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遭遇”虎妈 -- 九九

共:💬61 🌺349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遭遇”虎妈

今天下午6:55同事打来电话:“七点虎妈蔡美儿在Politics & Prose举行签售会,你去不去?”Politics & Prose是离我家不到五百米的一家书店,每天都有一到两场签售会,主要涉及政治和儿童教育方面的题材,还有据说是DC最好的咖啡吧,是花生屯中产阶级喜欢聚集的场所。俺路过偶尔会进去看一眼,大多是一二十人的规模。

这次Amy Chua (蔡美儿)来宣传她的新书《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最近虎妈风头正劲,阵仗果然大不同。店里至少挤进了一百多人,男女老少,各色面孔都有,很多还全家出动,我踏着点进门几乎只能贴着玻璃门站。演讲台在书店另一端,别说虎妈,连虎毛都看不到半根(标题党)。

没办法,只能听听“虎啸”了。她的声音略带嘶哑,语速很快很清楚,大概是法学院良好训练的结果。我到的时候她已经开始朗读书里的一些章节,主要是与女儿激烈冲突的描写,绘声绘色,颇有感染力,引起听众的一阵阵大笑。她穿插着谈了些创作背景,大意是说明此书并不是要宣告华人的教育方式更优越,只是记录了她在一个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家庭背景下为人母的心路历程,包括成功与失败,痛苦与喜悦,矛盾与感悟等;如果有什么目的的话,只是希望引起社会对东西方家庭教育乃至文化与价值观的探讨和思索。

大约二十分钟后进入提问环节。第一个问题问她的两个女儿对出版此书有何看法,她说她们出乎意料地支持自己,还不遗余力地从很多批评中找正面的评论发给她看,非常贴心。接下来有好几个带拉丁和印度口音的声音发言,说是他们长大成人的孩子向自己推荐了这本书说终于明白当初父母为什么那么push孩子学这学那,并且表示这种勤奋上进、重视秩序与权威的家庭教育并不是中国文化独有的,大多移民家庭尤其是第一二代都有类似的经历。一个来自美国社会颇具代表性的问题是,虎妈这样做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对此她肯定是为了孩子,否则她为什么要浪费大把喝红酒练瑜伽的时间来陪女儿练琴(觉得她有点避重就轻)。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可以再来一次她还会这样做吗。她说基本会保持,但是会做一些调整,比如她对大女儿的管教到了一定的年龄应该逐渐放宽,着重于引导他们自己做选择;但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由着他们自己做选择,绝大多数会是吃薯片看电视;命令他们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当时可能会闹得不愉快,但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大多数却更成功也更尊敬和体谅父母。有人开玩笑问她养娃养得那么痛苦,需不需要看医生,她说这本书里其实集中描写了家庭教育中冲突的一面,但那只是他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更多的时候还是像普通家庭一样喜怒哀乐都有,但既然要写“虎妈”,她不想用平淡的日常生活来稀释这个话题。

一个American University的学生说你能否谈谈你的教育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比如道家儒家,之间的联系——“因为我最近要写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哄堂大笑)。虎妈表示自己没想过那么深,也不太懂中国传统文化、儿童心理学等等,所做的一切只是基于她的华人家庭背景下的自然行为。然后有个人跳出来说,我觉得你这里不诚实,你谈到过华人家庭的传统价值观,孩子的心理与行为等等,怎么可能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和儿童心理学!…… 然后我不记得他怎么就扯到了华人很快就要占领美国社会就像几十年前日本几乎占领美国一样吧啦吧啦(估计是科幻小说看多了),反正我和周围的听众,无论白人华裔,都笑得很开心。听他扯完后,虎妈说,呃,that's great(听众大笑),我觉得激发讨论和交锋是一件好事;对于你的问题,我只想说我对“懂”的定义大概和你不一样,我没有读过相关的专业书籍,只是基于自己的体会,了解程度跟普通人差不多,所以不敢称自己“懂了”。

另外在回答中虎妈提到的一件事是,她这本书也会在亚洲地区发行,但是在大陆碰到一些问题,因为他们把它完全看成对东方文化优越性的宣传,与自己的本意不符;而且发行商想把书名翻译成“耶鲁法学教授的育儿经”之类(听众大笑),她开玩笑说怕吃官司。在二十多分钟的提问时间里气氛一直很热烈,经常响起笑声和掌声。有发言的人坦白说本来是打算来看她出丑的,但来了之后被却她感染了。

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无娃一族,俺对这个话题其实不那么热衷,并且始终觉得她没有touch文化表象下更深层次的物质基础的原因。但无论她是有意或无意的,虎妈坚定果敢又不失热情幽默的形象有助于改变美国社会对亚裔的刻板印象(聪明,呆板,精通数学和乐器等),也开始引发他们对Chinese culture,Chinese American更客观深入的思考。我觉得是好事

关键词(Tags): #虎妈 家庭教育 中国文化通宝推:毛锥子,Trilob,希宝,廖石,路边,
家园 我很喜欢这种帖子

以亲身的经历,道身边有趣有益的事情,我认为是西河中最有意义的帖子种类之一。

关于虎妈,她的书还没看,先不多评论了。不过提两个微型补充:

1.在华尔街日报的评论版中,一篇文章能引起700篇评论就算top 5热门的帖子了。像医改这样的帖子有时能达到1200左右,算是白炽的热度。而介绍虎妈书的那篇文章“why Chinese mother is superior”有多少评论呢? 7000+ !

2.关于虎妈的文章太多,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一篇是这么结尾的:为什么虎妈的书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和争议?因为她的书成功地抓住了美国中产阶级们最害怕的两个东西:中国,还有他们自己的子女们。

家园 国内出版商要改名这个有意思

说明国内的家长和教育和二十年前没变化,还是名校论。

另外也看出来,虎妈在国内没什么人知道。

家园 既然师妹连虎毛都没看着

也可以写个标题党式的标题嘛。

诸如:捋虎毛未得之类的。

家园 您说的跟我想的一样

刚下河的时候,我也像一些年轻的ID一样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后来发现实在太肤浅;show自己的感情经历也许会吸引眼球,但觉得没什么意思,还是留给亲朋好友吧。所以下河时间长了以后,觉得比较有意义还是分享交流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的对社会或自然的感受认识。

关于第二点,有意思的是我也发觉虎妈这个话题恰好是Politics&Prose这个美国中产阶级沙龙最关注的议题——政治与儿童教育——的精准结合,吸引那么多读者就不奇怪了。

家园 没办法

典型技校毕业生,缺少那个功底

家园 嗯,以前我们总觉得西方社会

带着有色眼镜看我们,是阻碍东西方理解互信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我们是不是也有一些偏见或定势思维呢?

家园 想起了《人证》里那个八杉恭子……
家园 有的,基本上都是觉得好得没边
家园 就是这个意思
家园 觉得虎妈就是一三好学生加大队长

作三好学生没错,为作三好学生付出努力也没错,但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炫耀我为了做三好学生,天天12点睡觉,不看电视,不打游戏,不上网聊天,只看书;就有点傻了。很多有点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的同学很可能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比较不喜欢她代表中国妈妈,搞得中国妈妈都和她一样似的。

家园 补充一下关于stereotype

虎妈在回答问题时提到过美国社会对亚裔的模式化印象(stereotype),因为我记得不太全,所以就没提。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结尾的时候她情绪饱满地说:“……我不太关心什么stereotype,我只是觉得小提琴钢琴是美的,古典音乐是美的,所以我要我的孩子享受美的东西,精通美的东西!(听众鼓掌)……数学也是美的,所以我的孩子必须学好,必须都拿A!!(听众叫好,鼓掌)”

有时候觉得在美国华人的问题不是stereotype,而是害怕被stereotype,害怕被主流社会边缘化,因而害怕惹事生非避免出风头,殊不知这反而加深了美国人对华裔的印象——沉默、刻板、胆小怕事。而虎妈特殊的的中式家教背景(她父亲对她管教更严)+西式学校教育使她不仅亲身体验和实践了这些文化差异,并且愿意且有能力自信地表达这些经历和想法。其对主流社会的影响,根据我的现场感受,是正面居多的(觉得有些海外华人有点太不自信了)。至少已经让美国人开始思考造成stereotype的原因,中国家庭为什么要这样,美国家庭为什么要那样,实际效果又是什么等等。现场不少白人特意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听,那个场景颇有点像国内家长带孩子慕名来学习成功经验的感觉,所以我更倾向于把虎妈事件看成一个自发的价值观输出的例子

关键词(Tags): #虎妈 stereotype
家园 [再补充] 虎妈接受京华时报采访的实录

来源于新华网。跟我听到的内容差不多,应该更加全面些。

华裔“虎妈”: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外链出处

家园 写得真好,可以和GWA那个帖子对照着看
家园 虎宝

送花。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