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没查到我总不能瞎编,我感觉第一次战役恐怕也就 2~3 万人。因为伽勒里乌斯是负责巴尔干的,这次东征的主力肯定是他从巴尔干前线带来的百战精锐。来的人多了,必然导致北方防线空虚,何况他还可获得亚美尼亚、伊比利亚等国的兵力支持。
小伽的二次战役就得到了亚美尼亚骑兵的补充,加上他从巴尔干搜刮来的边兵,当在 3 万以上。
戴克里先做了军制改革,就是将原有的约1万人的军团拆小。这样做的好处有二:提高使用的灵活性和弹性,防止军团军官权力过大而造反。坏处是不适合机动作战,只适于防守边境。战后戴克里先部署在东方的数个军团就属于这种压缩后的军团,加在一块恐怕也就1万来人。在这种军制下,小伽能调动的机动野战兵力就很少了。小伽的两次东征后,两国有将近 60 年没发生全面战争,罗马对蛮族的败仗越来越多,这都与罗马军队逐渐丧失对外野战能力有关。
我太穷了,没法宝推(也没这个权限)
有两个问题:
1 这个以底格里斯河为国界,是沿底格里斯河一直到海吗?还是只是在两河流域北部如此划分?因为如果沿底格里斯河一直到海,则不仅波斯失去了两河流域的大半,而且首都泰西封也成了完全没有防卫的边境城市。据我看的文献,此和约执行了三四十年,到世祖亲政后才废除,如果真这么严苛,萨珊朝就只能考虑迁都了。
2 波斯皇帝是如何养成带着后宫出征的坏习惯的?各国皇帝亲征的不少,但即使是排场暴大的中国皇帝,也极少有带老婆出巡的,更别提征战了。而波斯皇帝带着后宫去打仗的,据我知道就有大流士三世(被亚历山大劫了)、沙普尔一世(被奥登纳图斯劫了),除了本文中的泥涅师,后来的卑路斯出战白匈奴,也是带一家子上,结果自己挂了不说,老婆孩子也全叫人抓去。这里头有啥特殊的用处吗?
1 这里的所谓省,我看与两汉的郡差不多。泥涅师割让的五省,我查了一下,具体地点有争议,故而没有详细写,但都在土耳其境内和伊拉克北部,反正萨珊失去了土耳其境内的所有土地。如果罗马将边境沿底格里斯河划到海,萨珊不可能接受,即使接受罗马也保不住。幼发拉底河西就是沙漠,两河之间这一狭长条土地,深深楔入东方,没有战略防御纵深。即使罗马在这搞个傀儡政权也不行,很容易被萨珊腰斩而亡国。
2 这习惯,我看与波斯人的游牧传统有关,皇帝走哪都带着家眷。卡莱战役的男一号苏伦那,作为顶级贵族,也很讲排场,带着好几十车妻妾美女参战。从前后的历史看,萨珊皇帝的狩猎活动与军事行动的规模差不多,动辄数万人参加,皇帝打猎也带着家眷,例如巴赫兰二世猎狮的石刻,他身后站着皇后。
我当初查到的资料貌似都是罗马人后来打听到的苏伦那当初在家里的情况。在那个横扫罗马大军的下午,罗马人貌似没记录这些。不过我还一直还没看克拉苏传等的英文原版,也可能不准确。
光看塔普鲁克的记录的中文版,前53年在卡莱,罗马军并没看到苏伦那军的几十车妻妾美女。他们听到的是隆隆鼓声,看到的是数千头骆驼驮运的无数长箭,第一次见识到了从几百米外射来仍能穿透盔甲的利箭,和对方重骑兵身上轻便但无法自己骑兵用矛都无法刺穿的盔甲。这些东西,看了王子描写的这么多战役后,确实是没有再出现过的。
《尼西比斯条约》签订后,为了保住和巩固来之不易的战果,戴克里先大大加强了对东方的防御,他以参加过东征的李锡尼(Licinius)为东方巡阅使,统一负责东方防务。李锡尼于263年出生在莫西亚的一个农民家庭,比伽勒里乌斯小3岁,他俩都有达西亚人(Dacian)血统,还是同乡兼密友,按北京话叫【发小】。莫西亚大致相当于今保加利亚,历来是罗马、东罗马与北方蛮族反复拉锯的地方,战乱频仍导致经济一直落后,直到现在保加利亚都是欧洲经济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也正因此,当地民风剽悍,好男儿没法或不愿种地养牛,反而是当兵的好苗子。伽、李二人早早就投身军旅,一刀一枪的博取功名富贵。伽勒里乌斯发迹后,【苟富贵,无相忘】的大力提携李锡尼。李锡尼也不负老哥们的期待,在东征中有优异表现。战后他做为戴克里先的部属,为皇帝的边防建设出力流汗。戴克里先和李锡尼的经营,具体举措有 4 项:
====== 李锡尼 ======
1. 大修道路和驿站,以提高罗马军队在东方的进退速度。
2. 建立和扩建兵工厂,就近制造和维修武器。最重要兵工厂有三处,分别在埃德萨、安条克、大马士革(Damascus, 今叙利亚首都,《圣经》译作大马色)。其中大马士革以盛产天下闻名的大马士革钢著名,是罗马最重要的高质量武器生产、加工基地。
====== 大马士革钢以独特的花纹著称,图中是现代仿制的大马士革钢匕首 ======
3. 加强对叙利亚沙漠中的阿拉伯部落的控制和打击力度。这些阿拉伯人以游牧、劫掠为主业,兼营走私、绑架等勾当。虽然他们对罗马的威胁远小于北方的日耳曼人,可他们的活动区在罗马、萨珊之间,很容易被萨珊收买而变成更严重的边患,为此戴克里先对他们又打又拉。最让老戴头痛的阿拉伯人,是莱赫米国王【伊木鲁勒-盖伊斯一世】(Imru' al-Qays ibn 'Amr),他的父亲是曾先后协助奥勒良灭芝诺比娅、泥涅师夺取皇位的阿慕尔,母亲是【玛利亚 本特 阿慕尔】(Maria bint 'Amr),从名字上看她可能是基督徒。
由于伊木鲁勒之父摩尼教徒阿慕尔协助泥涅师当上皇帝,因而泥涅师对莱赫米人十分礼遇,为此停止迫害摩尼教。泥涅师还允许莱赫米人在幼发拉底河附近设下牙帐,过了若干年,他们的临时帐棚(叙利亚语叫herta),变成了永久的【希拉】城(al-Hirah, herta 的变形)。莱赫米人为萨珊守边,防范其他阿拉伯人,其地位有些像当年的帕尔米拉王国,而萨珊帝国则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以免他们打劫萨珊的城市和商人。伊木鲁勒-盖伊斯一世大约即位于295年,他的地位更加煊赫,得到了国王头衔,他的国家从此被称作莱赫米王国、莱赫米王朝,或者以都城希拉而称作希拉王国。《塔巴里史》说伊木鲁勒【为波斯人,统治着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汉志(Hejaz, 沙特境内)的阿拉伯人】。莱赫米人经常横渡沙漠,袭扰罗马边境,让戴克里先不胜其烦。
====== 红点是希拉城,在泰西封南偏西。地图上红点太大,好像希拉是个幼发拉底河河畔城市,实则该城距离河岸还有段距离,这里是两河农业区与沙漠的交接处 ======
4. 设置了两道对东方的国防线。第一线是烽燧(camp, 直译为帐篷),驻兵不多,主要用于边境预警和巡逻,并不指望他们能阻挡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进犯。第二线是要塞和城堡,此线驻有大军,一旦边境有警,可以集团出动。这两条线的结合,可算一种弹性防御。这条国防线,从亚美尼亚向南,一直延伸到埃及,我称之为【东方壁垒】。
从效果来来看,李锡尼的工作卓有成效,此后数十年萨珊都难以越雷池一步。来往东西的商旅,则从这些道路、驿站、烽燧中大获其益,他们获得了汲水、住宿和存放货物的场所,大大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李锡尼也因此被老戴【简在帝心】,为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基础。
罗马帝国的成功,就是萨珊帝国的杯具。事业失败、千夫所指的泥涅师越活越憋屈,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有史家认为他在萨塔拉战役受了重伤,而且再也未能痊愈。面对江河日下的人望和健康状况,这位曾经满怀中兴帝国壮志的君主,只能徒呼奈何。
301年,是基督教历史上的重要年份,为了彻底摆脱萨珊帝国的影响,本来崇拜安娜希德女神的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四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并迫害、驱逐祆教僧侣和信徒,亚美尼亚也因此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家的国家,梯里达底四世则被教会授予【大】(Great)的称谓,故而又被叫做【梯里达底大王】(Tiridates the Great)。消息传来,当了14年亚美尼亚国王,对这片土地颇有感情的泥涅师,如遭五雷轰顶,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都垮了。同年,泥涅师册封其子霍尔米兹德为副王,与自己共治,进而宣布逊位,成了萨珊帝国历史上第一位逊位的皇帝。302年,泥涅师含恨去世,霍尔米兹德完全掌控了权力,史称霍尔米兹德二世(Hormizd II)。
====== 亚美尼亚的梯里达底门(Gate of Tiridates),十字架左侧是梯里达底大王,右侧是亚美尼亚首任Catholicoi (译作宗主教还是牧首?请方家指点)【照明者格里高利】 (Gregory the Illuminator) ======
按本文的惯例,笔者为泥涅师拟定的谥号是【元帝】。【元】的本意是【第一】,泥涅师为子孙们打下了江山,他之后的皇帝都是他的后代,做为他的帝系的首位皇帝,其地位类似于晋元帝司马睿,故而我称之为【元帝】。下一个问题是要不要给他庙号,以泥涅师的功业,根本不配获得庙号。可他毕竟改变了帝系,他在宗庙中的地位很高,所以笔者不得不给他庙号。他的宗庙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世祖】、【成祖】,可他的功业与至少相当于半个开国之君的汉世祖刘秀、晋世祖司马炎、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明成祖朱棣,相差不可以道里计。笔者只得退而求其次,给他【高宗】的庙号,最终泥涅师的完整称号为【高宗元皇帝】。
欲知霍尔米兹德二世如何应对这副烂摊子,请看下一章《国难未已》。
我记得苏伦那每次出门都前呼后拥,带上好几千人,奴仆妻妾装好几十车。卡莱战役的记载中,没说带没带这些人、车。所以我张冠李戴了,谢谢提醒。
巴赫兰二世保护皇后的石刻,让我想起俩事。
1 《史记·酷吏列传第六十二》记载:【(郅都)尝从帝(汉景帝)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
2 《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记载:【建昭中,上(汉元帝)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佚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冯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上问:“人情惊惧,何故前当熊?”婕妤对曰:“猛兽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当之。”元帝嗟叹,以此倍敬重焉。】
汉景帝没去救贾姬,汉元帝更差劲,反被冯婕妤救了。相比之下,巴赫兰二世绝对是好丈夫了。
并且最终把两河流域的大半从波斯的控制下夺走了,可怜的波斯人从此只能龟缩在伊朗高原上。(纳迪尔沙的短暂辉煌算不得数的)
自从塞琉古帝国瓦解之后,两河流域和地中海东部沿岸就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即使是阿拉伯世界的统一也改变不了。(倭马亚和阿拔斯两朝的更替,虽然是阿拉伯人的内斗,但也有叙利亚和波斯斗争的背景)
东罗和萨珊是一对难兄难弟,打了二三百年,最终都被MSL搞定,连国家带文化一起变成了遗迹。不过也正是这些没有真正继承人的国家,咱们才可以随便点儿的讨论。
那段时期阿拉伯民族处于上升期,充满自信的学习和消化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麦蒙时期的大规模翻译希腊著作的盛况后世再难重现,伊比利亚地区至今还保留有不少阿拉伯时期的文化遗产,其地位参差可比中国的汉唐。奥斯曼帝国则是武功压过了文治,伊斯兰教也是从那时开始保守封闭,原教旨主义抬头,和中国的清很像。
1204年的那次沦陷对拜占庭帝国打击是致命的,元气大伤,之后尽管重新复国亦不再有昔日辉煌,连传统的商业贸易都要出让给威尼斯和热那亚人,奥斯曼仅仅是最后的那根稻草。
穆圣为首的阿拉伯人,多是麦加、麦地那的城市居民,本身就有比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南面的也门自古以农耕、商贸为主业,北方的莱赫米、加萨尼,分别投靠萨珊、东罗,文明程度也不低。
奥斯曼人就不同了,本是来自中亚的游牧、半游牧民,这些人质朴少文,有足够的虔诚、狂热和破坏力,对于商业、文化的理解远不如当年的阿拉伯人,长于破坏短于建设。奥斯曼人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文明水平,我看真和满清相当,如果满清遇到了伊斯兰教,肯定也会非常狂热。差别在于奥斯曼人和之前的塞尔柱人实现了小亚的突厥化,满清没有满化东北,否则大清崩溃后,还都沈阳还真是挺玄的。
整个元朝知识分子的待遇和乞丐差不多,除了戏剧以外其他文明成果低的可怜,如果元朝统治不是90年,而是像奥斯曼一样的400多年,中华文明会成什么样子还真的难说。
ps:阿拉伯原始的文明程度确实不高,只有极少数的高层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平,这点可以看看江城孤舟兄的阿拉伯系列,但是阿拉伯人学习的能力很强,仅仅一百年左右就吸收了萨珊和拜占庭的种种先进成果,在9世纪左右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明。
第一次关注卡法(Caffa),是听说黑死病来自卡法,当时还奇怪西欧人咋在克里米亚有块飞地。以后玩《中二 全战》,发现这地曾先后属于热那亚和威尼斯。
维基上说卡法于 1204 年属于热那亚,这一年正好是热那亚的宿敌威尼斯煽动十字军攻克君堡,其中咋回事我挺感兴趣,但缺乏相关资料,我也没时间找。不管卡法是咋落到意大利人手中,都意味着意大利人控制了黑海贸易。
如果东罗能控制住卡法、雅典、罗得岛、亚速海刻赤海峡,加上君堡的得天独厚位置,利用其海军,转型成迦太基、威尼斯那样的靠海上贸易发财的国家,在突厥、斯拉夫、拉丁各民族之间做二道贩子,再用贸易收入招募瓦兰吉(瓦良格)、突厥、蒙古、斯拉夫人做雇佣兵,仍不失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
复国的东罗不能拔掉卡法这颗钉子,就不能控制黑海,君堡被卡法和爱琴海诸岛的意大利人夹在中央,西面是老突厥人保加利亚,东面是新来的突厥人奥斯曼,这样国防形势极其恶劣,又没有贸易收入,经济衰落,兵源枯竭,能挺到 1453 年,已经很不易了。
和威尼斯关系敌对,威尼斯之所以要求十字军改弦更张攻击拜占庭就是为了打击热那亚的垄断,引用一段说明:
拜占廷与威尼斯二者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584年,威尼斯成为拜占廷帝国的一个行省。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威尼斯也由拜占廷的保护国、同盟国变为它的伙伴。到9世纪特里布诺总督(Peter Tribuno)威尼斯时摆脱了拜占廷的控制。威尼斯与拜占廷有着密切的商贸往来,到10世纪时,威尼斯人已经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了完备的商业总部。1082年,因协助阿莱克修斯一世抵抗诺曼人罗勃特·吉斯卡尔(Robert Guiscard)的入侵,威尼斯人被赋予了很多商业特权,超越了其它一些意大利城市。随后的百余年中两国关系总体上趋于良性发展的状态,大批的威尼斯商人拥入君士坦丁堡,到了曼努埃尔一世之时,君城经有了近20000名威尼斯商人,远远超过其它意大利城市,而威尼斯的总人口数不过60000。[15]这对于高傲的拜占廷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随着双方矛盾的升级,终于引发了1171年事件。曼努埃尔一世大肆拘捕君士坦丁堡内的威尼斯人并没收他们的财产,致使大批威尼斯人出逃,两国关系恶化。此后,双方就赔偿金问题多次进行磋商,安得罗尼库斯一世(Andronicus I)和依沙克二世都曾支付过款项,并赋予了威尼斯人很多的特权以示补偿。但这种状况到阿莱克修斯三世时发生逆转,并最终引发了1195年事件。事件平息后,拜占廷与威尼斯多次互派使节进行谈判,最终在1198年签约。阿莱克修斯三世恢复了先前几个条约所规定的内容,并另附一份地名清单,以供威尼斯人进行自由贸易。但实际上,他仍旧对威尼斯人的财产和船只征税。显然,拜占廷皇帝对威尼斯政策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认为在拜占廷皇位上安插一个由他们控制的统治者是再必要不过的了。
除此之外,为了削弱威尼斯人日益增长的实力,拜占廷皇帝采取了拉拢其竞争对手比萨和热那亚人的策略。“拜占廷在处理对外关系事务时不讲求任何信义,其始终坚持的原则是制造和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为了国家利益,拜占廷人随时准备抛弃盟友,时刻注意发现不同敌人,并利用拉打结合的方法孤立最大最危险的敌人。”[16]由此看来,这是符合拜占廷帝国一贯的外交策略的。拜占廷与比萨和热那亚的关系虽因海盗问题而一度紧张,[17]但总体上讲,拜占廷皇帝为了利用他们牵制对抗威尼斯人的商业垄断,还是十分偏袒比萨和热那亚人的。如1111年,阿莱克修斯一世将比萨商人的关税下降为4%;1115年,热那亚人也享有了同样的特权,并且除了在君士坦丁堡和两个黑海北部港口以外,他们可以自由地贸易。[18]威尼斯人在君士坦丁堡以至于整个拜占廷帝国内的地位受到挑战,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他们不惜诉诸武力,况且他们有强大的海军实力作为后盾。
我们从威尼斯人协助运送十字军队伍的条件上,也多少可以看出他们的参与进来是惟利是图的。十字军东征对他们来说自始至终都是一桩交易,而当转向君士坦丁堡看上去更加有利可图时,他们变得愈加肆无忌惮了。由于横跨东欧的陆路行进被认为是太冒险了,十字军决定由海路前进;但没有哪位十字军首领能够提供如此数量之多的船只,最后他们一致同意:请求威尼斯共和国总督丹多洛(1193-1205年在任)提供战舰和运输船只。一个包括维尔阿杜安在内的六人代表团被派往威尼斯进行谈判。因为威尼斯人在埃及和穆罕默德教徒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益与和平交往,所以他们一开始并不情愿负担这个可能使商业利益受损的冒险,但几经权衡之后他们觉得这会是一项名利双收的事业,便向十字军提出了一个商业意味的主张:由威尼斯人建造可以运送包括4500匹马和9000名随从在内的运输船(transport),和能运送4500名骑士和20000名步兵的船队(ship),而十字军自己负责12个月的人员给养和马匹的草料。另附两个条件:所需款项预付,威尼斯人可以获得将来十字军一半的战利品。[19]当得知十字军无力支付运费后,他们便利用十字军去攻打扎拉——一个亚得里亚海上的竞争对手,以此作为补偿;1204年3月攻陷君士坦丁堡前夕,他们再一次坐下来与十字军协商,最后双方签定了一个旨在瓜分拜占廷帝国的条约,侵略野心暴露无遗。
通过以上事实的分析,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十字军的转向可以说是威尼斯人一手操办的,甚至有学者认为“自维尔阿杜安在条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后,十字军就为威尼斯人所支配了”。[20]威尼斯人最终成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借此巩固了其在拜占廷帝国甚至是整个东地中海地区的商业地位,并为以后其海上霸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卡法落入威尼斯腰包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恢复独立的东罗马帝国已经无法控制本国的海上贸易独占权,无论是热那亚还是威尼斯都可以获得优惠,当时热那亚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加那太殖民地年关税收入是拜占庭首都关税收入的六倍多。后来奥斯曼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时候又以对热那亚商人特权的交换条件获得了从金角湾攻击的机会,卡法和特拉比松落入奥斯曼人手里也就意味着热那亚人能够排挤威尼斯在东地的贸易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