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系列】太阳黑子,行星和地球气候(0)引子 -- PBS

共:💬91 🌺29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谢谢,送花,并介绍一篇最新文章供参考。

《科学》:太阳磁场减弱 将处于“睡眠”状态

我们对太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就会自然而然地远离所谓的地球人造二氧化碳致暖理论。当然我不否定不排除二氧化碳在金星上的温室效应:金星的温室效应揭示地球的二氧化碳不是全球暖化的原因

家园 非常感谢

不过 我的水平 看英文这方面的原著 基本上跟猜 没区别了

不过还是非常感谢你 了。

家园 这篇东西实在很难"开胃"

1.这个Sensor是个怎样的journal,东家mdpi.com是个啥机构?从没听说过,看了下网站,非常不对胃口,或曰不入流

2.journal不怎么样不代表研究也不怎么样是吧?于是看看这位老兄写的咋样。"Introduction"头一句回顾历史我们常仰望星空...(意译)这种灌纯水的话居然引了5篇reference,无语了...

3.行文惨不忍睹...Introduction最后连引发地震都出来了...

...

p.s.

昨晚无意中在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的网站首页瞅到一篇新文

Sudden cosmic ray decreases: No change of global cloud cover

GRL这种journal,才可以算严肃的高档次peer review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peer review journal登的就是金科玉律了

但总体上还是比其他未入流杂烩靠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现在就可以收回不能发论文的话,但是...

只描述相关性没有内在物理机制的研究是不完整/不入流的,不管混上什么级别的journal,Nature/Science上面吸引眼球的junk也并不少

相关性是一种表面现象

科学研究是为了问为什么

描述表面现象最多算研究工作的第一步

是否有内在联系什么样的联系才是重点

相关性完美但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例子太多了

google一下大把

太阳活动周期-气候变化问题IPCC报告中考虑过了

前面村长也复述和解释过了

这个问题上的科学研究还不够很深入

但从当前的科学认识水平做出估计

其对我们所关注的气候变化问题影响程度甚小

over.

家园 看来你还是不愿意就这张图回答我的问题

那就是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变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同地球大气温度的变化那个关联更强。

据我看那个二氧化碳浓度同地球温度关联不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至于能够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文章是靠混上去的,这种说法很有意思。

只描述相关性没有内在物理机制的研究是不完整/不入流的,不管混上什么级别的journal,Nature/Science上面吸引眼球的junk也并不少

二氧化碳导致地球暖化的内在物理机制搞清楚了吗?在全球变暖机制没搞清楚的情况下,强行推出所谓的“碳税”,合理合法吗?

现在到底是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冷?

IPCC报告把世界野生组织,绿色运动那些没有经过peer review的东西塞进报告,是不是junk?又属于什么行为?

家园 我只是先提醒你基本的科学逻辑而已

1)两个对象之间有内在物理联系且近似线性关系时,应该会在图表上显示出那种相关性,但是反过来并不成立,仅靠统计上表现出来的相关性远不足以推导出内在物理联系,无论把多少种相关性放在一起比较,也比较的是表面的相关性差异而不是内在物理联系。

2)既然你把那张图当成宝,那就说一下,你贴的图中黑子周期和气温的相关性最早出自Friis-Christensen和Lassen于1991年发在Science上的Length of the Solar Cycle: An Indicator of Solar Activity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limate,之后多个独立研究都指出过其中的问题,比如在最近几十年的数据拟和上有错,比如根据最新的数据,最近一段时间的相关性并不好,这是作者之一Lassen自己在1999年都发文承认了的。这些质疑,在这里有简述和出处:What does Solar Cycle Length tell us about the sun's role in global warming?

引上处图片一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即使1991年那篇Science的图没问题,作者自己在最后一段也写了,这是a possible indicator,而且之后If this result can be related to a real physical mechanism...blah...blah...和我再三强调的相关性证明不了内在物理联系没有什么冲突。找到一个吻合很好的相关性,ok,可能是个不错的研究切入点,但是下面呢?做科学研究就绝不可以下面没有了,太监了。

4)Nature/Science影响是很大,高级科普journal么,但和其他所有journal一样,有些文章水平并不高或者根本就是错的,调侃一下这些有问题的东西是“混”又怎么了?这和你以为我认为

能够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文章是靠混上去的
之间的基本逻辑差别,能理解不?

5)那么多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开会切磋后定稿的IPCC报告的确不是十全十美的东西,有些地方有毛病和屁股决定脑袋,但是我不认为这个报告整体上就junk了,众目睽睽之下,这里面没那么多阴谋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你就是不愿意回答二氧化碳的问题

二氧化碳的关联性好不好?

二氧化碳的关联性和太阳黑子的关联性比较,那个好?

先有观察关联性,然后再有机制研究,这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科学不是靠什么数学模型推导出来的。

IPCC这么牛,为什么会惊动美英国会的听证呢?是不是猫腻太多了些?

有些地方有毛病和屁股决定脑袋,但是我不认为这个报告整体上就junk了,众目睽睽之下,这里面没那么多阴谋论。

IPCC的温度测量数据来源整个就不可靠,而这个数据就是构成曲棍球棒图的基础。

现在给你个链接,看看那些温度测试站有几个是可靠的:www.surfacestations.org

英文谚语说过:“Garbage In, Garbage Out",那些被人工影响的温度测试站的数据,那些证据来源于世界野生动物组织,绿色和平组织的不经过peer review的东西也可以进入IPCC报告,这才叫混进去的junk,IPCC报告里面多的是这类垃圾,自己不清理门户,非要公众揪出来才轻描淡写地说,这是一个失误。

不管怎样,今天有个好消息,法国政府取消了所谓的”碳税“,闹剧收场了,今年的墨西哥气候大会没好戏看了。

French give up on carbon tax plan – for now

对IPCC这个落水狗要继续打,最好的打IPCC假的网站是:WUWT

家园 你就是不愿意放弃阴谋论的哗众取宠

气候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如果CO2浓度变化最近一两百年都是和温度变化高度线性相关才奇怪了呢

基本的科学故事IPCC WG1报告都讲过了

官方有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也有中文技术摘要

河里村长也盖了科普大楼

我实在没必要再重复了

问题是你能否理解气候系统的基本科学原理和逻辑?

你自话的

科学不是靠什么数学模型推导出来的。

恰恰可以用来反驳你自己把孤立的线性相关统计模型当铁证

至于"碳税"

对不起,这个领域我不关心科学以外的问题

家园 奇怪郎咸平也在鼓吹太阳黑子论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U3OTY4MDA4/v.swf[/FLASH]

家园 【讨论】这个地方不太明白

“以及偶极群中先导黑子的纬度比后随黑子的纬度

先导在西 后随在东 是不是应该

家园 这是个看图的问题,看东西怎么看的问题

天文图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那是记录用的,如果那样的话,好像太阳前导黑子的纬度高了。

现在发表的都是卫星照片图,采用了地图一样的格式,,那么前导黑子就是低纬度了。

前导黑子的定义是那个黑子首先在太阳背面冒出来(如果黑子对已经在太阳背面形成)和第一个从太阳正面消失(假定黑子对转向太阳背面)。

不知这个定义能否讲清楚?从这个定义我们说前导黑子纬度比后随黑子纬度低。

在太阳黑子天文记录上,多数天文台采用地图记录法(左西右东),也有的天文台还是采用天文图的方法(左东右西)。

下面是两个例子:

左西右东

意大利的Catania天文台在今天(4月30日)的测绘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意大利人的放大图上你能看出前导和后随黑子吗?它们的关系如何?

比利时的Uccle和瑞士的Locarno也采用上述标记法;

左东右西

俄国?/乌克兰Crimea(克里米亚)4月19日的测绘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青岛观象台采用也是左西右东记录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006年太阳南半球上的黑子的前导黑子纬度低,后随黑子纬度高的现象很清楚。

家园 还是来一张动态图解释比较明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讨论】哦明白了

“前导黑子的定义是那个黑子首先在太阳背面冒出来(如果黑子对已经在太阳背面形成)和第一个从太阳正面消失(假定黑子对转向太阳背面)。”

是基本概念没弄懂 不好意思

还是动态清晰 谢谢

家园 关于极小期的成因,俺有了一个大胆假设

“当海王星天王星同木星在一边和土星形成对冲”的时候,地球上的潮汐幅度比平时大。

这个持续而更大的波动,导致深层冷海水和表面暖海水比平时更充分的交换。这个交换过程,导致两个结果:1.地球表面海水在极小期期间持续降温。2.地球表面温差加大(即使是同一纬度),从而导致更多的飓风云雨天气。这些飓风云雨天气会把外太空的冷气带到地球表面,云层则反射太阳辐射。

根据这个假说,不是太阳的grand minimum导致little ice age,背后黑手是其他一票大行星。

怎么样?俺这个假说以前有人提过吗?

家园 估计地球上的潮汐受月球和太阳的影响比较显著

这个持续而更大的波动

木星的影响可能不是那么显著。另外潮汐不会带来洋流的速度变化,而是潮高变化。

地球的大洋是一种蓄能器,其主要蓄热层也就是近1000米的深度。如果要进入小冰期,要将这些水层的热量全部释放至某个阈值,没有太阳活动的配合,这个阈值可能不能达到。

太阳活动基本是个恒定值,云层可以有效阻挡太阳辐射,也因为入射能下降导致水蒸汽蒸发减少而导致云量减少,最后达成一种平衡。

那么唯一可以短期显著阻挡太阳能量进入地球的就是火山灰了,18世纪和19世纪的火山爆发可能加剧了grand minimum的效果。地球的地质活跃期已经过去了,寄希望黄石公园火山那样级别的火山爆发不可能。而一个大级别陨石轰击地球可以引发大规模火山爆发。计算不同尺度的巨型陨石同地球相遇的几率可以推算地球的小冰期,冰期乃至生物大灭绝的周期频率。

换句话就是冰期的出现显得比较随机,而因太阳周期变化造成的气候变化则更有规律。

今年我只观察北半球的作物春播时间推迟与否和夏粮成熟收割时间推迟与否,用来判断grand minimum效应。这几个月是太阳周期24的峰值期,在此时寒流还是频繁出现,可见全球暖化基本不可信了。

今后6-8年是太阳24周期活动减少阶段,全球大洋在本周期前段没有积蓄足够热量,那么可以预计今后6-8年乃至后2个周期都不会有足够太阳热能储蓄,整个第24,25和26周期都不会有“暖化”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