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母亲节 片断 -- 阿辉1
不过,如果把这种行为作为一种通常现象,甚至将之当成能代表中国的文化或者传统的东西,那是不对的.我的父亲对长辈一直尊敬,我妈性格倔强,有时和长辈发生冲突,我爸都会对她说,"我们也是父母,想想以后希望孩子怎么对你".给我的感受很深.
包括儿女和父母,家庭关系给各人留的空间太小的话,总需要一方或者两方作出妥协。
这是一篇八十后儿女的声音外链出处
他们面临的状况其实不难解释,父母给孩子的要求,孩子做不到或不愿意做到,只能“孝而不顺”。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予惩罚,孩子处于弱势地位只能接受。当孩子大了,就必然开始积极或者消极的抗争,而父母真的老了之后,又会在这种紧密的家庭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冲突再次发生的话孩子就可以选择不听从甚至消极对待了。甚至这时候父母子女关系很有可能转过来。比如小孩子尿裤了,父母训斥他“真不懂事,这么大了还尿裤子,让我一天到晚收拾吗?”而老头子也尿了裤子,儿女老太太也会用类似的态度对他,这就是循环。
当然,父慈子孝也是有的,不过在两代人代沟明显的今天,父母应该懂得不能对子女要求太多,各留一步。如果一定要求紧密的控制的话,要么委屈一方,要么两方都委屈,而高龄老人更可能处于弱者地位受委屈。
你这段发言还是有些我不赞同的地方.你所说的这些,仍然只是部分现象,而你将他当成了全局.我父母小时候给我的惩罚多的你不能相信.他们信奉"黄金条子出好人.".黄金条子是我们那儿特有的一种树,树枝柔韧,打人很疼.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他们惩罚我都是有原因的.当然你可以说他们可以选择更好的方法来教我,但他们那时候没有意识到.而我现在并不觉得那些事情让我有了心理阴影,或对他们有了下意识的年纪大了后的报复.我对他们仍然是尊敬的.非常清楚明白他们是为了我好,后悔当初应该更听他们的话.而且现在有不同意见我能表达出来,能沟通.因为我受到的教育,成长的环境和她们不一样,我知道如何处理这种不同.
而你简单的将家人的感情忽略掉,用弱肉强食的法则来分析家人的相处习惯,这点是我不能同意你的地方.以前的人们有礼教来约束人们对待老人的态度,现在的人更加有自己的意识来处理这种不同的意见.所以,希望你能用更柔软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许实际上这种相处看起来是一种妥协,但如果加入了感情,就不是妥协这种词能简单形容的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恋爱的有些状和发烧生病时的身体反应都很像,但是因为恋爱是有了感情在里面的,所以你就不能简单的用生病了来形容那种感受.当然,有些人会故意这么做来显示自己的冷静和与众不同,但我相信你不是这种人.
用打和骂确实可能达到这种更紧密的连接,所谓打是亲骂是爱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学上还有一种说法。总之中国人的亲密关系中的心理距离比西方想象的还要近。我们看西方人,就会觉得他们冷漠。海外华人到了国外,也多多少少都会在这两种关系之间挣扎。
楼主这篇文章,以及之前的很多文章,都反映了一点这种文化冲突。很多反映在美国的华人的电影也反映了这种情况,比如喜福会。个人认为文化没有好坏,但是作为华人,融入的过程深入最底层的自我和亲子关系,非常不容易,也可能会反思背后的本质:什么是我们?在成年后成为他们的过程,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下一代子女属于我们还是他们,又将怎么看待这个我们他们的问题,我们的特质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也不想纠缠你前面贴子里的一些不当的用词.因为在其他网友指出后,你意识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进行了自我纠正.我相信你也许只是对国内不了解.
思考是对的,我唯一的建议是思考的过程中,不要轻易的将部分被媒体夸大的现象,当成普遍现象,并扩大到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表示你的想法和意见.因为你没有在国内,很多事情,并不如你所想的.
仍然献花一朵.
例如,我父母也曾因为工作原因而两地分居过,但他们当时各自都有很多要好的同事和朋友互相照顾。
就是无条件的, 养孩子的时候, 如果总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 期望回报, 要是得不到,就会失望。 我妈妈对我说,她一点也不期望我回报她, 但希望我能对自己的孩子像她对我一样鞠躬尽瘁, 要教我的孩子也要爱自己的孩子,把爱一代一代传下去。 其实我妈一点也不前卫, 她很传统地希望自己的后代繁荣昌盛,而她觉得家族繁荣的秘诀就是把资源紧着培养小孩。 我妈说,眼睛总是往下看的。 老人当然要照顾, 但老人自己也要自觉,也要体谅子女的辛苦,能自己做的事就自己做,别指望子女天天围着转,人家还要养家糊口的。 有些老人, 倚老卖老, 拼命要子女回报, 甚至占用了本该给孙儿的资源, 那样的人,是对自己的祖先不孝(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为了自己生活舒适影响家族后代的发展,不是不孝是什么)。
我父母双方的家族都是有名的和睦, 老人老有所养, 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帮助也比一般人家庭间来得多得多。 秘诀就是有爱, 但别有期望, 还有要相互体谅。 子女会孝顺父母, 但父母也不会用孝这顶大帽子来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