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Aldi的故事(上) -- 老马丁
哪个德国人没去过aldi啊
Aldi店的SKU一般就是700到一千个,这种水平的店面根本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只能做一个一般性地补充。
在costco就感觉品种太少,选择性小,很多东西没有选择。要说优点,只能说质量尚可,价格平平。更别说700到一千个SKU。反正按照我的消费习惯是大约只能一个月去一次。
我也有一家小店,不到三百平米。如果按sku计算绝对超过一万个;如果同类合并,也要大几千。
这家店有很多地方俺很喜欢:商品种类不多,但质量有保证,常常感觉他们上的货就是俺想要的;很多商品,包括他家的汽油,非常实惠;不提供塑料购物袋,很环保;restroom里的洗手液是透明的,漏到水池边上也不显凌乱……总体感觉就是很用心,很高效。
aldi是赤贫店,不过,aldi的电子产品还是不错的,它的那个medion的计算机外观很nice,记得Bestbuy曾经买过一段儿它的laptop,外貌很像Apple,但是win系统,便宜。现在家里还有一个它的graphics tablet,虽没有intuos酷,可才1/10的价格,绝对是物美价廉了。
也是这个思路,不要太多的选择,顾客根本搞不清,几个就够了。
被所谓的名牌广告给占领了。不过话说回来,确实感觉Aldi买的啤酒喝起来味道不太好,不知道是否是口味问题,还是心理作用。
沃尔玛失败的原因个人认为其中有一条:太大。这就造成了即使一个特超大城市的网点也超不过3个(个人观点)。Aldi,Lidl,随便一个小城市就是5,6个,大城市更别提了。
去一个小镇的沃尔玛有个印象:收银员动作极慢,拿一件商品,相一下面;Aldi,Lidl的收银员,嗖嗖嗖,嘀嘀嘀。。。
老马丁兄: 个人感觉二手宝马奥迪都是穷人才买的。
在零售价格同等条件下,选用质量比较好,价格相对合理的就是在自己目标利润率之内的。
如果是易耗品,一般选用顾客认可的,保持不变,而且控制在一种,就是不给顾客选择,或者说选择是买还是不买。
如果质量非常好,但是价格超出了目标利润率,那么就调整价格,作为质量较高产品出售。一般还会配置一个价低质平的产品作为价格敏感型顾客的选择。
离我家是相当的近, 很方便.
跟一个中午吃饭餐馆跑堂的聊过, 他全时在COSTCO工作, 兼职跑堂. 他说COSTCO的福利不错, 奖金不少, 美国节假日他们也休息.
全名叫 Netto Marken-Discount,貌似是被EDEKA控股的,与EDEKA相比,商品价格要低一些,主营是日常食品和生活品为主,感觉是EDEKA用来对付ALDI用的。
Netto与ALDI相比,不同之处在于:Netto几乎没有自己的贴牌商品,基本上都是供应商的货,但价格和ALDI相比,八、九成都是在同一价位上。
Netto的门店面积跟ALDI也差不多,有些稍微大一点的门店还会有专门的新鲜肉类柜台,有专门的营业员来为顾客服务,比如把排骨切小一点啊,或者给顾客挑选他/她中意的肉神马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