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砖家的业余教育经验(原载于sonicbbs) -- 砖家
你要的是“有什么结果”,而不是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享受这样东西本身的乐趣。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学任何一种特长,那结果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对特长的学习遵循这样的原则,要么纯粹作为兴趣只是享受这个过程不求结果,要么真的在这方面有天赋和潜质,家里也有经济和人脉上的条件,那可以尝试学下去。如果只是为了功利性的目的,那么有多得多比学特长更经济更有效的办法让你得到这些功利性目的。
我只是顺着你的话往下说:
发挥童年童心的方法有很多,有时候我会在旧的练习本上涂涂画画,偷偷看幼稚的动画片,她们花了十多年学来的东西,最后的结局居然和我涂涂画画是一样的……
我从一开始就没说过学东西一定要有结果,而且我看到不少学过钢琴的同龄人,也没有你说的那么凄惨和厌烦。
总感觉楼主有点酸葡萄情节。而且很喜欢拿自己(没有花时间学过别的科目,比如乐器)跟别人(花时间学过一些想加分的科目)比较。最后得出,自己什么都没学考分更高,胜过那些加到分的(更别说那些没加到分的),性价比最高。
这种比较一点意思没有,人外有人,有人天天看小说也能考第一,难道因此把学校关了?
这么一说等于都别学了,因为学东西都要有目标和难易,没目标只看过程的学习我没见过,人天天跑步还要看心跳距离,你能给个没目标的例子吗?
至于天赋和潜质,你不学哪里会知道?难道生下来头上写好了?
恭喜:你意外获得【铢钱】八个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的无奈招数。
手头有了教科书和解题手册之类的工具书,还要笔记本干什么?在课本的空白处简单批注老师的一下解题思路,能帮自己回忆起来就行了。
我中学六年,没有一本正式的笔记本,学习成绩在校内稳居前茅。念大学第一年,学习先进经验,开始做笔记。第一次考试就下马威,34分,第一学期成绩平平。后来干脆不做笔记,以理解为主,成绩反而上去。分析原因诚如您所言:
“大部分上课时间既没有听老师分析,也没有一起动脑子想,只是机械地把黑板上的板书抄下来,而抄笔记的时候手和眼睛太忙,根本没有时间细想,造成上课效率低下。”
物理理论。
呃……好像高雅不跟美划等号。
关于“高雅”一词辞海里的解释是:“高尚雅致。表现受过良好教养的高尚举止或情趣。”呵呵,这个定义好像也空对空,说白了,谁有社会话语权,谁的情趣举止就是高雅的。德布罗意,无非挂一个贵族的头衔而已,同样是书画家,不见得赵佶的举止就是高雅,苏轼的举止就是粗俗。
班级:
我们当时是一种农村的初中,但是在入学的时候分了,快慢班。两门功课总分在180分以上(总分200)选了一共56个人。
站在现在看这种分班,其实加剧了师资的差异之外,还毁掉了两拨人。
一波是本来在小学,一直比较领先,有自信的人,但是抗挫折能力比较差的人,一进快班后,成绩老排在后面,导致自信心丧失。产生认命的想法。
另外一拨是被分在了慢班,但是有潜力的人。老师,家长,包括他们自己都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我是慢班的。这样到后来的时候这种人会自暴自弃。
后来制度有所改进,就是能上能下。其实不改变问题的本质。
师资:
那个快班基本上部署了学校各方面最强的老师。其中有位老师,对我们的影响十分巨大。他教会了我们该如何学习,教会了我们对待学习,对待新知识的态度。
他其实主要就是三招:
1.预习
2.上课不让记笔记
3.课后认真做习题,他认真改作业,不看答案,看过程。然后就是错题集
有了错误以后,你必须的订正,订正直到合格为止。
还有一个就是,建立我们不要完全相信书本,权威的观念。
其实这几招,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完全认真执行好的很难。
比如说预习,其实在培养自学能力。如果有学生能够通过预习,能看懂,或者有问题,那么老师帮他解答,要远比灌输给他该怎么做要容易的多。
上课记笔记有个副作用,就是分心,不能专心听讲。很多女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把笔记记好,总想着下课后会好好看。但是上课该理解或者动脑子的时候没有集中精力。其实“课后看”这种思路,就好比现在常见了,我下载了电子书后,我会好好看的自我安慰思维差不多。所以他很不鼓励记笔记。
做习题,其实是巩固,检测学习结果的工具。我们当时也有习题册,但是不像其他学校,有好几本。我们每个学期就一本“教育局官方”的习题集。他的道理做的题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做精了没有,是不是自己完完整整从头到尾一丝不苟的做完了。每个题目都详详细细的做过一边。基本上不存在任何盲区。考试的不怕不怕了。如果你做多本习题,其实很多习题都是差不多的。做了很多重复的劳动,得不偿失。另外不停的订正是个自我矫正的好过程。只有不停不停的思考,改进改进,才能提高。
另外一个当时课本和习题集都有答案。有的课来说,你搞到答案,万事ok啦。但是他就说ok。答案我不给你撕掉。 首先,答案有的是错的。你抄答案,我就知道了。其次,你过程错的,答案对的。那也是错的。我不会看你答案的。
好了,我们就算有答案,也不敢信。我们都得自己算一遍,才知道对还是不对。
后来,我们那个的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是99(总分100),比市重点的还高。反正后面三年我们的数学基本上来说都是优势科目。
后来离开学校后,才发现这些方法深深的影响了我们。高中的数理化基本上一大半是自学的,只有不懂得地方才找老师问,或者好好听。当时对化学感兴趣,高一时,就把高中三年的化学都学了,高二把大学的无机和有机化学都学了。而且同学聚会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另外还养成一个习惯,你说啥,只有我验证过,我才信。不是老师说啥,书上说啥就是啥。
过了这么多年,我发现这么多老师教的东西中,只有这位数学老师教的态度和问题的处理方式最管用。
有没有天赋真的是一件非常虚的说法。有天赋和能成功也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儿。中国现在据说有两千万琴童,能说的出成功的也只有李云迪一个。那个朗朗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商业表演家就是了。当然,这位朗是很有名,也很挣了一些钱。可于钢琴最多也只能算是技术一流。他弹的东西听起来太空看起来太闹,失去了音乐最基本的感染力。不过这只是山某的一家之言,除了这俩位应该还有其它山某不知道的。千万分之一比率比买彩票还低。还不如当年钢琴在中国还是个稀罕物儿的时候还能出刘诗昆,殷承宗,鲍惠荞,顾圣婴,挤一挤还能加上一个傅聪。真是有点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揠苗助长的恶果。天赋,就算有这个东西,也不过是个苗子。要是没有生活的土壤,很难开花结果。所谓的培养,是要在生活中滋养艺术,而不是把孩子按在琴前面弹一些孩子不懂,大人也不懂的音符。再说,天赋每个孩子都有,只不过不一定表现在钢琴上,也不一定只有艺术才需要天赋。要说孩子,放一群孩子在一起,大人在一边只要用心观察就很容易发现孩子的不同。发现孩子有什么天赋,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怎么去培养。或者说是想不想去培养。见过不少孩子有各种各样的天赋,可是只要是不会读书,或是不合家长的心意,那一定是会被家长扼杀。。
说到底,说到孩子有天赋还不如说家长希望孩子有家长觉得光彩的可能。真要是为了孩子,引导孩子才是正理。看到孩子真正的天赋而不是家长的梦。
这位朋友为什么非要跟自己过不去呢?
我觉得吧,技能是可以习得的,但是天赋这个东东,真的不是可以学出来的。有人天生在艺术方面就少根筋,比如我,不管怎么学都是事倍功半。如果只是要艺术熏陶,为嘛非要学乐器自我折磨呢?多看书,多听古典音乐,提高内在的音乐修养,不是一样的么?
而这种极少的小孩子,如果做其他事的话,基本也是会有出息的.
我很痛心
学习方法确实是太重要了,其实人与人的差距就在思维方式上,思维能力的提高才是万法之源.我自己初中成绩不错,但靠的死记硬背,到了高中分在重点班,第一次考试就糊了,从此后数理化就一落千丈,自己给自己贴了标签,彻底放弃,连高考都没参加!
我的儿子现在5岁半,刚幼儿园大班。
去年暑假,我开始让儿子去上了一个跆拳道班,之前试听的时候和教练长谈了一次,感觉这个教练非常有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且感觉男孩子学习一些‘武’能强身健体。
这一年下来我渐渐有了一些学前教育的观点,拿出来交流一下看法。
我认为,学习什么本身并不重要,无论是钢琴,跆拳道,空手道,游泳等等。对孩子来说,首先是初步的兴趣,对家长而言,首先是学习的目的。
对我而言,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体会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兴趣——学习——枯燥——坚持——提高——更大的兴趣
我认为,这个过程的体验对孩子将来一生学习任何东西都是有用的,他首先学会的是坚持就能获得收获,其次在收获后获得了更大的兴趣,在兴趣下就会自己琢磨学习方法。
其实幼儿期的好奇心很重,经常貌似会对很多东西有兴趣,有些家长会误以为这个兴趣是天分,于是就要挖掘,或者退一步,认为有了兴趣就可以开始学了,结果学了很多很多课,然后由于精力时间有限,最后无法完成我上述的那个过程。
具体说我儿学习跆拳道的例子,跆拳道需要学习品式(套路——太极N章),而小孩子在上课的这段时间是很难记住的(能记住的真的是天才),然后我看到孩子回来以后自己想练习却因为记不住不能练,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太极一章的video,自己教了他一晚上,学的时候那个痛苦,我儿子几次想放弃,我坚持要他学会再去睡觉,孩子中间哭了两次,我当时很怀疑自己的方法,但最后孩子学会了,第二天一早又复习了一遍。然后第三天就收到了效果,下一次上课的时候,由于我儿子品式明显打的比别的孩子好,教练立刻全体表扬(这个教练很细心),然后儿子信心大增,从此以后回家自己练品式成了他的自觉行为,而且还要求我把video弄到电视上看,边看边学(说明自己琢磨了方法),而且还要学没有教过的品式。
于是我认为在学习品式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我上述的那个过程。今年暑假我们学习游泳,这个过程又发挥了作用。当孩子学会憋气并可以自己游10米以后,孩子兴趣很大,但是渐渐的由于进步不明显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可以下来,有一次对我说“今天累了,不想去了”,我看他不是真的累,于是给他讲跆拳道的例子“坚持练习就可以有提高”,他想了想就去了,游完后,我问他还累么?他对我说“不能因为累了就不练习,那样是学不会的”。
再说个反例,我老婆姐姐的孩子,学了一堆东西,围棋,游泳,英语,小提琴等等。去年问她,说每个周末都塞满了,刚刚好塞满。今年去问,已经全部放弃了,现在一样不学了。我觉得这比不学还糟糕,因为孩子学会了一样很坏的东西:半途而废。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小孩真的想要学钢琴,我认为就让他学,但是,一旦学了,不能半途而废,要有个目标。虽然看上去和有些为了加分而学的家长类似,但是目的不同,我的目的是学会‘兴趣-枯燥-坚持-提高’,而不是那个‘证书’。不过,我想我的这个思路仅仅在学前有用,小学以后就不需要了,因为学校里的课程已经可以让他体会这个过程了。
是啊,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痴情很可能是满足自恋的一种途径,另外一个也许是家长的权力欲和占有欲。孩子必须长大,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父母的爱应该尊重这点,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父母都失败了。
吃饱了撑的想追求高雅,希望成为所谓的贵族。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如同许多女人整容。为什么非要给自己来一刀,为什么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呢,看看韩国就是例子。无论现在这些人吧自己的脸变的再好看,如果不改变自身的那些令人讨厌的行为,他们还是棒子。可是许多人就是愿意干那种表面活。
很多家长认为,兴趣一开始就要强迫,不强迫他就得不到成绩,也就不会有兴趣。但是,强迫出来的,不是兴趣,因为得到了夸赞、荣誉、好处而表现出的喜欢,不是真喜欢,只是喜欢得到夸赞、荣誉和好处罢了。小孩其实很精明,他们不懂大道理,但是绝对不缺乏小聪明,他们很会觉察到自己某些表现能够得到表扬和奖励,于是会很精明地故意装出很热情、很喜欢做某件事情的样子,以期得到奖励,而家长往往则误以为孩子真的对这个很有兴趣,真的是被自己“强迫”到正道上了,被“强迫”出兴趣了。这个,各位爸爸妈妈务必要学会鉴别。
如果孩子学了一样东西,并没有占据太多的时间,还有很多时间用来玩,在玩当中习得好的习惯、培养求知欲、知识面,那么学一样东西也无可厚非。我的本意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不能学。但是,那种特别耗费时间的,每天要花费很多时间练习的,那就一定要谨慎了,除非孩子真的很有天分,你又有财力和人脉,否则,就不要轻易去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