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高铁,原创了个长的,希望大家多多争论 -- szbd
不知道是否我没有说清楚这个“铁路折旧”的定义。觉得您一直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或者,拒绝在现行财务制度的框架里进行盈亏核算。
资产负债表:铁路折旧正式的科目是固定资产,包括车辆和铁路线路等,起始金额是正式运营时全部车辆购置和线路建设的总和。具体到京津高铁是200亿,武广是1116亿(据说现在已经是1200亿)。运营期间如果发生大修,费用也计入固定资产科目,表现为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同时有个“固定资产折旧”科目进行折旧核算,一般铁路折旧是40年,也就是京津高铁每年必须计提折旧5个亿,武广则是30个亿。
利润表:固定资产折旧转成相应的费用冲减利润。
现金流量表附表里: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编制单位: 年度 单位:元
补充资料 金 额
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净利润
加: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
贝乐斯把折旧算成现金流量是对的。
您几个帖子的意思,是高铁大修费用其实极低,这点我同意并假设以后大修费用为零,那么铁路折旧就等于建设费用。现在,我们的分歧是:这庞大的铁路折旧到底该提还是不提?盈亏平衡点到底是运营的盈亏平衡点还是财务的盈亏平衡点?
如果不计提铁路折旧,高铁未来几年账面将有大的盈利,您认为是否要按盈利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比如武广高铁50亿的收入减26个亿利息减20个亿运营费,利润4亿,该缴纳1个亿的所得税了?实际上还要减去30个亿的折旧,按亏损26亿去报账的吧。
你对贝的文章也有误读,特别是现金流部分,希望能去熟悉一下基本财务方法,这里就不展开了。
有详细的描述。
现在的和谐号比“运-10运输机”牛太多了。
按照小破猫和网上的说法,中华之星和和谐号的基本技术都是引进买来的,只不过在于是铁道部主导实施还是某院士研究所组织实施。
中华之星跑了个285公里就轴承过热,冒烟了,还要等国外的零部件。
事实证明,铁道部主导实施的质量比某院士研究所组织实施好。
另外提醒一句,基本逻辑问题
》总投资1.3亿元与动辄数百亿成列购国外动车组比比。
这个是两个概念,没法比。
按计划是9点钟正式试验,为稳妥起见,全体试验人员起了个大早,先在线路上跑了一趟,最高时速达到285公里。但恰在快回到基地前的17秒钟,安装在“中华之星”上的转向架故障诊断系统出现报警。
列车回到基地,下车检查发现B动力车有一个根轴的托架轴承座冒烟。当时在场的南车、北车集团领导和技术人员都很着急,据说当时急得南车集团的副总工程师都钻到车下去检查。北车集团的领导更是着急,因为这节动车头是北车旗下的大同机车厂负责制造的。
这套故障诊断系统原本用于诊断军用航空发动机的故障,由航空集团“608所”开发并转化民用。刘友梅赶快叫人上车去查看数据,发现轴承温度已经达到109摄氏度,完全超标,属于一级报警。随后用红外线测温计检查,轴承座温度也达到90多度。
但部长们都还等着登车,是继续试验还是立刻停止?在看完数据、分析完现场后,作为总设计师的刘友梅找来南北车的两位领导商议,他个人意见是接下来的试验应该停止,“因为已经列入一级报警了,应该相信这套系统,否则就会出大事故”。
随后,情况向傅志寰做了汇报,傅也决定取消接下来的试验。
故障转向架被马上拉回大同厂解体,检查发现是进口轴承质量问题。在与国外制造商协调后,轴承得到退换。刘友梅告诉记者,到现在替换的轴承也没问题,“这也证明安装在‘中华之星’上的故障诊断系统是有效的”。
我的意思是如果把购买日货、洋货的钱投到中华之星的研发上,会不会比现在的成果要大啊。
看看铁路内部职工的看法和分析。看完以后,我对中华之星毫无好感。
就好像战士们扛枪去战斗,你总不能因为他们厌恶质量低劣的国产货说他们不爱国。
还来喷中华之星的自主知识产权呢,哈看来中国得闷头自己搞螺旋桨的大飞机,也不能和国外合作喷气式的大飞机
招标不合格,总不能让人家出钱吧。CRH毕竟是合格产品,所以才会买。再说你老把CRH和中华之星对立干什么,两个在国产化方面没多大差别,就是一个好一个坏。
但是要把钱交出去吗?没有吧。所以有什么区别么?
西门子将原型车每列价格降到2.5亿元人民币,还以8000万欧元的低价转让了关键技术。
2003年9月,以铁道部高速办、科技司、运输局装备部等部门的研讨会为起点,在高铁建设中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成为主流意见。2004年、2005年先后两次进行招投标,分别引进过200km/h动车组和300km/h以上高速动车组。
更不用说受邀乘坐参观京津高铁了。
动力分散和动力集中是高铁两种发展方向。法国就是集中
懂不懂TGV。
再说即使国外全用动力分散,难道中国就不能用动力集中发展高铁技术?
你说会不会走出更好的捷径?
立刻出来大叫,这根车轴是进口的,不是俺的错,俺是冤枉地~~~
你看看DJ1是不是进口的。他招标没招上,合同都没有,当然谈不到多少钱。