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影评系列(序) -- 上古神兵
《社交网络》这片子非常难拍,因为矛盾冲突太零散,在时间线上也比较凌乱琐碎,这故事素材本身也就是个报纸上的八卦新闻,结果拍出了比惊悚片还让人起劲的效果而且情节大部分都靠对话推进的,交给功力稍差的编剧和导演就会变成烂片一部。相比之下《国王演讲》和《社交网络》的艺术水准差的真不是一点半点,稍具备专业精神的评委,都应该评《社交网络》得奖。评论家电影奖(Critic Awards)最内行,也确实识货:几个顶尖专业电影奖都把2010最佳影片评给了《社交网络》:北美最具专业声望的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The group can genuinely be said to represent the best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lm criticism."),《社交网络》以压倒性票数获得最佳影片(超过第二名30多票), 以及Critics' Choice Awards, the National Board of Film Review,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LAFCA awards,《社交网络》都拿下了best picture等诸多奖项。
一、电影艺术成功的关键
叙事艺术作品(就是有个故事在里头)要好看,两点很关键:一是要真切有说服力convincing,第二是要创新——观众看了如果觉得“身临其境”又觉得“新鲜”,这个作品也就基本算成功了。我一个月前另外一个id预测并从“创新”角度简单比较了几部夺奖热门片,这次侧重从“真切”方面比较两部片子。
一部电影要让观众能觉得故事就“栩栩如生”地发生在身边,演员表演、服装道具、背景音效等各个方面必须一起为之努力——但首先故事基础要好,要不然哪怕演员演技再一流,如果故事人物就太假,怎么演也还是无法创造出一流的角色。这个“真”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不容易,原因就在于生活太复杂,同时我们自己太复杂。每一个导演都要面临相同难题:故事和人物都要朝导演想要达到的艺术目的发展,又要顾及常常和艺术目的完全相反的实际生活情况。劣质的导演没有能力处理好人物情节的复杂性,按照自己想塑造的形象唰唰唰简单处理,结果观众看了觉得“假、大、空”,没有任何说服力。
二、简单模型
比方我们来编导电影《张三偷瓜》:
1. 【张三恶贯满盈,刚刚从劳教所放出来三天,就去偷瓜。在一个漆黑的夜里,他偷了三瓶汽水后来到李二家,刚刚翻过篱笆,就被看瓜的李二瞄见了,一个石头过去,当场毙命。】
- 这是小学生作文水平,导演只想了塑造张三这个“恶棍”形象,只想交代“恶有恶报”的情节,不愿意花任何心思去观察揣摩生活,如同一个油漆匠一阵猛刷把一根木头涂成红色,完全失去了原来的光泽。
2. 【张三劳教期间表现出色,出来后一直热心助人。但他之前的同伙不愿意放过他,以欠债要挟他,他不得不再次从事偷窃。他染上吸毒,再次跌落到生命最低谷,这时他认识了女朋友阿猫,在和阿猫几次争吵中他终于决定从善。可是歹徒同伙绑架了阿猫,张三必须去偷瓜才能知道女朋友被绑架的地方,刚刚翻过篱笆,就被看瓜的李二瞄见了,一个石头过去,当场毙命。】
- 这个情节和人物塑造,已经达到了央视小品和大部分好莱坞电影水平。有个德语词Bildungsroman(成长小说Roman, in dem der Prozess der geistigen u.charakterlichen Bildung des Helden bzw. der Heldin dargestellt wird.)可以用来形容类似文艺作品:刻画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战胜内心和外界重重困难,最后终于达到了艺术完美(要么死了要么结婚成功了)。《国王演讲》在故事方面,也就是这水平,战胜困难达到成功。
- 人物超出了“好人/坏人”的水平,有比较曲折的经历,人物也有貌似“复杂”的起伏变化。但是还是太粗糙!还是too good to be true:生活中的人物根本就不是那样像经过加工的卡通形象。比方《国王演讲》导演为了制造出冲突戏剧性效果,在国王登基彩排那一段,把主教刻画地完全一个势利小人嘴脸——这是极其拙劣的艺术加工,一个能当上主教的人必然经过种种历练,我根本不信他会连这点表面工作都做不好。
。。。
这个片给我的感觉就是恶心恶心极度恶心。他那故事情节还能更胜什么一筹呀,狗血俗套大全,电影里的脑白金。
我觉得他不是想宣扬什么,而是想迎合什么。那些粗制滥造的真善美,盗富济贫(是抄子弹还是心有灵犀还是编剧们已经集体脑死亡?),因果报应,立地成佛,杀完军阀杀洋鬼子,无非是他认为观众就喜欢看这个,所以他要拍这个。这个呀,跟指着观众的鼻子喊你丫傻逼也差不远了。
“不伦不类”这个看法,倒是很同意您。龙骑兵的衣服都出来了,什么玩意呀。
故事里,美女还是嫁给了有钱人。不管那人长得多难看,唱歌多难听,可她就是喜欢,喝醉了还念念不忘那人求爱时唱的烂歌,虽然鬼使神差地打给了原来的恋人
难道这枪都是烧火棍吗?都必须到10米以内才能开火吗?而且还打不死人。
别的神马意义都是浮云,这种拿枪当棍使的招数,倒真是港版的套路,但拍到现在这样弱智的程度,只能说港片已经烂到家了。
或者说这部片子的名字起错了,宣传也错了。我们是去看灾难片的,结果却看了一部都市情感片。这才是大多数人对此片多有不满的原因。
就电影情节而言,电影就是根据女角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但不管片中如何为女角涂脂抹粉,也掩盖不了女角的道德缺陷。那段时间上大学的,象女角这样未婚怀孕生子的女人,真是大学生中的极品。
据说父亲的形象在电影中有了极大的改变,这才让这部片子显得有些人情味。否则,这个女角就是一个典型的LOSER。
我属于脑子比较慢的人,因此看第一遍的时候,很多细节没搞懂,于是买来影碟重新复习一遍。不仅如此,特地还看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另一部电影《致命魔术》。
该片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逻辑细节的缜密,你对于情节发展中产生的一些BUG的疑问,会有合乎情理的解答——例如为什么齐藤受伤以后不能通过死亡醒来。这样诱导观众不断怀疑的方式,使得整个故事的节奏很连贯,就像被导演和编剧拉着手,穿过影片的场景,和影片的任务一起来到梦的世界——“你怎么知道你不是在自己的梦里?”
在梦与现实的层次划分中,该片的立意基础与《黑客帝国》与《十三度空间》相类似。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搞出新的创意就显得非常重要。后两者的重点,是描述被操纵的命运和意图超越自身命运。如果诺兰仍旧在这下功夫是没有什么意思的。于是他另辟蹊径。人物在各个层次中都可以主宰自己的行动,但在这一层一层的梦中,人物展开了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即在梦中寻找现实的自己或自己的现实。无论是迪卡普里奥演的男主角,还是影片中亿万富翁继承人费舍尔,都在梦境中找到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现实归宿。
片中的结尾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物质的图腾或其关联的物理常识,并不能真正使人完全分清自己的现实和梦境,只有人自己才能拨开悲伤、欲望、自责......等人性弱点的迷雾。
影片的精妙之处还有对各种基本科学原理的运用和颠覆,这在一般科幻电影中是比较少见的——他们一般都执著于人性探讨与后现代的艺术风格。比如在失重状态下利用反作用力,非欧几何的封闭空间设计等等,(我这个文科生就不在这献丑了,希望理工科的同学能有时间把里面涉及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原理整理罗列出来,给在下好好上一堂电影的科普课)。
当一部好电影有了好故事,好导演的时候,演员的作用就不那么突出了,尤其主演最吃亏——就如本片的迪卡普里奥。而配角就会抢镜头,所以这个影片的群像是非常生动的,各司其责,各出各采。除了阿里亚德妮略显稚嫩外,狡猾的埃姆斯,严肃认真的阿瑟,疯狂的梅尔,都展示了自己的深厚功底。
影片的最后,习惯美国电影的看家都会知道,这个陀螺不会在结束的时候停下来;当这个猜测证实后,我们几乎可以断定续集将会从这个陀螺开始。但我的最大悬疑却不是男主角是否在梦里。我一直的悬疑是他会在谁的梦里?答案是二选一,他或者齐藤。而齐藤这个人恰恰是最大的疑问,一个胸怀世界的反垄断斗士?一个言出必行但却不择手段的权力大亨?他为什么要冒不必要的风险当这个游客?他真的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还是把为他出生入死的这些人都留在了梦里?
盗梦空间很容易看懂啊,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会说第一遍看懂呢?
啥《新少林寺》我下载了瞄两眼就删了,浪费电啊.
演员演技来说,堪称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最有水准的代表作了。之后无出其右者。
里奥和那个日本人,怎么会又在下一层空间里见面了呢???
意思是,这并非是下一层,而是最后一层,就是潜意识的深处。因为用药的缘故不会醒来,所以那个日本人死了之后,就到了这一层;男主角也去找他。
那么应该有好多人才对呀。。。
他进的应该是齐藤的潜意识,这样就有了被骗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