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中国究竟有没有科学家 -- Davi

共:💬40 🌺5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中国究竟有没有科学家

英文中,scientist这个词,在汉语中得翻作科学家。我怀疑:能称上家,就那么容易吗

?中国现在总是在说人文和科学并重,其实,这两者本就是统一的,中国的问题是既没有

真正的科学精神,也缺乏足够的文化支撑。

今早和朋友聊,心情很郁闷。研究生收费明年要试点了,其结果是金钱和学位挂钩清晰化

了,政策化了。现在已经有很多花钱买学位的,而这些买学位者的目的我就不用说了。这

个政策一出,为更多没钱有才的人进入高级研究领域设置了一道障碍,这对中国是多大的

损失啊。我一直认为只有那些从贫苦人家出来的孩子才能潜心进行科学研究,才能踏踏实

实地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国的现状问题。你看那些来自家庭富裕的

人,什么同学朋友怎样了,别人一个月拿多少了,谁谁不怎么样也发达了,有车了,有房

了,出国了,这一比就不得了,父母说,朋友劝,妻子怨,自己恨。不会宣传自己就出不

了名了,出不了名就当不了官了,不当官就拿不到课题了,没有经费了,不能继续发展了

,就永远沉下去了。当了官就可拿任何课题了,课题不会不要紧了,不会可象工程承包一

样承包给别人了。现在有多少人愿意潜心搞研究?我见了多少搞科研非常有能力的精?英

为官从政,累心于人际关系。

  我常跟人说,如果根坏了,花又能开多久呢?基础教育,基础研究就是国家的根,只

要我们拥有一套强健的根系,才有资本进行花繁叶茂的发展。如果根伤了,就得把上面多

余的叶子给砍了,免得来年春天根受不了,跟不上,最后都死了。什么叫可持续发展?什

么又叫昙花一现?

  我不想说别的国家的基础教育怎么样,但我在俄罗斯学习过,有点切身体会,讲给大

家来听听。大家都知道,现在看较老一点的专业书,较基础较理论的那种,很多是引用俄

文资料的。不说别的,就我所研究的材料领域来看,为了得到系统的数据,各种成分的金

属,配在一起,就形成一种新合金。而每一种合金,每一个元素成分细小的变化,都影响

到最终的结果。这些,俄罗斯人都做了,用了多少人,多少时间,多少心血,而在书中体

现的就仅仅是一条曲线啊!要说中国人建了一条万里长城,可俄罗斯人在材料基础研究,

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研究,做了多少条万里长城?俄罗斯教授,学生是什么样的呢?穷,

苦。一位教授,65岁了,每月工资合人民币800元,物价水平和我国差不多。怎么办?打

工,找第二职业。就这样的教授,退休时把他干了一辈子的心血毫无保留的传给了接班人

。而他的接班人,继续在我们认为冷门的基础研究工作中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每天推着他

的公式。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沉睡的雄狮不是中国,而是俄罗斯。我以前不服,可看到

他们扎实的根,再比一比我们的根,我不得不痛心的接受。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

风的事情,你知道俄罗斯底下蕴藏了多少实力?从人家对windows几个代码的改动,到世

界上最好的杀毒软件,从随便一块平地上的2万辆坦克到一次次的火箭发射成功。就连我

苦苦找了半年的DVD版魔戒3,也是俄罗斯人先盗成了,我们再转盗之的。

  我和俄罗斯的教授们讨论问题,他们从不用计算器,也不用翻手册,各种公式熟记于

心中,他们能自由地在纸上演化复杂的积分微分公式,我常叹为观止。按说数字对他们来

说念的很费劲,俄语数字比英语的读起来音节还多,他们的语言又非常严谨,学过俄语的

人应该知道的。我们为了正确的读出小数点后第三位,饱受折磨,要我正规的读9位的圆

周率简直不如杀了我。然而我却看出了其中另一样东西,就是读起来慢虽慢,可记得牢啊

,一步是一步。我们很快的说出来了,可留在心里的有多少?我们为什么做长一点的数学

题经常会出错?我们有多少人能够不借助数学手册来进行理论公式推导呢?

  我去的学校是俄罗斯在压力加工方面一流的大学,3万学生(要知道俄人口才2亿多一

点),够大的学校吧。他们最大的最老的系冶金系,50年了,共培养了8个博士。他们的

博士要求毕业时研究成果必须得到工业应用,否则不予毕业。而我们是什么情况?就以某

大学为例,一年招收500个博士,不知道这些博士毕业时的水平是怎样的。

  我现在是搞材料基础研究的,里面的内幕真是没法说。搞过研究的都知道,大家心照

不宣,也很无奈。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中国的论文看不成,水分,错误,重复,瞎编,

转抄……要看就看国外的。”中国的期刊要求论文不要超过5页,国外的50页的都有,一

般10多页的很常见。人家是在科研经费本来就比我们充足的情况下,一个课题组一年甚至

几年的研究成果,而我们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做一次千元的实验就很了不得了,然后就开

始写文章,实验方法写一篇,实验数据一篇,实验结果一篇,讨论一篇,综合一篇,翻成

英文数篇,变个花样几家杂志社分投之……。经常听到这样的笑话(原谅我用笑话来称呼

),某某一年发表了多少论文,其中被SCI引用了多少,被EI引用了多少(注:SCI和EI都

是国际著名的检索机构),被评为××先进等荣誉称号。仔细一算,哦,平均一个星期一

篇。这可都是科技论文啊!数据不够怎么办?数据不符怎么办?极尽抄编改之能事。为什

么这么说?就从最基本的透射电镜来说(解释一下,就是放大几万倍用来观察物体的显微

结构的),我们平均做一个样品要100元,私下联系也要60以上。每次能做几十个就不错

了,而有效的照片也是少之又少,这样能看到的区域很小,发现新东西的几率更小,往往

以偏盖全。要知道,放大几万倍,要找一个特殊的现象,以说明一种新的规律,几十张照

片够吗?一个新规律的得出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证明。欧美科技强国的透射电镜是学生

自己操作,想用多久就多久,想照多少就多少。我们国家的科研现状是实验设备的落后,

经费不足,加工手段的欠缺,科研和生产协作人员的严谨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而同时又在大量的重复开设专业,课题,人员资源的极度浪费。

  我也接触了很多很有成就的老教授,他们一般只有老两口在家。问之,答曰:“子女

都在国外。”教授连自己的子女都教育到国外去了,学生又能教育成什么样?这种现象好

吗?对改善我们的科研现状好吗?咱们有后劲吗?

外链出处

家园 痛哭
家园 登高山兮望我家园,家园荒芜兮,唯有痛哭

时不济兮人心不古,虞兮虞兮奈若何?

家园 这个问题我的回复肯定招来骂

前两天我和猫元帅小小口角了一次,其实,他要是稍稍修正一下,“国内的土博士大部分水平比较差”,我作为土博士的一员没有什么异议。

差的原因首先是导师水平差和课题不是领域前沿,这个道理就像浅水区练潜水,练得再好也不是那么回事。文中说的研究生自己操作电镜在欧美的实验室很平常,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但是国内我知道的情况基本和文中介绍吻合。国内的科研环境差的另一个原因是所有待遇都和官位挂钩,你再有水平(这个有没有水平也有好多标准),如果没有个把官职,日子过得也会很难受。国内现在也召唤国外的兄弟们回去,我私下认为这个办法还有改进的余地,一是要求国外名牌大学助教授以上,这个红线划的是不是高了点?在这里出没的好多都是目前还在欧美的同胞,你们愿意或者将来有计划回国内大学吗,尤其是已经有了助教授位置的同胞们?二是国内目前科研的气氛环境是太恶劣了,招回来人搞不好也就给练废了,尽管允诺的薪水在国内的看起来还可以,但是其他拿着低薪的有另一个优势,那就是“关系”,你不能保证允诺给你的资金年年有,但是他的那个关系可是永续的,通过关系来的钱是有回扣的,几年过去,你的劣势就显出来了。

以我的经验,如果河里有准备回国的同胞,几条建议您参考一下:

一,选择北大清华交大复旦浙大这样的亲儿子,虽然也有毛病,但是相对要好一些。

二,绝对躲开那些邀请你“回国创业”的,因为他们对你的研究没什么兴趣,对他们来说,你开一个收购美国垃圾的公司比建立一个先进实验室更有魅力,他们的唯一兴趣在于看到你可以缴税。尤其对于那些说谎还脸红的同胞们。

三,选择那些以军工科研为主的大型研究院,像在京的“航天部二院,三院,五院”,上海的“八院”,这些年以及未来的若干年,国家对军品科研的投入会很可观,这些单位30到40岁的主力科研人员很少,老一代也该交班了,大家回去机会是比较多,在这样的单位混上个哪怕小室的主任呢(你拿着国外的洋PhD很容易),那么你基本可以“吃喝嫖赌都报销”(如果你有后两条嗜好的话)。

四,有一些大着国家大型军工企业幌子骗人的,告诉大家一个辨别的方法,(此为独家之密,独家在西西发布!!!)看他是否是上市公司,如果他上市了,千万不要去,切切!

家园 送花的来了
家园 再加一条,个人见解,

国内大学里能混得开的人,和欧美大学里混得比较好的中国大陆留学生出身的教授,基本是两类人。而且,在海外的学校越好、学问做的越深,这个现象更严重。

海外在学校里当教授、做研究的,大多数有点爱好做学问,宁愿一个人那里研究他的领域,也不喜欢满世界去拉关系。说损点儿,有点nerd。

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吗,我就不多说了,要挨砖的。

家园 这一大堆兮兮兮的,你咋就知道俺早上喝的是稀饭呀?

看俺是没看懂,肚子倒是又被勾得想起那锅稀饭了。

家园 也没什么不可以说的,但是责任不全在他们身上。

国内的教授不读文献的多的是,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硕士生就能在实验结果上骗导师。一个博士生要是踏踏实实做两年实验,反过来指导自己的导师也不是不可能。

国内教授首先是要找来钱,这和国外的教授一样,但是不一样的是找钱的这个过程,国外的教授搞钱凭的是行内的名气和Paper的积累,国内也靠这些,但是不唯一。

比如说,晋教授,甚至晋博导,好多单位有这样的规定,创收若干万元等于几篇文章,所以,你如果能挣钱也可以做教授,即使一篇Paper没有。

北京日报发过专版的一个教授,早就是博导了,也是研究室主任,他每年从不同的渠道搞来很多钱,这里介绍他的两件事。

一种有机材料在-100度到+50度工作,他把这个范围分成低温,常温,高温三个范围,申请了3个课题拿到3笔钱干一件事。

我们曾经招待关系户去“腐败”,一楼桑那二楼麻将,三楼卡拉OK,四楼随便,有一次我们头和我带客户去三楼,特别清楚地瞧见人家带着一帮人上了四楼,我的头叹息一声,对我说:“你现在明白为什么我们搞不到那么多钱了吧。”

社会如此,斯文扫地。

家园 还是不要以偏概全吧

我还是知道有些地方有些人在踏踏实实做事的。虽然兢兢业业的人可能不是多数,但还是有的。

家园 其实美国也一样

兄弟这个博士就有那么一点混的意味, 现在回头看看题目不错,内容实在和牛学校牛人差了那么一些,老板比较好说话,他在系里也算德高望重,各个committee memember抬抬手就过去.系里排名不算太差.我想真正top 20 school除外, 美国学校的学风不见得有多好,大家可能不过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而已.

家园 中国科学家少的原因很简单,没钱,老毛子也没几天蹦头了

其实作者在文中已经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比如他那个领域要成果就要砸钱作实验,没钱,把所有数学公式背下来也没用啊。

中国别看教育部整天琢磨受钱,其实还是穷,不是因为官员无能腐败什么的(这个原因大家最爱提,因为过瘾),中国本来就穷,本来这是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大家争先恐后涌向国外已经说明任何问题,但在政府的吹牛和虚荣心下还真有人以为中国已经不穷了,别人砸钱咱也砸得起了。

其实天下教授都一样,搞钱是一项主要工作。但科学家多的国家(其实就是地球上的富国)教授基本收入高,不搞钱只搞科研也能装典出个教授门面来,中国教授跟推销员差不多,基本收入低(其实按国家法定工资,补贴咱们也比800多不到哪去),不拼死出文章申请奖金项目什么的行吗?这样的热情下出点假货太正常了,实际上中国什么行业开始时都是管理混乱,骗子横行的。

最后俺说点对作者的个人意见,夸人不要胡夸,“就这样的教授,退休时把他干了一辈子的心血毫无保留的传给了接班人”这句话什么意思?科学研究不是练神功大法,还有传不传的问题?科学成果又不是中医,藏起来过几年就什么也不是了,现在谁发现点新东西,甚至只发现个影子都要迫不及待的发表出去,惟恐别人不知道,等到退休是再"传",黄瓜菜不都凉了

家园 其实我的意思是说,无话可说

拽了几句,这不就拽到您了嘛。

家园 还是说几句吧,也算是发发牢骚

先说钱的问题,国内的问题首先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拿着钱干什么的问题。那句“吃喝嫖赌都报销”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基本上也是不错的。我估计真正科研经费的1/10能够用在实验上,这个老板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关于钱的第二个问题:在科研上往哪里砸钱的问题。比如他那个领域要成果就要砸钱作实验,没钱,把所有数学公式背下来也没用啊。要做实验室要花钱,但是钱要花在什么地方,什么试验需要什么程度的结果,这些都是考虑。精确小数点后一位,也许要花十倍的经费。可是你要那位数干什么用?国内的那一点点真正用来做科研的经费,好多都用在了无用的地方。具体的例子我就不说了,看看211工程买的那些设备吧。

其实科学家跟商人不一样,做科学你不能讲什么投入产出的问题。我给你多少钱,你给我出多少SCI的文章,这不是做科学,这是明目张胆的叫人搞投机。但是现在大家都浮躁了,有点成样子的,不成样子的结果就要立刻写文章。大家都这么做,你不做,就没有文章,没有文章,也就没有了经费。于是恶性循环,文章的档次是越来越差。国内的核心期刊,已经根本不成样子了,翻翻中国科学,从一开始的每期两本,到现在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本了。不要被什么花里胡哨的照片唬了,好多都是“做”出来的。你在看里面的引用的文章,但凡是中文的,8、90%的都是自己实验室里发出来的。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别人引用,就是自娱自乐而已。

当这种事情已经成为一种风气的时候,要么是随波逐流,要么是干脆跳槽,要抱定决心当科学家,恐怕只有学屈大夫,留给后世瞻仰吧。

话说得重了点,也有些以偏概全。还是真心希望国内能够逐渐好转起来。希望那些海龟,能够踏踏实实作科学,逐渐把这股风起给扭转过来。毕竟事在人为。

家园 向毛主席保证:我绝对没有夸张
家园 给两位送花

也叹一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