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如何评价胡耀邦? -- 铸剑
不知你说的是哪里,直到我家不务农搬到小县城为止(89年了),一直是请人背公粮交到公社粮站的。农村的事奇怪得很,一个公社跟一个公社,甚至一个大队跟一个大队都有不同的土政策,哪怕背靠背分布在一匹山的两边。
给右派们平反之后,解放老干部之后。。。不包括那些民族政策的事儿啊~
耀邦同志在制定政策方面,确实嫩了点儿。
如果乱邦的执行力再强一点,早就无数的7.5了
胡耀邦的贡献之一是在党建工作上从理论到实践提出‘第三梯队’建设。
所有的共产党,包括中共在内,迄今最大的问题除生存以外,就是继承问题。看看已经覆灭的那些党,哪个不是在这上面栽跟头?要么是不能及时找到继承人,要么是找了错误的继承人。
胡耀邦的这个‘第三梯队’提法从本质上讲,是说共产党也有世代交替而且是必须是集体交班,因此要改造组织工作以做准备。这是对列宁主义政党建设的创造性贡献。在他以前,包括邓小平在内,无不强调个人选拔的决定作用。甚至胡耀邦本人也成为这个陈旧实践的牺牲品。邓小平和陈云在90年以后的交班,却正是胡耀邦设想的最后实现。
‘第三梯队’其实是一个军事术语。而你要想说服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那一辈人,最好的语汇正是军事语汇,显然,发言的人还最好要有军事工作的实践经验。胡耀邦正是符合这样要求的历史性人物。他提出的思想经受了实践的考验,相当程度上规范了中共的发展道路和步伐,影响了中共未来的历史走向。
对这样作出过历史性贡献的人物,企图颠覆其历史地位的言论无非是荒唐、幼稚或者庸俗的。
是否确切,等待方家。
所谓“第三梯队”政策,公认的起源是陈云。陈云在1981年两次就中青年干部培养发表意见,都收入《陈云文选》第三卷。
第一篇:《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1981.5
第二篇:《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1981.7
1982年,中组部按陈云的指示成立青年干部局,承担发现和培养青年后备干部的职责,陈云推荐李锐担任青年干部局局长。
1983年6月,乱邦提出“第三梯队”概念,并要求培养1000名省部级干部后备人才。
可见,乱邦在此事上的贡献,一是用个名词描述了一下,二是提出了“1000人”这个量化指标。要把它称为乱邦的什么重大贡献,贪天之功,真是
首先,你对党做过什么贡献,有什么资格贬低党的领导人!
庸俗!
看看你自己的话
我问你:是不是他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
接班人和第三梯队是一个意思?
你根本没有理解第三梯队的理论上升意义!
是否超出陈云在两篇文章中所作的定义?
我作为党员,有评论党的领导人的权力。作为公民,有评论国家领导人的权力。
当然,把我评论为“庸俗”,也是你的权力。至于我作出什么贡献,不劳你费心,有干部考核条例管着。
我说的是对人对事挑毛病,而你显然在指对于文字,文章上的。你这已经偷换了话题,是犯规的。
你说胡耀邦是个立不住的政治家,是因为他做的事情立不住或者不成立。如果成立了,岂不是一个立得住的政治家。可按照你的说法,起码和平反和对科学家落实政治政策是立得住的。他又怎么是个立不住的政治家?你不是自相矛盾么。
平反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已经是不可动摇的了,他开创的事业仍在继续,他的错误不足以影响他一生的业绩,他又怎么是个立不起来的政治家?
再说一个胡耀邦可以为表率的事情,那就是深入基层。全国2200个县,他跑了1600,说自己全跑过的温家宝显然是在学他。你能说这个事情不好么。令人无奈的是,这大概也是胡耀邦为什么一意孤行的推行民族干部政策的原因之一。一种历史的无奈。
不是都正确的,不是都对的,不是都光明磊落的,不是都立得住的。
所以
不正确?不对?不光明磊落?立不住脚?
只是想把原来给别人的特权收回,不啻于一场革命。
在没有发生例如武装叛乱等重大问题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再改回去的。
民族地区的党政一把手不是汉人?
无非剩下一些对于宗教,民族事务的倾向政策罢了。
耀邦一个人算不算不都是的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