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蒋为何打不过毛 -- baiqi
以蒋与毛的境界之较,蒋败是必定的了,两者相差太大。我试分析之。因为形势的本质就是当前所有人的性格组成,性格是内因,而领导的性格是内因的主要方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涉及到最外层外因问题(如美国政策,苏联的介入),中层外因就是刚打完日本,人民渴望日子更好过点(且不想再打),共军在抗日其中的成长,这些外因再次作用领导人的性格,产生不同的策略,进一步影响局势,所以我以各领导的主要性格、能力、谋略为主要分析方面,这些是内因。
1.军队交锋为何经常处于不利
1.1.攻守之势异也
毛在攻,蒋在守,攻方掠地,守方失地,攻方夺得地后就把地分给农民,且减租减息,以生产粮食、商品,作为已补给之源;守方的地本来就已经划分好了,夺回来后自然要按原来的处置,是谁的还归谁,总之不会分给本不拥有这块地的人。于是攻方的地作为奖赏吸引着本无地的人,势力越来越大。贾谊所谓的 “攻守之势异” 导致的秦国的实力骤变之实质就在于此。
1.2.战术不懂变通
毛的游击战打多了,越打越熟,水平相当高,可以说《孙子兵法》的每一点都没有拉下,且包含着更具体的发挥:
1)根据地思想:利用复杂的地形,建立人民的爱戴,利用游击战的思路使根据地难以被敌打下,敌人围而无法歼,起到了围棋中“作眼”的效果,则敌为我之兵反而被我内外相围,把整盘棋打活。
2)优待战俘,攻心为上。
3)提出战争场面的内外线的思路:内线(前线)重兵,外线(后方)则兵力空虚,是游击战中歼灭战的一个补充。
4)提出战争只是政治的辅助,政治才是中心
5)提供单纯的防御是防不住的,要反击性防御。
7)主动地战,而不是被动地被人逼着战
8)战斗是战役的一部分,战役是战略的一部分,要看全局。
9)注意战士的休养
第五次围剿,前四次都失败,内战爆发以来,蒋月均失8个旅。何以仍然不能给出一个对付游击战的军事谋略,而还要愚笨地使用正规作战,墨守成规,对方打游击战取胜都打得熟了,这边还不懂得变通,毛在打三大战役前夕的指导,各种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在哪里打下多少个旅,用的是确定性的口气,也说明了打得熟了,自信得很。蒋确实没有重视这一点,另一方面,在重要的大战,蒋甚至会亲赴前线指挥作战,这样,共用的是多个将领,打的却是蒋一人,一人的战术,时间一常便能打熟,蒋这边且剥夺了部下的历练,所谓“事必躬亲,蜀无大将”,毛这边,长征后便不再赴前线,只是作战略的安排,指出要小心的地方,具体怎么打,是由前线的将领自由发挥。
1.3.战略水平和战役水平
打完几次围剿,长征一路打过来,毛可谓身经百战,且战略思维突猛进,看的是整个中国地图,想的是多个国家,谋的是大时间尺度的阶段性战略,分划的是战区,争取的是民众基础。而蒋的水平仍然是战役水平,且是中下程度,这也是亲临作战太多的弊病。
1.4.民心的争取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重新接管并没有改善国民的生活状况,各军管大肆掠取民脂民膏,错失了收复民心的好时机;共党在解放区实现分配土地政策,且减租减息,大力宣传,且用三三制民主制度吸引知识分子,使民心发生改变。得民者得天下。
2.性格与能力上的差别
2.1.胸怀上不够毛宽广,不能容于异见:择将的时候还要求对方相貌英俊(因徐向前长得不好而不取),品性忠良,实则胸怀不能有容乃大,眼光过于狭隘,附录中收录了蒋介石对待国军被共军捉住并释放的俘虏的政策,反映了其鼠目寸光。
2.2.过于求全:派最精锐去东北,实则不愿失去东北,又顾及苏联的强大,故派最精锐之卒。不若把精锐留在华北,稳步推进,当然这一决策有许多原因,比如说没有看到共党的实力上的增长,美国对东北落在苏联手上的担忧,但过于求全的心才是根本的性格上的缺陷。
2.3.好的控制是裁决而非亲力亲为,战略上的指导而非战术的指导。裁决式的控制一般也能发挥、培养将领的才干;亲力亲为,则整体之实力以自己的实力为上限。
2.4.思想境界太低:以人之欲的洞察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依据,不如以哲学的思想,对世界运行之道的体悟为依据。
2.5.不能亲近大众:精英派的风格,不能意识到人民的力量,也不能因为自己的短而使用弥补自己短的人来亲近大众,取得民心。
2.6.视野太窄,读的书太少,毛泽东一生读的书至少超过600本,蒋介石估计不会超过200本。
2.7.过于依赖比自己强大的伙伴:过于依赖美国,但没有体察到美国总统换届制度产生的政策不连贯的影响,以及美国自有自己的算盘,一切以自己的利益计较,可能依据美国的建议会让自己陷入极其不利的局面(如东北调军的计划)。
3.如果我回到1945年,我会建议蒋如何打这场战
有人说,你看了毛泽东各方面的书,回去建议当然能让蒋介石打胜仗了。这样的说法其实太过简单劝稚了,兵无常形,势无常势,我们看到只是毛的理论,我们看到的形势只是当代的一种说法,其实真实的战术、战略,真实的形势是极其错综复杂的,所以“了解形势,了解战术”真的是痴人说梦。就好像下棋,一个实力超群的人即使告诉你他会怎么下,甚至还写出了一本厚厚的书,你看了,也一定不能马上赢过他,因为理论终久只能反映极小的一部分,且只是一种思想,和具体的变化还有一个极大的鸿沟,更何况比棋盘上的形势复杂上万倍的真实战局。所以我回去建议蒋介石如何打,也必定需要超出与毛泽东、内战有关的知识为辅助。
这种提法的意义在于,我虽然不可能回到1945, 但1945也必然有达到这个见识的人,所以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可能发生;且毛泽东的战略、游击战的思维包含着不变的战争真理,所以如果能把1945年的内战打好,也给自己对付发今可能发生的类似局面提供有益的思考。
3.1.创新是弱者的特权,模仿是强者的特权。
在正规军的攻击下,毛使用了游击战,相比起北伐时期的正规军间的战斗,当属创新;不但如此,即使是共军超过百万,仍然以游击战作为主要的攻击、防御形式,名为运动战,实质战术思想无异。作为弱者,唯有与众不同,才有机会与强者分庭抗礼,如果效仿强者,则数量、军备、民众基础、地域皆不及,败是肯定的;而模仿却是强者最好的回击方式,因为对方用游击,我也用游击,打熟了之后,两军相争则无有上下,那么强者的优势就能保留,再用其他策略削弱其实力。比如强大的互联网企业如微软在抵制google创新的攻势时,只要在适当的时机推出与google相同内容的产品,则可以稳住自己原有用户的心,长此以往,用户对微软只可能更依赖;如中国腾迅,任何一个新起的互联网产品,都可在刚熟未熟时模仿之,这样可以稳住自己的用户的同时,也在摧毁对方的力量。
所以不单是战术上的模仿,连政策上也要模仿,被共军抢去的地,实行了土地政策,如果抢了回来,不再实行土地政策,则尽失民心。最好的策略就是在这些地盘上仍然使用土地政策,减租减息。(这个政策很具有战略性,似乎这个策略与蒋的国策是违背的,但我们要看到,土地只是笼络人心的工具而已,这个谋略只具有暂时性,事实上毛虽实行分田制度,但建国后,再次土地革命把土地又从人民的手上剥夺。所以,模仿共之土地政策方向是对的,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战略性的一笔,但关键是不要因为这一举措反而失去了国内的支持,为了把握民心,要多宣传中央的战略,安抚大众)
对方使用宽待与教育俘虏的方式,已方也要相同的使用宽待与教育俘虏,对方对自己的党员、军人的思想控制十分之紧,则我虽已对党员的思想控制得很紧,则还要模仿他对军人控制得很紧,对方给军人一定的权力,则我方也要效仿之。
如此一来,一段时间过去后,共军的优势会趋于无形,国军的强大就更为显著。
3.2.要清楚地认清对方的实力与缺点,已方的实力与缺点
知已知彼,百战百胜,首先要承认共军的强大,毛的思想境界之高,忽视了这一点,或有意忽略这点,只会给自己酿成灾祸。
3.2.1.在军事上要更有耐心,土地不是说失去了就永远失去,对方的士兵不是说击杀后就不能补充。要认识到毛的思想境界十分高,是一个十分强大的棋手,不是三两下可以下赢。指挥作战着眼于全局、长久。军事上打得长久,民心就要稳,民心要稳的前提就是生活上不要太穷困,要把经济搞好,如果有必要要实行经济改革,另外就是宣传,对于抢夺回来的土地,要对严重的亲共分子以卖国罪处之,以求杀一儆百;要压迫对方的经济,国际上联合美国对共军进行军事封锁,与中国外境除苏联以后结盟,进行全面的经济封锁。所有重镇都守只会分散兵力,要多想想兵力分配的战略问题,这些军事战略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耐心地自我提高,自我顿悟。
3.2.1.素质上的提高要更有耐心,首先就是把自己从繁重的战场中拎出来,让部下去应战,自己多体悟些较高层次的战略问题,多读些书。
附蒋介石对待已方被共方释放的人员的政策:
一九三三年五月八日《统军作战制胜之道》:
現在有幾件重要的事情,要請大家注意研究,努力奉行。
第一件就是處置被俘官兵的辦法。。。。。。。所謂受傷不退,就是不怕死,要和土匪拚命,所謂被俘不屈,就是萬一被土匪捉住,無論他如何威迫利誘, 我們總不屈伏;所謂生而辱,不如死而榮,就是被俘的時候,我們最好要先自殺,不要做 土匪的俘虜,來玷辱我們革命軍人的人格,。。。。。。我以為以後處置被俘官〔第54頁〕兵的辦法,就可簡單地規定兩條:返回之被俘官兵,一律視同敵探立即槍決,如有放縱隱瞞,或收容掩護者同罪;二、被俘官兵如能攜帶 槍械或斬獲土匪,或真能探獲土匪秘密,對於剿匪軍事,有重大貢獻,而返回者,無罪而有獎。第一條是原則的規定,第二條是例外的規定,只要這簡單的兩條,以 後能切實照著實行就夠了。所以大家要和一般官兵詳細講明,以後我們如果被俘,自處的辦法,只有兩 個,一個就是自殺,還有一個就是受編。或以其他方法停在匪區內,如果沒有第二條所規定的條件,那就切不可回來,如果回來,我們就當作他是土匪的偵探,馬上槍斃,對於過去有多少功勞,以後能如何努力,都可不管。 大家要曉得,我們現在不怕土匪收編我們被俘的官兵,只怕他放回來,因為他放回以後,就能使我們的軍 隊風氣破壞,精神喪失,不能再剿匪作戰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所以“1.1.攻守之势异”过于牵强。
对待俘虏,以前有两个帖子,应该能说明一点问题,而且很难有什么变化。
心胸,眼界。
兄弟找了半天找不到第二点?毛蒋对决,不是战略战术,也不是性格能力,更不是耐心和创新,是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
老蒋要是能进行土地革命,那他就不是蒋雄奇了,他会是蒋泽东;kmt也不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了,他们就会是GCD。那结局就是蒋泽东和x介石对决,一回事的。
我认为你很早就知道了第四点,并且在知道后一直到现在,看到别人别的说法都选择不相信,只相信自己已经发现的第四点,何必过于偏执。
这些总结是我看了两者的传记,毛泽东选集,徐中约版《中国近代史》总结出来的,你还是再仔细捉摸一下吧。
“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布赖恩·克罗泽”
这也是一个很出名的广泛接受的论述。
从蒋“背叛革命”开始,他的基础就不再是工人农民了。这种政策,是在毁他的根基,他根本做不到的。
蒋要做到土改,必须有以下几点:
1、国家稳定。只有国家稳定,他才能集中一切力量对付他曾经的“战友”——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国家未稳就先窝里反,他只会在战争中败的更快。
2、个人意愿。如果国家稳定了,蒋真的会想土改吗?当年他败退到台湾,决定土改。可是这时候土改已经基本不会触及他的根基了——他的根基都是“外省人”,土改主要收拾的是“本省人”。^_^
3、个人才华。他在台湾那么小的地方,在有较充分资金的情况下,采取舒缓的赎买政策,还搞得民怨沸腾。那在中国广阔的国土上,在到处都是战争留下的残骸的现实中,在政府内部多是地主、买办阶级或其代言人的情况下,他真的有能力搞土改吗?
所以,在我看来,在抗日战争中,国军始终难于进军敌后战场,共军却能在敌后坚持不懈;解放战争中,国军在被俘之后,只要听几节课,就能拿起武器反戈一击;而共军被俘之后,却少有参加国军的——这些,在1927年,就已经决定了。
1.小部分的,非全局的,针对的是反复被争来抢去的地,针对的是前沿阵地,比如说只对被共党抢去实行了土地政策的地,抢回来后不必急于废除;时间上暂时的而非长久的,一方面原来土地的所有人进行安抚,让他们意识到等国军统一中国,对土地会作出妥善安排,另一方面在国家中心地带进行这种宣传,告知乃权宜之计。
总之,在没有其他有效的方法之前,甚至不可能有其他根本性的有效应对措施,此招对对方是釜底抽薪,方向是正确的,在实行时要注意很多,首当其冲的是要得民心而不是失民心。
2.既然是暂时的,那么就不存在个人意愿的冲突。其实老毛的措施也是暂时性的,49年后土地都收到国有,直到现在,个人都不拥有土地。所谓土地,实则是笼络人心的工具而已,国家统一了,敌对军事力量消灭了,谁敢说不?
3.其实就是蒋介石的个人水平有问题。眼界低、心胸窄。这个除了多读点书之外,没有办法了。
我个人是不感冒任何这种个人单挑,然后从人的性格等等去分析的说法。
不是毛泽东打败了蒋介石,而是GCD集团打倒了GMD集团,集团的领袖人物看似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农民和土地问题是核心问题,你说的权宜之计无非就是要地主退一步,抗战结束后,是有那么一线的可能性来进行和平的改良,但是地主就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而宁愿选择暴力,他们最后被暴力解决也正是求仁得仁。
如果他们愿意容忍GCD在原先的地盘上搞减租减息,那有何必动手打来打去,就让TG在自己的地盘上去搞好了。
内因就是人物的性格,内因的主要方面就是领导人的性格;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其实我的论述也说了最外层外因问题(如美国政策,苏联的介入),中层外因就是刚打完日本,人民渴望日子更好过点(且不想再打),共军在抗日其中的成长,这些外因再次作用领导人的性格,产生不同的策略。
总之,用性格来分析不但是靠谱的,也是历史分析的主流,《万历十五年》《历史学家的技艺》写就以来,关注历史时间横截面已经成为历史学的主流。何谓形势?形势,就是当前所有人物的观点组成,观点形成依赖于人的性格与客观事实,但客观事实又是由上一个横截面的客观事实与性格够成,也就是说:
Context[n+1]=f(I,Context[n])=f(I,f(I,context[n-1])=....=f(I,f(I,....f(I,a0))
故context[n]=h(I)
这不但是现在的历史学研究主流,也会在相当长时期内最靠谱的视角。兄台孤陋寡闻矣。
24史自然是算24本,史记算一本,没必要算多本。
600本也很多了,尤其是本本都是有厚度的,达到这个数并非易事。
以此,我知道你没读过多少书,勿复言,此是定论。
其实,常委身边并不缺乏能人智士,只是这些人中,或者阿谀奉承惟蒋马首是瞻不能尽职,或者摄于其威不敢尽职,或者受猜忌遭压制无法尽职,而常委,才不过一“排长”之能,结果如何,那就尽人皆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