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的科研发展真是那么炫目吗?兼回冷酷的哲学 -- 流沙河
本来是打算回冷酷的哲学关于中国科研及科研机制问题的帖,不小心越写越长,索性单独发帖,想来这个事儿许多河友也有兴趣。原帖可见http://www.ccthere.com/alist/2405406
我没有否认中国科研的进展,但目前数据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目前的水平。这更多的是由于最近的科研重奖政策激发的 (在美国发一篇SCI、 nature & science奖励多少?),包括从海外直接优惠条件挖牛人,这也是为啥在nature & science上有所突破的原因。但如果没有自身造血功能和相对公平的激励机制,这种数字至少是部分是虚假的,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是孱弱的,与巨额的投入很不相称。
为什么如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引进的熟悉海外游戏规则的大批牛海龟领头,更以大批土鳖的科研及打拼能力为后盾,以国家为这些数字砸下的巨额人民币为动力,“精品论文数”上去没有什么稀奇的,我们更可期待中国论文制造攻城略地创造奇迹,就如同我国的托福GRE分数一样(去过新东方太傻论坛吧?)。但这种靠钱刺激出的成果对社会拉动非常有限,因为它缺少科研的原动力。Zf的短平快的刺激与产出短期看是数字喜人皆大欢喜,但就是实际作用不大,这是当前我们社会蔓延的极端功利主义的必然结果,也是病灶所在。
对中国制造我怀有深深的敬意,谓之以人间奇迹毫不为过。但目前我们最大的困境是什么?是产业升级的难题,我们的许多社会问题(包括房价)都与产业无法顺利升级有直接的关系。严格讲,教育与科研难辞其咎。我们目前的产业升级不是要一步登天,不是同老美直接比拼,而是同中等发达的国家地区去打枪火。如果在如此关键的时期,产业升级如此困难,那再漂亮的数字又能如何?如果喜欢统计数字和排名,也不妨去看看交大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看看我们大学的位置如何。
没有世界大国的崛起是完全不靠机遇的,只是机遇或多或少而已。邓小平就反复提到所谓“重要战略机遇期”。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全球化的趋势就是中国最大的机遇之一。诚然,光有机遇而错过的国家不少,但我们无法否认当前的机遇,更何况机遇和挑战本就是一体两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苦干单凭机遇发展,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芝加哥工人的血泪也不是白流的。我所谓的500年一遇的机遇是指明末起我们错过的产业发展时机,而今天则是这段历史上最好的时机,如果错过,某些人真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也非常喜欢看那些很提气的文章,当年也曾为陈经老大的官办经济、发达国家粉碎机而激动,但过于乐观就像妄自菲薄一样有害,所谓过犹不及,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甚至以高速发展来回避问题。因为问题不去解决总是在那儿,不会自己消失,而是逐步演化为危机。就像是听到金融危机来了就不分青红皂白砸上若干个万亿,结果把房价和物价给砸上去了。再声明下,我说我们的科研体制有问题并不是全盘否定我们的科研发展,只是希望能重视这个问题,不要回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特别是挖坑的多,后面灌水的少,有些西人看到中国拼音的文章就跳过去...
数字不能说民全部问题,但是数字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中国现在发文章多了,至少说明一件事情:中国人在发表自己工作的能力上,已经没有问题了。中国科研,已经充分和世界兼容了。
而一旦兼容了以后,剩下来就是一个砸钱投人的问题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一个天生的好处,就是落后。落后意味着在找方向方面不用花太大力气,美国人做什么我们就跟着做好了。当然国家这两年也重视原始创新,但总体上还是跟着做。因此,在美国公开的那些领域,中国赶上来,达到美国的水平,只是一个时间和钱的问题。而这两点对中国都不是问题。
不公开的领域,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我自己的感觉,不公开的领域,因为常常有硬指标必须完成,所以中国国内做这块的比做公开领域发文章的反而踏实些。
我从事的领域,国内的文章有很不错的,大家都认可的。
至于看到中国拼音就跳过去,那么就没几篇能看的文章的。绝大多数好的研究单位里面都有不少中国人的。
是对发现、创新的热爱和应用前景的预期。当然外在利益刺激也很重要,毕竟研究者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但有个度和平衡的问题。过于功利则是对前者的扼杀,容易急功近利,因而很难出现原创性的重要发现。
很多人看到中国产业的发展,没意识到中国对世界的另一输出:科研力量。中国人在海外的科研贡献是对中国教育和科研有力的肯定。与美国的科研不同,中国的科研完全是中国人自身的贡献。在国内的工资条件科研投入下,国内科研人员所取得的成就,是对中国教育和中国科研最有力的肯定。 就绝对水平来说,我为国内同行的成就感到欣慰,也很钦佩国内同行的水平。一国的科研发展是整体和系统水平,是否眩目要看科研对产业,经济,国防等的贡献和支撑。论文是个重要的指标,好像国内的整体论文数量和水平(不光是nature & science)也突飞猛进。其实,现有的论文评委盲审制不可避免的有对中国的科研论文的系统“苛求”(或歧视),有此成就,实属不易。我们的科研体制肯定要改进,但我认为是在正确的方向走,就科研发展对经济的国防的贡献和支撑,我个人觉得还是挺眩目的。
高校老师的工资不高,一旦出了科研成果,自己开一家小公司,卖卖产品,收入相当可观;一旦出了文章,评职称时也很有用。
我们这里的项目都是工业界(大多数为私营企业)直接赞助,实用目的很强。我不相信中国的工业界没有类似的需求。
当然,社会也应当支持纯理论的高科技研究。但是,如果仅仅为了博政绩而使面子上好看些,那么这样的科研不搞也罢,尤其像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怎么可能这么夸张,反正我以前的行业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
这些年,科研需求是起来了,人数也上来了,钱也扑上来了。有政绩型的申请经费,钱比以前多多了。各企业对研发的需求也出来了,比不上外国,但比从前要好,各种应用型的研发很热闹。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小白,就是在搞应用型的研发,人数不比外国少,非常可观了。但是往往可以发现,用的平台是外国来的。
现在的瓶颈是制造,精度不行。设计得出来,造不出来。美日等国,从原理上并没有领先太多,科学知识就是那些。多年没有大突破了,这些反而好追。但是制造精度,要较长时间的积累。芯片设计得出,造不出。人家的精度还在提升,我们被禁,很麻烦。
有制造精度为基础,就能搞出厉害的平台。有了平台,上面就能搞象样的研发。现在中国还得引进平台,进口一些研发仪器,能搞些东西了。但自己的平台少,差人家一两个档次。所以,原创性不高。
尤其是基础平台的精度,一般的应用,精度只不过是个量变。
但对基础平台来说,超过一定限度之后,是质变,就会涉及到基础科学的核心研究问题。比如材料,力学,电磁学。
举一个例子。
前几年曾经有人找我们做一个电源。你说做个电源是什么问题?按照电脑城的理解,无非就是材料选的好点,电路设计好点。
但是如果电源是核反应堆某部件用的电源呢?如果直流电源要求纹波系数要求达到百万分之一的精度呢?如果恒流源,要求最大负载达到几千A呢?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这么高的精度要求,一般的电力技术对此无能为力,这已经涉及到对于电磁本身的理解上了,没有对于电磁理论的彻底探索,根本不可能得到相应的解决。
一切的差距,核心的关键问题,the key,都在于基础科学。
顺便再吹一下两个比较虚幻,但确实是事实的牛。
一、约十年前,中科院的院士来办讲座,其中提到,他们已经从理论上证明了奈奎斯特抽样定理是错误的。但他不肯说具体情况。
二、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几个基本方程组,人类目前还没有找到理论解,只有很多假设下的数值解。也就是说,关于飞机为什么会上天——是蒙的
大部分西方人和日本人照样是为文章而奋斗。不管你喜不喜欢,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工作方式,名利就是大部分科学家工作的原动力。要说急功近利,美国人比欧洲人急功近利的多,但美国的成果就是要多要快。科学研究说到底,就是钱和人。有钱有人,持续的有钱有人,结果自然就上去。中国人不比西方人聪明,也不比西方人笨,现在我们可以做出nature, science,虽然可能没用(大部分nature,science,不管是不是中国人发的,都没什么用),但时间长了,科学传统自然就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