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帝魔探险记 -- 晨枫
确实杂七杂八哦,什么都有。
就像你说的,大批老外在那里买A货。
当然,这是领导告诉俺的。
上海书城让人感觉上海缺少些文化一样,选书的目的估计是销售,而不是文化层次,所以上海书城当不得门面。
席琳·迪翁来上海,在淮海路某小店买了几麻袋的A货,结果被曝光了,被抄了,据说价值几千万。
可见,富人也喜欢A货啊,而且是扫货。
木有游记咩?
除了突厥馆餐厅一个汉奸,其他都挺好。
需要作者(或者翻译作品的译者)有才有闲有专业精神,又不在乎钱。
还要有读者群,出书能给出版商带来利润。不然就算作者不在乎钱,出版商还是在乎。
而现在大众读者群体本来忙于生计,对于严肃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兴趣。所以严肃的东西出来多数也就是在少数同行和少数业余爱好者之间流通。这样势必造成价格高,印数少。
以商务印书馆来说,确实翻译过不少好的历史著作,但是每次印刷印数很少,脱销很快。比如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07年回去看到,上下册两本88元,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可以接受的价格,09年回去书城和商务印书馆的门市部都卖光了。现在当当网也脱销了。
在加拿大,我可以从amazon上很容易买到这本书的英语版,上下册大约80多加元,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的paper cover,纸质和装订按照西方标准也算是比较简陋的(当然还是干净的),但是买到不是问题。
好在现在Internet方便,所以很多绝版的书都可以在网上当到。比如我喜欢的国内作者比如说顾城的《南明史》,茅海健的《天朝的崩溃》(买过书但是后来不知道丢在哪里了)都是网上当下来。
我喜欢古典音乐,不过属于附庸风雅之类,本人也不会任何乐器。
7,80还有一个出版社也很好,就是世界知识出版社。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该出版社也算是国人了解世界的一个“权威”。董乐山等人(记不住别的译者的名字了)翻译的夏伊勒的《第三帝国兴亡》三册也是经典。文字非常通顺,翻译也很准确。比如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临近尾声,希特勒给了保卢斯一根元帅杖,给其他军官晋级,我记得译文是用了“骷髅卖俏”这个词。找到原文,这里是"It was a macabre gesture",翻译用的成语非常精彩。
这里有介绍董乐山的一个Link
我们不必深究他一生中在政治运动的经历太多。我只是想说,从译文的质量来说,这种大家自然水平很高,不是现在什么人都土法上马可以比的。
和董鼎山两兄弟英文造诣都很深。
以前经常喜欢翻阅董乐山的《译余废墨》和《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第三帝国兴亡》俺保存的也是世界知识出版社的老版本。里面压题一句:“希特勒是德国的劫数”,传译精当。
其实老一辈的大家,如钱钟书、吕叔湘、查良铮等,外语好中文更是出神入化。翻译起来自然游刃有余,举重若轻。目下大学生就敢翻经典,实在佩服。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也就是看看热闹而已.
留意了一下在加拿大买的几双鞋和T恤,有印度,也有孟加拉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