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闲谈中国流行音乐之无能 -- 达闻奇

共:💬175 🌺18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能推敲吗?

你所说的奇妙是要看以什么为背景了

比如你说的“花腰彝”,你外人去听很奇妙,其实你让“花腰彝”去听外族唱歌,他们自己也觉得很奇妙。

以专业背景去听花腰彝的原生态七和声,前文说的很明确。

像《格萨尔》之类的史诗,在某个特定的藏族地区它的曲目也就这么几个,甚至可能就《格萨尔》一个,其它什么都不会。所以某些老艺人能几千行上万行地唱。不过你要是不懂藏语,《格萨尔》的音乐价值实在有限。

有依据吗?最好不要信口开河。

我不懂藏语,只会一些简单的问候。但这丝毫不影响《格萨尔》的价值,不是吗。

《十二木卡姆》也是类似,它不是单单维吾尔族的艺术,它分布很广,从北印度、中亚到伊朗都有类似东西,往往是同一个素材在不同地区的演绎。

下次百度的时候,至少弄清楚“十二木卡姆”与“木卡姆”的区别。

你要真正听过傣族的对歌和《花儿》的原始塔吉克版本,你会觉得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基本是从新创作的,里面汉族和西方音乐的素材掺杂得太多了,原始的东西几乎找不着。

以《月光下的凤尾竹》、《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为例,能否分别指出哪些是汉族和西方素材?

家园 没有你们这些“专家”,哪有“原生态”和“七和声”

只有和你的“非原生态”相比,才有“原生态”;只有在你的西方音乐理论框架下,才有了“七和声”。“七和声”也就对你这样的“专业人士”有意义,绝大部分人听过了也就听过了,只是exotic而已。

关于《格萨尔》,我老板是搞中亚民间史诗的,你就相信我一次吧。要是你一定要和我争,我真的也没办法。

木卡姆与上同。木卡姆和整个维吾尔族民族史是二三十年代少数民族政治运动中涌现的神话。木卡姆本身来自北非和阿拉伯的muqamat,现在的十二木卡姆收集和整理于1950年。

《月光下的凤尾竹》、《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基本是再创作音乐。真正的傣族音乐、塔吉克族音乐不是这个样子的,网上现在也有很多材料可以找,包括《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的原型。

家园 上海是海派文化的融和地

不是欧美日流行文化的重灾区 、這是由中華文明、尤其文化文明

決定的、看一下全世界的唐人街就会明白、中華文明的特典就是包容与吸取、即洋為中用而不是自我否定、有些東西不過是表面現像。

家园 居然出这种事,这帮搞作曲的真是太丢人了,比男足还丢人。

应该把那些所谓的音乐学院,音乐系的全停发工资一年。

家园 其实还是有一些好的作曲人的

比如写《北京欢迎你》的小柯,2000年左右其创作能力是相当惊人的,虽然现在也面临退化的问题。

有才华的音乐人并不少,但一是没有健全的工业体系和造星机制,二是缺乏文化土壤。民族音乐是流行音乐的母体,无论东西方都是如此。

家园 石头是摸着了,可用错了

摸着石头应该是踩在脚底下才能过的了河,可这些人抱着,结果河没过去反而把自己拖下水了。

这里面最错的就是基本概念。商业化不等于是商业。流行音乐也是音乐。要先有音乐才能有商业。所有运作的基础都建立在音乐上。港台是没有办法,没有人材,小市场,低水平。所以只能靠忽悠。

现在已经畸形了,动起来就比较难了。

家园 更有甚者

前几年曾有传言说《吉祥三宝》抄袭法国电影《蝴蝶》,后来确凿的视频资料证明是《蝴蝶》抄《吉祥三宝》,算是为数不多的出口转内销的例子

家园 吓得我一激灵

我们应该同王洛宾一起感谢刀郎一件事,他至少没翻唱《半个月亮爬上来》,这是多少人心中的多声部小合唱经典啊。

从来没想过,被您这么一说,联想了一下,吓得我一激灵。

家园 蒙古国的流行音乐里受了不少韩国人的指导。好像他们在流行音

蒙古国的流行音乐里受了不少韩国人的指导。好像他们在流行音乐方面不比国内水平低。

感觉,整个世界的流行音乐都在趋同,只不过每个国家往里填了一点自己音乐的特点。

月亮之上算蒙古歌吗?感觉就是汉族人写出来的作品,往里加了一点蒙古音乐的元素。跟很多经过现代音乐人改编过的新疆音乐一样。

家园 我没理解错你的意思,只是讨论。

那首歌歌手是蒙古族,但是作曲者不是。

您可能没怎么听过蒙古国的歌曲。他们远不是只有庸俗流行的作品。事实上他们其它项目的娱乐很少,音乐是唯一的例外。所以他们的音乐很发达。在民族音乐方面绝不比国内的差。比如斯日其玛唱的《梦中的母亲》,就被国内的歌手(莫尔根)引入翻唱了。那首歌很好听。

家园 产量不等于质量啊

我个人不觉得<北京欢迎你>有多好,乐句很俗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