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 熏 腊 肉 -- 老光
“我家以前是地主,后来被抄家”。我富不起来不是因为我不努力,是因为祖上被抄过。
这才是大事!!!!
但具体到个人,情况千差万别。对这些有害物质不敏感的人是少数,但肯定是存在的。
再说,不是要和老光叔您抬扛,这些人如果烟酒不沾,没准能活得更长呢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消费两枚通宝推荐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3;铢钱:4。你,乐善:4;铢钱:-16。本帖花:3
楼主不顺便介绍下辣椒炒腊肉的正宗做法?前两天看电视,介绍一个湘菜名厨介绍辣椒炒腊肉的家常做法,锅里下点油,大火炒辣椒到起虎皮,然后下腊肉炒,不能加水,最后淋上麻油起锅。有一处不明,这个腊肉是直接拿来炒的?不要焯下水什么的嘛?
多是按照自个的喜好,随心所欲而为之。存放时间比较长,肉皮较硬的腊肉,依我之见,最好是先用水煮一遍为好。道理么,自然是煮过之后软硬适宜一些。假如是新近熏制出的腊肉,那皮也就不太硬,就那么生切成薄片,等到锅儿烧蜡后,再把切好的新鲜辣椒(片或丝)丢进锅中反复地焙上一焙,直焙到辣椒枯蔫蔫,将其盛装起备用。跟着放点引油落锅,略略地煎哈,再把切好的腊肉放入锅中,反复炸一会儿,候到腊肉在往外呕油时候,赶快将焙好的新鲜辣椒倒进锅中,与腊肉伙在一块,煎炒上一会。直到辣椒沾染上肉油后,则可以出锅装盘就食了。
煮过的腊肉,其作法一样,差别就在于煮与不煮之间。
还有何疑问,请尽管提出来,我会一一作答的。
一个和尚看到一处篷屋闪着金光,原来是一位老人虔诚念佛念了一辈子,所以有了佛光,但是这个老人念错了一个字,和尚好心纠正了老人,可是等和尚离开篷屋,再回头看,佛光居然不见了。和尚突然醒悟,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连忙回去告诉老人,是自己记错了。
佛光再现。
有时候俺觉得饮食变成一种习惯之后,人能驾御它。就怕是中途患得患失那一种。
再说吃喝随意是一种幸福啊。
别故意去吃有毒之物就是了。
我感觉所谓熏就是上点烟熏味,几个小时足以;
如果熏几天,估计都熟了吧?
我吃过的腊肉,味道最正宗,最美味的,乃是山区乡民熏制的。顺便在此说一说,让你体味一下。
众所周知,山区因大山阻隔与闭塞,道路难行,乡民们要进出一回,顶不容易哦!因此,山民们每年里都要喂头把猪儿,一到冬至节边,便请个屠夫杀掉,那肉,全数留下来自己享用。如此多的肉,一口气消灭不了,便尽数用盐腌了,然后,搁到阳光下晒得干干,再悬吊到火塘的上边,一排排挂好。山区的气温低,太阳一下山,就得在火塘内烧起大火烤火。不然的话,太冷了哦!早中晚的三餐饭食,一家子也是守在火塘边上,一边烤火,一边吃着。逢到下雪落雨的天气,更就没得个地处去游玩。全家人便整日整夜,守着火塘边上聊天闲谈。长年四季,这腊肉就靠着火塘的烟子熏烤。时间一长,那肉熏得是乌七抹黑,没个看头!可就是这等的腊肉,味道最美,也最最正宗!!!好吃得不得了呢!所以说,想吃正宗的腊肉,得到大山的深处去寻!
九十年代初暑期到川北藏羌自治区实习,中饭一般和山里的羌民搭伙,那碉楼里夏天是凉飕飕的,中间火塘上方悬挂着一扇一扇的猪肉,切下一块来炒蘑菇,那真是美味啊。
村民的贫富一般可以从腊肉数量上判断出来;贫穷的只有一小块,富裕的几乎挂满了房间。
山里人不光是进出不方便,家境也贫穷。虽说贫苦,却也向往着有鱼有肉的好生活啊!平日里想吃肉拿起钱却无处可买,没得法啊,只好养头把猪儿,残汤剩饭给喂着,收获下红薯,将那藤蔓挑回家,任由其去啃。摘了包谷,把那带点甜味儿的秸杆拖回来,交由它去放肆去嚼。候到八月中秋一过,眼看冬至一天天逼近,便给猪儿喂一点好食,让它壮上一壮,年节边上,请个屠夫一刀杀了,把肉尽数地腌渍起来,做成腊肉,吊在火塘上面,嘴巴馋时,取一块下来,用滚水洗净,或煮,或熬,或炖,切片片也成,剁砣子也成,只要能享口福,倒不在于形式什么滴!
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可以有影响:比如基因,比如其他的生活习惯,比如空气和饮用水的质量,比如性格,比如意外的概率...具体到个人很难说的,随机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