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老兵不死 只是凋零 -- 北宸
打得好也不少,俺家乡很多人跟着程汝怀打游击,包括一个成建制的省六中(现在是名校),学生老师都武装起来。程汝怀用缴获的日本大炮干掉日本人的军舰,当地桂军游击部队打下一架飞机,上面有日军的一个大将,这些都是历史有记载的,老百姓都口口相传。相对来说新四军的鄂东战绩一般,大部分时间在“反顽”。
这个功劳,这个作用,谁也拿不走!
“全民抗战”的内涵是对人民群众的全面政治动员,人民群众主动积极热诚地参与,政府和人民群众完成高度一致的融汇、组织和统一……
“全面抗战”的内涵是各种武装力量和非武装力量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层面有机整合和全面协调配合,土共的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体制,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减租减息的政策,统一战线的拓展……都是同时期任何一个政治团队无法望其项背滴……
雄奇公的路线是一根绳子路线……
土共的路线三个法宝路线……
当然桂军的成名作是北伐,据《李宗仁回忆录》记载,当李宗仁到广州力主北伐的时候,广州正陷入严重的政治分裂(蒋介石、西山会议派、共产党、汪精卫等政治势力的斗争)根本无心北伐,是李宗仁与第四集团军李济深约定两个主力军先打出去,解除蒋介石们的顾虑,北伐最终才发动,北伐中当蒋介石的部队在南昌遭遇惨败的时候,是第七军连续将孙传芳主力击溃才扭转了北伐局势
在抗战中,桂军在淞沪会战中、台儿庄战役中、随枣会战(随县枣阳地区的战役,以维持对武汉日本的威胁)桂南会战以及1944年的桂林会战(日军最后使用毒气,毒死了几千桂军士兵,才最终占领桂林,桂军士兵无一人在清醒状态中投降,漓江上的居民划着木船去炸日军的登陆艇;其作战的英勇顽强令日军胆寒)
武汉会战后,桂系在大别山和鄂北留下了部队,程汝怀的部队可以说是属于桂系旁系
新四军因为武器装备的原因,打大规模的战斗打得比较少,所以相对于桂军的抗日,可能在某一些方面会逊色些
但共产党武装和国民党派系中最顽强的桂系相比,至少还有一点,就是能够向敌后出击,并且在日本的占领区内创建自己的根据地,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所开创的一整套党政军原则使得共产党员一撒播出去,就变成了种子,依托游击队和地方政府减租减息等等政策站住脚跟
关于新四军和程汝怀之间的关系,我手边有一本书做了记载,我等会再找一下那本书
其他的国民党派系包括嫡系在内的敌后部队,比如中条山地区的部队,比如苏北的李长江李明扬部队等等,不是被日军消灭就是转变成为了伪军,这说明国民党军虽然装备要好很多(我看过华北治安战的记载,其中说在论述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的严重的武器弹药损耗中提到八路军一万人中只有七千支左右的枪,每把枪里面不到十发子弹)由于国民党部队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没有一个凝聚力强的如中共党组织那样的核心,在巨大外力下很容易摧毁,当然最混蛋的是汤恩伯在河南的部队了,简直连日军都不如,老百姓甚至帮日本人来打汤恩伯的部队(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对汤恩伯此人也是极端不满的,对蒋介石的用人政策提出了严厉批评)
他是本地人,后来因为得罪了桂系去职的。桂系和新四军关系不大好。程本人温和一些。程在本地很受支持。
小时候我老到附近一座山去玩,山上有一道一道的沟,老人说是战壕,就是桂系挖的。据说桂系在那里和日本人恶战一把。
老百姓一般来说支持政府军(不算新四军)居多。新四军来了首先要在房子上到处写标语(日本人来之前要擦掉,否则要烧房子的),然后就是号召捐献征粮,貌似没有电影里受欢迎。
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姜尊五先生编著的《新四军抗战实录》对新四军反击程汝怀的战役有简短记述:
在鄂豫边区,1940年1月至4月,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在大小悟山地区,对勾结日伪,破坏抗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新四军战士和抗日群众的国民党鄂东专员程汝怀部进行反击,歼灭其第十九纵队一部,从而控制了大小悟山地区,保持了鄂东的抗日根据地
该书记载:1940年底,豫鄂挺进纵队建立了九个县的抗日民主政府,部队发展为有15000人的有机兵团,抗日根据地民兵发展到10万人(显然这样的力量对牵制日军的进攻还是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的)
另:该书引用李先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第23页-师页的记述:1对鄂豫挺进纵队在1939至1940年10月,鄂豫挺进纵队共对敌作战243此,毙伤俘日军2400余名,伪军8400余名,反正伪军2650名,缴获各种枪6000余支,炮31门。鄂豫挺进纵队也付出巨大的代价,仅班长以上干部牺牲即931人。战士牺牲者70%为共产党员,干部战士负伤2000余人
共产党的抗战并不追求阶级解放,也就是说共产党是在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的时候团结一切抗战的阶级来进行抗战
表现在具体的政策上,共产党修改了原来土地革命时期的分田政策,而修改为减租减息,共产党建立的政府依靠三三制原则建立,与此前的工农革命政府还是有区别的
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和国民党的抗战路线的区别还是毛泽东说的更准确---全面抗战,和局部抗战
全面抗战指的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抗日武装紧密的联系群众依靠群众(输送粮食弹药、运送伤员、提供情报,警戒敌特等等),因此在日寇的大规模进攻下,活跃于敌后的中共武装能够顽强存活下来,并且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以后迎来了大发展
国民党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后方就是拉壮丁式的扩充队伍,横征暴敛式的获取战勤物资,军官随意打骂士兵等等,也就是说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在外敌的进攻面前,继续盘剥人民,通过剥削人民来与日军作战,当然还得到了美英苏输入的大量的军火(同时将这些国际援助来的军火完全不给中共部队)--也就是说国民党继续依靠买办政策(依靠洋人,剥削民众)而不是主要的依靠人民群众来自主的抗日,在沦陷区的国民党军事力量因为得不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援所以在日军进攻下很快被消灭
还是用毛泽东的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来区分更准确,你的提法实际上与中共提出的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法是矛盾的
* 共产党所控制的华北抗日根据地也随之大幅度扩大为华北437个县中的10个县。
* 日方記載日軍與皇協軍死傷共約4千多人
不是说游击战或者敌后战场不重要,只是指出敌后战场不可能取代正面战场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而楼里很多“成王败寇论”的筒子们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倒是又记起了民主人权...民主人权也抹杀不了敌后是敌后,正面是正面,如果正面战场没有了,只剩下汪伪和土共,想象下日军投降后会是什么结果吧,可能还免不了划江而治的下场。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這段話是我在這裡經常提醒自己的句子。
我若不回覆雙石,確是我的失人與不智了。
我在寫下紀念楊養正老先生這篇時,通篇避免寫下"國軍"二字,總會在前加一個"中" : 中國軍人,中國人。
上海百萬人迎接壯士枯骨,一點也不奇怪,當年在膠州路的孤軍營裡,總有無數的民眾圍繞在軍營外,向營內致送各種食品和用具。
在台灣六十年代的報紙上,當年的團附:上官志標先生對於謝團長在發表對租界同胞演說不久後的遇刺,寫下的是另一種說法。
那種說法,我想所謂的"果粉們"絕對會見獵心喜,我在寫文時卻一點也不願意引用。
我在經國先生帶領的執政團隊背景下長大,經國先生最著名的一段談話:
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如果任由「富可敌国」与「贫无立锥」形成两个极端,无异是对经济开发的一大讽刺,我们宁愿期求所有人民都能在均富平和的水準上愉快的生活,勤奋的工作,而不希望走上像若干高度开发国家那样财富集中,贫富悬殊的道路,导致社会不安。
當時的政府公職 規定不應酬,不題字,不剪綵。
若果家里有喜事,規定只能請幾桌,如果超過,第二天立刻調職。
"社會腐敗,政府無能",我受到的教育對於奢侈的社會風氣與無操守的政府團隊,一樣不能接受。
上海市民迎接壯士枯骨,讓我想起2004年趙尚志先生的遺骨經過多次確認後終葬回遼寧老家的朝陽寺。
也讓我想起對日軍與汪偽不屈不降的齊學啟將軍之墓碑於1990年重建於長沙時,其上的悼联:
上联:九载同窗,同笔砚,同起居,情逾手足。彪勋震蛮域,威名扬环宇,君酬壮志,功垂青史,湘水湘云存浩气。
下联:十年共事,共生死,共患难,待若股肱。杀身惊天地,成功泣鬼神,我迎忠骨,泪洒红叶,秋风秋雨悼忠魂。
為民族迎忠骨,為國家存浩氣。
正如楊養正老先生的名字: 養天地之正氣。
老先生讀你此篇應會安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也给双石送花。
失人失言这几句,我也记得。
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儿,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天地即可。对那些不可与言者,一笑而过吧。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在您受到教育中,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斗争是如何评价的呢?
在我受到的教育中,对国军的抗日评价是比较客观的,谢晋元,赵尚志可是都有提到的哦.
但她现在态度跟教材的还是有所区别。
关于正面战场的内容在90年的大纲中一度占到15%的比重.和中共领导抗战内容基本持平.
而近年课标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关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描述同步下降.各占新课标要求的10%左右,两者同样持平.
而就军事斗争内容的下降,意味着教科书试图从更多的角度去描述那场战争.比如说国际援助.顺便说句,在90年代的时候,关于远征军就写进了大陆的历史教科书.这是为了学生在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高度去理解抗战.
抗战作为全民族全中国的抗战,我想,以您所处的环境,是不是应该多向台湾同胞宣传一下中共抗战的事迹更好呢?
你说得对。她受的教育不是她能做主的。
但是既然作者的志向是为全中国的抗战而感动。那么多了解一些她所受的教育没有的部分是不是更有益呢?
这总比她来告诉我们一些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要好一点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比如说团副雷雄带着剩下的人辗转回到重庆后的事情,就很有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