念:君主的位置是上帝赋予来造福人民的。

他们成为波西米亚国王和王后的时候,是1619年的冬天。反对者散布说,当春天的阳光到来时,他们的王位也会如雪般的融化。不幸的是,他们果然在第二年就被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击败,失去了波西米亚,跟着又失去了自己本来的领土巴勒登,由此开始了流亡生活。弗来德里克希望着英格兰的军队,可是在英格兰,詹姆斯重病缠身,他能给予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几年后,荷兰王子提供给他们住所,他们从此定居在海牙。依丽莎白在这里,一住便是30多年,而弗来德里克则不断的行军在外,试图恢复自己的领土。依丽莎白在这一切灾难中,表现出了坚毅的勇气,赢得了广泛的尊敬,那些追随着弗来德里克作战的人,都声称是为她而战,更有人遵循中世纪的传统,在自己的帽子上挂着她的手帕。而对于他们夫妻而言,逆境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感情。每一次行军在外,弗来德里克都会非常的思念自己的妻子,不停的给她写信。1632年,弗来德里克再一次领兵在外,这一次,有了瑞典国王葛斯塔夫二世的支持。葛斯塔夫二世已经赢得了许多场战争,这一次,弗来德里克又抱了强烈的希望。可惜的是,葛斯塔夫战死疆场,而他自己,也染上瘟疫死去。临终前,他给儿女们留下遗言,让他们服从自己的母亲,而对依丽莎白,他说,她是我生命中的最珍贵的事情。

在依丽莎白以后30年的生命中,她终于等到战争的结束,等到部份巴勒登被还给她的儿子;她也看到英国的资产阶级内战,无助的听到自己的兄弟被送上断头台;她到底等到了王朝的复辟,等到查理二世回到伦敦。但是她一直没有脱下那身黑色的代表守寡的衣服。1662年,她终于回到伦敦,也死在了伦敦。死后,她被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兄长亨利的身边。她和弗来德里克一共有16个孩子,其中13个活到了成人。她的小女儿索菲亚,将会嫁给汉诺威的选举候,而索菲亚的儿子,将会在1714年成为英国的乔治一世。

--------------------------------------------------------------------------------

.。鸿 。. 2001/04/16-05:58..No.[528]

忽然觉得自己有些罗唆,竟然写了这许多。田田,这就是我和你说的我最喜欢的那一对了。

--------------------------------------------------------------------------------

.。兰兰 。. 2001/04/17-00:25..No.[532]

鸿,你真是博览群书博学多才,这么多的中外历史掌故你竟然如数家珍,我叹服。文约海棠社比我中学时的历史课生动有趣多了,相逢恨晚呀,不然我的历史功课绝不会差这么远……

--------------------------------------------------------------------------------

.。fantasy 。. 2001/04/17-04:47..No.[533]

鸿呀~~真的太崇拜你了~所有枯燥的历史故事被你们一说都成了生动的历史再现,我一向头痛历史,和兰兰一样,背书的时候恨不得长两个脑子,如果历史书上的故事都是这样讲述的话,我想没有人会不喜欢学吧?

--------------------------------------------------------------------------------

.。鸿 。. 2001/04/17-07:44..No.[535]

不敢当。但是知道有人在看,已经很高兴了。

我们中学的历史课本,立场太单调。当初我虽喜欢学历史,可是最烦背那些个历史意义和作用。每一个事件都有好几条作用,有好几条意义,有好几条经验,差不多的字眼,硬是变幻成几十句话来说,我想,这也是它枯燥的原因之一。而且看事情的角度是永恒不变的单一。所以历史课和政治课只有一步之差。还记得高中历史课本里怎么说查理一世和英国内战(印象中,我们的历史课本上是把那次内战称为革命是不是?)?幸好历史不是只存在于中学课本上。

--------------------------------------------------------------------------------

.。fantasy 。. 2001/04/17-09:47..No.[537]

真是惭愧呀~你们写的文章我都看过了~~~~这一系列的帝后传奇我更是没有放过呀~~只是不敢发言罢了~~我相信很多人都看了~~~但是发言的很少~~~~因为你们实在写得太好了~~~都怕班门弄斧么~~~呵呵~~~~

--------------------------------------------------------------------------------

.。田田 。. 2001/04/17-10:22..No.[538]

鸿,偶有一个问题滴说,那个詹姆斯一世是不是就是那个“君授神权”的家伙,还有查理一世就是被克伦威尔处死的吧。但偶好象记得詹姆斯一世也是被处死在伦敦塔?是谁干滴?还是偶记错了?

--------------------------------------------------------------------------------

.。田田 。. 2001/04/17-10:37..No.[540]

对了,鸿,偶还有一个问题,不好意思,逮着有人解答了。自1701年,那郭英国法律好象规定只有詹姆斯一世的孙女索菲亚公主的新教徒后裔,才可以成为君主。而罗马天主教徒或那些与天主教徒结婚的人或这些人的婚生子女都不能继承王位。我想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当初恰恰是索菲亚的后裔呢?如果篇幅太长了,你或者另开一个主题?

  

--------------------------------------------------------------------------------

.。鸿 。. 2001/04/17-12:27..No.[543]

田田啊,你居然问我詹姆斯一世是谁。我特意点出他是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就是为了给有心人一个暗示,你你你......

言归正传。就在这里说了,不再另开主题,我尽量简短,希望也能清楚。詹姆斯一世的确是你说的所谓“君授神权”的家伙。应该说,他和他的儿子,下一任君主查理一世,以及斯图尔特王朝的继承人们,都是禀着这个古老的信念,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把国家带向辉煌的。可是,这个信念,在查理一世的时候,就开始被置疑,再加上查理的固执,终于领向内战。其实比较一下英国历史和法国历史,有一点非常有意思。在英国,是贵族们和平民们联合在一起,限制君权的历史;而在法国,则是皇室试图控制贵族们的权势,建立集中的中央政府的历史,而法国平民,一直到大革命时才真正起来。1642年开始的英国内战,是议会和国王的战争,克伦威尔是后期才崛起的,查理一世是在1648年的第二次内战后被俘、次年被杀的。至于詹姆斯一世,应该说是病死的,虽然这里面有那么一点点可以置疑的地方,但是我想,这点置疑顶多延迟他的死亡而已。有谣言说他是被白金汉公爵毒死的,但是事实上,白金汉如果真的有心做怪,应该也只能是在詹姆斯的医生选择和治疗手段上有不忠诚的地方。詹姆斯死后,议会企图审问他,可是查理一世解散了那次议会,救了白金汉。啊,说起白金汉公爵,那可是我在英国历史中第一个爱上的人物。当然,我知道其实他根本不值得,可是,谁让大仲马对他那么好?后来渐渐学会把历史上的白金汉和想象中的白金汉分开来。呵呵。不好意思,跑题了。詹姆斯绝不是死在伦敦塔里的。你可能把他和亨利六世搞混了。

再说汉诺威王朝的继承。还是要从头说才能比较清楚。查理一世的被处决,真正是吓坏了英格兰人,激怒了苏格兰人。克伦威尔虽然希望共和,但是其实还是专政,他只是个没有国王头衔的国王而已,而且他的头衔后来也变成世袭。他是个有能力的人,他儿子可不是,于是斯图尔特王朝于1660年复辟,国王是查理一世的长子查理二世。查理一世的妻子是法国公主,自然是个天主教徒。虽然英格兰早是个新教的国家,她的孩子们也是新教徒,可是她对两个儿子的影响,实在是非常大的。查理二世和弟弟詹姆斯都相当倾向于天主教。特别是詹姆斯(作为国王的弟弟,他当时是约克公爵),第一个妻子死后,再婚便娶了个天主教徒,后来更是皈依了天主教。查理二世没有孩子,所以他就是王位继承人。在查理二世统治期间,议会试图将詹姆斯赶走并剥夺他的继承权,可是查理二世说什么也不肯。然后詹姆斯就成了国王,是为詹姆斯二世。然后他就生了个儿子,这是他唯一的儿子。议会又给吓坏了,因为这样下去,英格兰恐怕要恢复天主教的统治了。于是,1688年,他们赶走了詹姆斯二世,邀请荷兰国王威廉登陆英格兰(又一个威廉登陆,呵呵)。威廉的妻子,是詹姆斯二世和第一个妻子生的大女儿玛丽(小女儿就是日后的女王安)。然后经过许多反反复复(涉及英国那两个著名党派,这就不说它了),终于请威廉和玛丽共同执政,是为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并且议会在1689年通过了那项著名的“君主立宪”法案。虽然威廉三世的权力比现在的英国君主大许多,但是那个法案仍然极大的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是议会对抗王权的一个辉煌的胜利,所以,英国革命,应该指君主立宪。玛丽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子女,王位继承人显然就是妹妹安了。那么安以后呢?除了被赶走的詹姆斯二世一支外,血缘最近的就是詹姆斯一世的孙女、汉诺威选举候遗孀索菲亚(依丽莎白和弗来德里克五世的孩子虽多,但是当时还在世并且有子嗣的,只有索菲亚)。所以议会在1701年通过你说的那个法案:如果威廉三世和安都没有继承人,那么,安以后王位就会传给索菲亚和她的孩子(如果他们是新教徒)。新教徒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英格兰议会赶走詹姆斯二世时,几乎是完全因为他的天主教信仰。当然事情不是那么顺利的。被赶走的詹姆斯二世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礼遇,他的儿子查理一成年就被路易承认为英格兰合法国王。1714年女王安死后,英国议会也有势力希望请回斯图尔特王朝,而苏格兰就更是坚持。可是查理不肯皈依新教,也不肯承认君主立宪,还不肯承认苏格兰的长老会(斯图尔特家族的共同信仰,唉。)。所以最终还是由汉诺威选举候、索菲亚的儿子继承了王位(那时候索菲亚已经死了),开始了英格兰的一个新王朝。当然被驱逐的斯图尔特王朝试图复辟,这又引起了许多战争,曾经就差那么一点点就成功了。唉。

--------------------------------------------------------------------------------

.。田田 。. 2001/04/17-13:03..No.[544]

鸿,是偶愚钝啊,偶想起来了,詹姆斯六世就是苏格兰的玛丽女王的儿子,偶无脸见人啊

--------------------------------------------------------------------------------

.。rarrxr 。. 2001/04/17-23:56..No.[546]

天啊,我实在觉得文约海棠社的JJMM们都太有才华了,当年我读书时也不务正业的爱翻野史,可是也仅限于中国历史,欧洲给我的感觉就是小国林立,公主王子N多,家系关系错综复杂。不好意思的说,之前对欧洲王室最深的印象就是血友病了。

总之一句话,大受教育。

--------------------------------------------------------------------------------

.。田田 。.

血友病,那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事情吧,她和表哥阿尔伯特亲王结婚生下了9个孩子,四男五女,4个男孩子有3个患有遗传病――血友病,女孩子也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3个男孩子早夭,而她的女儿和外孙女儿分别和欧洲各地皇室联姻,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与维多利亚女王有血亲关系的欧洲几个国家的皇室中,四代人三十六个子孙,其中竟有十个王子王孙得了血友病,真是悲剧。

好久了,我居然还发过言。鸿的文章总是充满感性。

某些人出生贵人之家,从此养尊处优,付出的代价就是自由和婚姻的选择权。想要幸福生活一直都是不容易的事。

想了解古代欧洲的继承法,不知各位可否帮忙?

鸿

你有关于继承法的具体问题吗?是想知道很多细节,还是大概了解一下就好了?我先简单说一点,看对你有没有帮助。要详细说,恐怕又要开个帖子慢慢写来。不过,我没专业研究过,也没专门看过这方面的书,是在看欧洲历史文化的东西时慢慢积累起来的,所以,肯定有不够严谨或者丢三落四的地方,还请包涵。基于同样原因,我很难推荐一本或者几本很好的书来看,不过相信图书馆里总会有研究欧洲继承法的书的。

欧洲继承法,我的感觉,最基本一点就是是否遵守撒利克法,在这个大前提下,可以把欧洲分成遵守此法和不遵守此法的国家。

在罗马人统治欧洲之前,日耳曼人有他们自己的法律系统,后来受到了罗马文化的强烈影响。所谓撒利克法,便来源于日耳曼法律系统。它的中心思想是不允许女子以及通过女子传下来的那一支继承家族土地、头衔、地位等等。简单讲,在遵守撒利克法的国家,女子没有继承权,家族产业不能通过女子传递。所以这样的国家里,一定没有女王的存在。而有过女王的国家,至少曾经不遵守撒利克法。

德国是最严格遵守撒利克法的国家。在法国,是14世纪路易十世死掉的时候,法国引入撒利克法,于是他的弟弟可以继承王位而不是他的女儿(他没有儿子),从此以后,撒利克法在法国成为继承法,以后的瓦罗斯和波旁王朝执行最为严格,但是和德国不同的是,撒利克法在法国,只限制王位继承而不一定限制其它级别上的继承。在西班牙,撒利克法是在波旁王朝开始的时候(17世纪,菲利普五世)从法国引入,其目的是为了阻止法国和西班牙合而为一的可能,但是19世纪,斐迪南七世修改了撒利克法,使得自己的女儿可以继承王位,从而引发了持续几十年甚至百多年的内战(所谓的查理战争--还是卡罗斯战争?)。不列颠半岛上是不遵守撒利克法的,但是英格兰在斯蒂芬和女王玛蒂达争夺王位的时候(12世纪)成为根据之一。后来,因为不列颠不遵守撒利克法而德国要遵守,汉诺威王朝结束而维多利亚成为英国女王。在奥地利,查理六世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王位之后,修改了撒利克法,这样的话,如果他死后没有儿子,他的女儿可以继承家族产业(但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王位是无论如何不能继承的)。大部分贵族接受了他的修改,他死后,就是那位著名的玛利亚特丽莎了。但是,奥地利仍然经历了七年--是七年罢--的关于继承的战争。玛利亚特丽莎胜利,神圣罗马帝国的王位给了她的丈夫。

--------------------------------------------------------------------------------

现在的图书真是奇怪,关于经济读物多不胜数,可是有趣味一点的法律读物就很少.我大致找了一下只发现了一本"萨利克法"的原著,很薄,只有二三十页,里面的内容感觉非常笼统,好像把一些习惯性做法直接誊到字面上.有关继承方面讲到女子不得继承地产.那么如果是身前馈赠就可以?还有的女子不可继承地产意义很明确就是不希望土地分割而造成力量衰弱.那么请问女子婚嫁的嫁妆的意义又是什么?

鸿

--------------------------------------------------------------------------------

如果那本书只是名叫《撒利克法》,而且只有二三十页,我很怀疑是撒利克法的条款,而不是对此进行研究的文章。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想而已。事实上,如果真的是的话,我会非常惊奇,因为你找不到其它和继承法相关的文章,却能找到撒利克法的原始条款。

我刚才也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系统里搜索了一下,发现了许多许多关于继承法的书,但是基本上都是分成世界各地的国家的,而似乎没有一本只讲欧洲继承法的历史演变的书。但是我只是大概搜索了一下,没有仔细看。我想,这方面的书还是很丰富的罢,总有一些翻译了过来。在比较大的图书馆里也许机会更多些。

关于身前馈赠。似乎是合理的。但是我一时想不到具体的例子,可以支持这样的说法。且存疑,待我想一想。

嫁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从古来的观念来讲,嫁妆的概念是和一种所谓“dower law”相联系的。所谓dower,是给女方的一种保证,保证在丈夫死后,她能得到一定的财产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嫁妆的概念,应该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通俗的说,是女方家长投给这个婚姻的资本,相当于男方从这个婚姻里可以得到的实际利益,但是从理论上讲,如果双方因为种种原因而婚姻失败、无效、结束,男方需要偿还女方的嫁妆。至于嫁妆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提供,就可以很灵活,这个似乎也可以作为你上面所说的“身前馈赠”的一个例子?一般来讲,嫁妆等于女方带入男方家庭的财产,所以联姻一直是政治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嫁妆无论如何,都只能代表女方家庭的一部分财产(而且应该是比较少的一部分),所以和继承权还是不同的。但以上所说,只是通行观念。在贵族,特别是君主的婚姻条约里,对于嫁妆,要做非常明确的规定。比如女方的嫁妆是些什么,以什么方式提供,在多久的时间里付清,如果婚姻失败(或者女方死亡)嫁妆是否需要归还,甚至子女对于嫁妆的继承权力等等。而即使结婚的时候,两个国家签定了婚姻协定,等到真正出问题的时候,还是可以很复杂。许多君主的婚姻,女方嫁妆在付了许多年都未必有付清,然后新娘死掉,这笔钱就不了了之;又或者,因为两个国家之间的其它龌龊,而将此事平衡掉。我以前写过一个“绝代红颜”的帝后帖子,是关于埃丽诺的。她和法国路易七世离婚(确切说,是婚姻被宣布无效)的时候,她的领土(她通过父亲继承的阿坤延和普瓦图)就是个很棘手的问题。理论上说,这等于是她的嫁妆,如果离婚,她应该可以拿回来,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并不是能够百分之百的保证的。

再补充一句,撒利克法在法国,更重视土地的继承,而在头衔上,则不大关心(这点和德国不同)。另外,欧洲继承法也是长子继承制度(这个是很基本的,上次就忘了说),在女子有继承权的国家里,也是要先男后女,即使女孩子先出生,她的继承权,也要排在所有儿子之后。

家园 帝后传奇之刚柔相济

帝后传奇之刚柔相济

.。鸿 。. 2001/09/17-12:47..No.[735]

--------------------------------------------------------------------------------

  1347年,法国加来,死亡的阴影遍布全城。英国军队占领了这个城市,他们的首领,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已经杀掉了自愿受死的一个法国贵族,而正准备杀掉仍然不肯屈服的另外5个。爱德华三世是那样一个绝对而强硬的君主,而此时他的怒气又是那么的强烈,纵然有人对此于心不忍,却也不敢出来说话。这个时候,他的皇后走了出来,轻轻跪在了他的身边,为那几人请命。爱德华屈服了,收回了他的命令。加来之战,是英法自开战以来英格兰的第二次大的胜利。但是当时,没有人知道,这场已经持续了十数年的战争还会持续百年;这座在战争初期就被占领的城市,在英格兰人最终退出法国之后,仍然悬于敌手,成为他们百年战争成果的象征,一直到16世纪才被吉斯公爵重新收回。百年战争,使英格兰和法国互相仇视,可是那位因为他们而下跪的英格兰皇后,却永远的留在了法国人心底;而1347年加来那一幕,也成为一则美丽的传说。事实上,爱德华三世的这位皇后,在英格兰国内,也享有广泛的爱戴,在宫廷之中,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爱德华三世是英国历史上能力超卓、精力旺盛而野心勃勃的君主之一。他的父亲,就是那位接替了爱德华一世征服苏格兰的任务可是既缺乏兴趣又缺乏野心的爱德华二世;他的母亲依莎贝拉,却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物。她是法国国王菲利浦四世的女儿,在爱德华三世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将他带到法国,而自己在成为流亡法国的英格兰贵族摩迪摩的情人后,同他一起攻入英格兰,迫使丈夫退位,不久又暗中杀死丈夫,从此以儿子爱德华三世的名义同摩迪摩一起统治英格兰。1330年,爱德华三世18岁,名义上已经在位三年,有了一个可爱的妻子和一个初生的继承人,终于决定摆脱母亲的控制。通过一起精心策划的突然袭击,他杀掉了摩迪摩,软禁了依莎贝拉,结束了这段皇室丑闻,自己也成为英格兰真正的君主。

  爱德华的婚姻,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谈判,那个时候,真正有决定力的,自然是他的母亲。当时对依莎贝拉而言,最最需要的是金钱,于是她决定与拥有三块独立领地的威廉二世伯爵结成姻亲。七岁的爱德华,借着去向教皇朝拜的机会,悄悄的见到了威廉的四个女儿--从血缘关系讲,他和她们既是表亲又是堂亲,而他选择了八岁的菲利帕。许多年之后,爱德华再度申明迎娶菲利帕的决心,于是英格兰有了新一任的皇后。

  爱德华在位50年,是英国历史上非常突出的一个君王。他和苏格兰签订了协议,最终承认了邻邦的独立;他开启了英法百年战争,其统治几乎被这场战争完全主导。而因为在这期间,英军节节得利,他在国内又享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统治期间,英格兰内部热情而团结。而他本人,也是十分强势而有着统治欲望的。与此相反,他的妻子菲利帕,却是一个十分温和没有野心的人。她不积极参与政治,不干预宫廷事务,可是她却拥有对爱德华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在加来,她使得盛怒中的爱德华放弃了杀人的打算,后来又在爱德华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王位垂涎不已的时候说服他放弃了这种尝试。也许真的是柔能克刚罢,终其一生,她都是温和的陪伴却又至关重要的影响着爱德华;而当他们的孩子成长起来开始在宫廷中扮演角色以后,她对整个家庭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也正是她的温和宽厚,使得她成为英国乃至欧洲历史上少数被绝对爱戴的皇后之一。可是,她的柔,又不是一种心机手段,她提供给爱德华的,永远是一种鼓励一种安慰一种帮助。他们之间虽然没有任何热烈的言语流传下来,可是我们知道,她随着丈夫征战的脚步来来往往,他们一共有12个孩子,她对爱德华拥有永远巨大的影响力,他们两人之间感情如何,也就不言自明了。

  1369年,菲利帕过世,爱德华始终陪在她的身边。妻子的死,几乎是彻底的击垮了爱德华,从此之后,这位曾经威风凛凛光芒万丈的君主,令人惊异的显示出无能与腐朽,如今的历史学家,甚至不客气的称呼他为老年痴呆。“少年已自薄汤武,不薄秦皇与汉王。设想英雄迟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真的啊,历史上颇有一些能力高强的君主,青年壮年的时候极有作为,而到了老年,却糊里糊涂的任人摆布,比如这位爱德华三世,再比如法国的路易十四,甚至我们国家的唐玄宗。这是巧合呢,还是当真太大的作为令自己倦了累了,索性糊涂下去了呢?在爱德华三世,无可否认的,妻子的死带给了他重重一击。倘若菲利帕能够陪着他走到尽头,日后的英格兰,怕也会有另一番景象罢?

--------------------------------------------------------------------------------

.。丁当 。. 2001/09/22-11:02..No.[737]

说句题外话,鸿你最后那几句真是叫人生出许多感触。英明威武的君王,我感觉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居然往往比其他人更脆弱些。特别是那些相濡以沫的夫妻,温柔的小妻子居然成为威武大丈夫的精神支柱呢。就象你说的,这位皇后的温柔仁慈,对爱德华正是一种不可代替的精神力量。她对整个国家虽然没有明显突出的影响力,但是她影响着君王,影响着他们的子女和宫廷风气,那么,对全国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

.。紫轩 。. 2001/10/10-03:36..No.[740]

对不起,说句本文无关的话,因为我追看你们的文章好久了,可是始终没有看到有人提到伊丽莎白王后的,是奥地利王后,多数人叫她希茜的那位,我想她与奥地利国王那段浪漫开始,几乎悲剧结尾的爱情婚姻应该也值得写上一笔吧,我们已经被施耐德那美丽如童话般的电影迷住太久了。可惜我没有那么好的历史知识,否则也来献丑一番了,现在也只好拜托诸位大侠们写上一笔。

哦,对了,有没有知道宋神宗的母后的资料,就是下令废除王安石新法,也是民间传说中狸猫换太子的那位,我对这位太后很有兴趣呢。而且她也并非如传说中那样的不堪,很希望知道她的故事。

好了,我就静候佳音了。

--------------------------------------------------------------------------------

.。鸿 。. 2001/10/11-07:25..No.[741]

紫轩,先谢谢你的兴趣和建议。

首先,关于茜茜,事实上大家有讨论到,但是不在这个系列里面。越夜越美丽讨论区中曾经有两个帖子谈到过她,一个是我开的“胡言乱语话美女”的帖子后面有她的简单评论,一个是Lavender开的“忆往昔之茜茜公主”,专门说她。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去翻一翻。不过,倘若你真的很喜欢罗密.施奈德的电影,最好还是莫要去看那两个帖子。要考虑清楚啊。正是因为以前提过她,而且我个人对于近代史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大约这里不会再谈她了。

再有关于那位太后。神宗的母亲是英宗高皇后,而传说中狸猫换太子那个是真宗刘皇后(太子是仁宗,李妃的儿子,从小被刘氏抱来养),她们两个不是同一个人。我们在剑魄亦琴心开的几个系列里面,如今我正在写北宋名臣,两个太后事实上都有涉及一点。在范仲淹的帖子里涉及刘皇后,王安石的帖子里提到了高皇后,当然都只是惊鸿一瞥而已。个人以为,高皇后还是可以可以说说的,这个人其实蛮有些意思,反对安石变法也是因为政治上非常保守的缘故。而刘皇后呢,自然和民间传说的形象不同,不过,我是不喜欢这个人的。

--------------------------------------------------------------------------------

.。紫轩 。. 2001/10/16-14:57..No.[748]

其实以前也看过了希茜的传记,当时为了第二天还给别人,我是打着电筒在床上看了整夜,唉,早上起来,手都全部麻掉了。所以看过你们说的东西我还不至于太过失望,总而言之就是红颜薄命了。而且我以前总是以为希茜是在年轻的时候,风华依旧的时候被刺杀的,后来才知道当时她已经六十多岁也就没有那么难过了,因为毕竟我还是一个唯美主义者,美女英雄皆不见人间见白发。老比死更令人难堪,希茜对那个刺杀都应该是没有什么怨恨的,她好象本身就是一个厌世主义者。而且尘世的一切都会令她感觉不快乐,婚姻,地位及随之而来的责任对她而言应是逃不开的枷锁。而且天主教徒(或基督教)是不能自杀的。所以我想这次的刺杀对希茜而言应是解脱。

甚至于我还想也许施耐德正是希茜的转世(开开玩笑),她们的命运有惊人的相似。同样的红颜,同样的薄命。同样的中年丧子,同样不快乐的婚姻和爱情。

好了,谈了那么多题外话,谢谢你的回答。

家园 帝后传奇之绝代红颜

帝后传奇之绝代红颜

.。鸿 。. 2001/05/08-12:35..No.[595]

--------------------------------------------------------------------------------

如果整个世界都属于我

从大海直到莱茵河畔,

我也情愿将它放弃

只要英格兰的皇后

能够躺在我的臂弯。

这是中世纪时候,一个德国学生、同时也是行吟诗人做的诗歌。这位英格兰皇后,就是亨利二世的妻子埃丽诺。这首诗歌中所赞美的,或者只是她惊人的美丽,然而,埃丽诺作为中世纪欧洲最富传奇色彩和个人魅力的人物,所拥有的不只是这份美丽。她的勇气,她的智慧,她卓越的能力;她对文学、艺术和音乐的热爱,她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她可以因为对配偶的不满而果绝的抛弃一顶王冠,她能够掌控权力而又不贪恋权力;她的足迹,从英格兰一直到耶路撒冷;她是两个王国的皇后,两个国王的母亲,以及无数国王的祖先。这所有的一切,都使得她的魅力经久不衰。甚至连上天都是特别眷顾她的,不但给了她不朽的美丽和智慧,还给了她健康的身体:她活了82岁,这在中世纪,是了不得的极长的寿命。

埃丽诺的父亲,阿坤延公爵和普瓦图伯爵威廉,掌握着法国南部极大的土地。当他唯一的儿子死于幼年后,长女埃丽诺便成了这大片土地的继承人。1137年,威廉过世前,留下遗言请法国国王路易六世保护自己15岁的女儿埃丽诺,路易六世的回答则是将埃丽诺许给自己的儿子,16岁的王位继承人路易,并且将儿子路易即刻送到阿坤延成婚。这样的联姻,便将南部这一大片土地纳入了自己囊中。在阿坤延,路易第一次见到埃丽诺,被她的美丽和优雅所震摄,便全心全意的爱上了她。婚后不久,路易六世过世,埃丽诺成为法国皇后,和丈夫,如今的路易七世,一起进入巴黎。

埃丽诺与路易的婚姻,并不是十分美满的,至少对埃丽诺而言。虽然路易一直以一颗狂热的、虔诚的心在爱着她,可是他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她生长在欧洲最富文学艺术的宫廷之一,热爱诗歌和音乐,追求个性的解放;而他却首先是个虔诚的宗教信徒,不能理解她的兴趣,甚至他的爱,对埃丽诺来说,都是近乎孩子气的。埃丽诺对婚姻的不满,在和路易一起参加的十字军东征中发展到极限。1147年开始的欧洲历史上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由路易亲自率领,对他而言,将埃丽诺留在巴黎以至许久不能见到她是不可想象的折磨,于是他携妻同行,然而或许他今后的一生中都会为这个决定后悔。在东征路途中,他们在埃丽诺的叔叔雷蒙的宫廷做短暂停留。在这期间,路易拒绝了雷蒙的军事请求,愤怒中的雷蒙,决定用埃丽诺来报复路易。他时时刻刻出现在埃丽诺身边,以至于谣言四起。在雷蒙的诱导之下,埃丽诺顺利找到了一条和路易离婚的理由--他们的血缘关系太近,是为上帝所不能允许的。路易当然是不愿离婚的,可是他们无子的事实,又不得不让他以为埃丽诺的理由是正确的。虽然他成功的将埃丽诺带回巴黎,但是埃丽诺已经决定要永远离开路易,同时还要保有自己原来的领地。在巴黎,她第一次见到了她生命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当时的诺曼底公爵亨利。

亨利是1066年征服了英格兰的诺曼底公爵威廉的曾孙,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的外孙。当亨利一世唯一的儿子死去后,他花了许多力气使得贵族们承认他的女儿,玛蒂达为王位继承人。可是他死之后,仍然有许多人支持他的侄子斯蒂芬,于是玛蒂达和斯蒂芬便陷入了长年的征战。玛蒂达在八岁的时候被父亲嫁给了神圣罗马帝国国王亨利四世,十几年后成为寡妇,又被父亲召回,嫁给了法国的安哲伯爵,他们的长子,便是有英格兰王位继承权的亨利,并被法国国王承认为诺曼底公爵。埃丽诺明白,她一旦离婚,将会有无数人觊觎她的人和她的领地,于是她和亨利达成秘密协议,亨利将帮助她完成离婚,而她,将嫁给亨利。1152年,埃丽诺和路易15年的婚姻被宣布无效,她将两个女儿留在了巴黎,自己回到普瓦图。一个多月后,她嫁给了亨利。

他们的婚姻,毫无疑问,于公于私都激怒了路易。婚后不久,亨利就要整装备战,不只是抵挡来自路易的进攻,也是为了自己在英格兰的继承权--这个时候,他的母亲,英格兰女王玛蒂达已经最终放弃和国王斯蒂芬的战争,把王位的争夺留给了亨利。亨利成功的保护了自己在法国的领地,同时也在斯蒂芬的儿子死后,和他签订协议:他承认斯蒂芬的王位,而斯蒂芬承认他为继承人。1054年,亨利成为英格兰国王,是为亨利二世。埃丽诺再一次成为皇后。

--------------------------------------------------------------------------------

.。鸿 。. 2001/05/08-12:36..No.[596]

和路易相比,亨利几乎是个截然相反的人。他有着卓绝的勇气和显著的能力,有着旺盛的精力和坚定的决心,而最重要的,他对宗教一点都不热情。这一点,对于自以为嫁给了一个和尚15年的埃丽诺而言,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对埃丽诺,亨利崇拜她的美丽,欣赏她的智慧,佩服她的能力,可是,他毕竟比她小了11岁;如果埃丽诺想在亨利身上找到如同路易曾经给予她的那般全心全意的盲目投入的爱,那么她只能失望了。

从整体而言,亨利二世或者算不得一个伟大的君主,但是无可否认,他是英格兰历史上最有能力的君主之一,同时也是欧洲历史上最耀眼的人物之一。他的追随者们崇拜他同时又害怕他,他的敌人们痛恨他同时也惧怕他。他在欧洲大陆的领地,经常是由埃丽诺来管理的,特别是阿坤延和普瓦图,而埃丽诺的宫廷,永远是充满文学艺术气息,有无数的诗人热情的赞美着他们的女主人,使得埃丽诺直到今天仍闪光在许多诗篇中。亨利把所有的领地所有的臣民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包括他的儿子们。

埃丽诺和亨利一共有5个儿子3个女儿,除了大儿子威廉死于襁褓,其他7个都活到了成年。亨利的强势手段,首先使二儿子亨利感到不满,这种不满在路易七世的刻意挑拨下,就更加强烈起来。路易是有充份的理由憎恨亨利二世的。抛开埃丽诺不说,只要翻开当时的地图,就可以看到,在法国,亨利的领地甚至要超过了路易所能控制的领地。而小亨利这种背叛父亲的念头,也得到了母亲的支持。如果埃丽诺曾经真正爱过亨利,那么在他无数次的不忠实之后,也早被磨光,而亨利的自私自利以及对儿子们的强硬控制,也渐渐挑起她的不满。1171年,她重新回到普瓦图,建立起自己的宫廷,这又是一个五光十色充满了魅力的宫廷。1173年,二儿子亨利公开背叛父亲,在欧洲大陆试图取得原本属于父亲、但是早已在名义上分给了自己的土地。其他的儿子们,除了约翰年级尚小外,理察德和杰弗里,都积极了加入了反叛的行列。无论他们有多爱自己的父亲,他们更爱自己的母亲;无论他们对父亲有怎样的惧怕,他们对能够得到自己的权力有更大的期望。然而,毕竟姜是老的辣,亨利终于还是扑灭了儿子们的军队。当他得知埃丽诺也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时,他的气愤是无以复加的。事情过后,他原谅了儿子们,释放了所有俘虏,唯独对埃丽诺,也许部份是因为爱之深而恨之切,也许部份是因为他明白以妻子的能力和智慧可以挑起怎样的麻烦,他把埃丽诺软禁了起来,一直到1189年他的死亡。

1189年,亨利的儿子们再度反叛。这时候,二儿子亨利已死,领袖是三子理察德。所有的人都明白,埃丽诺是坚定的站在儿子们一方的。当亨利二世发现长大成人的小儿子约翰也加入了反叛行列,他被彻底击垮,孤独的死去。理察德继承了王位,并立即将王国托付给埃丽诺,而自己则踏上十字军东征的路程。这个时候,约翰因为相信兄长将不会承认自己为王位继承人,联合此时的法国国王菲利浦二世,试图抢夺王位。与其说埃丽诺在这场兄弟冲突中保护了兄长的权益,不如说她是在英法冲突中保护了英格兰的权益。所有英格兰贵族和法国英格兰领地的贵族们都选择忠于埃丽诺,约翰的反叛以失败告终。可是困难并未过去。理查德在东征的归途中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国王的俘虏,埃丽诺又费尽心思在国内征集赎金,把儿子救了回来。1199年,理察德过世,埃丽诺保证了约翰的继承权。

1202年,80岁的埃丽诺,静静回到普瓦图,继续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她仍然试图通过信件保证贵族们对约翰的忠诚,可是约翰的鲁莽轻忽、固执己见,不但失去了许多贵族的支持,也将诺曼底以及其它在法国北部的领土输给了菲利浦二世。可是埃丽诺的领地,阿坤延和普瓦图在英格兰的版图中留了许久。她的子孙,除了继续英格兰的王位,也占领了欧洲其他王国的王位。她和亨利的大女儿的儿子,将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国王奥托四世;她的一个外孙女,便是文学史上有名的恶婆婆布兰奇,将成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后之一,而布兰奇的儿子,就是法国历史中最伟大的君主圣路易,同时也是中世纪的欧洲最杰出的人物。

--------------------------------------------------------------------------------

.。wing 。. 2001/05/08-13:25..No.[597]

《撒克森劫后英雄传》写的就是理查德在东征未归,撒克森贵族反抗摄政的约翰的故事,很好看。

--------------------------------------------------------------------------------

.。田田 。. 2001/05/08-14:40..No.[598]

鸿所说的理查德就应该是著名的狮心王理查一世,骁勇过人,是十字军东征史上赫赫有名的角色。传说他英勇无敌,豪放不羁,力大无穷,任侠使气,不仅喜欢战争生活,而且喜欢单枪匹马,建立所谓功勋;又爱好唱歌,据说还写过不少抒情歌曲,是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总有一个女人,理查后面的女人是他那美丽智慧的母亲吗?

--------------------------------------------------------------------------------

.。鸿 。. 2001/05/09-08:24..No.[600]

要说理查德一世,那可又要开个帝后传奇的帖子才好。不过,许多东西不是我想说的。就捡最好听的说罢。他小时候在埃丽诺的宫廷长大,自然受了许多文艺方面的熏陶。他做的诗歌,颇有可观性。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或者说,他最爱的女人,首先毫无疑问是他的母亲,其次是他同母姐姐(埃丽诺和路易七世的大女儿)玛格丽特,直到他死前没几年,他才爱上自己的妻子。理查德东征回来后,仍然是个到处拈花惹草的人。一个教士警告他说,如果他对妻子不忠实,上帝将给他惩罚。他开始不信,结果没几天就生了场大病。病中他发誓今后忠于妻子,病好后,他和妻子重归于好,度过一生中最甜蜜的时光。

中世纪实在是个充满魅力的时代,流传下来无数的传说和习俗,最著名的怕还是骑士制度,只是其中绝大部份早已失去事实基础。关于埃丽诺的,也是数不胜数,只是我们这里说的是历史。同样的关于理查德,传说中的他和真正的他,还是差别蛮大的。但是他善于战斗倒是事实。其实我对于东欧、西欧如何阐述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最早看显克微支的<十字军东征>,对此实无好感,渐渐再看西欧的说法,却是个充满荣誉的时代。历史啊,真是需要有立场的。

--------------------------------------------------------------------------------

.。琦琦 。. 2001/05/25-12:24..No.[641]

如果是狮心王里查德,你们是否听过一则传说,据说他是个同性恋,这好象是被极力掩盖的事实。

--------------------------------------------------------------------------------

.。妖言 。. 2001/06/24-20:03..No.[688]

各位大人有否注意到罗宾汉与狮心王里查德的关系,罗宾的绿林好汉起义于狮心王里查德东征之时,反抗约翰的统治,支持的是里查德复政。在迪斯尼童话中,他们统统被动物化了,很搞笑!

家园 【西方人物】 帝后传奇之圆桌风云

帝后传奇之圆桌风云

.。鸿 。. 2001/06/06-13:08..No.[657]

--------------------------------------------------------------------------------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阿瑟王的故事,一点点的了解到这个故事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传统,可惜的是,总也搞不清楚,这一段故事,到底发生在何时何地。那古老肃穆的阿瑟王的首都卡穆罗,似乎总在虚无飘渺之中;那充满传奇色彩的阿瑟王的石中之剑,永远显得奇诡扑朔;还有那张象征着骑士间的平等的圆桌,更是拥有不朽的魅力。阿瑟王的故事,包含着极复杂的背景和情节,又因为流传广泛而产生许多不同的说法,这其中最曲折的爱情故事,仍然首推阿瑟王、王后吉尼维尔和圆桌骑士兰斯洛特之间的三角恋情。

阿瑟王是整个不列颠的国王,他的王后,吉尼维尔则是其下属一个小国的公主。作为结婚礼物,吉尼维尔将一张圆桌带到了阿瑟的宫廷卡穆罗,象征着为阿瑟和不列颠服务的骑士们的彼此平等。然而他们的婚姻却始终无子。兰斯洛特是法国一个小国家国王的儿子,他远涉海峡,成为圆桌骑士中的一员,也被阿瑟任命为王后的总管,不料兰斯洛特却爱上了吉尼维尔。这份感情,逐渐变成公开的秘密,一直到兰斯洛特对吉尼维尔持续加温的感情强烈到阿瑟再也无法容忍这样的侮辱时,两个人之间才开始对立,而这种对立又被阿瑟早年的私生子莫德里加以利用试图谋取王位,终于引发了那场毁掉了圆桌的战斗。兰斯洛特杀死了四十名骑士,被阿瑟放逐到法国。接下来的父子斗争将吉尼维尔不可避免的卷了进去。为了逃避莫德里的逼婚,吉尼维尔逃到了一所修道院中。当兰斯洛特重返不列颠时,阿瑟已经杀掉了自己的儿子,但同时也死于这场战斗,而吉尼维尔已是修女。兰斯洛特出家为僧,在吉尼维尔死后不久便因心碎而与世长辞。

在阿瑟王的传说中,爱情从来就只是传奇的点缀,只是为了让故事更加曲折,却没有认真发掘过真正的爱情到底发生在哪里,也没有把婚姻放在神圣的地位。可是如今的我们,执意的以为,兰斯洛特和吉尼维尔之间,有着强烈而执著的感情,虽然一个是罗敷有夫,本该当还君明珠才是。毕竟,阿瑟娶吉尼维尔的时候,早过了壮岁之秋,而兰斯洛特却正当盛龄,那么名将美人,也自可垂不朽了。他们两个,虽然没得真正相守一生,然而神之所至,情之所坚,两心却是如一的。兰斯洛特的一世守望和生死相随,到底是令人感动的。

当然阿瑟王的传说,绝不仅仅是这个爱情故事,它所包含的,是对和平的向往,对绝对王权的崇拜,是对勇气的尊重,对英雄的歌颂。君主的风范,骑士的精神,经过无数代的吟咏,成为欧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小时候,一直用半经典文学半历史传奇的眼光看待这个故事,因为,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弄不清楚,这里面到底有几分真实?

可惜的是,这么影响巨大的故事,几乎是没有事实基础的。12世纪的英格兰历史学家杰弗里将阿瑟载入他的历史书中,然而他的说法,却是始终无非被证实的。在英国历史上,故事中阿瑟王的时期,公元6世纪,根本不曾有过统一的王国。阿瑟的不列颠之王的称号,其实只是一种浪漫的幻想而已。如果一定要在历史上找到一个对应人物,那么,那个时候,正是昂格鲁-撒克森人进攻英格兰的时期,当时英格兰的一个部落将军,阿瑟,在抵抗昂格鲁-撒克森人的过程中成为战斗英雄,或者,这便是阿瑟王的雏形了。仔细分析整个故事,不难看出,它其实是混合了许多凯尔特人的英雄传说再加工而成的。当诺曼底人征服了英格兰之后,一任任的诺曼底国王们都非常专注于挖掘关于阿瑟王的传说,并自称是他的后代,使得阿瑟王的故事更加真真假假的广为流传。而成书于15世纪的《阿瑟王之死》,终于使这个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展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