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看年报品个股之——兴业银行(SH601166) -- 老拙
和监管机构的关系无法考量吧
你说的建行风险管理比较好,能举个例子吗?
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建行和招行大约是国内比较早意识(当然其他行也意识到了),但他们两家是最早明确下文提示,有意规避和收缩的,同样的时候,其他银行大都还在疯狂的圈地,总行肯定知道啊,但对分行的控制力的差异和业绩的需要,没法动作
然后回复你
如题。06年12月在河里跟随老拙开始炒股。豫光金铅。哦也。。学习老拙好榜样。送花。。老拙,人品没得说的老哥。
这么强周期的行业,居然没有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分析和展望,风险意识啊!
不良贷款余额和拨备率都是浮云,但是银监会、行业分析就是把它当作宝贝。
如果形势发展得够凶猛,在信用风险没有充分暴露前,流动性风险就能把很多银行拍死在沙滩上,包括现在报表非常靓丽的股份制银行。
网友云无心而出岫在银行做风险管理,大家可以多跟他交流。
一些个公司居然将道路、广场等公益性不可变现资产也做了进去……
这个观点是我和分布各行HQ的同学们总结的结果
尽管方式比较粗暴,思路比较简单,节奏上慢一拍。
俺看西河股版,一直有两个遗憾:一个是风中虎兄在1600点呼吁大家冲进去的时候,俺没有跟进;一个是前两年您在西河论股的时候俺一直作壁上观。现在拙总回归,不过大多谈港股,还请有空方便的时候多多点拔一下上证个股。港股俺买不着,呵呵
记得船长讲过大多数人只能作为适应型交易者才能生存,而且一切的信息都在价格运动中了,那么,何不等待股票的价格开始异动后再伺机而动呢?
如果股票的价格最终是要反映股票的内质的,那还有必要分析股票的内质吗?简单的做一个价格运动的随波逐流者不是更轻松,更有把握?就算是慧眼识英雄,发现了股票中的和氏璧,但是如果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的价值,即使拥有又有何用?难道要等到海枯石烂?
呵呵,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希望船长等大拿可以帮助我解脱。
我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是作一个适应型交易者.这是根据他们自己情况和能力为出发点的.
从对普通投资人群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一个明确的结果,人们赚钱来自于看对了大势,或者说不知不觉中跟对了大势.在一个整体上涨的行情中,几乎持有股票的投资者都会赚钱,区别只是赚了多少.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不管他怎么努力操作怎么废寝忘食的分析(其实他们只看电视报纸股评听消息,少有独立分析),买了什么股票到对最后的结果影响不大.
有人以为自己跑短线的能力有多强,恰恰因为,赚钱是因为你正好不是在熊市里,而是在上升趋势中的某个阶段.只要一个熊市,这些无知自信自满,都会原形毕露.
但对一个希望在市场长期持续赢利的专业交易者或基金经理.首先要明白的是,绝大多数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有效市场理论假说之上的,经济理论跟投资市场的理论相距甚远,隔行如隔山,学了点经济学知识就以为能独步股林? 就好比让一个骨科大夫去给眼科病人做手术,虽然都读过医学院.
在我们进行交易的投资投机市场,本质是无效的甚至是随机漫步的,只因为我们这些专业交易者的存在,不断去挖掘有潜力的公司,买入被低估的股票和抛出被高估的股票,用我们的判断,行为和资金去影响着其他人和其他资金,才让这个市场变的有效.
注重安全边际,挖掘价值洼地,格雷厄姆和巴非特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价值投资理论,以及我师傅索罗斯创立的反身性理论,其基础都是建立在无效市场理论假说之上的.市场看似无效和随机的运动,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又一次机会.我们既是分析研究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这样,我们的分析研究和参与,就改变了被研究者本身.当它被下一个市场参与者研究的时候,已不是我们研究和参与时的那样了.
这样,经过几道买卖成交的传递.被低估的公司,在人们眼里,其内质就改变了,于是股票一路走高,于是口碑相传....走向平均估值和高估的状态.
那么我们的投资回报来自哪里?
首先,是因为我们参与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除了国家之外,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影响和贡献最大的,就是一家家的好公司了.
其次,我们的回报来自于三个最朴素的原因:
1.我们的投资跨越了时间
2.我们的投资跨越了空间
3.我们的投资跨越了风险.
银行,钢铁,水泥看房地产的眼色。
包括现在的地方融资平台,以后的风险大大的
不过我隐隐感觉到了一股上帝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