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不喜者慎入】 吃虫子 -- GraceUSA
小时候是那么叫的。
可我从来没吃过,可惜啊。
我是河南人,蝉蛹叫做帕诧可能是山东叫法,因为这东西是山东人先吃的,河南把蝉的成虫叫做“马激流”激流是知了的谐音,蝉蛹的河南叫法我不知道,所以拿来用。
蝉蜕可以做工艺品,也是扮作猴子的一种材料,报纸上见过。很像。
金蝉猴俗称“毛猴”,是北京独有的民间艺术。它是将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四味中草药按照人体的肢体特征,巧妙粘接而成猴子形象的手工技艺。 相传清朝同治七年(1867年),北京“南庆仁堂”药铺有个掌柜的尖酸霸道,经常无故打骂伙计,大家又惹不起他,只好忍气吞声,一个配药的小伙计,偶然发现蝉蜕和辛夷具有动物的特征,然后用木通做了一顶帽子,活脱脱的一个药掌柜的。小伙计的恶作剧行为,无意间创造了流传至今的北京金蝉猴。金蝉猴周身由中药制作而成。它的四肢是用蝉蜕的四肢做成的,身体是另一味中药--辛夷,也就是玉兰花在秋天里形成的花骨朵,表面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是保护花过冬的外衣,冬去春来,绒毛逐渐退去,花骨朵慢慢长成朵朵美丽的玉兰花。这带绒毛的毛骨朵,和毛猴的身躯极为相似,真是妙用。毛猴的头是用蝉蜕的头,正好与花骨朵相配。毛猴有时会带斗笠,这斗笠也是一味中药,叫木通。把这几部分粘结起来的东西叫白鸡,也是一味中药,真是出自天然,天然妙用。如此看来,这毛猴的首创者熟知中药,并与中药材有着密切的接触。早期的金蝉猴作品大多数表现老北京市井文化作为题材,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目的萧氏金蝉猴作品,则按照传统的制作方式和拟人手法,充分汲取姐妹艺术的精华,将面塑、泥塑、剪纸、绘画、建筑等技艺和材料运用到金蝉猴工艺中,精心设计制作了:中外音乐、民族舞蹈、中国戏曲、传统杂技、现代体育、中华武术、北京民俗、讽刺与幽默八大系列,上千种作品,使金蝉猴得形象更加生动,表现题材更加丰富,被誉为北京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只要痛下决心,以俺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忘我精神,将盘中的第一颗~~~~~送进嘴巴,闭上眼睛,由慢到快地嚼将起来,得——大功告成矣。真好吃啊!且营养丰富,虽然多少有一点点儿的怪味
我吃过东西比较杂,竹虫,蝉用都吃过。味道尚可
它的近亲,蛾子就比它好吃2个数量级左右
看您的 ID,似乎现在是住在美国?美国有卖蚕蛹这种东西的店?是不是当中药来卖的呢?
但包装上只有越南字和英文。英文名字居然是:ground cucumber.
就不得而知了。
也就是说,一巴掌拍死了再吃呢;还是非要捉个活的,然后迅速的塞到嘴里慢嚼呢就不得清楚了。不过要是活吃的话,那倒是要小心了,否则往嘴里放的时候丫给跑了,那岂不“到嘴的肥肉给溜了”!
学生时候条件比较简陋,否则放到现在,完全可以蘸点醋,或是辣椒酱什么的,岂不是更好!
俺试过两次,都不咋地。惟其较易得耳。
蜂蛹是常吃的。最好的蜂蛹是葫芦蜂的蛹,大的长近寸,油炒出来,洒椒盐即可,为佐酒妙品。大山蜂次之。蜜蜂蛹个小,香脆不足,是蜂蛹中最差的。
某地喜食蜜蜂蛹,拌水腌菜,以为一绝。俺尝过两次,不太喜欢。
蝎子、蜂蛹、蚂蚱还有那个在水上划的大虫子(好像叫龙虱的?),都吃过,味道也都不错。就是蚕蛹接受不了,不论蒸的炸的,我都能闻到一种说不出来的自己不喜欢的味道,可是其他人都说没什么特殊味道,怪了。
小时候每到夏天,一晚上能捉一大碗,用盐水泡上,第二天油炸了吃。
俺女儿吃过蚂蚱和
[FLY]螳螂[/FLY]
那是俺们到汤山溶洞玩,在山下捉了十几只大蚂蚱(不是蝗虫)和一只螳螂,回家路上说到非洲人吃很多种虫子,她就要尝试。回家后这蚂蚱和螳螂就一起油炸了进了她的肚子,说是味道有点象虾。
这不算什么,她还吃过做实验用的大白鼠。
这些俺都没吃,岁数大了心理障碍也出来了,不知是否牧民吃只吃“大块”肉的影响。如果我象她那么大(十四五)岁时也肯定会吃,初一时有同学带了蚕蛹分给我们吃,很香。七五年时在徐州到街上想买点什么吃吃,见到卖油炸蚕蛹,犹豫了半天没买。
我以前在中科院的时候看到几个男生经常吃。
他们住宿舍,没有条件烧,每次都是剥皮后洗干净,请一个技术员带回家帮他们烧,好玩的是,那个技术员不会烧菜,实际上都是他老公帮忙烧的。第二天,男生的午餐会有红烧大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