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话说国军德械师到底适不适合中国军队实际情况? -- xunzhao

共:💬176 🌺514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话说国军德械师到底适不适合中国军队实际情况?

现在一群历史真相党一个劲的向人们推销当初国军精锐德械师,很多人也非常欣赏当年的德械师以及德国军队训练方式,一致认为德械师计划如果完成,对日作战当有良好表现。

那么实际情况呢?先做个对比,抗战爆发前后,世界性的军事变革还在萌芽状态,尽管坦克、飞机等新武器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其战法实用还属于一战范畴,此事所谓的德械师体系不是二战时期威震世界的德国军事体系,这点要注意,德国此时也没有完成新军事变革,他虽然给中国的军事体系注入了很多新东西,例如新式战车坦克等,但是究其战略应用并没有达到新的高度,对于彼时中国国情而言也基本上不会有那个机会。

脱去德械师身上种种遮盖物,所谓国军精锐德械师不过是德国的轻装师而已,法肯豪森曾认为认为国军应先成为“轻装快速部队”,具备以下的特性:

- 大部队移动时以铁路来运输,使兵员可快速集中到战场边缘

- 不倚赖重炮、战车等重型装备,而是灵活机动地使用自动武器作战

- 与若干战车与炮兵单位配合,进行协同作战

以上意见看似与中国国情相合,但是他低估了国军尤其是蒋公等人在国家建设上的短板,区区黄金十年本应支撑中国军队建设的重工业、铁路交通等实在达不到支撑德械师体系的标准,也就是说德械师终成鸡肋。这点最为致命,对中国军队而言实为致命打击。1936年,中国铁路长度只有1万英里,远远少于孙中山先生“现代化中国”规划中的10万英里,而且其中一半位于已被日本人占领的“满洲国”。不知道如今的人们在统计民国抗战以前工业建设上会不会把日伪占据的东三省给统计进去。

冯·法尔肯豪森同时认为中国军队将难以在抗战中期待装甲部队和重炮的全面支援。中国工业才刚刚开始现代化,这要花上一段时间让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达到德国国防军的风格。因此他强调培养部队基于轻武器的机动化,多多运用渗透战术,类似于德国在一战末期创制的突击群战术。尽管这些话很多都算上是切中时弊,德国顾问团之尽职尽责也是一段佳话,问题是结果很差!淞沪会战的结果表明,所谓德械师确实打出了国军的血性,却未能打出一个像样的成绩。

再说德械武器,今人有以为不如当时的苏援武器,这点倒也偏颇,就说轻武器,德制武器并不逊色甚至还有优势,仅就步枪而言,莫辛-纳甘步枪虽说质量不错,但是傻大黑粗兼有枪栓问题,对体型相对弱小的中国人不一定合适,其他轻重机枪等双方半斤八两,重机枪都脱胎于马克沁系列,轻机枪捷克式也是一代名枪。苏援轻武器亮点是维护操作简便,适合中国大部分文盲士兵。至于重武器德国苏联援助的火炮也基本都是一战时期的,德国战防炮确实不错,但是比起小鬼子的九二式窃以为不如其适合中国。苏联武器的最大亮点在于对中国空军和装甲部队的支持,苏联政府出售给中国的T26据说是安装了无线电的,苏制飞机在抗战前期也确实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点果粉无法否认。

话转回来,国军的德械师的作战效能是否达到了最初的设想,其作战方式训练方法等是否称得上精锐的称号,以送沪会战前期来看,中国军队尚有一定优势。蒋介石调动战力最强的德制第87/88/36三个师,率先投入会战打响第一枪,主动出击围攻日军在汇山码头、公大纱厂、日本租借区等地的据点,国军配备德国15公分重炮的“炮十团”与轻战车及战机都参与攻击行动,历经四次总攻,双方反复巷战争夺阵地,敌我伤亡均极重大。国军德械师战斗力在此表现其实并不甚佳,尤其是其战术应用连一战水平都未到达,以猛打硬冲为主,连德国顾问建议的突击群战术(更像是堑壕战的突击群战术)尚且做不到有效实施,德械师的战术能力值得怀疑,这支部队不管学习对象是否适合中国,德械师至少没有学习德国军队的真本事。当然在会战中国军战役部署就有点怀具,几十万部队把阵地摆在敌人海军舰炮火力圈射程内,根本没有大纵深防御的准备,蒋公的作战部署一贯让人郁闷,为啥不能躲避一下敌人舰炮火力,在上海周边布置阵地也可以,甚至战役效果会更好。大纵深防御这点国军怎就是学不会呢。

国军将领指挥也有问题,举个例子:德械名将王敬久自己跑到租界躲起来,用电话指挥抗战男儿为国捐躯,为什么样的械什么样的术,都不会管用。但20日由王敬久带领的87师则自动将即将到来的胜利放弃。19日晚,四川北路阵地上的王敬久师在一居民带领下,通过一条无人看守的小路进入日租界,直逼日军海军陆战队的司令部。曾使中国军队兴奋不已。20日拂晓,张治中在南翔指挥所,很高兴地摊开地图,研究87师占领的街道名称,曾对他的参谋们说:“王敬久说部队疲劳,凌晨2点钟停止整顿,准备今晚猛攻,我允许了。”下面的参谋悄悄议论这不合理,如果白天日军调动,加上日舰支援反攻,则87师难以守住。果然,20日白天,部队退回原来阵地,损失颇重。

记录此事的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处参谋张柏亭后来听说,当日王敬久异想天开,将师部电话与租界电话接通,本人住进租界内用电话遥控指挥。师长如此,则下属当然不会力战,张治中劳而无功。

而且战前规划首先是航空兵轰炸,却不顾空军的战斗力;计划使用重炮,但炮兵阵地设在大场,火力支援被严重削弱;把堑壕战的突击群战术拿到巷战中用,巷战训练和准备不足。

最要命的是德械师应该属于野战部队,在淞沪会战中他们最好的位置是二线,作为机动攻击兵团使用,而不是参加巷战。

这一战役最奇怪的是,水网稻田固然不适合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可惜在水网稻田中陷入泥潭的却是中国的后续支援部队,在敌人的空袭与炮击中由于无法展开、无处躲藏而大量伤亡,而敌人却隐蔽在城市中以逸待劳,等待自己的航空母舰、战列舰和空军来为自己解围,等到中国军队已是强弩之末时,日军的奇兵便在疏于防备自己侧翼的中国军队背后登陆,这种部署要是出自那些德国顾问那就是扯淡了。

再看国军内部评价,1936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陈诚将军,对当时新建的德制陆军有下列评语:“抗日战争越晚爆发对中国就越有利,因我方可以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如果目前发动,我方一定是处于被动局面,如再迟一年,最低限度我方可有半主动的机会,如迟两年爆发,则我方可以完全掌握主动局面……”。 本人以为陈成将军在吹牛,除非两年内国军的军事工业能初具雏形并且训练体系能够加强,否则德械师只是画饼。

还有一个问题,德械师日常训练中对拼刺刀是否有过重视,毕竟中日彼时军队火力都不算很强,拼刺刀在中国这里还是应该值得发扬,另外拼刺刀可以锻炼战士的胆识和血性,这对孱弱的中国士兵来说属于比较有效的训练手段。反观日军除了战技术训练外对士兵的胆识血性训练都比较变态,基本都能做到临敌不慌,而国军新兵这多有一听枪响就散架的举动!

补充一个问题,国军是否做好准备适应德械师体系,首先看国军军事教育体系。国民党统一全国后,在扩大和整顿军队的同时,也着手军事干部的培养,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军事教育制度,陆军军官教育分养成和深造两级: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由黄埔军校演变而来)招收高中文化程度青年,培养初级军官,学制3年;陆军大学(继承北洋),招收军官学校毕业后任职两年以上军官,培养高级军官,学制3年。

1932年前后,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各兵种军官的培训,仿照日本军事学制,先后军办各兵种学校,作为养成和深造之间的进修教育。兵科学校计有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警官、海军、航空、防空、通信兵等学校,学制多为1年。同时,国民党还创办了兵工、军需、军医、测绘、兽医等专业学校,学制一般为3年(兵工为5年);1933年6月,蒋介石为了“整军饬政”和第五次围剿,又开办了“庐山军官训练团”,对校、尉级军官实行短期轮训,34年夏,蒋又下令全国各部队高级将领分3批赴庐山集训,庐山军官训练团也成为国民党培训军事干部的重要基地。

国军对于军官培养以及专业兵种建设都是比较重视的,但是问题是国军既然已经要向德械师体系转变,那么国军的教育体系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不知道那位高手能提供国军庐山训练团的教学内容,我们看看到底怎么教育的?国军最精锐的几个师连小部队突击群都做不好,近来查了一些资料,淞沪会战国军德械师精锐在前期巷战时经常是一个营面对敌人一个小队固守的阵地而无法拿下(不知是真的假的?还有某高级将领建议战线后退以躲避日军舰炮火力,是李宗仁提的吗?)

这一仗似乎日本决策层也曾有激烈增论,近卫根本不想与中国全面战争,所以希望和谈,但是军部不知死活,说一定要教训一下国军,

石原莞尔坚决反对,一再以参谋部的名义严令上海军不得攻占南京,避免爆发全面战争。其实早打比晚打好,日本真要把东北建设成黄道乐土,那中国的未来就糟了,就等着蚕食吧!

关键词(Tags): #国军 德械师 抗日
家园 对日作战是一场“总体战”

因此,最后决定因素是综合国力,而不单单是装备。

家园 支撑装备就是国力,同理装备也能国力强弱

如何加强国力,如何在现有国力上选择有效装备、训练体系反映了国军的大问题

家园 这你就了解不清楚了,德械师是什么?

它是德式编制,是师旅团编制.之前国军是红军编制,也就是每师三团.而德式师是三旅六团,这是最大的差别.

装备方面,由于苏联政策的改变,在1930年后输入中国的枪械已经不足补充国军消耗.而且国产的产量严重不足.所以苏联枪械开始在中国减少.而九一八之后,八千人的师编制,对应日本的师(师团),从人员到指挥都成了很大的问题,加上德国顾问的建议,中国开始组建德式师.

这些师最大特点就是师旅制,满编达到1.7万人.对应当时日本的普通师(象九一八的日本第二师团),也是相当的实力.但中国到一九三七年,达到这个人数的师,全国这有一个,那就是十八集团军第一百一十五师.这个师只有五个团.

而编制达到德师六团的有,十一师,八十七师,还有八十八师.

团一级编制,德式的是十六个连,三营,苏式是十二个连,三营.德师团满编是二千七百五十人.而苏式是一千五百人.

但全军只有115师的团达到满员编制.比如八十八师,人员只有每团二千二三人.估计是吃了空晌了.

而当事其它的苏式师,大多数都不满编,大致平均只有五千人.

还有华北二十九军,这个军是另类,在改成第一集团军之前,二十九军不是属于国民政府的军队.这个军三师九旅,全军十万人.这个结果是因为他们和日本打出来的结果.因为只有这个编制才可以和日本的作战单位对应作战.

在德式师中,最能打的四个师,在一九三七年也是全谨有的四个师.这四个师,115师装备最强.人员最多.11师训练最好.而八十七师八十八师打得最顽强.

第115师,一个团有轻机枪九十到一百挺,重机枪二十挺,而且每团都装备迫击炮.师有炮营,而且有骑兵团.当然这些重火力是集中当时在延安的红军的武器集中到115师的结果.

十一师在罗店和日军拉磨.证明其素质之好.

八十八师,四个月凇沪会战硬是没退一步,这不单是意志的表现,而且还有编制的优势.

当时的十一集团军,是苏式师,一上阵就发现作战人员不足,几乎这个集团军各部都没打出什么好看的来.

德式师最大特点是士兵多,技术兵种多.炮兵(迫击炮)到营一级.而苏式师就不是了.

而装备方面,彭善的十一师,有一个旅是用水连珠的.机枪也是巩县双轮7.62,从这个看来,德式师并不一定就是全部德械.

德师师,每个班装备一挺机枪.一个连九挺.但那么多部队中唯一就是115师有那么多机枪.其他的包括八十八师也就每连六挺机枪.

步枪方面,中国军队里,中央军装备的水连珠相当多,粤军装备的捷克24式步枪比较多.其它省军,装备什么的都有.二十九军,主力是7.9的韩式(辽造十三式),巩造九八,德国毛瑟比较多.水连珠,名古屋的三八式有一部分.机枪以启拉利7.9和从日本走私的捷克ZB26比较多.

在1937年,中国军队装备的轻机枪,最多的是启拉利.麦特森.捷克机,四年式,刘易式77,法国的开乞机枪为主要的,四年式已经少了.同时芬兰的M26(装备中央军),比利时的FN1930A17.92(中央军)也开始进入.

而国内当时已经有不少厂开始生产捷克ZB26.

当时中国兵器工业,地方军阀占大部分,中央只有全国的三份之一不到.在1935年,统一制式,开始生产中正师步枪,捷克ZB26机枪,MG08重机枪开始.中央计划按新编制装备八十个师.但只有少数师开始整训就赶上抗战.

当时(1937战前),全部按德式装备八十个师需要集中全国的兵工厂用四年的时间.而还要进口相当部分.比如进口二十万支毛瑟24式步枪等计划都还在签合同的时候,战争就爆发.

而战争使德英美联合对华禁运.比如建个重要的项目,例如衡阳的修炮所大口径火炮生产线等无法实现.

战车部队,只有两是训练团,进口战车的计划因为禁运而无法得到.

其实,苏式部队编制,在中原大战,长城抗战等表现出不适应对日作战,同时在江西表现出连中共作战也不好的情况来.于是就需要改进.1934年初步接受德式编制的中央军开始投入江西的作战.战果大家都知道.

而八年抗战,中国始终没有彻底德式化改编.战后则采用美国编制搞整编师,最后又改回苏式师.这个是根据对手来定的.

--------------------------------------------------

关于武器的事,其实中国直接进口德国的武器是从1934年开始的,而且数量不多,步枪几万支就赶上了抗战.而中国那么多德制口径的枪,大部分是日本人走私欧洲一战剩余产物和日本奸商山载卖过来的.

而国产德式步枪,沈阳是1920年开始,巩县是1919年开始.(这个指7.92S弹步枪)

其它厂生产的步枪,什么的都有,比如兰州湖南造水连珠和汉式.山东造汉式和65步枪,广东造捷克24式和李.恩菲斯特,还有九八和中正.

在1936年,兵工总署俞大维有过统计,中国的全部力量,可以每月生产步枪一点八万支,机枪四千挺,子弹二千万发.

但中央控制的企业,每月步枪产量只有八千支,机枪一千挺.其它的是地方军阀所有.

也就是从1935年开始,全国开始整顿兵工厂.到1937年,只有太原厂归中央,四川的成立华西公司民营化了,抗战后以代工的形式生产军火.而广西的就更干脆,一听说抗战,干脆就把兵工厂炸毁.

其实,不管是德式武器或者苏式武器,大致技术水平都在一条线上.而苏式弹药生产比较麻烦.再者中央一直没有能力建立苏式弹药的生产线,所以苏式武器在抗战中一直没成为中国军队的绝对主力.

德式武器,因为成为制式,1938年之后中央政府主要集中生产德式口径武器.地方还有一些生产苏联口径的,但相当少.

在抗战中,中国只有十个军,大约二十万部队在成编制使用苏联装备.一直到1944年后,才开始换德式武器或者美国武器.

在凇沪会战中,德式的几个师,表现得相当好.这不单是武器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编制问题.

在二战区部队中,115师是日军最大的敌人,这不单是115师的战斗意志装备,还有更重要的是编制.

------------------------------------------------

讨论德械或者苏械没有意义,因为不管是德械还有苏械,中国都不可能装备太多的部队.

而真正的全苏械部队,在五战区出现,台儿庄大捷和这个有点关系.但这些部队,没有苏式编制.

而抗战最大的问题就是弹药严重不足,1939年,国府保有步枪达到三百万支.但1939年初国府所有并兵工厂,包括延安的,太行黄崖洞的等等,一个月生产的步枪子弹才九百万发.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苏式师的战斗力问题,比如昆仑关的第五军,在火力全面占优的前提下死伤遍野.

但也是第五军的二百师,碰到日本的新师,在同古,那就不一样,一个苏式八千人的师,顶住日本一个师的进攻,这个就是奇迹.但这个例子和昆仑关一样,说明的是编制和弹药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苏式师防守的时候,功效比较大,象常德会战的57师,就能顶住四万日军的进攻,而第二百师和荣誉第一师在1939年底就拿不下一个昆仑关,这就能体现出苏式师的进攻能量不足.

而弹药的问题,衡阳的方先觉最后是弹尽投降.而没有弹药的部队更是这样.

而,1937年后,中国虽然装备德械多了,但没组建新的德式师.那是战场情况的改变,还有苏联顾问的指导的因素.但德式师进攻,在115师那里体现得出来,比苏式师要强.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池塘中的雨滴,
家园 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没有配套的国防工业,一味

的买外国军火,那只是无源之水。

家园 可能问题在指挥上
家园 那是在涂脂抹粉

1931年中国退让的解释是“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国力太弱无法抵抗。”等等。但是,31年日本准备更不充分,9.18事变仅仅是一部分中下级军官的冲动之举。然而,由于我方的一再退让,致使日本的野心也一再膨胀,而我军士气反复受到打压,遂至局面不可收拾。且31至37年间,日本利用夺占我东北地区的土地、市场及自然资源,大量移民缓解其国内矛盾,大力倾销以解除经济危机,大肆掠夺铁、煤等自然资源以充实国力,以至于到1937年,中日国力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随着我国力的缓慢上升而进一步拉大。这一点,分别比较一下31年和37年的国力差距就能得出结论。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关键词(Tags): #9.18#抗日#战争通宝推:johny,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抗战爆发后,又紧急进口了30万支步枪

以及其他物资

家园 那些东西最后交货到了44年了.

定那一批东西,包括批炮弹,基本不能按时交货.

家园 不是吧,我在天涯看到某果粉资料说提前交货

还为此大赞了一把希特勒

家园 有一些是用土尔奇的东西来定的,

从1937年底开始,缅甸那里就禁止军事物资流入中国.后来通过法国和越南的关系进来一些.但就是1937年底定的一直都是因为运输问题卡死交不了货.所以最后到1944年才交齐,不过这个时候就不单是德国货. 而是德国收集送到的一切垃圾.

不过希特勒是不错,名誉上中国政府已经加入盟军的前提下,德国一样想办法给中国军火,虽然就几把垃圾破枪,但也表明中国当时的尴尬.

家园 不是说在香港交割的吗

关于武器生产的问题 国军中央政府有点败笔啊 还不如军阀做得好 阎锡山麾下还有几座像样的军工厂 晋造武器在当时中国军工业界以质量好而闻名 蒋公治下几个省还是有几个铁矿的 蒋公咋就不好好整整

家园 1939年,政府财政部说兵工厂应该属于

军政部管,财政不开支费用,让军政部出钱.从这个事情上你就可以肯到蒋实际上对国民政府有多少控制能力.而在黄金十年.蒋并不都在控制国民政府.南京政府派系问题复杂的很.

家园 这个税警总团倒是被宋子文喂得饱饱的
家园 没开战前是香港,77之后英国禁运,

在813之后在香港没收过中国政府的物资.所以那地方无法通过,后来的苏联援助,在1938年三月在香港也被扣.后来苏联外交部去扯皮才放近来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