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共:💬905 🌺501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家园 介个,我也不知道,我不懂波斯语

中文版的《亚尔斯兰战记》是港台翻译的,他们的翻译方式比较特殊,不完全符合大陆的习惯。例如他们喜欢将单独 a 译作【亚】,例如亚细亚(Asia),书中的女神亚希,本来是 Ashi,大陆肯定译做 阿喜、阿希之类的。还有一些音节,拼的位置也不对,例如战神【乌尔斯拉克纳】,本来是 Varathragna,你看看差距蛮大的。

你举的例子中的【卡歇】中的【歇】,多半是 sh 或 ch,这都是港台译法的特点,我估计是 Kash,即 喀什。

如果真要考证,还不如直接看日文版,找懂日语的来读这些名词,按英语拼法记下来,再去找英文资料。看港台的译法,只会增加麻烦。

家园 日文版可能有版权保护。而且全是假名。还不如中文呢

日语的话,肯定是一串儿假名,最后就认得一个城字儿。这点十分麻烦。不过还是感谢殿下的帮助。

另外我刚才在WIKI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材料。说的是塔巴里斯坦(马赞德兰,里海南岸伊朗这边地区,亚战里面的马扎达兰)。材料说萨珊王朝时期,在这个地方设王。称之为 Gushnasp

这个Gushnasp来头居然能追溯到亚历山大大帝时期。说是那个时候设置的总督,到了萨珊王朝时期继续予以承认。从529-536时还有个萨珊王子Kawus统治此地。他爹是Kawadh。还有个萨珊王Anushirawan。将他的宫殿放在这个地区。最离谱的是这个地区后来并入吉兰之后,其统治者称shah。我就有点奇怪。想问问殿下。萨珊除了沙汉沙。按照王子的说法应该还有三位沙。贵霜沙,塞人沙和亚美尼亚沙。那么这个吉兰沙是什么来头啊?还有这个Gushnasp,我理解是总督。如果说吉兰沙跟总督是平级的。那么是不是萨珊每个省的头头都可以叫沙?

还有就是,马赞德兰是不是萨珊时期亚美尼亚王国的右翼部分?

资料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M%C4%81zandar%C4%81n_Province

家园 这个赠礼是仿照丕平献土伪造的

所以最早也不会早于八世纪。

家园 我去捧场,到哪里去投票?

《西游记》七大圣全传,哪七位?

家园 加班还是有回报的,又坐上沙发了

按图上的显示,阿米达战役后,萨珊在领土上又吃了不少亏了,而且那图上的战前边界,双方并没有如前文所说的沿底格里斯河的边界,是不是画错了?

很多人觉得老君晚年在宗教中的投入过多(不论是精力还是财力),不免影响了帝国的军事政治,有点晚年昏聩。其实老君的志向远大,有改造世界第一宗教为我所用的意识,这份志向,只有回教教主和本朝太祖才有,至于力不从心,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从组织改革上讲,老君可称为基督教会的创始人之一。

君士坦丁堡的圣使徒大教堂好像目前还是东正教普世大牧首的本堂。所以现在基督教两大最高领导,还住在老君给他们安排的“公房”里。

家园 不好意思,这个图没画仔细

这图是从尼西比斯条约之前的战事图上抠下来的,战前战后边界都是298~299年的边境。阿米达战事,从结果看,双方各有得失,战前战后没有边界的变化。

改造或创建世界性宗教,就我所知,有君士坦丁、沙普尔一世、阿克巴三人。太祖勉强可以算改造,但如果他算改造的话,那么改造的人就太多了,铁托、齐奥赛斯库都可以算。

圣使徒大教堂,由于君堡被奥斯曼征服,该教堂抽抽的厉害,查士丁尼之后,还被圣索菲亚大教堂压了一头,除了埋葬老君遗体,就没啥可多说的事情了。至于东正教大牧首,貌似莫斯科的全俄大牧首的实际地位更高,君堡的大牧首除了历史悠久之外,就不剩什么了。

家园 导航栏上【社区快捷】--【各类申请】中有投票

七大圣的文章,现在写了个序言,在【演义书场】版块里面,谢谢赏光和投票。

家园 亚美尼亚从未统治马赞德兰

吉兰这地方南面是中东除高加索、兴都库什山脉之外,最高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北面是里海,交通极为闭塞。又有里海来的水汽,被厄尔布尔士山脉阻隔,所以吉兰的气候温暖湿润,与气候干燥的伊朗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目前是伊朗唯一能种植水稻和茶叶的地区。特殊的地理,形成了特殊的民风,此地民风剽悍,不服外人管,盛产中东最好的德拉米重步兵,外人很难征服。

我在太宗章曾经提到吉兰,此地大约在240~241年间才被太宗征服,距离 226 年萨珊建国已经很久了。其后太宗册封巴赫兰为吉兰王镇守此地,他就是日后的巴赫兰一世。巴赫兰二世时,御弟霍尔米兹德在东方造反,吉兰人也参与了,说明吉兰人颇为喜祸乐乱。

Kawadh 无疑是居和多一世,Anushirawan 则是居和多之子,库萨和一世,Anushirawan 是其绰号。库萨和一世在此修建行宫很正常,因为这里的气候与伊朗其他地方迥异。日后被成吉思汗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花拉子模沙摩诃末,就是逃到吉兰的里海的一个岛屿上,此岛屿距离海岸很近,岛上有摩诃末的行宫。

吉兰后来也叫塔巴里斯坦,《新唐书 西域传》说【有陀拔斯单者(Tabaristan),或曰陀拔萨惮。其国三面阻山,北濒小海。居婆里城,世为波斯东大将。波斯灭,不肯臣大食。天宝五载(746),王忽鲁汗遣使入朝,封为归信王。后八年(754),遣子自会罗来朝,拜右武卫员外中郎将,赐紫袍、金鱼,留宿卫。为黑衣大食所灭】。由此可见,754年时吉兰尚未被黑衣大食征服,而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已经被黑衣大食取代了。吉兰的交通闭塞,民风剽悍可见一斑。即使在被阿拉伯人征服后,吉兰人依然很倔强,不信主流的逊尼派,非要信异端什叶派,945年吉兰人更是杀进巴格达,建立什叶派布维希王朝。

萨珊的沙不止我提到的这几位,太祖、太宗封的诸王,都叫沙,例如巴赫兰一世,即位前是吉兰沙,我在正文中称他为吉兰王,译法不同罢了。日后还有一位克尔曼沙入继大统,他建了一座新城,就叫克尔曼沙(Kermanshah),在伊朗西部濒临两伊边境,现在通常译作克尔曼沙赫、克尔曼沙阿。

非皇族是否可以叫做沙,我不确定,至少以我目前掌握的资料,还没见到这种例子。

家园 花谢,再问关于亚美尼亚的问题

还是原来那个材料里讲的。说吉兰地自第一波斯帝国时期开始是长年征战。战死者的公墓有很多都留存至今。一直闹到萨珊时期都不怎么消停。我想知道的是萨珊拿下吉兰地第一一定是为了其重步兵,第二是为了让这个不服管的地方好好安抚安抚。第三是不是可以从右面包抄亚美尼亚?我看从德拉米邻接的就是亚美尼亚的右翼部分。那么再夺下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就是三面受敌了不是

家园 亚美尼亚与吉兰并不接壤

亚美尼亚疆土最大的时候,疆域扩张向东达到里海,但只有两个时间点、持续时间都不长,而且与吉兰不接壤,所以谈不上断亚美尼亚右臂啥的。

第一次是提格兰尼大帝,其版图从里海延伸到地中海,西面的卡帕多西亚、西南的犹地亚都臣服于他。

第二次是尼西比斯条约后,在罗马的压力下,萨珊割让不少地皮给她。330年梯里达底大王去世后,亚美尼亚国内混乱,萨珊又强势崛起,东方的地盘都丢了。其实这些东方地盘,本来就不是靠亚美尼亚自身的力量夺取的,根本守不住,吐出来也并不心疼。

家园 写得真好。关于投票,问一下

是不是只有乐善很高的人,才能发表意见,就算是投票了。可惜的很,俺的乐善太低,刚刚能直接回帖而已。

家园 亚尔斯兰战记之风土记 (已经更新)

把最近考证出来的亚尔斯兰战记里面的一些东西发出来,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狠拍。

先修正个地理

迪马邦特山:还真有这么一座山。又叫德马峰或迪马维德峰,是伊朗第一高峰。阿柏芝山脉的主峰,标高5610米。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东北部60公里左右。面向伊朗高原背靠里海。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滑雪胜地。伊朗神话里魔王扎哈克的坟墓就在这里。所以田中老神在13章里写错了,德马峰直线距离到叶克巴达娜(哈马丹)绝对短于到培沙华尔(白沙瓦)。所以没有魔王复活了之后培沙华尔看得见而叶克巴达娜看不见的道理

然后是新的

迪吉雷河:就是底格里斯河,迪吉雷更接近底格里斯河的阿拉伯语发音Dijla。西亚两河之一,发源于安纳托利亚山脉东托罗斯山南麓。底格里斯河流量很大,水势宽阔。但是因为多流经沙漠和半沙漠地区,蒸发极大,故河道宽窄不一。特别是到了巴格达-库尔纳河段,失水可达80%以上。自该段起底格里斯河水流平缓,河道狭窄。过了巴格达-库尔纳河段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汇合。形成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马扎达兰荒野:应该是马赞德兰(Mazandaran),指伊朗的马赞德兰省,位于伊朗北部里海岸边,包括厄尔布鲁士山脉面向里海这一侧的山地地区。省会萨里市。这个地区因为古时道路闭塞。故当地人以民风彪悍,好祸乐乱,不服中央管著称。因此长期以来都是伊朗的军事重地。自阿契美尼德王朝开始,到萨珊王朝时期这里仍有大量堡垒。且由于长年征战,有许多公墓遗址存留至今。马赞德兰古称塔巴里斯坦,历史非常悠久。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设总督(Gushnasp),亚历山大大帝时期予以保留,从安息王朝到萨珊王朝早期其职位依然保留。后来此地改为中央辖区,由萨珊王子库武斯(Kawus)管辖。库武斯一族自称是铁匠卡维(列王纪中率先起兵反抗蛇王的英雄)的后代。所以此地在书中成为了英雄王和蛇王最终决战之地。马赞德兰后来和吉兰合并,成为吉兰的一部分。

夏夫利斯坦原野:应该是扎布里斯坦(Zabulistan)的代称。扎布里斯坦指的是现在的伊朗-阿富汗边境地带。扎布里斯坦拉丁语称之为阿拉索西亚(Arachosia)。最早由米底人统治,而后纳入阿契美尼德王朝,成为一省。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在此建城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现阿富汗坎大哈)是亚历山大帝国的最东端。萨珊王朝时期,该地成为贵霜沙的地盘。

苏联马尼亚(索立马尼耶):可能是指苏莱曼尼亚。这个词源于苏莱曼尼,苏莱曼尼是伊朗人(Soleimani)很常见的一个姓氏。所谓苏莱曼尼亚是指伊朗的苏莱曼尼亚宫。该宫殿位于伊朗厄尔布鲁士省(伊朗中北部,现并入德黑兰省)的省会凯嘉(Karaj)。是伊朗的王子苏莱曼和主之子(Imamzadeh,意为伊玛目之承继,指伊朗什叶派伊玛目的直系后代)拉赫曼等人的墓地。现在该宫殿属于伊朗凯嘉大学农学院。所以苏联马尼亚应该就是凯嘉市。凯嘉市是伊朗第五大城市,离伊朗首都德黑兰西部20公里,位于厄尔布鲁士山脉中,是伊朗著名的大学城。

雷伊城:全名叫沙赫尔-雷伊(Shahr-e-Rey),属于伊朗的德黑兰省。原来为独立市,现在为德黑兰吸收,成为首都圈的一部分。雷伊是伊朗屈指可数的历史古城。最早是米底人在此建都,称之为雷佳(Rhaga),以富甲一方著称。同时雷伊有着极为重要的军事地位。因为雷伊处在厄尔布鲁士山脉吉兰南部一侧,再往南就是所谓的里海之门(指外部进入里海低地的山道)所以雷伊堪称是里海低地之锁(亚历山大大帝评论)。这个地区的居民就是吉兰人,一贯好勇斗狠,是个难管的地方,故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雷伊成为伊朗的四战之地,自塞琉古王朝开始,一直到蒙古西征时。雷伊一直都是统治过伊朗的各王朝的军事重点。萨珊王朝时期的几次内战都发生在雷伊地区。公元12世纪,雷伊先是遭到一场大地震。随后在与蒙古西征军的战斗中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让位于邻接的德黑兰。雷伊市内古迹以历史悠远闻名。著名的有葛布瑞古城堡(Gebri castle,据称3000年),切什梅阿里山丘(Cheshmeh Ali hill,据称5000年)和比比沙赫尔巴诺墓(Bibi Shahr Banoo ,据称是1000年)等古迹。同时雷伊也是一座文化重镇。有历史学者认为雷伊是祆教牧首的所在。著名的伊斯兰医学家、化学家,有”穆斯林医学和化学之父”之称的拉齐(al’Razi,拉丁语译为Rhazes)就是雷伊人。雷伊在中国的历史上,称作剌夷。

基兰港:这里面田中老神很显然只是借了个名。因为现实中的基兰根本不在南方而是在帕尔斯北方。基兰这个名来源于吉兰(Gilan)。吉兰就是指伊朗的里海低地。现在伊朗里海低地地区仍然有吉兰省,省会是拉什特(Rasht)。不过根据书中的描写,仍然有几个城市可以候选为基兰的原型。历史上与基兰最接近的城市是伊朗古城西拉夫(Siraf)。西拉夫又称塔比里(Tābiri),在第二波斯帝国时期是一个极具传奇性的商业港,该港的商业通路甚至直通远东地区。根据后世在该地发掘出的古物显示,公元185年,该地就和中国有商贸往来。西拉夫最繁盛时期建有三个港口,其商旅遍布东至东非,西至西印度,北至阿富汗的广大区域。乃是波斯湾沿岸最为富庶的城市。但是由于后来因为阿拉伯人征服伊朗,贸易中心由波斯湾沿岸转移到红海沿岸,导致西拉夫最后的衰落和消失。西拉夫古城遗址位于伊朗布什尔(Bushehr)省,在省会布什尔市东220公里的巴德尔塔哈里(Bandar-e-Tahari)附近。地理上可以成为基兰的原型的是根布龙(Gombroon,感谢大航海时代2)。根布龙古称霍尔木兹德(Hormirzad),现称巴德尔阿巴斯(Bandar-Abbas)。国内多以阿巴斯港称之。该港历史悠久,乃是由阿契美尼德王朝大帝大流士一世作为军港而建。大流士一世的将军希拉库斯(Silacus)曾从此港出发对印度洋和红海进行探索。16世纪西方人来到此地后以波斯语根布龙(Gamrūn,意为海关)称之。故此地改名为根布龙港。伊朗伊斯兰革命后,易名为阿巴斯港。现在是伊朗霍尔木兹甘省的省会。阿巴斯港一直以来是伊朗最重要(没有之一)的港口。它位于霍尔木兹海峡内凹处,是波斯湾的大门。阿巴斯港北有吉诺山丘(Mt. Geno),旁边是舒尔河(Shoor)河口。外有格什姆(QESHM)、霍尔木兹(HORMOZ)、大通布(Greater Tunb)和小通布等岛屿,故一直以来是伊朗主要的石油出口港和物资进口口岸,对伊朗有着巨大的意义。另一个地理上可以成为基兰原型的,是伊朗的阿巴丹(Abadan),阿巴丹属于伊朗的胡泽斯坦省,原来位于卡伦河河口附近,本是一个港业不甚发达的地区,仅有一小镇称为皮然(Piyan)。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当政时期,阿巴丹始有很大发展,成为阿巴斯王朝主要的交易港。以盛产食盐和织物而有名。阿巴丹南部地区在古代处于水下,中世纪水退后成为沼泽。所以现在被伊朗开发成为新港口,称霍拉姆沙赫尔港,是伊朗最大的干货港。原来的阿巴丹港作用被降低。现在的阿巴丹是伊朗石油工业的中心,是伊朗最大的一个石油出口港。市内有伊朗石油博物馆和伊朗国立阿巴丹石油技术学院。

库法:文中这个城镇默默无名,只是因为奇夫乱斗一场因而才被写上。然而现实中这座城市可是大大的有名,屡上新闻。库法(Kufah)在伊拉克南部,距离巴格达170公里。离什叶派圣城纳杰夫10公里。市内有著名的库法清真寺,这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历史上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四大哈里发之一的阿里就在这座清真寺里遇刺身亡。从而诞生了伊斯兰教最大的少数派什叶派(什叶意思就是阿里的追随者)。库法也因此成为什叶派圣城之一。8-10世纪,库法成为伊斯兰文化艺术的胜地。正规“库法体”文字艺术就诞生于此。清真寺中的墙柱上往往有如同藤蔓一般连在一起的文字。这就是库法体。

辛德拉的马拉巴鲁港:应该是指马拉巴尔(Malabar)海岸。在现今印度西部的爱尔纳古勒姆(Emakulam)附近,属印度的喀拉拉邦(Kerala)。马拉巴尔海岸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相当有名,在罗马控制埃及后,这里更成为罗马的海上商路的东方终点。古罗马人就是通过马拉巴尔的交易中认识到东方的中国的。同时马拉巴尔成为各种印度土产通向西方的转口港。东西方的转口贸易使得马拉巴尔盛极一时。后来因为阿拉伯人崛起,东西方交通被阿拉伯人垄断,使得马拉巴尔最终衰落下去,不复昔日盛况。

邱尔克王国首都赫拉特: 现实中有同名城市,位于阿富汗西北部赫拉特省。是该省省会。人口约16万。位于喀布尔西约600公里处,赫里河中游右岸。历史上为中亚、南亚同西南亚各地区交通、贸易的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市内有始建于11世纪初的贾米清真寺,经15世纪重建,可容8万人同时礼拜,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清真寺北门后有豪华的古尔王国国王的陵墓。城郊有帖木儿帝国素丹侯赛因拜哈拉创建的伊斯兰教经学院。赫拉特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这个词来源于古波斯语的赫拉瓦(Haraiva)。专指这个地区居住的居民。

特兰首都沙曼岗:沙曼岗(Samengan)这个名字来源于《波斯列王记》中的《鲁斯姆和萨哈布》篇。在书中是图兰的一个部,在现实中应该是阿富汗中北部的萨满冈省(其省会古称萨满冈或莎曼甘Samangan,现称艾巴克Aybak)。莎曼甘是丝绸之路兴杜库什段较重要的一个商旅歇息点。在公元4-5世纪是贵霜帝国的一部分。是当时该地区的佛教中心。在列王记中,这个地方是《鲁斯姆和萨哈布》中鲁斯姆的妻子塔米娜出身之地。也是后来萨哈布出生的地方。该省原来有大量的佛塔遗址和鲁斯姆相关的遗址。但由于长年战争的毁伤,加上因塔利班因其极端文化政策阻挠进一步的科考,故已经大部分涅没,现今十不存一。除了这个地方以外,伊朗还有两个莎曼甘,一个是莎曼甘市,在伊朗-阿富汗北部边境上。现属于伊朗呼罗珊省。另一个莎曼甘古城在伊朗西南的胡泽斯坦省,现称罗姆霍尔木兹(Ramhormoz)

奇夫:这个放浪的游吟诗人,名字来源于波斯列王记里面的武士吉夫(Gew)。他的故事出自列王纪的《鲁斯姆和萨哈布》和《凯霍斯洛的回归》篇。吉夫是古尔达兹的儿子。古尔达兹是铁匠卡维的直系后代。铁匠卡维就是以自己的围裙为旗帜,率先起兵反抗蛇王扎哈克的英雄。法里顿在卡维的帮助下最终击败了蛇王。古尔达兹一天做梦遇见天使,得知凯霍斯洛母子被藏于图兰某地。而自己的儿子吉夫则是命中注定的能找到他们母子之人,遂派吉夫去寻找。吉夫奉命后在图兰地风餐露宿七年,最终找到了凯霍斯洛并成了他的近卫。列王纪中的吉夫作为鲁斯姆的部下,事迹极多。他曾为凯卡欧斯王跑腿,连续数日不吃不喝的几次三番的奔走来于王和老上司鲁斯姆之间。战场上的吉夫极为勇猛,以一敌千大破追赶凯霍斯洛母子的图兰军。生擒图兰军统帅皮朗(即织羽文中的皮兰)。

奇斯瓦特:又一个外族人。这位双刀猛将的名字来源,很可能是指波斯列王记里面的吉斯瓦兹(Gersiwaz )。出自列王纪的《西亚沃什》篇。吉斯瓦兹是图兰王阿弗拉西亚卜的兄弟和首席助手。曾带领图兰军队多次和波斯军争战。在列王记中此公是个大奸臣。因为妒忌西亚沃什,畏惧他的权势,因而向阿弗拉西亚卜大进谗言,最终把西亚沃什给害死了。

特斯:这位沉默的铁锁达人,无欲的胜利者。名字来源于列王纪中的《鲁斯塔姆和萨哈布》篇里面的伊朗骑士图斯(Tus)。在列王纪中,图斯是努德尔的儿子,属于凯扬家族的旁支。是鲁斯塔姆帐下的一位善良的骑士。在凯卡欧斯王要冤杀吉夫时,没有立即执行王命。而是暂缓等待王的清醒。在与萨哈布的决战中,图斯负责波斯军的右翼。他的帐下用战象做旗手,非常招摇。在凯霍斯洛回归后,图斯因为支持另一个王子菲布瑞兹而一度不服凯霍斯洛的命令。但是后来图兰军第二次入侵时,图斯仍然站在波斯军一方保家卫国,奉凯霍斯洛的命令率波斯军深入沙漠追击图兰军。但是击退外敌之后的图斯仍然拒绝承认在凯霍斯洛的权威并举兵反叛,使得伊朗陷入内战状态。于是伊朗的宿敌图兰借这个机会再次入侵。图斯深明大义,率领叛军接战图兰军,结果大败而归。因为图斯的爱国精神感动,凯霍斯洛最终原谅了图斯,将其接纳为部下。现在伊朗仍然有图斯市,属伊朗呼罗珊省(Razavi Khorasan,省会马什哈德)列王纪的作者菲尔多西就是图斯人。

古拉杰:这位十六翼将中唯一的海军将领。名字可能来源于波斯列王记里面的古拉兹(Guraz)古拉兹出现于列王纪的《鲁斯姆和萨哈布》篇,乃是鲁斯姆帐下的一员猛将。有狮心之称。列王纪中说他的军帐是黄色的且饰以各种彩旗。

神马拉克修娜:可能是指列王纪中的骏马拉克沙(Rakshak),乃是伊朗勇士鲁斯姆的座骑。鲁斯姆的马被图兰的骑士盗走,跑去了沙曼岗。故鲁斯姆来此寻马,最后认识了塔米娜,就此展开了一段姻缘故事。最后萨哈布驾着他父亲鲁斯姆留下的这匹马进军伊朗。结果被他老爹大义灭亲了。

-----1月4日更新:纳巴泰

纳巴泰:文中的纳巴泰是个黑人国家,但是现实中的纳巴泰不是,现实中的纳巴泰就是指纳巴塔(Nabateans),狭义的纳巴塔又可以称之为奈伯特。源于古代的奈伯特王国。其大致的地区包括迦南地,北阿拉伯到南约旦。涵盖了现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约旦等地中海东岸地区。广义的纳巴塔指从幼发拉底河到红海之间的地区,涵盖了现如今的沙特的沙漠地带。因此这片地区一度被称作为阿拉伯纳巴塔。所以田中老神又错了,纳巴塔地区在密斯鲁(埃及)东边。经纬度几乎和其平行,所以不应该是南方军而是东方军都督。纳巴塔地区贫瘠干旱,农业灌溉主要依靠绿洲水源,因此该地区人长期过游牧生活,以从事商贸为业。后来奈伯特王国被罗马皇帝图拉真征服,改为罗马一省。罗马势力衰退后,这里被几个阿拉伯游牧部落瓜分。这些游牧部落中有一个叫做希米亚利特王国(Himyarite)的,是现代也门的前身。

----1月5日更新: 修改叶克巴达娜

叶克巴达那:就是埃克巴坦那(Ecbatana),即伊朗哈马丹(Hamadan)。位于伊朗高原西部,是高原通往两河的交通要道。阿拉伯征服三大战役 之一的尼哈万战役,就是以埃克巴坦那为地缘中心进行的大战。《后汉书 西域传》说【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这个阿蛮应该就是埃克巴坦那。

新考证:

古尔干:名字来源于古尔干地区(Gorgan),古尔干地区做专指时是指里海低地的东部。做泛指时包括整个吉兰地。现在伊朗仍有古尔干市,是伊朗格勒斯坦省(Golestān)的省会。古尔干地区在萨珊王朝时期是马兹达克运动的根据地,故鄙人推测书中的魔导士们很可能是指马兹达克运动。

恰斯姆城:名字看起来很像是格什姆(QESHM),阿巴斯港外最大的一个岛就叫格什姆岛。格什姆岛古称Keshm。在古代是波斯帝国的一个著名的良港,以盛产珍珠而有名。《马可波罗游记》中曾提到忽必烈的妃子所配的珍珠项链就来自格什姆岛。近代格什姆岛被巴列维王朝开发成为旅游特区。以其奢侈而名声大噪。

夫塞斯坦地方/佛杰斯坦:如果不是田中老神的地理盲犯了,就是翻译者不负责任,这座法兰吉丝出身的地方和大白痴克欧雷的老家,实际上是指伊朗的胡泽斯坦省(Khūzestān)。文中说佛杰斯坦东是王都叶克巴达那、西是培沙华尔城、北则为尼姆尔斯山脉。这是地道的胡说,胡泽斯坦位于伊朗西南部,包含了扎格罗斯山脉南部地区。省会是阿瓦士(Ahwaz)。如果以该省为中心和哈马丹与白沙瓦拉直线比较,应该是东是白沙瓦(培沙华尔)、西是哈马丹(叶克巴达那),北是扎格罗斯山脉(尼姆尔斯山脉)才对。胡泽斯坦是伊朗最为炎热的地方,其气候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地区以沙漠性气候为主,夏天温度可达60度以上。北部地区由于扎格罗斯山脉的嵌入。以山地气候为主。冬天有少量降雪。居民点多建设在谷地之中,开辟水渠引山地雪水灌溉。胡泽斯坦这个词是个组合词,即胡泽+斯坦。胡泽源于古波斯语的库则(Khuz),意为糖,这里引申为制糖人。斯坦就是…的土地的意思。胡泽斯坦历史悠久。阿契美尼德王朝四大都城之一的苏萨,就在这个省里。到了现代,胡泽斯坦省因盛产石油且靠近波斯湾出海口,是当代伊朗最重要的省份。两伊战争的主要战场就在该省。

卡歇城:赫克托尔大佬认为是喀什,但是我觉得不像。喀什远在中国,就算曾经是图兰地的一部分。但是一直以来也不归贵霜沙管,没道理列进波斯历史里。所以我觉得这个名字应该是指卡尚(Kashan)。卡尚是伊朗伊斯法罕省(Isfahan)的一座城市。是伊朗考古学的圣地。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标志性建筑遗址扎古拉特金字形神塔(Ziggurat)就在这个城市附近。除此之外,该城附近还有美丽且历史悠久的菲因花园(Fin Garden)和著名的特培西亚克古遗址(Tepe Sialk)。卡尚据称是伊朗民族最早的起源之地。同时因气候宜人,历代伊朗王朝都将这里作为夏宫。故这里历史遗迹极多,成为伊朗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圣地。

基兰湾:基兰湾可以指两个湾,一个是波斯湾,一个是阿曼湾。但是按照文中所说说的基兰湾“入口很狭窄,往内部前进,水面几乎呈圆形”和“欧克撒斯河会带来上游的泥砂,所以河底每四年就必须疏通一次”。可以看出基兰湾更靠近波斯湾。因为这些特色都像是阿巴丹。阿巴丹港立港时本是一个狭窄的良港。后来因为卡伦河带来上游的泥沙,逐渐淤塞,在其南面形成了新的陆地。故逐渐远离了海岸线。新的霍拉姆沙赫尔港就建设在这些淤塞上。所以基兰湾很明显指的是波斯湾。

继续努力考证中...

萨普鲁城:我怀疑这个词是指某个沙普尔的城市

家园 好贴好贴,再完善一下就可以独立成篇了
家园 这里有一个错误

最后萨哈布驾着他父亲鲁斯姆留下的这匹马进军伊朗。结果被他老爹大义灭亲了。

《王书》里鲁斯塔姆和他儿子交战的时候都不知道敌手的血脉关系,所以谈不上大义灭亲,杀掉萨哈布看到他的信物才知道死者是自己儿子,倒是萨哈布看到对方年老,第一次打倒后听了鲁斯塔姆的谎话没有下手,结果第二次被鲁斯塔姆打倒后立刻就被杀了。

家园 哪些地方需要完善?请殿下指教

如果说是其他还没写的部分,那可难了。因为有版权保护,网上看不到田中的原文。即便看到了,翻译过来也不知道田中指的是啥。比如吉斯卡尔和吉姆沙。这两个人王书里面找不到对应的。

还有城市也是很痛苦,有几个考证不出来,例如佛杰斯坦(我认为是胡泽斯坦,但是有点不像。胡泽斯坦属沙漠气候,书中的佛杰斯坦明显不像。而且胡泽斯坦不是盆地,而是北面是山南面是低地)、夫塞斯坦(想破头也没看出来是哪儿。萨珊诸省图里面有不少斯坦,就是没有和夫塞这个发音相近的)和乌莱优鲁(最头疼这个,和萨珊同时期的孔雀王朝首都是华氏城,在印度北边,乌莱优鲁从书中看是在印度南边。一直也找不到近音的城市)

另外看见关于马兹达克运动的奇文一篇,发出来给殿下看看

波斯玛兹达共产主义运动

琐罗亚斯德教祭师党的民主集中制

波斯政教合一的党卫军

随着罗马“亡波斯之心”威胁的弱化,到萨珊19波斯王卡瓦德(科巴德)时,波斯政教和世俗的矛盾发展到这个程度,琐罗亚斯德的一个高级祭师玛兹达克和卡瓦德国王,联合发起了一场共产共妻的共产主义改革,号召“平均财产和女人,共享财产和女人”。无法了解是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有关联,但显然两者并无冲突。社会发展史学家恩格斯先生将马兹达克运动称之为“劳动人民的共产主义觉醒”。

有点可笑的是,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是国教的国师和顶级奴隶主的波斯国王,——>人民领袖和人民的概念内涵,原来是可以如此腾挪的!宗教改革的背后,正是世俗政治利益的冲突。路德教改革,也是为了摆腾罗马教廷的控制,并瓜分各地的天主教会的财产。埃及阿肯那顿宗教改革的背后,则是埃及多神教神庙对法老军事集团权力的钳制。

阿契美尼德时期的琐罗亚斯德教,独立于国王的神庙系统。而萨珊波斯是则是政教合一类似埃及的制度,但是神庙控制在8万名祭师(家庭)的手中,相当于无私党员-党代表模式。祭师党权力又控制在300人高级祭师大会之中,权力之大可以公审甚至处死“不够深入祭师党群众中去”的国王。如萨珊22nd波斯王霍尔木兹四世,就是改革失败,被祭师党人民群众公审刺瞎双眼,最后被处死。

相比波斯的民主制,别说明朝的党内民主拿不出手,就算是无私党的新民主主义,也只能供现代国人内部欣赏专用。波斯国王在政务教务中,只不过是祭师党代表大会的主席而已。琐罗亚斯德教的党(教)内民主和完美的民主集中制,延续了300年,经受了共产主义玛兹达的风暴,最后才因伊斯兰的怒涛最后死绝,可见代表了多少先进性了。

阿契美尼德王朝是依靠波斯亲属提供的忠诚,对于大流士一世这类家族内的野心家,波斯王如果不是先下手为强的阶级斗争,预先大清洗,几乎是难以保护自已的王位和生命。而波斯萨珊王朝,则通过与琐罗亚斯德教的紧密合作,由祭师选拨的教徒担任禁卫军,组成波斯的精锐白衣军团,(党卫军?),而摆脱了对家族部队的依赖。

琐罗亚斯德教的特权地位,无论怎么样号召反腐败廉政建设,无论如何垄断真理的解释,声称他们是阿胡拉光明大神指定的先进代表,整个政教合一的特权集团对社会造成的沉重负担,都是不可避免地加强,直到整个社会破产,和这一团体被抛弃为止!萨珊波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最终被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取代,而在覆灭以前的自救,就包括了马兹达宗教运动。

在中央集权“安定团结”就必然出现的特权泛滥的危机背景下,出现了卡瓦德与马兹达国师联合的“阿胡拉-马兹达”运动,响应民间“共产共妻均贫富”民粹要求时,企图作正宗国教垄断真理的解释权,将约十万名琐罗亚斯德祭师集体全部裁员下岗!

波斯的宗教政治体制改革似乎是成功了,不清楚国师女眷是否给揩了油,马兹达革命导师可是睡过了波斯第一夫人和第一妹妹,还把第一丈夫关了起来。玛兹达运动共用女眷分老婆的主张还是很有市场的,20年后兴代Zenoaster帝国的伊斯兰教先知有命,每位男同志最多只能有四位太太。如果中国人不太清楚玛兹达运动是啥形式,可以想象一下大清帝赞助太平天国洪天王,对清妖闹革命的场子。

共产主义大家庭的内讧,让下岗的琐罗亚斯德祭师们得以纠集力量,借白匈奴(厌达)反扑,解救了带了绿帽的第一丈夫;镇压了共产主义领袖马兹达祭师和他的8万追随者。这场内乱倒也促使了琐罗亚斯教军政集团的团结,同进为波斯找到了一个堪与罗马相比的新敌人“白匈奴厌达”,有了宝贵的“危机”后动摇的波斯又“稳固”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